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高一地理笔记

这是我整理的高一下册必修二的背诵版课堂笔记。现在即使对你没有用也先收藏着。

高一地理笔记

必修一的我得再找找。。忘了放在哪里了。

地理必修2 课堂笔记整理(背诵版)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2)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原因:生产力发展,近一百年尤其近五十年增长速度最快。

(3)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家还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长趋缓。

(4)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变化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现在,欧洲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已进入现代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现代型。(参考课本P6图1.6)

2、(1)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后的新特点是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2)我国人口迁移: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方向是由东部迁向西北、东北、内地。

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流动主要是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自发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较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潮”。

(3)古代人口迁移主要由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它们跟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是正比、正比、反比。)

环境人口容量是最大值、人口合理容量是合理值。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1)我国的成都、合肥城市形态呈团块状,兰州、洛阳呈条带状,重庆呈组团状。

(2)城市中的一般功能区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3)土地利用方式最广泛的功能区是住宅区,一般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那里环境优美,有配套的公共设施。

(4)商业区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线状分布。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还形成中心商务区,它不但是商业活动中心还是服务中心。

(5)工业生产有大量运输要求,应寻求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

(6)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态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7)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寸土地用于那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参考课本P23图2.8)

2、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的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服务不同:如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范围小。

等级越高的城市数目越少,距离越远。(参考课本P28图2.13)

3、(1)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产生了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和推力。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2)各国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呈稍被拉平的“S”型,(参考课本P33图2.20)

初期阶段(25%~30%以下):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加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出现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60%~70%以上):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慢,,有些地区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在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1)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水稻生产分布于季风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说明了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江西泰和县的千烟洲的立体农业说明了地形、土壤对农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变迁说明市场和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在该国的东南和西南,东南部被称为墨累—达令盆地。 该国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出口国。

2、(1)季风水田农业:该种植业作物主要是水稻,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农业,主要分布区东亚、南亚、东南亚。区位条件:季风区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大、水稻单产高。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参考课本P47图3.10)

(2)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这些国家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这类农业,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参考课本P50图3.14)

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3、(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牧牛为主)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为主)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参考课本P51图3.15)

区位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

其他努力:改善交通、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划区轮牧、培育良种牛。

(2)乳畜业:随着城市发展而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农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 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特点: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因素:①自然因素:具有广阔的平原和凉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社会经济因素:欧洲人以乳畜产品为主食,需求量大。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1)下列各种工业根据主导因素不同将序号填入相应的导向型工业:

A.家具制造业 B.啤酒厂 C.制糖业 D.罐头加工厂 E.有色冶金业

F.电子装配厂 G飞机制造业 H集成电路工业 I普通服装工业

原料导向型C , D、市场导向型A, B、动力导向型E、 廉价劳动力导向型F,I 、技术导向型G, H 。

(2)鞍钢区位选择考虑的主导因素 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地,宝钢考虑的主导因素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利。(参考课本P59图4.3)

这种变化说明由于科技和交通的发展,一些原料导向型的工业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的依赖程度。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煤炭—铁矿—沿海。

(3)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方向。

污染水源工业:布局在河流下游,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2、(1)工业集聚的好处是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协作,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大型工业形成的工业地域往往发展为工业城市,如我国著名的石油城大庆、钢铁城鞍山、汽车城十堰。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往往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可以有生产工序或空间上的联系。

(2)工业分散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3、(1)传统工业区,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

(2) 鲁尔区(参考课本P65图4.9)

区位条件: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距铁矿区近、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水源充足。

衰落的原因: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钢铁相对过剩,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

综合整治措施: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3)新工业区,出现在发达国家的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如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

(4)意大利新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以轻工业为主。萨索洛以瓷砖生产为骨干企业。(参考课本P69图4.18)

(5)美国硅谷的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微电子工业是高技术工业的核心。

硅谷的几次创新:70年代半导体 、80年代个人电脑、90年代互联网。

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军事订货);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参考课本P71图4.19)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1)交通运输方式正在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南昆铁路的起终点城市是南宁、昆明。东段靠近广西的铝矿、煤矿,以及石油开发区,中段靠近贵州西南部的煤矿及著名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参考课本P81图5.4)

区位条件:(经济)把资源丰富但无出海口的西南内陆,同华南地区联成一体,使资源优势同区位因素结合起来;(社会)经过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包括十多个少数民族;(自然与技术)沿途地势起伏大,地质复杂,必须依靠科技。

2、(1)交通运输布局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如株洲市城市沿铁路发展,日本筑波科学城呈南北狭长的带状;浙江嘉兴的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我国清末大运河淤塞,加之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2)交通运输布局影响商业网点。

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于平原地区。

商业网点位置: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1)环境问题产生: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

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2)环境问题的表现: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者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2、可持续发展: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 (1)中国走可持续之路原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自然资源相对紧缺,利用率低;环境问题严重。

中国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荒漠化,酸雨的主要分布区我国南方, 我国华北的水资源短缺。

(2)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清洁生产与传统经济最大不同是从全过程评价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而传统经济只重视末端治理。

清洁生产带来了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了工业污染的来源 。经济效益: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

城镇化(Urbanization)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农耕文化向工业文明转变,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必然过程。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我们说说的城镇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是针对那些接受中心城市辐射较弱的城镇(以县城,中心城镇为主),他们资源要素相对独立,个性相对明显,有自身发展差异化特点,但开发明显滞后,城镇化即对这些城镇的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进行的合理的整合。

构成城镇空间的载体和构成城镇的资源是个宽泛的概念,即是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水体、动植物以及相关延伸的各类社会人文资源等,其中就涉及当地政府、政策、企业、民众;涉及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涉及内、外部环境等等。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其相关延伸的各类资源重新整合,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具有资本性质、呈现最大效益的动态发展过程,即城镇化的过程。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湖南澧阳平原上距今6000年的城头山,是中国最古老的城。由此起步,中国大地上书写过无数城镇的精彩,也留下太多遗憾。唐代时中国城市化水平即达百分之十,世界古代十大城市前七位都是中国都城,然而新中国成立初,城镇化水平仍然只有10.64%。

唐宋明清的光荣辉煌、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衰起落,新中国曲折的城镇化之路……中国城镇进化史,是见证人类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更是复兴中国的梦想之路。 传统城市具备了现代城市 市场经济繁荣的特征

在北宋时期,人口过10万的大城市超过40座。两宋帝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和临安(今浙江杭州)继长安、洛阳和南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4、第5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

因此,两宋城市规模已超越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中国的传统城市出现了新气象,初步具备了现代城市市场经济繁荣的特征,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而欧洲直到17世纪后才开始使用纸币。

代表城市:开封

开封从根本上打破了隋唐时期长安坊(住宅区)和市(商业区)的界限,更打破了白天和夜晚的界限,除此之外,瓦肆等专门娱乐场所的出现,更加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同时期的西欧城市(包括伦敦、巴黎、法兰克福),规模在中国都只能算是小型县城。 长安是世界最大城市

汉惠帝时,长安城人口差不多有50万。 汉武帝时,长安面积36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其规划布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大影响。唐代时中国城市化水平即达10%,而直到18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仅3%。

代表城市:长安

唐都长安城成为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源头)

中国第一城湖南常德城头山

城头山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早于距今6000年前)、内容最丰富、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古城遗址。

代表城市:城头山

专家们在城内发掘出大片台基式的房屋建筑基础、设施齐全的制陶作坊、宽阔的城中大路、密集而重叠的氏族墓葬和保存完好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 城乡市场网络体系形成

15世纪初,中国出现了33个较大的商业及手工业城市,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分别是北京、南京和苏州,另外还有10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口规模每座在50至100万之间。

这一城乡市场网络体系,可分为流通枢纽城市、中等商业城镇和农村集市三大层级。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等大商帮。

代表城市:北京

明清北京城的商业,无论是商业网点的分布,还是商业的运营状况,都堪与同时期的欧洲、甚至是经过产业革命的英国相比。 “博士下乡”的乡村建设运动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他们或注重农业技术传播,或致力于地方自治和政权建设,或着力于农民文化教育,或强调经济、政治、道德三者并举;殊途同归,旨在为破败的中国农村寻一条出路,史称“乡村建设运动”。

代表城市:重庆北碚

卢作孚第一次提出了“乡村现代化”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 短短几年,他刷清盗匪,建学校,办工厂,修公园,开煤矿,造铁路,把重庆北碚这块盗匪出没、混乱无序、落后贫困的地方,变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城镇。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缓慢起步阶段(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城镇化水平为10.64%,到197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只提高到17.92%,设市城市由132个增至193个,仅增加61个。

这与我国选择的重工业化道路、急于求成的政策,以及城镇化水平起点低等因素有关。

代表城市:武汉

1957年10月15日,庆祝大桥通车的武汉群众,挤满了大桥桥面。

1978-200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2%上升到36.22%,年均增加0.83个百分点,设市城市由193个增至6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至20312个,增加迅速。

沿海大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沿海地区还同时涌现出众多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典型代表有石狮、东莞、昆山等。

代表城市:石狮

20世纪90年代石狮的九二路,那时候堵车的主角是望不到尽头的满载石头的手扶拖拉机。

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末的加速发展阶段(1978年-2000年)

21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2001—)

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之间交往密度增加,分工协作的城镇群逐步形成。2012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52.57%。

代表城市:天津

城镇建设重点是区位条件较好的建制镇,大城市附近的新城区,如天津滨海新区、郑东新区、沈北新区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706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