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里有什么
森林里有青鼬、黄喉貂、棕熊、马鹿、雪兔等。1、猞猁:猞猁属于猫科,体型似猫而远大于猫,体粗壮,尾极短,通常头不及体长的1/4。四肢粗长而矫健。耳尖生有黑色耸立簇毛。两颊具下垂的长毛。上体浅棕、土黄棕、浅灰褐或麻褐色,或为灰白而间杂浅棕色调。
森林里有青鼬、黄喉貂、棕熊、马鹿、雪兔等。
1、猞猁:猞猁属于猫科,体型似猫而远大于猫,体粗壮,尾极短,通常头不及体长的1/4。四肢粗长而矫健。耳尖生有黑色耸立簇毛。两颊具下垂的长毛。上体浅棕、土黄棕、浅灰褐或麻褐色,或为灰白而间杂浅棕色调。
2、黄喉貂:黄喉貂共有10个亚种,体长56-65厘米,尾长38-43厘米,体重约2-3千克。因前胸部具有明显的黄橙色喉斑而得名。耳部短而圆,尾毛不蓬松,体形细长,大小如小狐狸。
3、棕熊:棕熊亦称灰熊。是陆地上食肉目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体长1.5-2.8米,肩高0.9-1.5米,雄性体量135-545千克,雌性体重80-250千克。头大而圆,体形健硕,肩背隆起。
4、雪兔:雪兔是寒带、亚寒带代表动物之一,是一类个体较大的野兔,体长一般在510毫米左右。耳朵短,尾巴亦短,是中国九种野兔(其余八种为东北兔、东北黑兔、华南兔、草兔、高原兔、塔里木兔、云南兔和海南兔)中尾巴最短的。
5、马鹿:马鹿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共有10个亚种,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身体呈深褐色,背部及两侧有一些白色斑点。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
榛蘑夏天的好还是秋天的好
鉴定中药材名麝香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麝,由射字演化而来。该药材香气强烈,远射袭人,其原动物形态似鹿,故名麝香。
药材历史考证麝香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生中台川谷及益州、雍州山中。春分取之,生者益良。”《本草经集注》云:“麝形似獐,常食柏叶,又啖蛇……其香正在麝阴茎前皮内,别有膜裹之。今出随郡、义阳、晋熙诸蛮中者亚之。出益州者形扁,仍以皮膜裹之。……若于诸羌夷(青海、四川北部及新疆南部)中得者多真好。”《本草图经》曰:“今陕西、益、利、河东诸路山中皆有之,而秦州、文州(今甘肃天水、广西巴马县)诸蛮中尤多,……蕲、光山中或时亦有,然其香绝小,一子才若弹丸。”《本草纲目》曰:“麝居山,獐居泽,以此为别。麝出西北者香结实;出东南者谓之土麝,亦可用,而力次之。”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本品及其原动物相符。
动物形态鉴定
1.林麝:体长约75cm,体重约10kg。毛色较深,深褐色或灰褐色,成体身上一般无显著肉桂黄或土黄点状斑纹。耳背色多为褐色或黑褐色;耳缘、耳端多为黑褐色或棕褐色,耳内白色,眼的下部有两条白色或黄白色毛带延伸至颈和胸部。四肢前面似体色而较淡,后面多为黑褐色或黑色。前肢短,后肢长,弓腰似兔,后肢为跖行性。成年雄麝有1对上犬齿外露,称为獠牙,腹下有1个能分泌麝香的腺体囊,开口于生殖孔相近的前面。雌麝无腺囊和獠牙。尾短小,掩藏于臀毛中。
2.马麝:体形较大,体长85~90cm,体重15kg左右。全身沙黄褐色或灰褐色,后部棕褐色较强。面、颊、额青灰色,眼上淡黄,眼下黄棕色。耳背端部及周缘黄棕色,耳内周缘、耳基沙**或黄棕色。颈背有栗色块斑,上有土**或肉桂**毛丛形成4~6个斑点排成二行。颈下白色带纹不显,因有棕褐色和白毛混杂而形成黄白区。腹面为土**或棕**。
3.原麝:体长85cm左右,体重12kg左右。耳长直立,上部圆形,鼻端裸出无毛。雄性上犬齿发达,露出唇外,向后弯曲成獠牙。雌性上犬齿小,不露出唇外。四肢细长,后肢比前肢长,所以臀部比背部高。主蹄狭长,侧蹄长能及地面。尾短隐于臀毛内。雄性脐部与阴囊之间有麝腺,成囊状,即香囊,外部略隆起,香囊外及中央有2小口,前为麝香囊口,后为尿道口。
通体为棕黄褐色、黑褐色等,嘴、面颊灰褐色,两颊有白毛形成的2个白道直连颔下。耳背、耳尖棕褐色或黑褐色,耳内白色。从颈下两侧各有白毛延至腋下成2条白色宽带纹,颈背、体背有土**或肉桂黄斑点,排成4~6纵行。腹成毛色较淡,多为黄白色或黄棕色。四肢内侧呈浅棕灰色,外侧深棕色或棕褐色。尾浅棕色。
药材性状鉴定
1.毛壳麝香:为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开口面的皮革质,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1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
2.麝香仁:野生者质软,油润,疏松;其中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多呈棕褐色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饲养者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的团块;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成。
药材经验鉴定
1.取毛壳麝香用特制槽针从囊孔插入,转动槽针,撮取麝香仁,立即检视,槽内的麝香仁应有逐渐膨胀高出槽面的现象,习称“冒槽”。麝香仁油润,颗粒疏松,无锐角,香气浓烈。不应有纤维等异物或异常气味。
2.取麝香仁粉末少量,置手掌中,加水润湿,用手搓之能成团,再用手指轻揉即散,不应粘手、染手、顶指或结块。
3.取麝香仁少量,撒于炽热的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融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浓烈四溢,应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出现。灰化后,残渣呈白色或灰白色。
4.麝香仁粉末棕褐色或黄棕色。为无数不定形颗粒状物集成的半透明或透明团块,淡**或淡棕色;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状、八面体或不规则的晶体;并可见圆形油滴,偶见毛及内皮层膜组织。
药材显微鉴定粉末棕褐色或黄棕色。为无数不定型颗粒状物集成的半透明或透明团块,淡**或淡棕色;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状、八面体或不规则的晶体;并可见圆形油滴,偶见毛及内皮层组织。
秋季的更好一点
一般榛蘑都是在7、8月份的时候成熟的,这个季节是榛蘑成熟的最佳时期,也是我们吃榛蘑的最好季节。
榛蘑不仅食用,还可药用。榛蘑可用来栽培名贵药材──天麻,即在人工栽培天麻中利用其共生关系,提高天麻的产量和质量。榛蘑的特征还算是比较明显的,这种菇类对于我们来说也算是比较独特一点的,首先要看它的形状,榛蘑呈伞形,淡土**,老后棕褐色。盖顶中部有平伏或直立的小鳞片,老熟后近光滑,盖的边缘有放射状排列的条纹。撕开菌盖可见蘑肉白色。菌柄细长,圆柱形,基部稍粗,柄多弯,高5~13厘米,有纵条纹,内部松软至空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708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