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木
是一句禅语,字面上的意思是,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任何一棵树都可以作为悟道的菩提树。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菩提指菩提树,相传释迦牟1653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有一句诗是这样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讲大我小我,一花一草和宇宙万物都是一体的,你与我,人和物在浩瀚宇宙之中也就像沙砾一样微小。万物本是一体,那么仇恨,权力,金钱,地位又算得了什么呢?
扩展资料
这是禅宗的境界,佛学说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么一说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佛学上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随手拿起一朵金婆罗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道来了。
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寻常事物中。庄子还说,道在屎溺。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还有哪里不可以有道呢?无处不有道。世界在哪里,就在那一枝一叶上。
意思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
出自佛学经典语论《佛典》的《华严经》,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出处:
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上联阐述在庐山发生的一个传说:相传和尚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以溪为界,若过溪,寺后老虎就会吼啸起来,因此名虎溪。有一次,慧远送别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由于情投意合,边走边谈,不知不觉过了虎溪,虎即吼叫起来,三人相视太笑,从此传为佳话。
下联则概括了东林寺白莲社的潮源历史:佛教在汉魏两晋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不久,庐山东林寺便成为“佛教阐化之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03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