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的病害包括有哪些,分别如何防治
1、水稻基腐病:在近土表茎基部叶鞘上产生水浸状椭圆形斑,渐扩展为边缘褐色、中间枯白的不规则形大斑。2、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对产量影响较大,秕谷和碎米多,减产达20%-30%。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该病又称为细条病、条斑病,主要危害叶片。
一、水稻细菌性的病害包括有哪些
1、水稻基腐病
(1)水稻分蘖期发病:发病初期在接近土表茎基部叶鞘上会产生水浸状椭圆形斑点,渐渐的会扩展为边缘褐色、中间枯白的不规则形大斑,剥去叶鞘可看到根节部变成黑褐色,有时可以看到深褐色纵条,根节腐烂,伴有恶臭,植株心叶青枯变黄。
(2)拔节期发病:叶片会自下而上变黄,靠近水面的叶鞘边缘呈褐色,中间有灰色长条形斑纹,根节变色伴有恶臭。
(3)穗期发病:病株先失水青枯,然后会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根节变色有短而少的侧生根,有恶臭味。
2、水稻白叶枯病
(1)水稻白叶枯病又被称为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对产量的影响比较大,秕谷和碎米多,减产量可达20%-30%左右,重可达50%-60%。一般籼稻重于粳糯稻,晚稻重于早稻。
(2)秧苗在低温下症状不明显,高温下秧苗的病斑呈短条状,小而狭,扩展后叶片就会很快枯黄凋萎。
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1)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也被称为细条病、条斑病,主要危害叶片。
(2)病斑初期呈暗绿色水浸状小斑,渐渐的会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大小约1?10mm,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
(3)病斑上会溢出大量串珠状**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
(4)发病严重时条斑会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色大斑,与白叶枯很像,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
4、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1)水稻细菌性褐条病也被称为细菌性心腐病,是一种由假单胞杆菌引起的水稻病害。
(2)苗期染病后会在叶片或叶鞘上出现褐色小斑,然后会扩展成紫褐色长条斑,有时与叶片等长,边缘清楚。
(3)病苗枯萎或病叶脱落,植株矮小,成株期染病先在叶片基部中脉发病。
(4)初期呈水浸状黄白色,后期沿叶脉扩展上达叶尖,下至叶鞘基部形成黄褐至深褐色的长条斑。
5、水稻细菌性穗枯病
(1)穗枯病主要是由颖壳假单胞菌引起的水稻细菌性病害,水稻细菌性穗枯病在苗期和穗期都可以发生,但以穗期发病为主。
(2)水稻苗期发病后,幼芽会弯曲、色淡、有淡褐色条斑,之后会逐渐枯死。
(3)没有感染的病苗叶鞘有褐色至深褐色病斑,新叶从病叶鞘内冲破而弯曲伸长,心叶易从基部或病鞘腐烂处断离,病部和病土有恶臭味。
二、水稻细菌性的病害分别如何防治
1、水稻基腐病
(1)在基腐病发病初期可以排干田水,然后使用碱式硫酸铜或叶枯唑或四霉素,每5-7天轮换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即可。
(2)首次用药可以混用熵茂或碧护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这样效果会更好。用药时一定要将喷头伸至水稻基部喷雾,以达到最佳防效。
2、水稻白叶枯病
(1)秧苗移栽前一定要喷药预防,大田发病初期要重点防治发病中心,可以使用的药剂有叶枯唑、噻菌铜等。
(2)根据病情发展情况每5-7天喷药1次,连续用药2-3次即可,首次施药可以混用熵茂或碧护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在发病初期,可以根据病情交替单用或者混用叶枯唑、噻菌铜、氯溴异氰尿酸等,每5-7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即可。
4、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在发病初期一定要排干田水,根据病情轮换单用或者混用高效对口农药,可以选择普展、喹啉铜、四霉素、氯溴异氰尿酸等药剂。
5、水稻细菌性穗枯病
(1)水稻细菌性穗枯病是一个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检疫性有害病菌,一定要密切监测,综合防控。
(2)尤其要做好检疫措施,发现疫情后一定要按照检疫条例将其销毁扑灭。
(3)同时要做好药剂预防工作,在水稻孕穗末期和乳熟期喷药防治,药剂可以选择氯溴异氰尿酸、春雷霉素、铜制剂等。
水稻稻瘟病在全国各大水稻种植区发病比较普遍的一种病害,而且是对水稻影响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分布广、危害大,会使水稻的品质严重下降。发病较轻的可减产10%~20%,发病较重的还会导致颗粒无收。那么水稻稻瘟病发病有哪些症状?又该如何去防治?
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症状
稻瘟病根据发病期的不同时期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以及谷粒瘟。
苗瘟:当种子带病菌播种后就会引起苗瘟,苗瘟多发生在三叶前,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在湿度过大的时候,会产生灰黑色的霉层。叶瘟:叶瘟多发生在分蘖至拔节期,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暗绿色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加深,逐渐扩大为梭型状的斑,病斑的边缘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如果病斑数量较多,会形成连片的病斑,而且病斑也是多种多样,如急性型病斑、白点型病斑、褐点形病斑等。节瘟:多发生在抽穗以后,发病初期在稻节上产生褐色的小点,随后逐渐会绕节扩散,病部也呈现黑色,容易折断。穗颈瘟:发病躲在抽穗后,初期形成褐色小点,随后扩散至穗颈部变为褐色,也能引起枯白穗。谷粒瘟:多发生在开花后至籽粒形成的阶段,发病时产生褐色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的病斑,能够引起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没有任何症状,护颖受害变为褐色,会使种子携带病菌。二、水稻稻瘟病的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者分生孢子在带病的稻草或稻谷上越冬,到了第二年的7月上旬,温度适宜的时候,病稻草上的病菌结着空气传播到水稻的叶片上引发病害。在病斑上发生大量的灰绿色霉层就是病菌,靠着风、雨再传播到其它叶片、节、穗颈上,造成持续性病害。
水稻不同品种间的抗病差异比较大,种植容易感病的品种、插秧密度过大、施用氮肥过多或者过晚都会导致病害加重。如果7月中下旬阴雨天气较多,形成地温、高湿、光照少的小环境,也会导致病害的发生和加重。
三、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的品种;发现带病植株及时清除,减少菌源;合理密植,适量和适时施用氮肥,浅水灌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从而提高抗病能力。
(二)、种子处理
通过晒种、选种、消毒、浸种、催芽等手段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晒种:在播种前选择晴天晒种1~2天。选种:将晒过的种子用1.13的盐水或者硫酸铵进行选种。浸种消毒:浸种的温度最好是在12℃~14℃之间,时间在8天左右并且积温保持在80℃~100℃,浸好的种子稻壳颜色变深,呈半透明状,透过颖壳可以看到腹白和种胚,稻粒易掐断。催芽:将充分吸胀水分的种子进行催芽,温度保持在30℃左右,适温长芽,降温炼芽的原则,当芽生长到2毫米的时候即可进行播种。(三)、药剂防治
稻瘟病的最佳防治时间在孕穗末期至抽穗期进行防治,以控制叶瘟,严防节瘟、茎穗瘟为主。前期用药以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药剂;中期用药可选用三环?多菌灵或咪唑?多菌灵或三环唑悬乳剂或稻瘟灵乳油或咪鲜胺乳油+三环唑乳油或稻保乐等药剂。
在孕穗末期至抽穗期,可喷施咪酰?三环唑或唑酮?乙蒜素乳油或三唑酮?三环唑或乙唑?稻瘟灵或稻瘟灵或异稻瘟净乳油等药剂,喷施在水稻植株的上部。
水稻稻瘟病发病后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都比较大,可以说是水稻病害里破坏力最大的一种病害,因此在选种和田间管理上一定要仔细和认真。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04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