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螃蟹怎么养
淡水蟹养殖条件:
1、选择合适的池塘条件
一个好的淡水池必须有干净的水质和充足的水供应,池水的排水和进水要非常的方便,池中的土壤是粘土、沙土或者是亚沙土,具有良好的通风。该区域不应太小,水深应保持在0.6——1.5m之间,它可以在水面上方形成几个小丘,称为蟹岛,便于采光,并未其提供挖穴建洞的条件。
2、保持泳池水清洁
如果是新建的淡水养殖池塘,必须在放养螃蟹之前进行必要的药物消毒。通常,使用漂白粉,以使池水清洁并且对蟹无害。首先,我们必须掌握整个水池的大小,确定实际的体积,然后根据大小分配合理的漂白粉。水溶解后,整个水池应在短时间内溅水。通常,在清算池5-6d之后可以存货。
3、在池中培养良好的水质
经过上一步漂白粉消毒后,3-4天后,可将约150kg有机腐殖质肥料放入池塘。几天后,游泳池的颜色会逐渐变成蓝绿色,水应该保留其干净卫生。
4、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
螃蟹的生长习性与水生环境密不可分,淡水池塘中的螃蟹养殖应充分利用这种习惯特征,在池塘中种植或放置一些合适的水生植物以塑造预期的自然生长环境和大气层。
在池中种植水生植物的另一个目的是发挥分散作用,使螃蟹可以分散在池中的不同高度,应该注意的是,水生植物的种植不应太密集,留下一定的阳光空间。
扩展资料:
淡水蟹的生活习性:
1、成长环境
螃蟹通常生活在潮湿的泥泞洞穴中,但它们并不排除在水中的石头或植物之外。如果是江海湖泊,那么它们喜欢住在干净的水域,如果池塘的小面积是在池底的泥浆中,它的生活特征一般是昼伏夜出,它的基本技能是挖洞,这也是一种防御受侵害的方法,洞穴的挖掘通常在相对软的土壤层中。
2、食物摄入量
因为它属于水生生物,所以它的大部分食物都是从水中获取的,不仅有水草,还有一些腐殖质,并不排除小昆虫、蠕虫、小鱼虾等等一些生物。然而,主要是水生植物为主的,沉积物的消耗只起到帮助消化的作用。
百度百科-淡水蟹
蟹
(《本经》)
异名、郭索(《太玄经》),蛫(《说文》),蜅(《广雅》),蜅觜(《玉篇》),螃蟹(《蟹谱》),毛蟹、稻蟹(《医林纂要》),垪钳(《陆川本草》)。
来源为方蟹科动物中华绒螯蟹的肉和内脏。
动物形态中华绒螯蟹
全体被坚硬的甲壳,背面黑绿色,腹面色较浅。头胸甲长约5.4厘米,宽约6厘米,呈方圆形,背面隆起;额缘及前侧缘各有4齿。眼1对,具短柄,能活动;口器为3对颚足组成,第3对颚足扁而宽,盖在口的最外面。触角2对,位于头胸部前面中央。胸肢5对,第1对为强大的螯足,掌节和指节基部的内外面密生绒毛;其余4对为步足,长而扁平,末端尖锐呈爪状;前3对步足的腕节与前节的背缘、第4步足前节与指节基部的背缘和腹缘,都密具刚毛。腹部退化,折伏于头胸部下方,无尾节及尾肢,雌雄异形,雌的圆形,雄的三角形,俗称为脐。腹肢退化,藏在脐的内侧,雌的共4对,卵产出后,即附着于此。雄的仅2对,且已变为交配器。
穴居于江、河、湖、泽或水田周围的土岸,昼伏夜出,以动物的尸体或谷物为食。秋季成长丰满,常洄游到近海繁殖。雌蟹所带的卵,至翌年3~5月间孵化,幼体经多次变态,发育成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继续生长。沿海地区均有分布。
本动物的甲壳(蟹壳)、爪(蟹爪)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秋季捕捉。
化学成分可食部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质14克,脂肪2.6克,碳水化物0.7克,灰分2.7克;钙141毫克,磷191毫克,铁0.8毫克,维生素A230国际单位,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51毫克,尼克酸2.1毫克;又含微量(0.05%)胆甾醇。肌肉含10余种游离氨基酸,其中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组氨酸、精氨酸量较多。蟹从海水入淡水,或从淡水入海水时,体内的氮代谢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从海水入旗水,3小时后,肌肉中总氨基酸量即见减少。其中变化最显著的为脯氨酸与甘氨酸,同时排泄的氨量增多。
性味咸,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有毒。"
③《日华子本草》:"凉,微毒。"
归经入肝、胃经。
①《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厥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肾三经。"
功用主治清热,散血,续绝伤。治筋骨损伤,疥癣,漆疮,烫伤。
①《本经》:"主胸中邪气热结痛,歪僻面肿。"
②《本草经集注》:"杀莨菪毒。"
③《别录》:"解结散血,愈漆疮,养筋益气。"
④崔禹锡《食经》:"主皶鼻恶血,明目醒酒。"
⑤孟诜:"主散诸热,治胃气,理筋脉,消食。醋食之,利肢节,主五脏中烦闷气。"
⑥《本草拾遗》:"蟹脚中髓、脚,壳中黄,并能续断绝筋骨,取碎之微熬,纳疮中筋即连也。"
⑦《日华子本草》:"治产后肚痛血不下,并洒服;筋骨折伤,生捣炒罯良。"
⑧《滇南本草》:"山螃蟹强壮筋骨,并能横行络分。"
⑨《纲目》:"治疟及黄疸;捣膏涂疥疮癣疮;捣汁滴耳聋。""盐蟹汁,治喉风肿痛,满含细咽即消。"
⑩《本经逢原》:"生捣涂火烫。"
⑾《随息居饮食谱》:"补骨髓,滋肝阴,充胃液,养筋活血,治疽愈核。"
用法与用量内服:烧存性研末或作丸。外用:捣敷或焙干研末调敷。
宜忌外邪未清,脾胃虚寒及宿患风疾者慎服。
①《本草衍义》:"此物极动风,体有风疾人,不可食。"
②《日用本草》:"不可与红柿同食。偶中蟹毒,煎紫苏汁饮之,或捣冬瓜汁饮之,俱可解散。"
③《纲目》:"不可同柿及荆芥食,发霍乱,动风,木香汁可解。"
④《本草经疏》:"跌打损伤,血热瘀滞者宜之,若血因寒凝结,与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热恶寒之人,咸不宜服。"
②《随息居饮食谱》:"中气虚寒,时感未清,痰嗽便泻者均忌。"
选方①治骨节离脱:生蟹捣烂,以热酒倾入,连饮数碗,其渣涂之,半日内,骨内谷谷有声即好,干蟹烧灰,酒服亦好。(《唐瑶经偏方》)
②治跌打骨折筋断:螃蟹,焙干研末,每次三至四钱,酒送服。(《泉州本草》合骨散)
③治小儿解颅:蟹螯并白及烂捣,涂颇上。(《本草衍义》)
④治湿热黄疸:蟹烧存性研束,酒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日服二次。(《濒湖集简方》)
⑤治疥癣:螃蟹焙干研末,调猪脂敷患处。(《泉州本草》)
⑥治漆疮延及满身:捣烂生蟹涂之。又可敷疥疮湿癣之久不愈者。(《肘后方》)
⑦治妇人产后儿枕疼:山螃蟹不拘多少,用新瓦焙干,热烧酒服,良效。(《滇南本草》)
名家论述①《本草经疏》:"蟹味咸气寒,入足阳明,足厥阴经。经曰:"热*于内,治以咸寒",故主胸中热结痛也。歪僻者,厥阴风热也,面肿者,阳明热壅也,解二经之热,则筋得养而气自益,歪僻面肿俱除矣。咸走血而软坚,故能解结散血。愈漆疮者,以其能解漆毒故也。"
②《本经逢原》:"蟹性专破血,故能续断绝筋骨。《本经》主胸中邪气热结痛,歪僻面肿,皆是瘀血为患。性能败漆,今人生捣治漆疮、涂火伤,皆取散血之意。《日华》治筋骨折伤,生捣盫之。藏器云能续断筋,去壳用黄,捣烂微炒,纳入疮中,筋即连也。可知其功不独散而能和血矣。惟蟹与柿性寒,所以二物不宜同食,令人泄泻发症瘕。"
提醒您:蟹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05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