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菌铜杀菌剂不能和哪些农药复配
噻菌铜,化学名称为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铜,商品名称为“龙克菌”。属于低毒的噻唑类有机铜杀菌剂,在我国的市场发展前景看好。一、目前国内外还比较缺乏能够有效防治农作物细菌性病害的品种资源
在防治水稻细菌性病害上, 近年来使用的唯一药剂就是叶枯唑。据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极易对该药产生抗药性,细菌性条斑病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故近年来,各地反映叶枯唑的药效很差,发病后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在果树上,特别是柑桔,我国常用国产和进口的无机铜杀菌剂,如氢氧化铜、氧化亚铜、硫酸铜和氧氯化铜等,存在着用量少时药效不理想、用量多时容易产生药害和螨类的增殖猖獗发生等问题。
在蔬菜细菌性病害上,更无好的药剂防治,常用的农用链霉素,效果很差,抗药性很强,病害仍然得不到有效的防治。
噻菌铜的创制成功,解决了细菌性病害的防治难题,从而为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找到了一个新的方法。噻菌铜是1998年由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合成的,2000年正式投入生产。噻菌铜属于杂环类有机铜杀菌剂。经过全国1 400余万亩水稻、柑桔、蔬菜和果树上的大量实验和实际使用,其防治效果独异,药效优于一般的常用农药和各类无机铜制剂。
二、噻菌铜的作用机理
噻菌铜的结构是由两个基团组成:一是噻唑基团,在植物体内是高效的治疗剂。药剂在植株的孔纹导管中,细菌受到严重损害,其细胞壁变薄,继而瓦解,导致细菌的死亡;二是铜离子具有既杀细菌又杀真菌的作用。总之,在两个基团的共同作用下,杀菌更彻底,防治效果更好,防治对象更广泛。
三、塞菌铜在我国的发展前景看好
1.噻菌铜的毒性非常低20%噻菌铜SC对大鼠经口急性LD50大于5050mg/kg,对大鼠经皮急性LD50大于2150mg/kg;皮肤、对眼均属轻度刺激,对皮肤属弱致敏物。
2.病害对噻菌铜不容易产生抗药性 由于叶枯唑和农用链霉素的抗药性的存在和继续发展,导致农民在使用时加大用药剂量,造成抗药性的进一步增强,产生了恶性循环,既增加了农民的用药成本,又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噻菌铜在结构上含有铜离子,而铜制剂是一个有200年多年历史的产品,抗药性发展很慢。
3.噻菌铜的作用机理独特噻菌铜杀菌机理中,既有噻唑基团对细菌的独特防效(噻唑基团在植物体内是高效的治疗剂),又有铜离子对真菌、细菌的优良防治作用,同时内吸性能好,具有良好治疗和保护的双重作用。经药效持久力测定,20%噻菌铜SC在通常用量下,持效期可达10~14天。
4.噻菌铜的适用作物多,防治谱广泛可广泛用于20余种作物、60多种细菌和真菌性病害的防治。主要防治对象有:
(1)细菌性病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基腐病、柑桔溃疡病、柚溃疡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棉花角斑病、大蒜叶枯病、甜瓜角斑病、白菜软腐病、花生青枯病、烟草野火病、烟草青枯病、魔芋软腐病、生姜姜瘟病、辣椒青枯病、花卉苗木细菌性病害、桃树细菌性穿孔病等。
(2)真菌性病害柑桔疮痂病、柚疮痂病、香蕉叶斑病、西瓜枯萎病、龙眼叶斑病、花生枯萎病、葡萄黑痘病、苹果轮纹病、梨树炭疽病、番茄枯萎病、芝麻枯萎病等。
5.噻菌铜不会产生药害,残留量极低因为噻菌铜的有效含铜量为3.9%,故不会产生药害。同时大田实际使用中,铜元素的残留量不存在超出残留允许标准的情况。
四、噻菌铜属于国家专利新产品,市场有待向纵深拓展
噻菌铜属于国家发明专利新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独家生产,已经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农业部“重点推广新品种”、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技术创新项目”、中国石油化工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全国18个省级植保植检站“重点推广推荐新农药品种”等奖励证书。
1.噻菌铜的推广必须将“技术推广”和“市场营销”相结合要与全国植保系统和农技系统紧密合作,借助植保农技系统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优势,促进噻菌铜的销售。
2.营销人员必须同时是技术员和售后服务员营销人员应将技术和服务相结合,以技术促进噻菌铜销售,以服务促进噻菌铜销售。服务是营销的开始,同时也是最好的销售。
3.必须树立“龙克菌”的品牌做到“统一一个理念,树立一个品牌,培育一个市场,开发一个产业,壮大发展龙克菌”,做好铜制剂的“百年品牌”,促进噻唑类有机铜杀菌剂的发展和壮大,成为农药领域里的一个新亮点和增长点。
4.噻菌铜在价位上必须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划算”,但决不打“价格战”在保证防治效果优良的前提下,必须让农民买得起,用得起,用得划算,力争让农民“叫好又叫座”。
(通联: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温州325013)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名师风采
木耳杀菌能用链霉素,链霉素是一种从灰链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抗菌素。属于氨基糖甙碱性化合物,它与结核杆菌菌体核糖核酸蛋白体蛋白质结合,起到了干扰结核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从而杀灭或者抑制结核杆菌生长的作用。
1、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对各种作物细菌性病害有特效,每公顷用药210-420克,于作物定株后开始用药,每隔7-10天喷1次,用药量视病情轻重相应增加或减少。在各种作物上使用方法如下:
⑴防治大白菜软腐病、叶枯病。用5000-7000倍液,叶面喷雾;⑵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角斑病。用5000-7000倍液,叶面喷雾;⑶防治柑橘溃疡病。用6000-9000倍液,叶面喷雾;⑷防治烟草野火病、青枯病、角斑病。用5000-7000倍液,叶面喷雾;⑸防治马铃薯环腐病。用6000-7000倍液浸泡种薯后播种。
2、农缘泡腾片。预防为主,农作物定株后开始用药,发病初期每隔7-10天喷1次,共用药2-3次。用药量视病情轻重相应增加或减少。在各种作物上使用方法如下:
⑴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用3000-4500倍液,叶面喷雾;
⑵防治烟草野火病、角斑病。用3000-4000倍液,叶面喷雾;
⑶防治大白菜软腐病。用3500-4500倍液,叶面喷雾;
⑷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用3500-4000倍液,叶面喷雾;
⑸防治柑橘溃疡病。用3500-4500倍液,叶面喷雾。
博士生导师——李玉
李玉,男,1944年出生,真菌及植物病理学教授,农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学科带头人,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菌物研究》主编,《Inte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编委。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中科院微生物所客座研究员和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36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多项,吉林省农业推广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6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病理学、菌类作物学和作物生态学。
博士生导师——高洁
高洁 女,1964年11月生,汉族,九三学社社员,吉林省梨树县人。植物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1986年获沈阳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吉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吉林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估中心专家,吉林省科技专家特派员,吉林省检疫性有害生物审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农科院第九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委员。
主要从事农作物病害的鉴定和诊断、综合治理技术和植物的抗性基因工程研究,在细菌病害的鉴定及诊断方面具有专长。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或副主持项目4项,获奖10余项。在国家级及省级重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和参编近10部书籍的编著;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在研项目近5项。
多年来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讲授《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原细菌学》、《植物病理学Seminar》、《高级植物病理学》等多门课程,教学中注重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时吸收与教学有关的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融入到教学中来。主讲的《农业植物病理学》2001年获省级优秀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28名,博士研究生3名。
博士生导师——图力古尔
图力古尔 男,1962年11月出生,内蒙古通辽市人,蒙古族,农学博士,蒙古国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菌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塔里木大学客座教授,吉林省食药用菌协会副会长,长春市政协委员,民盟吉林省委委员、农业与农村经济委员会主任,《菌物研究》编委。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2001年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5部(合作)。主要从事北温带菌物分类学及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尤其在菌物多样性(Mycodiversity)及其保育(conservation)研究领域颇具特长。
博士生导师——王玉兰
王玉兰 女,1936年12月10日生于沈阳市,九三学社社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高级专家、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春市百名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现任东北特用玉米研究会理事长、吉林省农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科协委员、吉林省专用玉米首席专家、全国特用玉米东华北区区域试验主持人。曾任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育种教研室主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带头人,吉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常委,《玉米科学》编委。先后主持科研课题20多项。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农业技术改良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著作8部。
博士生导师——王丕武
王丕武 男,1958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曾先后去日本和美国开展合作研究。现任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生物技术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生物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吉林省遗传学会、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大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农业生物技术和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先后被遴选为“吉林省农业科技骨干”,“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吉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长春市百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吉林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长春市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十五”以来主持选育出高产、抗病、优质的大豆新品种9个,主持培育出玉米新品种3个。获得吉林省科学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2000年以来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国家重要核心期刊论文3篇 。
博士生导师——马景勇
马景勇 1951年11月生于吉林省前郭县。1985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至1991年赴澳大利亚从事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现任吉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超级稻新品种研制与高产机理研究。
马景勇同志多年来培育了“吉农大3号、7号、19号、吉农大808”等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10个,其中吉农大3号、7号、19号3个水稻新品种分别被评为吉林省一、二、三届优质水稻品种,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马景勇同志一直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北方优质粳稻新品种与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技术开发”项目,农业部科技成果转化“北方优质粳稻新品种示范”项目,吉林省科技厅“优质超级稻新品种研制与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项目。代表作有:《北方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借鉴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经验 探讨我国农业发展途径》等。曾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三等奖多项、长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被批准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博士生导师——吴春胜
吴春胜 1956年6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作物生理生态研究。现任国家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吉林中心)、吉林农业大学作物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耕作学会副理事长,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吉林省首批农业专家顾问组成员,长春市科技评估中心咨询专家。先后主持并参加了国家科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三项、国家“863”项目一项、省级课题三项,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一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先后在《作物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玉米科学》等国家一、二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作2部。
博士生导师——徐克章
徐克章,男,1954生,汉,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党总支书记,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作物学报》、《大豆科学》编委。吉林农业大学首届教学名师。
徐克章教授主要从事作物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原国家医药总局、农业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吉林省科委等10多项研究课题。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四项。先后在《植物学报》、《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大豆科学》、《植物学通报》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教材和著作7部。
博士生导师——杨伟光
杨伟光,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作物育种教研室主任。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玉米重要性状的遗传改良及高产杂交种的选配”等15余项;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玉米新品种吉玉4、吉玉8、吉玉106和高粱新品种吉农8。通过吉林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5项。“高产优质抗病玉米新品种吉玉4选育与推广”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作物学报》、《玉米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2篇。主要从事作物育种教学和玉米育种工作。
博士生导师——杨信东
杨信东,男,1945 年生,汉族。吉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植物保护学会名誉理事长。1968 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 1982 年获中科院理学硕士学位。自 1982 年起,他一直从事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植物病原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病研究方法》、《植物病害诊断》、《植物病害流行学》、《生理及分子植物病理学》等课程。编写了《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病研究常用技术》、《吉林省主要农作物常见病害诊断》等教材。
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病害流行学。针对生产中危 害严重的稻瘟病;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烟草野火病、赤星病;瓜类霜霉病等病害,开展了病害流行环节的定量研究工作。在研究中解决了空气相对湿度对叶部病斑产孢的定量影响、降雨对空气中游浮孢子携落率的计算及雨露中病原细菌数量动态等问题。首次在国内提出“天气促病指数”概念并组建了稻瘟病、烟草赤星病、烟草野火病的天气促病指数表解模型(利用查表代替计算机运算的模拟模型)。首次发现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衰老病斑仍然保持旺盛产孢能力的独特规律。提出了科学实用的稻叶、穗瘟、烟草赤星及野火病的药剂防治指标,已在吉林省稻区、烟草产区普遍推广。
在病害影响因素监测及病害防治效果分析研究领域,研制成 DLY-2 型重量式结露仪,获国家实用型专利;提出利用地面台站常规观测因子推算露时的回归方程。提出了针对多循环病害疫情控制效果计算的杨信东公式,解决了公式的广适性问题。对稻瘟病、大豆花叶病等病害的抗病性鉴定、评价也进行了研究。
已发表植物病害研究论文 70 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 项,其中“吉林省稻瘟病预测技术研究”课题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于 1997 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吉林省第四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32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