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定慧寺属于哪里
庐山定慧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定慧寺,原名定慧庵,土名城墙沟,位于庐山北麓莲花洞景区内,背倚双剑锋,面对城南山,驻市区9公里。元末明初始建。据九江旧志记载,元末明初,一佛者明心觉显的赤脚僧人曾在此清修,因荐药治好明太祖之疾,圆寂后赐葬庐山。明末清初,文石和尚募缘数哉,始修大佛殿,时僧人九百,香火极盛。至隆钵和尚,鼎盛之至,朝奉者万计。清顺治十七年(1660),刑部主事送“定慧禅林”匾额。乾隆十六年(1752)显亲王感其幽谷松啸,亲题“松风临水”金匾,寺庙名噪一时,住持隆钵法师由此又称“听松和尚”。清末,寺宇、佛像毁于兵火,金匾遗失,僧人遣散。民国五年(1916),福山和尚重修佛殿、寮房,维持香火。新中国成立后,宗教信仰自由,僧人恢复早晚课诵,--参禅。“文革-”间,僧人再度被逐出山门,经书、法器等皆被损毁,祖师墓塔亦被推倒。1971年始,为保持定慧寺法脉不断,住持释观行、释从阳,汇集各方信土,复(拓)建佛殿,寮房等寺宇建筑,修复历任住持墓塔,定慧寺法事复兴。至2000年,寺宇建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念佛堂、寮房等1717平方米,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
山门殿因设三个门,又称“三门殿”,象征佛教“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殿外立有石狮一对,高1.5米,足踏石座,左右对峙,其貌威武,人称“镇殿石狮”。殿堂内置两大金刚力士像,手执金刚棒守护寺门。
天王殿亦称弥勒殿,为寺内第一重殿,上下二层,建筑面积490平方米。殿正中供奉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脐弥勒佛坐像,东西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像,弥勒佛像背后塑寺院守护神韦驮像。弥勒,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定慧寺西面的布袋冲有布袋和尚,传说是弥勒佛之化身。
大雄宝殿又称正殿、大殿,是定慧寺的主体建筑,高大雄伟,气势非凡,建筑面积216平方米。大雄宝殿为仿宋重檐歇山顶式,飞檐翘角,青色土瓦、古朴端庄。大殿正中供奉着“西方三圣”,端坐金莲,慈眉善目,仪态安详、左右供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殿门内左供地藏王菩萨,右供千手观音。满堂佛像结构复杂精巧,表现手法粗犷流畅,造型别致,神采各异,栩栩如生。
念佛堂僧人讲经念佛皈依受戒--之所,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上下二层,规模宏大。佛堂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傅和阿弥陀佛。三尊佛像金光耀日,体态丰润,衣纹线条流畅,雕刻细致,表情肃穆庄严。
古墓塔群定慧寺尚存古墓塔八处,历史悠久,碑刻文字清晰,悦缘、福山、志高、隆钵、文石等法师古墓塔保存完好,尤其是寺前右侧山上中兴定慧寺祖师文石和尚墓塔,塔身玲珑挺拔,古雅秀丽,基塔系清代建筑,墓碑祭文,正楷字迹,依稀可辨。
古迹龙门第一关定慧寺后,左有双剑峰壁立,右有龙门九道湾,第一道湾即为“古迹龙门第一关”,奇峰高耸,怪石林立,争奇斗妍,姿态万千,景色大多和明太祖朱元璋的传说有关,如右边山上的鼓儿石,就有“朱家作帝王,鼓儿敲得响”的说法。
茶园药圃茶叶、药材种植面积各2亩,其中药圃中种植了田三七、红三七、菊三七、玄参、白术、银杏、灵芝、虎杖、铁菱角等名贵中药60余种。每到夏季,园中百花盛开、香气扑鼻、生机盎然,令人身心清爽,流连忘返。
下院定慧寺下院归元寺。取名“归元”,出自佛经《楞严经》:“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十九世纪末,为体现专修净土又与湖北汉阳之归元寺区别,将归元寺更名为归元弥陀寺。该寺位于定慧寺东边,龙门大壑中。青山拥抱,溪水长流。明初懒道人建,清顺治初僧元微重建。大部分早圮。1994年复修。现有桥三座,大雄宝殿、大悲殿、念佛堂和寮舍各一栋。寺内还留下一块清代《奉县永禁归元寺无许典卖碑》,碑文记曰:当年寺僧将太乙观附近的庙产田偷偷变卖了,于是引发了一场官司:时德化县令秉公而断并勒石立碑,以警示后人。
信息来源:庐山区志
念奴娇·年来衰懒
[作者] 葛郯 ? [朝代] 宋代
年来衰懒,渐无心赏遍,目前佳趣。寂寂墙险春荠老,不到先生鼎俎。诗卷寻医,禅林结局,酒入昏田务。山头云气,为谁来往朝暮。犹有筇杖多情,扪萝踏石,坠半严华雨。更向葭丛摇短艇,惊起飞鸿烟渚。横玉凄清,焦桐古淡,一笑忘千虑。更阑人静,此声今在何处。
葛郯的其它作品○ 鹧鸪天·咏野梅
○ 江神子·亭亭鹤羽戏芝田
○ 洞仙歌·十三夜再赏月用前韵
○ 水调歌头·送唯齐之官回舟松江赋
○ 葛郯更多作品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39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