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排水的要求有哪些,方式有哪几种
除涝:种植一般的粮食作物其积水深度不宜超过10-15cm,允许淹水的时间不得超过2-3天。防渍:小麦在播种和幼苗期的时候,地下水位在0.5m左右,返青至拔节期间,地下水位降至0.8-1m。棉花在播种、幼苗期间,地下水位控制在0.6-0.8m,后续逐渐下降,蕾期以后降低至1-1.2m。
一、田间排水的要求有哪些
1、除涝对于田间排水的要求
(1)原因
田间积水过多,导致作物缺少氧气,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乙醇,导致作物中毒死亡。
(2)标准
与作物的品种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一般的粮食作物积水深度不宜超过10-15cm,允许淹水的时间不得超过2-3天。即使是水稻,积水也不宜过深。
2、防渍对于田间排水的要求
(1)原因
地下水位过高,导致植物的根系分布区域含水率过高,导致植物氧气不足,呼吸受到限制,作物输送水分、养分的能力受到影响,甚至会产生硫化物等有害物质。
(2)标准
小麦,播种和幼苗期的时候,地下水位在0.5m左右,返青至拔节期间,地下水位降至0.8-1m。棉花,播种、幼苗期间,地下水位控制在0.6-0.8m,后续逐渐下降,蕾期以后降低至1-1.2m。水稻,在晒田期间,地下水位降至0.4-0.6m,采收过后,地下水位降至至0.6-0.8m。
3、土壤盐碱化对于田间排水的要求
(1)原因
水分蒸发的时候,土壤的盐分随着水分一起上升,导致盐分沉积在土壤的表层,引起土壤盐碱化。
(2)标准
①地下水矿化度小于2g/L时,砂壤土的地下水临界深度为1.8-2.1m,壤土为1.5-1.7m,粘土为1-1.2m。
②地下水矿化度在2-5g/L之间时,砂壤土的地下水临界深度为2.1-2.3m,壤土为1.7-1.9,粘土为1.1-1.3m。
③地下水矿化度在5-10g/L之间时,砂壤土的地下水临界深度为2.3-2.6m,壤土为1.8-2m,粘土为1.2-1.4m。
④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0g/L时,砂壤土的地下水临界深度为2.6-2.8m,壤土为2-2.2m,粘土为1.3-1.5m。
⑤地下水临界深度定义: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措施下,保证土壤不产生盐碱化所保持的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
4、农业耕作条件对于田间排水的要求
(1)为了适应农业耕作,作物的根系层土壤含水量以0.6-0.7田间持水率为宜。
(2)如果是履带式拖拉机,要求地下水埋深在0.4-0.5m以上,如果是轮式拖拉机,要求地下水埋深在0.5-0.6m以上。
二、田间排水的方式有哪几种
田间排水的方式有明沟排水、暗管排水、竖井排水3种。
1、明沟排水:明沟排水是指利用明沟排除掉田间多余的地面水,地下水以及土壤水。
2、暗管排水:土壤中多余的水分从暗管的接头处或者是壁管滤水微孔进入管内排走,从而控制地下水位。
3、竖井排水:在田间周围布设井群,抽取地下水,从而控制田间的地下水位。
水稻在种植期间,应该怎样养护产量才高?
16字方针:“湿土发芽、浅水分蘖、有水壮苞、干湿壮籽”
播种后到3叶前,田间平整,但不积水(需要开排水沟),有利于芽谷扎根;
分蘖期:保水层促分蘖,但是打除草剂时要排干水,使得杂草全部露出水面,杂草吸收除草剂后,(药后1-2天上水)要水,保水至少5-7天。
分蘖末期前:晒田1周,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深化。分蘖末期,打杀虫杀菌剂,上水,保持田间3厘米左右水层,有利于农药的吸收;
幼穗分化-扬花期:保持浅水层。此时的秧苗对水分缺失较为敏感、对水分的需求达到了高峰。如果此时田面缺水、晒田,就会影响到幼穗的正常分化、从而造成结实率低的情况出现,而影响到最终的产量。
灌浆期:间歇灌溉,干湿交替,保持田面湿润,促进植株内有机物质向籽粒转运,减少空壳秕粒,增加千粒重。
收割期:收割前7天左右断水,切忌断水过早。
水稻优质高产科学施肥管理方法 水稻施肥与品种、土壤、气候、栽秧方式等条件有密切联系。不同的品种、土壤和栽培条件:,每斤氮素所生产的稻谷产量也不等,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总量计算,亩产千斤稻谷需吸收纯氮16~25斤、磷8~15斤、钾8.3~38.2斤,而实际施肥量一般要比养份的总量要多。施肥时期对产量构成因素有一定影响。一般地讲,基肥对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有促进作用,对每亩穗数影响较小,分裂期追肥对增加每亩穗数起主要作用,穗轴分化期限施肥有利于第二枝梗的分化和生长,颖花数越多,颖花分化期和减数分裂期施肥则能防止颖花退化,提高每亩穗粒数。抽穗前后施肥则能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尽管施肥方法有多种,但必需根据具体条什采用。?
“前稳、中攻”施肥法。在前稳的基础上,中期增加追肥用量攻大穗,后期看苗补“保花”、“增粒”肥。这种施肥方法是在分裂期已建立起足够数量总苗数的基础上,把肥重点用在幼穗分化初期(也就是第一苞分化和穗轴分化期),促进第二枝梗分化和颖花分化,以增加每穗粒数来夺取高产。?
“前促、中控、后补”法。对于基肥不十分充足,基本苗不多,而分裂期较短的早稻田,可在分裂前期重施追肥,使之在较短时间内尽快搭起丰产的架子是十分必要的。到了生育中期,看苗采取适当的措施,若苗势生长弱,可适当补肥,若苗势生长正常或过旺,则应采取适当的方式控制无效分裂的增长,促进有效分裂生长健壮。这类稻田因无充足的底肥接力,中期容易控住,不会因为前期重施肥而造成后期疯长。到生育后期,适当补施穗肥、粒肥。?“平稳”促进施肥法。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在水稻生育期中平稳施肥。它对于早、中稻较为适宜。早、中稻在秧壮、苗足的基础上,分裂期不宜施肥太多,而应该早施、稳施,在分裂盛期之后不要用肥过多,使分裂稳健生长,后期要注意施穗肥,提高结实粒和粒重。?
“平稳”施肥法的目的,是使水稻在一生中不致于处于一时吸肥过多和一时又营养不足的状态,而使其一生都处在并不过分不足,又不过分旺长的营养状态下生长发育。?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45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