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闲话茶事(三)

说到茶,没有茶诗似乎有无酒不成宴席之感。它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茶诗不仅可以获得艺术欣赏的满足,还可以增长茶文化知识。在历代关于味茶的诗、词、歌、赋中,有的直接以茶为题,有的则在叙事壮物、抒情之中反映出不同的茶种、茶具、茶俗以及茶礼、茶艺、茶情和茶趣。

闲话茶事(三)

最早的咏茶诗据史载是西晋诗人张载“芳茶冠六清,溢味擂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士聊可娱”的诗,被称为第一首咏茶妙诗。此后古代诗人在咏茶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宋代的苏东坡嗜茶写下了不少咏茶诗,其中一首词水调歌头中写道: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词中说的“枪”指未展开的茶芽,“旗”指已张开的嫩叶。“雀舌”因茶芽形似雀舌得名。“老龙团,真龙髓”,极言自然造化,贵重如凤髓。“兔毫盏”是宋代推崇的价格昂贵的茶具。“青州从事”指美酒。苏东坡不仅识茶、赏茶,而且对采茶、制茶、烹茶和品茶都有深入的研究。在这首词中,使人不仅用形象的语言详尽的概括了采制烹点过程,而且陶然与品茶之中,描写了茶的神奇功效。我省作家曹彦彬先生在一首茶叶吟中写道:“甘把身体曲卷,并非忍辱苟安。而是紧捧芳香,想给大千人间。几番炽热洗礼,情怀更加舒展。默默引人品味,无私才有奉献。高尚纯贞情操,正如儿时花艳。怒放心底洁白,滋润生活斑潮。与君朝夕接吻,留下一尘不染。”诗人在品完一壶茶后,从描绘茶叶形态能伸能屈的变化,到进而歌颂茶的品德特质,娓娓道来。细细吟赏,唤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引发人生真谛的思考。

朋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妨冲泡上一壶自己喜欢的茶,价格不论,适口者珍,在品茶之中体味茶及茶诗香远益清的独特魅力,陶治心绪,心有灵犀,能悟出茶禅一味的,可喜可贺;能够清心静虑,获得舒适安宁的,也很不错。通过品茶,提升你我的生活质量,充实美化我们的生活氛围。

答: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道简述

中国的茶叶分为基本茶类与再加工茶类。 

基本茶类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 

再加工茶类:以六大茶类作为基本原料再加工而成。包括花茶、紧压茶、速溶茶、茶饮料等。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起源于日本本土,同时有吸收和承唐宋遗风。

望溪会馆诠释茶文化内涵

望溪会馆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等。 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这种意境之美正式望溪会馆所倡导并积极探索的。望溪会馆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望溪会馆诠释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法则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形式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最早记述于宋代,有“吃茶”之说。流行于唐代。 法门寺出土的金质茶具,展现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叶经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时有时会加入盐等调料,喝茶时与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②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③工夫茶

清代 茶道

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茶道用具

1.置茶器也就是俗称的“茶道六君子” ① 茶则: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壶的用具。 ② 茶匙:将茶叶由茶则拨入茶壶的器具。 ③ 茶漏(斗):放于壶口上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散落壶外。 ④ 茶荷:属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还可视茶形、断多寡、闻干香。 ⑤ 茶擂:用于将茶荷中的长条形茶叶压断,方便投入壶中。 ⑥ 茶仓:分装茶叶的小茶罐。 2.理茶器 ① 茶夹:将茶渣从壶中、杯中夹出;洗杯时可夹杯防手被烫。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针:用于通壶内网。 ④ 茶桨(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壶嘴。 3.分茶器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壶中的茶汤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数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数少时则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产生苦涩味。茶海上放滤网可滤去倒茶时随之流出的茶渣。 4.品茗器 ① 茶杯(品茗杯):用于品啜茶汤。 ② 闻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来嗅闻鉴别。 ③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盘,可避免茶汤烫手,也起美观作用。 5.涤洁器 茶道 ① 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壶承):盛放茶壶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壶茶汤,是养壶的必须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装茶渣。 ④ 水方(茶盂、水盂):用于盛接弃置茶水。 ⑤ 涤方:用于放置用过后待洗的杯、盘。 ⑥ 茶巾:主要用于干壶,可将茶壶、茶海底部残留的杂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净桌面水滴。 ⑦ 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6. 其它 ① 煮水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炭炉(潮汕炉)+玉书碨、酒精炉+玻璃水壶、电热水壶、电磁炉等。选用要点为茶具配套和谐、煮水无异味。 ② 壶垫:纺织品。用于隔开壶与茶船,避免因碰撞而发出响声影响气氛。 ③ 盖置:用来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盘(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盘:奉茶用的托盘。 ⑤ 茶拂:置茶后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残存茶末。 ⑥ 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 ⑦ 茶巾盘: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温度计等。 ⑧ 香炉: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5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