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最早是什么时间被人发现的?
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水稻。
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扩展资料
稻谷的储藏具有三种明显的特性:容易陈化,不耐高温;容易发热、霉变、生芽;容易黄变。因此,稻谷保管的原则是“干燥、低温、密闭”。按照这个原则保管稻谷,能够实现安全储藏,较长期地保持稻谷品质和新鲜度。
基层粮库普遍采用的是常规储藏方法,这种方法是在稻谷入库到出库的整个储藏期间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控制稻谷水分。
稻谷的安全水分标准,根据种类、季节和气候条件确定。粳稻可高些,籼稻可低些,晚稻可高些,早中稻可低些,气温低可高些,气温高可低些,冬季较夏季可高些,北方较南方可高些(南方的安全水分标准不高于13.5%)。籽粒饱满,杂质少无虫害及芽粒,安全程度高;反之,安全程度低。种用稻谷的渡夏水分,低于所定标准1%左右,对生活力保持才有把握。
(2)清除稻谷杂质。通常把稻谷中的杂质含量降低到0.5%以下,就可提高稻谷的储藏稳定性。
(3)稻谷分类储藏。入库的稻谷要做到分类储藏,即要按品种、好次、新陈、干湿、有虫无虫分开堆放,分仓储藏。
百度百科——水稻
百度百科——稻谷
2021年5月22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袁隆平解决了我国数亿人的吃饭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今天我们梳理一下中国古代的水稻栽培技术。向国民偶像致敬。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国家。早期水稻的种植主要是“火耕水耨。东汉时水稻技术有所发展,南方已出现比较进步的耕地、插秧、收割等操作技术。唐代以后,南方稻田由于曲辕犁的使用而提高了劳动效率和耕田质量,并在北方旱地耕-耙-耱整地技术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一套适用于水田的耕-耙-耖整地技术。到南宋时期,《陈_农书》中对于早稻田、晚稻田、山区低湿寒冷田和平原稻田等都已提出整地的具体标准和操作方法,整地技术更臻完善。
早期的水稻都行直播。稻的移栽大约始自汉代,当时主要是为了减轻草害。以后南方稻作发展,移栽才以增加复种、克服季节矛盾为主要目的。《陈_农书》中提出培育壮秧的3个措施是:“种之以时、“择地得宜和“用粪得理,即播种要适时、秧田要选得确当、施肥要合理。宋以后,历代农书对于各种秧田技术,包括浸种催芽、秧龄掌握、肥水管理、插秧密度等,又有进一步的详细叙述。秧马的使用对于减轻拔秧时的体力消耗和提高效率起了一定作用,此外还发明了使用“秧弹、“秧绳以保证插秧整齐合格等。
中国水稻的发展还与农田水利建设有密切关系。陕西省汉墓出土的陂池稻田模型中有闸门、出水口、十字形田埂等,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稻田水源和灌溉的布局。在水稻灌溉技术方面,早在西汉《_胜之书》中已提到用进水口和出水口相直或相错的方法调节灌溉水的温度。北魏《齐民要术》中首次提到稻田排水干田对于防止倒伏、促进发根和养分吸收的作用,为后世“烤田技术的滥觞。南宋时楼_曾作《耕织图》,内容包括水稻栽培从整地、浸种、催芽、育秧、插秧、耘耥、施肥、灌溉等环节直至收割、脱粒、扬晒、入仓为止的全过程,是中国古代水稻栽培技术的生动写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65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