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湖北老青茶为什么叫川字茶

作者:赤壁市茶文化研究院院长 冯晓光 先生

湖北老青茶为什么叫川字茶

“川”;字砖茶百年品牌,其由来与古代圣贤有关,与地名有关,也与赤壁羊楼洞当地的三股泉水有关,是;“人杰”;与;“地灵”;相融合的神奇产物。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

羊楼洞青砖茶

羊楼洞最早与“川”;字有关的商号,是清代山西旅蒙最大商号“大盛魁”;开办的“大玉川”;茶庄(后改名三玉川)。据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二辑《旅蒙商大盛魁》记载:“;著名旅蒙商大盛魁投资设立的;三玉川”茶庄,其据点就设于湖北蒲圻县羊楼洞。采茶的地方有三处:湖北蒲圻羊楼洞,蒲圻县与湖南临湘交界的羊楼司,临湘县的聂家市。

渠家大院

“大玉川”;商号来历也有典故,是取自宋代的一全套茶具,叫“大玉川先生”;,而这套茶具是为了纪念“亚茶圣”——;唐代诗人卢仝。卢仝,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他创作有许多著名的茶叶诗歌。如《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七碗茶歌》等,被后人誉为“亚茶圣”。 卢仝的《茶歌》与陆羽的《茶经》、赵赞“茶禁”;(即对茶征税)被后人认为是唐朝茶业史影响最大最深的三件事。元代诗人罗先登在他的《续文房图赞》中有“玉川先生”;赞文:毓秀蒙顶,蜚英玉川,搜搅胸中,书传五千,儒素家风,清淡滋味,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同时,“川”;字商号与山西祁县渠家大院也有渊源。渠家大院门楼顶端有非常醒目的“纳川”二字,有海纳百川之意,既有代表“聚财”,又寓意“包容”。渠家基业创办人、第十四世的渠同海(1723——1789),字百川。乾隆中期,渠同海(百川)前往包头谋求发展,购置十余顷土地,独资经营菜园、粮食、油面、茶叶,兼营钱业生意,渠家从此发家。渠同海以“长源本晋川,荣华万世年”十字,作为其孙子辈以下辈分的世系排名。后来渠家在羊楼洞开办的茶庄大都与“川”有关,也与辈份世系有关,如 “长源川”、“长盛川”、“三晋川”、“宏源川”;等茶庄。

渠家族谱

渠家族谱里的“川”;字辈

“川”;字商号也与赤壁别名“莼川”;有关,相传黄武二年五月初五日,孙权偕文武百官欢饮于西良湖,应沙羡令求,对景生歌,曰:

蒲草千里兮,绿茵茵,

圻上故垒兮,雾沉沉。

莼浦五月兮,风光美,

川谷对鸣兮,布谷声。

这就是“蒲圻莼川”四个字的由来。所以蒲圻县,亦有莼川之称。

非常巧合的是,羊楼洞有观音泉、石人泉、凉荫泉等三股天然泉水,流经茶乡古镇,竟然也成为“川”字象形。

具有百年传承的“川”字砖茶

辉煌了200多年的羊楼洞茶市,历经辛亥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其砖茶的生产和贸易几经沉浮。令人惊叹的是,不管历经多少风雨沧桑和时代变迁,羊楼洞百年砖茶工艺、产业和品牌,奇迹般留下了历史传承。

川字青砖茶

由大盛魁“三玉川”;和渠家“长裕川”;茶庄压制的青砖茶,最初都压印有“川”;字牌号标记,它在蒙古族牧民中享有很高的信誉。所以羊楼洞的二百多家茶庄,纷纷把压制茶砖的模具“川”;字标记,同时也被看作是国产“洞庄”;的标记,一直沿用至今。

羊楼洞茶厂老档案

俄国学者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在他的《蒙古及蒙古人》中记述:“呼和浩特的商业中,自古以来最主要的项目就是茶叶,而茶叶之中又以砖茶,尤其是二十四块一箱的砖茶为主。这种茶叶几乎总是专门供给当地的汉族居民和土默特居民用的。奇怪的是,“在归化城和归化城周围地区,除了这种二十四块一箱的砖茶,可以说从来就不饮用其他的茶叶,再富有的商人和牧民也都不喝白毫茶和花茶,而只喝这种砖茶。由于这种风俗习惯,就在最多不过十年以前,这种砖茶在归化城的销售量竟达四万箱。”

最早有据可查的“川”字记载,是在1900年《湖北商务报》[第41期]上,其《本省商情 茶市杂记》曰:“羊楼洞之茶今岁不能获利,子茶多半不做,有西帮某号所做之“川”字三百余箱,由羊楼洞雇船来汉,途中遇风遭覆,茶虽如数捞起,而水浸不堪,昨已抵埠,换箱再做,恐难得善价。(五月汉报)”

据《武汉市志.前志补遗.茶叶贸易》记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在汉口各洋行砖茶厂停办,使得汉口输往俄国的茶叶大减,以汉口出口为主的砖茶贸易受到一定影响,被俄商占领的那部分市场又回到了华商的手中,除原有民族资本所办的砖茶企业外,山西工商人士还在羊楼洞创办了义兴、聚兴顺等两家砖茶厂,最高年产量曾达4~6万担。”

截至1936年,羊楼洞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庄恢复到16家,其中山西商人的砖茶庄5家,它们是“义兴”、“聚兴顺”、“兴隆茂”、“长玉川”及“昌生”。5家总共一年也只能压砖茶二万箱。其余全部是包茶庄(收购毛茶),而且规模都很小。

青砖茶

1938年秋,随着武汉的沦陷,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也踏进了羊楼洞,烧毁了大量的街道和茶庄。日本人将仅存的“义兴”、“聚兴顺”; 砖茶庄强行并入“武汉制茶株式会社”,两家茶庄的性质,也就由民族资本变成了日伪资本。

1946年春,“义兴”、“聚兴顺”;砖茶庄由湖北民生茶叶公司接收,更名为鄂南砖茶厂,并恢复羊楼洞茶叶改良场。湖北农业银行也在羊楼洞办起了“复兴”;茶庄,抗战前早已消失的“天源荗”;也悄悄地恢复了当年的牌号。

川字砖茶石模

1949年7月中旬,蒲圻解放的两个月后,中南军政委员会将羊楼洞仅存的湖北民生茶叶公司鄂南茶厂、复兴茶厂、义兴茶庄、聚兴顺茶庄、天源茂茶庄进行接收,成立“华中茶叶公司羊楼洞砖茶厂”,后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羊楼洞砖茶厂”。1953年,企业自羊楼洞迁至赵李桥,并将咸宁柏墩及汉口等地的茶庄合并,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赵李桥茶厂”。据《茶业通史》记载:“;新中国成立后,青砖茶和米砖茶都集中在湖北赤壁的赵李桥茶厂大量生产,以满足边销的需要。”

1993年以湖北省赵李桥茶厂为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了米砖茶和青砖茶的国家标准。同年“川”;字砖茶被国家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

20世纪80年代末,湖北省赵李桥茶厂重新对外开放迎来的第一批俄罗斯商人,带来的采购清单上,列着“川”;字牌砖茶。英国老牌茶叶公司——川宁公司为庆祝成立200周年,他们又想起了中国的米茶砖。于是公司派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向中国赵李桥茶厂定制了纪念砖。由于凤凰茶砖外形高贵典雅,被英国收藏家视为珍品。这里生产的青砖茶和红砖茶正继续源源不断地销往我国内蒙、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漠北地区,同时外销欧美和日、韩等二十多个国家。

一字之差千里之别,容易弄错的中药有哪些?

那么所谓的百本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虽然对于百本如果大家还有些陌生,那么对于中药中的黄耆、黄芪或是俗语所称的小人参,也许有些朋友就不陌生了。长今口中的百本,就是黄耆。

相传,这是一位面黄的老医者发现的药草,所以便命名为黄耆。而本草纲目中却有另外一种解释;“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直接将黄耆命名为补药之王。

药 名:黄芪

拼 音:HUANGQI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黄耆或内蒙黄耆等的干燥根。

功 效:补气升阳,补气摄血,补气行滞,去瘀散结,益气固表,补气益阴,利水消肿,温里散寒,托脓生肌,强体质,延年益寿。

主 治: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性味归经:甘,微温。①《本经》: “味甘,微温。”②《别录》:“无毒。生白水者,冷。”③ 《药性论》: “白水赤皮者,微寒。”④《医学启源》: “气温,味甘,平。”

入肺、脾经。①《汤液本草》: “入手少阳、足太阴经、足少阴命门。”②《本草蒙筌》: “入手少阳,手足大阴。”③《本草经疏》: “手阳阴、太阴经。”④《本草新编》: “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大剂 1~2两);入丸、散,或熬膏。

用药忌宜: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服。①《本草经集注》:“恶龟甲。”②《药对》:“茯苓为之使。”③《日华子本草》:“恶白鲜皮。”④《医学入门》:“苍黑气盛者禁用,表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⑤《本草经疏》:“胸膈气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忌之。”

别 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锦(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①黄耆:又名:膜荚黄耆、东北黄耆

处方名:黄芪、绵芪、棉芪、口芪、生芪、北芪、北黄芪、生西芪、生黄芪、生北芪、炒黄芪、炙黄芪等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为原药材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筛出晾凉入药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为黄芪片用蜂蜜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补气润肺功效增强。

商品名:北黄芪:又名北芪、东北黄芪、卜奎芪、关卜奎芪、关芪、黑皮芪。大部分为植物膜荚黄芪的根,小部分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质优。因产地不同又分为宁古塔芪、红兰芪、黑石滩芪、正口芪等名称。

北口芪 :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黄芪。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属北黄芪。旧时多经独石口进关集散,故得此名。

绵黄芪:又名绵芪、棉芪、西绵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黄芪、箭芪。包括大岚芪、浑源芪、武川芪、壮芪、西黄芪等。指产于山西绵山等地者。大部分为内蒙古黄芪的根,小部分为膜荚黄芪的根。质佳。因其根长,形似箭杆,故有箭芪和箭黄芪之称。

西黄芪:又名西芪。指产于山西浑源、阳交、山阴、天填等地者。质佳。为通用正品。

库黄芪:又名库伦黄芪、库伦芪、库芪。指产于内蒙古库伦一带者。属北黄芪。

红芪:又名晋芪、岩黄芪。为豆科植物岩黄芪Hedysav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主产于甘肃。多为野生。为黄芪副品。按加工方法又可分为冲正芪、正炮台芪、副炮台芪等。

均以根条粗长、皱纹少、粉性足、坚实绵韧、味甘、无空心及黑心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黄耆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内蒙黄耆分布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等地。金翼黄耆分布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多花黄耆分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塘谷耳黄耆分布甘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药材主产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采挖。除净泥土,切去根头部及支根,晒干后分别打捆。或晒至六、七成干,捆成小捆,再晒干。

拉丁名:①黄耆Astragalus membranaeus (Fisch.)Bge.②内蒙黄耆Astragalus mongholicus Bge ③金翼黄耆Astra-galus chrysopterusBge.④多花黄耆Astragalus floridus Benth

炮制方法:黄耆:拣净杂质,除去残留的根头和空心较大者,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及时切片,晒干。蜜炙黄耆:取黄耆片,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黄耆片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纲目》:“黄耆,今人但捶扁,以蜜水涂炙数次,以熟为度。亦有以盐汤润透,器盛,于汤瓶蒸熟切用者。”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①《别录》:“黄耆,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②陶弘景:“黄耆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自,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自,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色赤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③《本草图经》:“黄耆,今河东、陕西外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尺巳来,独茎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耆。然有数种,有白水耆,有赤水管,有木耆,功用并同而力不及。白水耆、木耆短而理横。”④《本草别说》:“黄耆,本出绵上为良,故名绵黄耆。今《图经》所绘宪水者,即绵上地相邻尔。若以谓柔韧如绵即谓之绵黄耆,然黄耆本皆柔韧,若伪者,但以干脆为别尔。” ⑤《纲目》:“黄耆,叶似槐叶而微尖小,又似蒺藜叶而微阔大,青白色,开黄紫花,大如槐花,结小尖角,长寸许,根长二、三尺,以紧实如箭簳者为良。嫩苗亦可渫淘茹食,其子收之,十月下种,如种菜法亦可。”⑥《得配本草》:“黄耆补虚,蜜炒;嘈杂病,乳炒;解毒,盐水炒;胃虚,米泔炒;暖胃、除泻痢,酒拌炒;泻心火、退虚热、托疮疡,生用。恐滞气,加桑白皮数分。”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根里圆柱形,极少有分枝,上端较粗,下端较细,两端平坦,长20~70厘米,粗 1~3厘米。一般在顶端常带有较粗大的根头,并有茎基残留。表面灰**或淡棕褐色,全体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皮也横向,细长,略突起。质硬略韧,坚实有粉性,折断面纤维性甚强,呈毛状:皮部黄白色,有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较疏松;木质部淡**至棕**,有多少不等的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老根断面木质部有时枯朽而呈黑褐色,甚至脱落而成空洞。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以根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佳。根条细小、质较松、粉性小及顶端空心大者质次。甘肃、河北、青海所产的小白耆 (又称小黄耆),为植物金翼黄耆的根;甘肃、青海所产的白大耆,为植物塘谷耳黄耆的根;四川所产的川耆,主要为塘谷耳黄耆及多花黄耆的根。此等商品外形与上述相近,但较细小,质量亦较差,产量也少。黄耆除上述品种外,尚有一种红耆。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耆 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根,产量较大。药材呈长圆柱形,少分枝,上粗下细,长10~ 25~50厘米,粗6~10~20毫米。表面棕**或近于棕红色,有纵皱及少数支根痕;皮孔横向,栈**或暗**,略凸出;栓皮易剥落。质柔韧,断面纤维性且富粉质,皮部棕白色,形成层成棕色的环,木质部淡黄棕色,中心颜色较浅,有细致的类白色放射状纹理。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产甘肃南部。此外, 尚有多种黄耆属植物在各产地亦同供药用。如春黄耆(又名藏黄耆) Astragalus tibe-tanus Benth. Ex Bge.(西藏)、云南黄耆 A.yunnanensisFranch.(西藏、云南)、弯齿黄耆A. Comptodontus Franch.(云南)、阿克苏黄耆A.Aksuensis Bge.(新疆)等。

中药化学成分:黄耆含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质、数种氨基酸、苦味素、胆碱(Choline)、甜菜碱 (Betaine)、叶酸(65微克/100克干根),又分出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烷(2’, 4’-Dihydroxy-5,6-dimethoxyisoflavane)和熊竹素(Kumatakenin)。内蒙黄耆脂质的皂化产物中分出亚油酸、亚麻酸;非皂化部分中有 β-谷甾醇(β-Sitosterol)。此外,朝鲜产黄耆,曾分离出一种似皂甙的结晶。

万物有灵,草木有情,泱泱中药,各具奇功。医者,用药如用兵,依其性据其功,大大小小中药,性状相似药名相近,然功效不同,一字之别,差之千里。

在日常中药应用中,人们常将名称相似的中药视为同一药材;又因民间常用简称、俗名,药名相似,容易混淆,造成使用不当,影响疗效,甚至用错伤命。

常用名称相似容易混淆的中药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区别,让药师跟你细细道来。

白附片与白附子

二者不仅名相似,而且形相似,但是“神”不似,有些专业人士也常在这里犯了迷糊。虽都有毒性,但却是两种 来源不同、功效迥异 的药材。因药名相近常会被张冠李戴,造成临床用药的安全隐患。

《本草纲目》有曰:“白附子因与附子相似而得名,而非附子类也,乃阳明经药”。

白附子

来源 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临床常用炮制品:制白附子。

性状 本品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皮淡棕色,切面**,角质。味淡,微有麻舌感。

功效 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

临床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斜,语言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偏正头痛,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白附片

来源 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

性状 无外皮, 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肾阳虚衰,阳痿宫冷,虚寒吐泻,脘腹冷痛,阴寒水肿,心阳不足,胸痹心痛,阳虚外感,寒湿痹症。

注意事项 应先煎, 久煎。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山茱萸与吴茱萸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遍插茱萸少一人”之争,究竟插戴的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呢?众说纷纭。

山茱萸

来源 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俗名枣皮。

功效与主治 补益肝肾 ,收涩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不止,体虚欲脱,内热消渴。

吴茱萸

来源 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功效 散寒止痛, 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晋·葛洪《西京杂记》:“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可见,重阳插茱萸的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 历史 ,那茱萸究竟为何物?

茱萸气味浓烈,驱虫祛湿,可辟邪消灾,可直接插在头上的,或装在香囊里随身佩戴。有学者认为重阳所插茱萸应为吴茱萸。吴茱萸香味大,被称为“辟邪翁”,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涩固脱,气味微弱。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茱萸原本生长在吴国,名为吴萸。吴国有一次将吴萸作为贡品献给楚国,谁知楚王并不喜欢吴萸,甚为不悦,不听使臣解释将其赶走。好在楚国一位精通岐黄之术的朱大夫追到吴臣留下了吴萸。一天,楚王因偶感寒气导致旧病复发,胃痛难忍,诸药不效,朱大夫以吴萸煎汤竟然治好了楚王的病。楚王深感愧疚,即刻派人前去吴国道歉,并大力号召楚国百姓广植吴萸。为了奖赏朱大夫,楚王将吴萸改名为吴茱萸。

金樱子与金铃子

二者不是姐妹,而是来源于不同科属无半点亲缘关系的药。

金樱子

功效与主治 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涩肠止泻。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久泻久痢。

《本草正》载:“止吐血,衄血,生津液,收虚汗,敛虚火,益精髓,壮筋骨,补五脏,养血气,平咳嗽,定喘急,疗怔忡惊悸,止脾泄血痢及小水不禁。”

金铃子 (金铃子正名为川楝子)

功效与主治 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用于肝郁化火,胁肋、脘腹胀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

《太平圣惠方》中华金铃子散以川楝子、延胡索各一两组方,疏肝泄热,活血止痛,主治肝郁化火证。

草豆蔻、白豆蔻与肉豆蔻

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均属姜科,气味均属辛温,入脾胃二经,都可以化湿散寒止呕,临床上用于治疗寒湿阻滞中焦,胸闷不畅,脘腹胀满疼痛,呕恶欲吐,大便不爽,口淡黏腻等症。但因其性能有强弱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应用则各有特点。

白豆蔻

功效与主治 辛温芳香,其气清爽;长于行气温中化湿,尤善行中上二焦湿浊阻滞,故本品多用于脾胃虚寒,湿困脾阳,以及湿温等。

如治脾胃虚寒、气逆于上,胸腹满闷、不思饮食、反胃呕吐等,常与砂仁、丁香、生姜等药同用;治湿困脾阳、胸脘痞满、食欲不佳、肢体困倦、口黏不渴、苔厚白腻等症,常与藿香、厚朴、石菖蒲等化湿行气药同用;

治湿温病,湿邪偏盛、身热不扬、发热汗出、头痛身重、胸闷不饥、口不渴或口甜,苔浊腻等,常与薏苡仁、杏仁、厚朴、滑石等药同用;若热邪偏盛者,则可配伍黄芩、连翘、竹叶等清热化湿药同用。

草豆蔻

功效与主治 辛温芳香,其气燥烈;善于燥湿化浊,温中除寒,开郁化食;治疗中焦寒湿郁结,脘腹胀闷,胃脘冷痛,气逆呕吐等症。

对于脾胃虚弱,湿郁寒滞,胃脘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等,宜与木瓜、乌梅、益智仁等同用;

用于胃痛,常与木香、香附、砂仁等药配伍。但其本品温燥伤阴之品,阴虚之体,则非所宜。

肉豆蔻

功效与主治 除寒燥湿,解结行气,专理脾胃,颇与草豆蔻相近,则辛温之功效本同,惟涩味较甚,并能固大肠之滑脱。温脾温肾,是为中下两焦之药。

海螵蛸与桑螵蛸

两味中药虽然都是动物类的药物,但一个是陆上的昆虫,一个是海洋中的软体动物,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故功效各异,桑螵蛸补肾助阳为主,海螵蛸收敛止血见长,二者不可互相代替使用。

桑螵蛸

来源 又名螳螂子、尿唧唧,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等的干燥卵鞘。每年深秋至翌年春季均可采收。采得后,除去树枝,上笼屉蒸30 40分钟,杀死虫卵,晒干即可入药。

功效与主治 补肾助阳、固精缩小便的功效,用于治疗遗精、白浊、小便频数、遗尿、赤白带下、阳痿、早泄等症。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曰:“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临床报道,与益智仁配伍治疗遗尿症显效。一般用量为3 10克。

海螵蛸

来源 又名乌贼鱼骨,为乌鲗科动物无针乌鲗或金乌鲗的内壳。

功效与主治 除湿、制酸、止血、敛疮的功效,用于治疗胃痛吞酸、吐衄、呕血、便血、崩漏带下、血枯经闭、腹痛症瘕、虚疟泻痢、阴蚀烂疮等症。临床报道:将海螵蛸配合其他药物内服,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引起的出血、穿孔,有较好疗效;用其治疗疟疾、哮喘及拔牙、鼻部手术出血等都收到明显效果。一般用量在3 10克。

北沙参和南沙参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买一些沙参回来煲汤,那么,大家分得清北沙参和南沙参吗?

南沙参

来源 别名泡参、泡沙参,为桔梗科轮叶沙参或沙参的干燥根。

功效与主治 清热养阴,润肺止咳。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热咳嗽,咯痰黄稠。

性状 南沙参根呈圆锥形或圆柱形,略弯曲,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顶端有一至数个芦头,根上部多有深陷黄纹呈断续环状,并有残留的粗皮,下部有纵纹及纵沟。体轻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有裂隙。无臭,味微甘。以粗细均匀、肥壮、色白者为佳。

北沙参

来源 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

功效与主治 滋阴润肺,对于清肺热,改善肺部功能有很好的作用,常被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等症的治疗。

性状 北沙参呈细长圆柱形,表面淡黄白色,略粗糙,偶有残存外皮,不去外皮的表面黄棕色。全体有细纵皱纹和纵沟,并有棕**点状细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浅黄白色,木部**。气特异,味微甘。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66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