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农耕常识

1.中国有哪些农耕习俗

农耕常识

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粮食生产历来受到各地区和各民族的重 视。

青藏高原虽说是中国的主要牧区,但农耕种植在这里依然占据着不 可忽视的地位。提起 *** ,人们脑海里首先会浮现出白雪皑皑、高寒缺 氧的景象。

殊不知这里也有适合耕种的田地,生长着种类多样的农作 物。 在山南地区的农田里,可以看到小麦和各种豆类植物;在雅鲁藏布 江中下游的波密、林芝等地,生长着大片冬小麦;在藏东南的察隅、墨脱一带,奇迹般地展铺着成片的稻田; *** 和昌都等地,种植的蔬菜品第五章衍息轮转的漏刻:生产节令种多达四十多个;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日喀则,则是 *** 的油菜主要产区;棉花、玉 米、苹果、核桃在 *** 也多处可见。

然而, *** 各地种植最多的,还要数青稞麦。这种农 作物耐寒耐旱,适于在 *** 地区的环境中生长,因此历来是这里的传统粮食品种。

在 *** 种植业的主要集中地雅鲁藏布江流域和东部的三江流域的河谷地区,几乎处处 都可见到青稞的“身影”。在这里,种植青稞的历史绝不算短了。

据考古研究, *** 在 4000年前就已出现了农业。不少专家认为, *** 是青稞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而青稞实际 上就是内地常见的大麦。

20世纪70年代在昌都地区发现的野生大麦和半野生小麦,为此说 提供了有力证据。另据科学研究表明,世界上属于矮秆基因品种的作物只有5个,而其中 竟有2个出自 *** 。

所以说,中国大麦的故乡在青藏高原,这可是藏族同胞对中国和世界农 业发展的巨大贡献!藏族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积累起了各种高原种植经验,他们会适 时进行复种、轮作、休耕或换种,种植豌豆或葫芦巴(雪莎)来培养地力,利用田间杂草及 草坯熏肥也是他们经常采用的方法。 而藏族先民早就发明的特殊耕犁方法——耦耕(俗 称“二牛抬杠”),更是令人拍手叫绝。

藏族群众使用的传统犁一般为木制犁头,偶尔有阅读连接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 >> > 古民俗第五章衍息轮转的漏刻:生产节令171的藏族农民还会举行“望果”节庆祝丰收。 青稞割下运到打麦场上,经过堆晒或高架挂晒 干透后,只见他们有的集体在上面用连枷拍打,有的驱赶牦牛在场上往返践踏。

原来他们 这是在给青稞脱粒,扬场时则每人手持两只小木盘把青稞粒迎风撒向空中,借助风力吹去 杂物。由于这种打场方法费时费力,所以往往要到初冬时才能把场上的活忙完。

可以看 出, *** 地区的这种青稞种植方法虽然具有浓厚的 *** 族生产习俗特色,但水平和效率也 明显比内地相对落后。所以,随着各种更加先进的农耕方法和机械的传入,这些生产方式 正在逐步成为历史。

同藏族的农耕相比, *** 藏南谷地墨脱、门隅、珞瑜等地区的门巴族和珞巴族使用的 传统农耕工具更为简单,带有明显的“刀耕火种”遗迹。 他们开地时用铁制砍刀、长刀和 斧头,犁地时用脚踏木犁,积肥时用木耙,播种时用尖木棍,除草时用木働,松土时用竹 刮,翻土时用木锹,收割时则用长把小刀。

由于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补充粮食的不足,有 *** 山南扎囊县桑耶寺内进行的望果节仪式 *** 林芝地区正在山林中劳作的珞巴族老妇些地区的门巴族人经常要到山林中进行各种采集活动。 这种活动一般都由 妇女和儿童承担,他们采摘块根野果充粮,采挖草药交换,为自家的生活 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然而自从 *** 和平解放以后,这里的农业已经今 非昔比。 不但铁制农具大量普及,拖拉机、播种机、抽水机、扬场机和汽 车等农用机具也随处可见,形成了传统手工劳动与机械化、半机械化生 产并存的局面,农田水利建设也比过去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大部分 耕地成为水浇地,“靠天吃饭”和原始方式的食物采集状况已成过去。

2.有什么途径了解农业常识

农业只是众多产业中的一个而已,只要是产业,就涉及到2点:科技;产权。

先说农业科技。农业还需要科技吗?没错,农业的确需要科技。

原始农业靠天吃饭,现代农业靠科技吃饭。如果说农业是粮食的上游,那么,化肥、农药、种子就是农业的上游。

化肥、农药、种子,都是科技。 如果你怀疑这句话,请扪心自问:油菜为什么需要硼肥?BT农药为什么能把虫子杀死但对人体无害?转基因种子的科学原理和实现方式是什么?不要纠结这三个问题,继续看下面。

只要涉及到科技,就涉及人力成本。科技只是某种形式的信息,承载这些信息的人是人才。

而制造人才和制造其他产品没有区别,都需要成本。 中国的农民人数多,想把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提高,需要消耗大量的教育成本。

即使只提高一点点,这个成本中国也承担不起。在农业科技这一点上,解决方案是:要么找出降低成本的方法,要么加大投入而不顾成本有多大。

合算的选择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有以下方法:降低需要教育的人数(大农场化),或者不降低需要教育的人数而采用半宣传+半强迫式方法(参考建国后氮肥、磷肥的推广过程),或者以示范田的方法推广技术而不是告诉农民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如现在的测土配方施肥)。

3.我国古代有哪些农耕制度

土地制度 :1 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2 商周井田制(半公半私,土地名义属于国家,实质属于贵族)3 从春秋战国开始土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自耕农~)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 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 运而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4 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就这么多,是我根据所学和理解自己整理的,希望采纳。

4."农耕文化"也叫什么文化

公刘文化就是一种农耕文化,是先哲们创造并经后世逐渐完善,对人们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一种综合文化现象。

鉴于公刘的历史功绩,称之为公刘文化,就有一种对前贤敬重追思的意思。提起公刘,我们还得从历史说起。

史料记载,公刘,后稷之曾孙也。后稷是我国古代农耕的先祖,其幼时已怀种植之志,少长,种植麻麦。

成人之后,遂好耕农,尧帝举以为农师,并由此奠定了其作为古代农耕先祖的地位。后稷对中国传统农业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右,其名彪炳史册。

公刘秉承先祖之志,致力于农耕文化的传播与宣扬,功德和影响仅次于其曾祖。 《诗经·大雅》卷中有《公刘》篇,称其宽厚仁慈,温谦恭让,其在西戎,几事亲躬,不敢宁居,不事骄奢,治其田畴,实其仓廪,思以辑和其子民,而光显其国家。

公刘作为周族首领,最先生活在西戎一带。 公刘率族人迁都豳地之后,相土以居,佩带简约,生活简朴,殚精竭虑,不辞劳苦,常常上下于山塬,广置土地给迁徙而来的子民。

耕则通力而作,收则计市而分,定其军赋,与其税法,其在农耕方面的才能得以尽显。发展的结果,国力日趋强盛,地盘日益扩大,影响日见广远。

开垦土地,修治田亩,国民日益繁庶富足,豳地也就越来越广阔了。 公刘定居芮鞫之后,致力于发展农耕,教事稼穑,传习桑麻,尤其是公刘首创的引水灌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水利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人们对公刘崇拜至极,公刘游畋过芮,居者箪壶相迎。公刘去世后,人们修建祠庙于芮谷,以仰其容,以彰其功,以传其德,公刘的历史性贡献便永久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公刘文化具备了作为一种文化品牌应该有的诸多要素。公刘作为古代农耕的鼻祖,他所创造的农耕文化,从物质的、精神的层面,推动了周族以至中华民族的向前发展。

人们通过制造劳动工具,开荒拓野,种植食物,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满足了人们生存的最起码的物质需要。而且,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公刘使人心和谐,周族光大,“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人们的精神面貌也随之改观,谈笑之声常起,俨然一个政通人和的清明盛世。可以说,这时的周族是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部落。

它所体现出来的以农为本的思想,在生存过程中的创造求变精神,以及逐渐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念,无疑具有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刘创造的这种文化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

人们逐步改进耕作方法,发明劳动工具,减轻劳动强度,逐渐掌握大自然的规律,兴利除弊,总结出了农业生产方面的成套经验,如时令、节气、农谚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众多知识。 所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不仅如此,在长期的生息繁衍过程中,人们还注重良好习惯及品格的养成。先人们淳朴、敦厚的品质,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诚实守信的立身之本,代代相传,不但大大丰富了公刘文化的内涵,公刘简朴的作风、守信的人品和宽厚的性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人口:约5万人

人口密度:6人/km2

察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地区中南部。东经97°02′-98°05′,北纬30°01′-31°01′。东接贡觉县,南芒康、左贡县,西隔怒江与八宿县相望,北与昌都县毗邻。县域东西最大距离18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6千米。总面积8250.61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烟多镇,邮编:854300。行政区划代码:542126。区号:0895。拼音:Chaya Xian。

基本概况

察雅县地处横断山脉,位于西藏昌都东南部,北连昌都县,东邻贡觉县,南与芒康县、左贡县接壤,西与八宿县毗邻,县城距昌都88公里。总面积8413平方公里,境内主要河流有澜沧江、金河、麦曲河,河谷地带最低海拔2900米,山峰最高海拔5000米,平均海拔3500米。全县辖3镇10乡,153个行政村,总人口53628人。有藏、汉、白等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9.8%。

察雅县城(烟多镇)、卡贡、吉塘等河谷地带日照充足,干湿分明,气候温和,经济林木达3000余亩,盛产香蕉、苹果、葡萄、水蜜桃、核桃、梨等各类水果;种植各类蔬菜1100余亩,主要有黄瓜、西红柿、辣椒、土豆、玉米等,是藏东的水果、蔬菜生产基地。

察雅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主要有铁矿、铜矿、铅矿、煤矿等;药材主要有虫草、贝母、大黄等;牲畜主要为牦牛、黄牛、马、山羊、绵羊为主;野生动物主要有獐子、狐狸、马鸡等;旅游景点主要有吉塘酉西温泉、烟多寺、香堆向康大殿、旺布摩崖造象等。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察雅县紧紧抓住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结合县情实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真抓实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1408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7034万元,第二产业3830万元,第三产业3220万元,GDP发展速度为19%;县级财政收入226万元;乡镇企业收入700万元,多种经营创收2600万元,民族手工业收入65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2620万元;牲畜存栏总数37.69万头(只、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18元,现金收入697元。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全县13个乡镇通电话;12个乡镇通公路,年察公路黑色路面也将于2005年6月竣工;建有水电站6座,光伏电站9座,县级麦曲河电站与昌都金河电站联网,电力充足;全县交通、能源、通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团结务实,与时俱进的察雅将在小康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再创辉煌!

察雅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民族特色凸显、人文底蕴深厚,是观光、旅游、采风、探险、投资、创业的一方热土,素有“藏东江南”之称。

自然地理

一是总体地势高,地区切割深总体地势在2900—4000米之间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全县4500米以上的山有13座,其余均为4500米以下的山岭。现代河床水面海拔在2870米至3100米之间。地形切割一般为1500—1800米,最深可达2900米。

二是层壮地貌发育。察雅境内高原古地形明显可见两极平面。第一级海拔5000—5200米,第二级海拔一般在4500—5000米,其次河谷地常见,1—2级谷肩,海拔高度分别为3300—3400米,3600—3700米,局部宽谷河段发育有三至四级阶地。

三是构造地貌明显,海拔在4300米以下地带,构造特征突出,四是峡谷地貌典型的深切“Ⅴ”形容地。谷坡一般大于30度,谷宽60米—80米,大量形成的泻流坡,乱石堆对河床及水利建设施产生较大的影响。

察雅县境内地貌类型可分为高山深谷区,山原区和丘壮区三种。地貌由东部的高原和西部的高山深谷构成。1、高山深谷。位于本县西部,包括吉塘、卡贡、察拉、新卡、巴日、则松等乡,占全县总土面积的32.41%,地势高差悬殊大,地表切割破裂,峡谷幽深,流水湍急,复杂的地形导致气候的千差万别,呈现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明显垂直差异。阴坡湿润,阳坡相对干旱。2、三原区。分部在察雅中部,为麦曲河流域。包括烟多、荣周、香堆、旺卡、岗卡等乡,占全县总面积的34.24%,海拔3000米—4000米。河流下切加深,谷底仰望是山,山顶四顾如原。谷底农耕地海拔在3700米下。3、丘状高原。分布在本县东部,包括阿孜、宗沙、旺布、扩大等乡,占全县总面积的33.36%,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河谷宽浅,丘坡平缓,麦曲河的几条支流(坤达曲、昌曲、旺布曲)十分发育。地势高,气候寒冷,无森林分布,农业利用畜牧业为主。

年平均气温11℃ , 无霜期150天左右,年降水量350毫米,集中在7、8、9三个月,年蒸发量1800毫米左右,为降水量的3.5倍。

矿产资源

1、花岗石位于烟多镇达坝村,距县城6公里,麦曲河左边,交通条件好,电力有保障。贮藏量2亿立方米,质量较好,贮藏量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2、铁矿石位于卡贡乡邓许村西北半公里至1公里的澜沧江两岸,距县城35公里,距昌都90公里,交通条件好,电力有保障,经勘控测量,铁矿储量1400万吨左右,含铁量在40%以上,属中型中富铁矿床。

3、石灰石、石膏石位于吉塘镇吉塘村,距县城63公里,距昌都57公里,214国道线,交通便利,电力有保障,储藏量1.5亿立方米以上。

4、煤矿位于王卡乡巴贡村,距县城60公里,储量较为丰富,分布呈鸡窝形状,易开采,据昌都地区水泥厂化验表明,燃烧值量为5000—6000大卡/公斤。

5、大理石厂位于卡贡乡伟热村,距卡贡乡政府驻地3.5公里,储量在2亿立方米以上。

6、全县金、银、铜、铅等均有较为丰富的储量,由于交通不便、缺乏资金和技术力量,目前尚未探明其具体的储量以及含量。

民族手工业

1、荣周乡麦堆手工业。麦堆被人们誉为“匠人之乡”,是该县民族工艺品的重点产地,制作的民族工艺品(藏刀、银饰品、木碗),以其独特的地方民族特色和精湛的工艺特点,在藏东享有很高的盛誉。

2、该县具有丰富的畜牧业资源优势,皮、毛质优价廉。2002年皮、毛产量达18.2万张,毛绒产量达86.22吨,为发展皮衣、皮包、毛衣、羊毛衫、地毯、藏鞋、厚垫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目前吉塘镇已开发出部门藏饰产品如:藏靴、藏衣等,其产品已普遍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农业

全县现有耕地49879亩,其中:水地21916亩,旱地27963亩,人均占有0.95亩,主要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油菜、荞麦。其中:青稞34672亩,小麦6618亩,油菜1878亩,荞麦1320亩,豌豆5391亩。对发展绿色产品和荞麦深加工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牧业

草地畜牧业是该县支柱产业,畜牧业产值占全县经济的80%以上,其中:各类牲畜年末存栏数35.6万头(只、匹),其中:牛101796头,马骡驴17546匹,羊237471只。现有草地主要分为:高寒草甸和山地草甸,水热条件好,载畜量较高,优良牧草占84%,对发展草地率牧生产和畜产品加工、优质奶类产品具有广阔前景,优势在于绿色产品无污染。

林业

察雅的光热资源和初具规模的水果生产(现有果园245个,3667亩,年产水果150万斤,葡萄园80亩),对发展干果产业和酿酒产业,建设优化林果业生产和生产基地有可观前景。全县森林覆盖率约为5.8%,主要分布在酉西、亚许等地,经济林木有苹果、桃子、核桃、葡萄、花椒等,境内蕴藏有铁、磷、镁矿、石膏等矿产资源,温泉地热资源,金河水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和价值。积极实行国家政策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全县共有退耕还草5000亩。

经济概况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察雅县紧紧抓住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结合县情实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真抓实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1408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7034万元,第二产业3830万元,第三产业3220万元,GDP发展速度为19%;县级财政收入226万元;乡镇企业收入700万元,多种经营创收2600万元,民族手工业收入65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2620万元;牲畜存栏总数37.69万头(只、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18元,现金收入697元。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全县13个乡镇通电话;12个乡镇通公路,年察公路黑色路面也将于2005年6月竣工;建有水电站6座,光伏电站9座,县级麦曲河电站与昌都金河电站联网,电力充足;全县交通、能源、通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行政区划

察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地区中南部。东经97°02′-98°05′,北纬30°01′-31°01′。东接贡觉县,南芒康、左贡县,西隔怒江与八宿县相望,北与昌都县毗邻。县域东西最大距离18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6千米。总面积8250.61平方千米。

Chaya Xian

542126

854300

县人民政府驻烟多镇

察雅县辖3个镇、10个乡,153个行政村 。

烟多镇

总人口9314人。

吉塘镇

总人口3527人。

香堆镇

总人口7633人。

新卡乡

总人口1765人。

王卡乡

总人口4688人。

扩大乡

总人口5317人。

荣周乡

总人口4928人。

卡贡乡

总人口4097人。

宗沙乡

总人口4008人。

阿孜乡

总人口1710人。

巴日乡

总人口4182人。

肯通乡

总人口1840人。

历史沿革

察雅,藏语意为“岩窝”。清代史料中写作“乍丫”或“扎雅”,相传17世纪中叶,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嘎曲·扎巴江措在克贡村附近山头的悬岩下修行,后人就把他修行的地方叫作“察雅”。

唐时属吐蕃统治范围。唐末至宋朝又归“德巴”割据势力统辖。元朝时为亦思马尔甘万户府的辖地。明初隶属于磨儿勘招讨司。永乐年间,归翰君南哥巴藏卜管辖。清朝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皇帝册封麻滚寺第四世活佛罗桑郎吉为那门汉。并赐“讲习黄法那门汉之印”,敕封察雅全部土地为其采邑,百姓为其属民。清末,赵尔丰在川边施行改土归流,察雅亦在改流之列。1911年清政府在察雅设理事官。1912年察雅设县。1915年后察雅归西藏地方政府管辖,改称察雅宗,设立“拉让”府。1959年1月察雅宗解放委员会成立,1959年7月成立察雅县。县府现驻烟多镇。

2019年8月,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察雅县在列。

2019年3月15日,察雅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81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