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有什么名茶
湖北名茶有:采花毛尖、龙峰茶、松针茶、松峰茶、峡州碧峰等等。
1、采花毛尖
采花毛尖茶,产于五峰县采花乡,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细秀匀直显毫,色泽翠绿油润,香气高而持久,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
2、龙峰茶
龙峰茶产于鄂西北竹溪县龙王垭茶场,其茶叶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壮实显锋苗,色泽翠绿,清香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浓醇爽口,叶底嫩绿匀齐。
3、松针茶
松针茶产于部西北高香绿茶区的保康县,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细圆直,锋苗挺秀,似松针状,色泽翠绿,香气鲜嫩持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爽,叶底嫩匀明亮。
4、松峰茶
松峰茶产于历史悠久的鄂南羊楼洞茶场,其品质特点:外形紧细匀齐,色泽翠绿油润,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碧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
5、峡州碧峰
碧峰茶产于西陵峡以北的半高山地段,是宜昌县太平溪茶叶公司生产和经销的名牌产品。其特点是:条形紧秀、色泽翠绿、香高持久、汤色绿亮、滋味鲜爽、叶底匀齐。
这里不得不提《湖北日报》1998年4月11日发表的《竹溪茶话》。当年,本报记者经过深入的采访,发现竹溪茶存在基地面积小、品牌过多过杂、茶叶科技含量不高等诸多问题。这篇报道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在该县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当时,竹溪被称为茶叶大县,但茶叶基地面积不足4万亩;全县茶叶品牌达20多种,各乡镇、各茶场都各打各的牌,百“花”竞放“花”不艳。同时,有的茶场还鱼目混珠,以次充好,扰乱市场秩序。加之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很难与外地的知名品牌抗衡。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竹溪人还在以茶叶为自豪时,却发现危机已悄然而至。决策者们当机立断,以《竹溪茶话》为教材,开展全县大讨论。最后思路在讨论中统一,举全县之力把茶叶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一篇报道引发了一场产业革命。
六年了,再看竹溪茶,我们发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全县茶叶面积发展到10万亩,年综合收入达3600万元。县政府每年都要拿出300多万元资金用于扩大茶园基地和对老茶园进行改造,各乡镇也都把茶园建设作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基地的重头戏。由于茶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入,茶农生产的积极性很高,龙王垭茶场二组的茶农王家成,一年承包茶园20多亩,仅采茶收入就达3万多元,全场茶农的收入基本稳定在1700元以上,高于全县人均纯收入。
竹溪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气候环境,造就了竹溪茶独有的品质。据统计,竹溪茶已累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200多项。1999年龙王垭茶场获得了欧盟有机食品最高权威机构———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颁发的有机茶生产与销售证书;茶场又顺利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两张“王牌”拓宽了竹溪茶进军国际市场的渠道。3月8日,农业部授予龙王垭生产的茶叶为“无公害放心茶”。龙王垭茶场已与华农大、省果茶研究所签约,培训技术人员,开发新产品,提高制作质量。
后说品牌。竹溪茶叶的品牌已趋统一、规范。近几年来,通过以大带小、租赁、承包、买断经营权等方式,全县形成了“龙峰”、“梅子贡”、“银桥”三个品牌。“龙王垭茶,香飘华夏”、“长江三峡水,楚地梅子茶”、“喝银桥绿茶,走健康之路”,这些广告语叫人耳熟能详。
明天何去何从
诚然,经过几年的努力,竹溪茶叶与过去比,已有不小的进步,然而横向比较,竹溪茶还有许多要做的事。
全县的10多万亩基地,分布在17个茶场,加工点140多个,呈现出有品牌的,基地面积不够,有基地的茶场又没有品牌的局面。有关人士提出,应通过联营、买断等方式把全县的茶场收归到几个大场麾下,这样才能实现资源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的有机结合。“龙峰”、“银桥”、“梅子贡”在县内茶叶产品中呈“三足鼎立”之势,各有千秋。然而在一个县内,同一种产品造就出三个大品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要对这三个品牌进行综合分析,选定其一,通过组建竹溪茶业集团,把它做成全国名牌,通过有机茶出口欧盟的契机,争创世界名牌。”县茶叶办负责人说。竹溪没有一个专业的茶叶销售市场,组建茶叶销售市场和网络也是必要的。
竹溪茶叶在全省和全国所占的市场份额还非常小。所以要坚持发展不动摇,在种植、管理技术上下功夫,引进优质品种,推广无性系繁殖技术,提高质量,延长茶叶见收周期,增加产量,真正使竹溪这个茶叶大县名副其实。
金秋十月中旬,茶叶香溢京城。“中国茶叶之乡”湖北省竹溪县派代表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茶乡发展论坛”,并作了主题演讲,博得茶业界代表热烈掌声。紧接着竹溪龙峰茶品牌“争创湖北第一名茶”论证会在武汉“高谈阔论”,众多专家建言献策,寄厚望予竹溪茶跻身国家级名茶品牌行列。京汉两地茶业界名家和世界产茶大国代表,金秋热话竹溪茶,可谓山县竹溪的一大幸事。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882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