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是谁
王祯百科名片
基本资料
性别:
男
生日:
1990年1月1日(摩羯座)
出生地:
安徽-安庆-枞阳县
居住地:
安徽-黄山-屯溪区
高中:
枞阳县会宫中学
大学:
黄山学院
王祯 (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元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年)制造3万余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100部。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祯农书》或《农书》。《农书》末并附撰《造活字印书法》,记述其木活字版印刷术。
王祯的家乡,在元初已是封建文人荟萃的地方。早在窝阔台时代,万户严实就曾经在东平“兴学养士”,当时的名士,如李昶、王磐、徐士隆、李谦等都曾在东平先后设帐授徒,培养了一批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人才,著名的有徐琰、申屠致远、孟祺等人。其中孟祺在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曾任山东西道劝农副使,曾参与编写过《农桑辑要》一书。王祯可能受其影响而开始接触农学,他在《王祯农书》中曾引用许多《农桑辑要》的资料。
王祯
关于王祯的生平活动,有据可查的史料很少,史书有记载的是他做过两任县尹。一是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在职六年;二是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
王祯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勤勉务实,为民办事。他在旌德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生活俭朴,经常将薪俸捐给地方兴办学校,修建桥梁,整修道路,施舍医药,教农民种植、树艺。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旌德县多山,耕地大部分是山地。有一年碰上旱灾,眼看禾苗都要旱死,农民心急如焚。王祯看到旌德县许多河流溪涧有水,想起从家乡东平来旌德县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种水转翻车,可以把水提灌到山地里。王祯立即开动脑筋,画出图样,又召集木工、铁匠赶制,组织农民抗旱,就这样,水转翻车使旌德县几万亩山地的禾苗得救。
王祯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认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首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无论是在旌德还是永丰任职,王祯劝农工作政绩斐然。所采取的方法是,每年规定农民种植桑树若干株;对麻、禾、黍等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方法,都一一加以指导;画出各种农具图形,让百姓仿造试制使用。同时,王祯“以身率先于下”、“亲执耒耜,躬务农桑”。在永丰县尹任内,王祯以奖励农业和教育为主要任务,经常购买桑树苗、棉花籽教导农民种植,鼓励他们种好庄稼。旌德、永丰两县民众对他十分敬重,念念不忘。
王祯认为,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所以作为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否则就无法担负劝导农桑的责任,因此,他留心农事,处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每到一地,就传播先进耕作技术,引进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农具。这些做法为后来撰写《农书》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元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更加丰富,农业生产也有了更大发展。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封建统治者逐渐看到农业生产有利于封建剥削,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开始采取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设置劝农官、建立专管农桑水利的机构司农司、等等,这从一定程度上对农书的编写产生了推动作用。所以,在这一历史时期,先后产生了几部农业科学著作。
王祯《农书》大约是在旌德县尹期间着手编写的,直到调任永丰县尹后才完成。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王祯又为这本书写了一篇自序,正式刻版发行。
王祯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县官),任职6年,后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他在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不少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在县尹任内,一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从未搜括过民财。不仅如此,他还捐出自己的部分薪俸,办学校、建坛庙、修桥梁、兴办了不少造福于民的公共事业。此外,他还兼施医药,救济穷苦有病的人,深受当地人民的称赞。王祯不仅是廉洁奉公的县官,而且是劝农兴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农学家。他认为作为地方官,如果不熟悉农业生产,不懂得农业知识,就难尽到劝导农桑的责任。他不仅搜罗以前的历代农书,孜孜研读,而且经常注意观察各地的农事操作和农业机具,从而为他撰写农书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对那些只知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这些人自己都不懂“农作之事”,“安能劝人”。他们常以劝农为借口,前呼后拥地下乡敲诈勒索,名为“爱民”,实是害民。他还说,这些当官的只以“骄奢为事”,从来不想一想所享用的一寸丝、一口饭都出自“野夫田妇之手”,他们横征暴敛,尽力搜括民脂民膏来养肥自己。他的言行充满了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
王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农学家之一,同汉代的■胜之、后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齐名。《王祯农书》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前人在农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全面系统地解释了广义农业生产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
中国先秦的农书,只在《吕氏春秋》中保存了一些片断;汉代的《■胜之书》只残存了3700字,已经无法见到它的全貌。后魏的《齐民要术》虽然具有农业全书的性质,但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上不如《王祯农书》,它在总论方面,只有“耕田”和“收种”两篇,在粪田和灌溉等方面都没有专篇论述。至于“农器图谱”就更是缺如了。南宋的《陈■农书》虽然在理论体系方面有重要发展,但是囿于地区的局限性,只述及了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耕牛和蚕桑,尚不具备农业全书的性质。早于《王祯农书》40年成书的《农桑辑要》是元初官撰的农书,主要摘录元代以前农书的资料编辑而成,新的创造较少,并且主要是适应北方需要的农书。
《王祯农书》有两种版本,一种是37集本,包括“农桑通诀”6集、“百谷谱”11集、“农器图谱”20集。一种是22卷本,包括“农桑通诀”6卷、“谷谱”4卷、“农器图谱”12卷。两种本子的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后者将谷谱由11集并为4卷、将农器图谱由20集并为12卷。全书约13.6万字,插图281幅。
《王祯农书》的突出特点有四:
一是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广义的农业。《王祯农书》中的“农桑通诀”部分,可以说是农业总论。它比较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广义农业的内容和范围。开头以“农事起本”、“牛耕起本”、“蚕事起本”为题,叙述了农事和蚕桑的起源,将王祯所处时代的农业同历史的农业联系了起来,把元代的农业作为历史农业的一部分,使它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纽带。接下来以“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这一“三才”理论为指导思想,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狭义农业的各个方面。首先,它以“授时”和“地利”两篇探讨了农业生产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强调了农业生产中“时宜”和“地宜”的重要性。在尊重天时、地利等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事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专篇,概述了农业种植中的各项问题。“农桑通诀”还分列了“种植”、“畜养”、“蚕缫”等专篇,阐述林、牧、副、渔等广义农业各个方面的内容。它还以“孝弟力田”、“劝助”、“蓄积”等篇,宣扬了封建官府的重农思想和劝农措施。读完“农桑通诀”之后,使人们对广义农业的内容和范围,以及农业生产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各个方面,都能有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这是《王祯农书》的一大特色。
二是兼论南北农业,对南北农业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王祯农书》之前的几部重要农书,如《■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都是总结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陈■农书》又是专论南方农业的,只有《王祯农书》才是兼论南方和北方农业的。它对南北农业技术以及农具的异同、功能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比较,这是它的又一重要特色。王祯成长在我国古代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黄河下游齐鲁之地,后又长期在南方作地方官,这种条件使他对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生产都比较熟悉,所以他能从全国范围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
三是有比较完备的“农器图谱”。在《王祯农书》以前,论述农具的书有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其中所介绍的农具以江东犁为主,兼及耙、砺■、■碡等几种水田耕作农具,没有图。南宋曾之谨的《农器谱》(该书已经失传)所收的农具,不仅数量不及王祯的“农器图谱”多,而且也没有图。在《王祯农书》以后的重要农书,如《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虽然也有“农器图谱”,但是它们多抄自《王祯农书》,没有增加多少新内容。由此可见,《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是王祯在古农书中的一大创造。它约占全书篇幅的4/5,插图 200多幅,涉及的农具达 105种,可说是丰富多采,洋洋大观,别开生面。
四是在“百谷谱”中对植物性状的描述。《王祯农书》中的“百谷谱”,是分论各种作物栽培的。其中包括谷属、■属、蔬属、果属、竹木、杂类等内容。这一部分同其他古农书比较,多了植物性状的描述,这也是《王祯农书》的一项创举。如谷属中的梁秫,就有“其禾,茎叶似粟,其粒比粟差大,其穗带毛芒”的描述;谷属中的蜀黍,有“茎高丈余,穗大如帚,其粒黑如漆、如蛤眼”的描述;■属中的冬瓜,有“其实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长,皮厚而有毛,初生正青绿,经霜则白如涂粉,其中肉及子亦白”的描述;■属中的芋,有“叶如荷,长而不圆,茎微紫,乾之亦中空,根白,亦有紫者,其大如升,食之味甘,旁生子甚多,拔之则连茹而起”的描述;■属中的芡,有“叶如荷,皱而有刺,花开向日,花下结实”的描述;蔬属中的薤,有“叶似韭而阔,本丰而白深”的描述;蔬属中的韭,有“丛生、丰本、叶青、细而长、近根处白”的描述。
王祯在农学上的主要贡献有下列几方面:
1.在贯彻“时宜”和“地宜”原则方面有新的创造
王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贯彻“时宜”原则,创制了“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对历法和授时问题作了简明总结。同时,他还指出:要不依历书所载月份,而用节气定月,这样就可以正确代表季节性变化;其次图中所列各月农事,只适用于一个地区,其他地区应当按照纬度和其他因素来变更。如果各地都能斟酌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这样一个农事月历,对在农业生产中贯彻“时宜”原则将会有重要帮助。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地宜”原则,王祯创制了一幅《全国农业情况图》。这幅图是根据全国各地的风土和农产知识绘制的,它能帮助人们辨别各地不同的土壤,以便遵循“地宜”原则,实行因土种植和因土施肥。
2.对自后魏以来我国南北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经验进行了新的总结
(1)在北方旱地耕作中强调深耕细耙。王祯认为只有“深耕易耨”才能“岁可常稔”。他不仅认为“犁深为功”,而且强调“耙熟为全功”。又说:“耙劳之功不至,而望禾稼之秀茂实栗难矣。”他还总结了先浅耕灭茬,然后再细耕多耙的新经验。(2)对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作了新的概括。王祯把北方旱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劳”。所谓“其耕种陆地者,犁而耙之,欲其土细,再犁再耙,后用劳,乃无遗功也”;所谓“犁耕既毕,则有耙劳,耙有渠疏之义,劳有盖磨之功”等,都是对北方旱地翻耕法耕作体系的概括。与此同时,王祯对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耖”。即所谓“南方水田,转毕则耙,耙毕则耖,故不用劳”。
(3)总结了北方旱地实行套耕的新经验。王祯提出“所耕地内,先并耕两犁,■皆内向,合一陇谓之浮■,自浮■为始,向外缴耕,终此一段,谓之一缴,一缴之外,又间作一缴,耕毕,于三缴之间,歇下一缴,却自外缴耕至中心,作一■,盖三缴中成一■也。其余欲耕平原,率皆仿此”。这是王祯对北方旱地采行内外套翻法,减少开闭垄,提高耕作质量这一新经验的总结,从而将北方旱地的耕作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4)总结了南方稻田旱作“开■作沟”的新经验。南方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因此,南方稻田在收稻之后复种旱作时,“最忌水湿”,这是实行稻麦两熟的一大障碍。经过长期探索,大约在元代,人们才创始了“开■作沟”、整地排水的经验。王祯在他的《农书》中首先总结了这个经验:“高田早熟、八月燥耕而■之,以种二麦。其法:起■为■,两■之间,自成一畎,一段耕毕,以锄横截其■,泄利其水,谓之腰沟,二麦既收,然后平沟畎,蓄水深耕,俗谓之再熟田也。”这一经验总结,为南方稻田实行稻麦两熟、夺取稻麦双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然是南方稻区夺取二熟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5)强调“秋耕为主,春耕为辅”的原则。北方旱地有春旱多风,夏秋多雨的气候特点,为了适应这个气候特点,以便保墒防旱。王祯引用《韩氏直说》中总结的经验:“凡地除种麦外,并宜秋耕。秋耕之地、荒草自少,极省锄功,如牛力不及,不能尽秋耕者,除种粟地外,其余黍豆等地,春耕亦可。”提出了秋耕为主,春耕为辅的原则。
3.开辟“粪壤”和“灌溉”专篇,将增肥和灌水摆上农业增产的重要地位
在王祯以前的重要农书中,大都没把增肥和灌溉放在重要地位,如《■胜之书》和《齐民要术》中的农业总论部分都没有谈到增肥和灌溉问题,只是在各论部分中才谈到,可见肥水问题在农业增产中仍然没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及至南宋的《陈■农书》虽列有“粪田之宜”专篇,却重在理论阐述,实践性较差。《王祯农书》不仅将“粪壤”和“灌溉”摆在“农桑通诀”这个总论的重要位置上,而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发展。
(1)粪壤理论的新发展。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的本质区别,在于自然土壤只具有自然肥力,而农业土壤不仅具有自然肥力,并且具有人工肥力,而“粪田”则是人工肥力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粪壤”二字的深刻含义,就在于它表达了“农业土壤”的本质特征。正象王祯所说的:“田有良薄、土有肥硗,耕农之事、粪壤为急。粪壤者,所以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也。”王祯还继承和发扬了《陈■农书》中提出的“地力常新”理论,他指出:“所有之田,岁岁种之,土敝气衰,生物不遂,为农者,必储粪朽以粪之,则地力常新壮,而收获不减。”王祯还首先阐发了施肥是化无用为有用的思想,他说:“夫埽除之猥,腐朽之物,人视之而轻乎,田得之为膏润,唯务本者知之。”
(2)广辟肥源的新努力。要增施粪肥,必须广辟肥源。王祯提到的肥源有苗粪、草粪、火粪、大粪、小便、泥粪、旧墙土、草木灰、糠秕、谷壳、腐草、败叶、泔水、马蹄羊角灰、沃鱼水、沟泥水、淘米水、禽兽毛羽亲肌之物等,比以前农书中提到的肥源大为增加。王祯不仅特别重视绿肥的应用,而且称栽培绿肥为“苗粪”,称野生绿肥为“草粪”,首次对它们进行了区分。
(3)积肥沤粪的新措施。为了增积粪肥,王祯提出了设置常年积肥车的新措施。他说:“农圃之家,欲要计置粪壤,须用一人一牛或驴,驾双轮小车一辆,诸处搬运积粪,月日既久,积少成多,施之种艺稼穑倍收。”为使粪肥腐熟,提高肥效,王祯提出了田头沤粪的主张:“南方治田之家,常于田头置砖槛窖,熟而后用之,其田甚美。北方农家亦宜效此,利可十倍。”
(4)对农田灌溉的新认识。王祯在“农桑通诀”中专辟“灌溉篇”,把农田灌溉摆在重要地位。他通过追溯古代治水和修筑沟洫的情况,说明兴修农田水利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通过列举古代水利工程的遗迹,以及难以数计的中小型水利工程,说明“兴废修坏”是发展农田水利的重要途径;又介绍了多种引水方法,指出各种地势引水灌溉的方法;并总结了围田和圩田的经验,指出南方“水乡泽国”兴水利、除水害的途径。王祯在“农器图谱·灌溉门”中还介绍了翻车、筒车、牛转翻车、水转翻车、高转筒车、水转高车、戽斗、刮车、桔槔、辘轳等水利灌溉的工具和器械,以及水栅、水闸、陂塘、水塘的效用和做法。并且指出,这些设施不但可以灌溉农田,而且“又得通济舟楫,转激碾■”,陂塘“又可畜育鱼鳖,栽种菱藕之类”,实现水的综合利用,做到灌溉、航运、水力、水产的结合。
4.专辟“田制门”系统总结了几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经验
(1)区田法的重要变化。《王祯农书》中所载的区田法,与《■胜之书》中所载相比较,有三个重要变化:其一,《■胜之书》中所载的区田法有带状区田和方形区田两种方式,而《王祯农书》中所载的区田法只有方形区田一种方式。其二,■胜之所说的方形区田有上、中、下三种方式,而王祯的方形区田已简化为一种方式,并将■胜之时6至9寸见方的小区改为1尺半见方的大区;同时缩小区间的距离,扩大了土地利用面积。其三,元代的区田增加了间套复种的内容。
(2)对南方几种特殊土地利用经验的系统总结。由于女真铁骑的南侵,宋代中原人民不堪战乱的侵扰,大量南迁,“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迫使人们开展了“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的斗争。因此,自宋代以后,在南方各地出现了围田、圩田、柜田、涂田、架田、沙田、梯田等几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及至元代,王祯在他的《农书》里首次系统地总结了这些特殊的土地利用经验。这是王祯在农学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5.积极宣传和推广新创制的农业机具,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在古农书中是一项创举。它所收集的105种农具都采用图文并重的形式,对它们的发展历史、形制和操作方法都作了详细介绍,特别是对新创制的农具作了大力宣传和推广,这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下着重介绍宋、元间新创制,并载入“农器图谱”的农业机具。
(1)新创制的耕耘器具。■刀,是开荒时走在犁的前面,用以割除芦苇,清除障碍,提高工效的工具。铁搭,适应南方水田土壤的耕垦工具,一般具有六齿或四齿。秧马,能行于泥中,便于水田作业的工具。耘荡,适于水田中耕除草的耕耘工具。耘爪,用竹管加上铁尖套在手指上,用以耘田的工具。耧锄,华北平原用于畜力耕耘的器具,一天可耘田20亩,工效很高。镫锄,用于中耕除草的工具,由于它没有两刃角,在锄草时不易伤禾苗。粪耧,在耧车上附加施种肥的装置,用以施种肥。瓠种,在瓠上安木柄,瓠下安木嘴,用于垄畔播种的工具。砘车,在耧车后边配上石制砘车,能沿耧脚所开的沟进行镇压,能使种土相亲,有利于发芽出苗。
(2)新创制的收获农具。推镰,这种用木做成横架及长柄,并安上小轮进行收割的农具,比一般的镰刀可提高工效好几倍。麦绰,是将长镰形的麦钐装置在一个簸箕形的麦绰上面,在木柄和轴上系以绳索,一手执绳、一手执轴,收割麦子既整齐又快。在麦绰的后面带着4个小轮的麦笼及拖杷。使用这种收割器,一天的收割量比用其他工具多几倍,并且很适合在较大的地块上工作。其他如收割水稻的钹,割麦穗的捃刀,割谷穗的鉴刀等,对提高收割工效也起了重要作用。
(3)新创制的灌溉机具。在《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可以看到7种新创制的灌溉机械。
翻车,即龙骨车,是往高处提水的工具。水转翻车,其制与人踏翻车相同。于流水岸边掘一狭堑,置车于内,车之踏轴外端做一竖轮,竖轮之旁架木立轴,置二卧轮,其上轮适于车头竖轮辐支相间,乃擗水傍激,下轮即转,则上轮随拨车头竖轮,而翻车随转,倒水上岸,这是水力翻车。牛转翻车,在无流水处用之。下轮置于车傍岸上,用牛拽转轮轴,则翻车随转。这种翻车的工效大于人力翻车一倍。驴转筒车,就是水转筒车,但于转轴外端别造竖轮,竖轮之侧,岸上复置卧轮,与前牛转翻车之制无异。这种水车适于在“临坎井”或“积水渊潭”处使用。高转筒车,其高以10丈为准,如田高岸深,或田在山上,皆可及之。水转高车,遇有流水岸侧,欲用高水,可用此车,其车亦高转筒车之制,但于下轮轴端别作竖轮,傍用卧轮拨之。刮车,是上水轮,其轮高可5尺,辐头阔止6寸,如水陂下田,可用此具。
这几种水车的原动力:翻车和刮车用人力;水转翻车、水转高车和高转筒车用水力;牛转翻车和驴转翻车用畜力。可见在元代不仅已利用人力、畜力以及水力进行灌溉,更为难得的是,这一时期已经较广泛地利用机械原理,特别是对齿轮轮系的利用。
(4)新创制的农产加工机械。《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记载的连二水磨、水转连磨、水击面罗、水轮三事等,都是元代新创制的高效率的农产加工机械。如水转连磨“或作碓碾,日得谷食,可给千家”。水轮三事,用一台机械可以发挥磨、砻、碾的作用。
以上这些创造和革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在生产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农器图谱”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积极宣传和推广这些新创制的农业机具,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
6.在发展林、牧、副、渔各业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1)在发展林业方面,“农桑通诀·种植篇”首先通过介绍历史上发展林业的成功经验,阐述了发展林业是“利博”和“兴国”的大事,不可缓。王祯将其发展重点放在栽桑、种果和材木等几方面。关于栽桑,王祯介绍了桑树的种类、性质、繁殖,以及施肥、修剪等管理方法;在种植材木和果树方面,王祯介绍了前人种植材木和果树的“明效”,以及移栽树木的方法,并着重介绍了桑树和果树的六种嫁接方法:即身接、根接、皮接、枝接、靥接、搭接。王祯在“百谷谱·果属”中介绍了梨、桃、李、梅、杏、柰、林檎、枣、栗、柿、荔枝、龙眼、橄榄、石榴、桔、柑、橙、银杏等南北果树的栽培方法。在“百谷谱·竹木”中则介绍了竹、松、杉、柏、桧、榆、柳、柞、楝、楮等林木的栽培管理方法,为发展林业生产提供了技术经验。
(2)在发展牧业方面,“农桑通诀·畜养篇”总结了养马、牛、羊、猪、鸡、鹅、鸭的经验。在养马方面,王祯继承和发扬了“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经验。在养牛方面,王祯认为“养牛,必有爱重之心”,然后才能“视牛之饥渴,犹己之饥渴;视牛之困苦羸瘠,犹己之困苦羸瘠;视牛之疫疠若己之有疾;视牛之孕育若己之有子也”。如果能这样,牛就一定蕃盛,还怕什么田地荒芜呢?王祯认为要养好牛,就要在“勿犯寒暑”、“勿使太劳”、“时其饥饱”、“节其作息”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准备充足的饲料,并及时为牛治病。在养猪方面,王祯总结了不少新经验,其一,是江南水地可以“取萍藻及近水诸物”作饲料;其二,是江北陆地,可种马齿;其三,是占山皆用橡食、或食药苗;其四,创始了发酵饲料,即“用之时,铡切,以泔糟等水,浸于大槛中,令酸黄或拌麸糠杂饲之”。在养鸡、鸭、鹅方面,王祯也总结了一些新经验。
在养蚕、养鱼、养蜂方面,王祯在“农桑通诀·畜养·蚕缫”中总结了养蚕、养鱼、养蜂的经验。如养蚕,王祯总结了择种收种、保存蚕种、饲养管理、调节室温、分抬簇蚕等经验。在养鱼和养蜂方面,王祯也继承和发展了前人著作中所总结的养殖方法。
7.在其他方面的贡献
王祯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农学家,而且是一位精巧的机械设计制造家和印刷技术的革新家,还是一位诗人。王祯在机械设计上颇有造诣。他设计和绘制了大量比较复杂的农业机具图,并对一些早已失传的机械,多方征求研究,使其复原,有的还进行了改造。如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炼铁用的“水排”鼓风技术,到元代时已经失传,王祯经过长期反复研究,终于搞清了“水排”的构造原理,并绘制成图,载入“农器图谱”中。在复原过程中,他还把原来用皮橐鼓凤,改为类似风箱的木扇鼓风。这既节省了费用,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冶炼技术。这项复制和改革在我国古代冶铁史上有重大意义。
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革新,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北宋时毕■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但这项发明直到元代尚未得到推广,当时仍在大量使用雕板印刷术。这种方法不但费工费时,而且所刻雕板一旦印刷完毕大多废弃无用。王祯为了使他的农书早日出版,便在毕■胶泥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进行木活字印刷的试验研究,终于取得成功。这一方法既节省人力和时间,又可提高印刷效率。转轮排字法,是王祯的另一发明。他发现木活字在拣字过程中,几万个木活字一字排开,人们穿梭来往很不方便,于是他就设计制造了转轮排字盘,从而为提高拣字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创造了条件。
文 献
原始文献
〔1〕(元)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 1963。
〔2〕王毓瑚注: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研究文献
〔3〕万国鼎:王祯和农书,中华书局,1962。
〔4〕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山东古代三大农学家,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
〔5〕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家小传,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如何应对冰雹天气对农作物是伤害?
1、淮河(还有秦岭)是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在淮河边面北朝南真正体验了一下,啊祖国我的南方和北方。
2、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味道真的不同啊。
3、皖南皖北不一样,皖南是南方,皖北是北方。皖南真比皖北美多了,皖南青山妩媚碧水长流白墙黑瓦徽派建筑如诗如画目不暇接。
4、安徽有美丽的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天柱山琅琊山大别山霍山皖山。有大江大河如长江淮河,新新安江山水画廊,徽杭古道,有美丽的巢湖。
5、这里有大美徽州,屯溪老街黎阳老街,有歙县黟县老城,有宏村西递唐模呈坎鱼梁深度等古村落,有许国牌坊棠樾牌坊,逍遥津八公山采石矶敬亭山谢眺楼醉翁亭六尺巷桃花潭虞姬墓青山李白墓大泽乡绩溪龙川上庄。
6、这里名人荟萃,朱元章曹操包拯华陀李鸿章陈独秀胡适王稼祥张治中李克农张恨水严凤英。
7、难忘痛彻心扉的皖南事变,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茂林皖南事变旧址。振奋人心的陈毅的“赣南游击词”和“梅岭三章”。
8、要吃米找万里 大包干 小岗村。
9、黄梅戏 天仙配 严凤英。
10、淮南牛肉亳州的酒符离集烧鸡砀山梨。
当某位来到安徽,首先抵达的是合肥,为何叫“ 合肥 ”?因合肥市属下有肥东、肥西两个附属县吧!也可能是合肥最早的始建点起步在南淝河和北淝河的交汇处吧!现巢湖市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了,能否将“ 合肥 ”改称“ 庐州 ”也很亲切,因为合肥在三国时代就叫庐州了,现在合肥市辖下有庐阳区,合肥市有“ 庐剧团 ”,且庐剧的唱腔念白都是合肥的官话叙白。
安徽面积14万平方公里,地域呈“目”字形,省域面积被淮河、长江一分为三,过去省气象台播报天气预报: 淮河以北的称“ 淮北地区 ”,中间的称“ 江淮之间 ”,长江以南的惯称“ 皖南山区 ”或叫“ 江南 ”。
在这个不大的省域面积上,淮河是中国的南北方分界线,淮河以北叫“ 北方地区 ”,淮河以南叫“ 南方地区 ”,虽只一河之隔,却是两重天,江南地区的年降水量是淮北地区的两倍还多;这一河之隔,两岸的饮食文化大有差异,北边的人喜面食,南边的人喜米食。
查安徽地理才知道,这“ 淮河 ”没有出海口,这淮河流经安徽,福泽江苏,还帮上游河南人排污。
过去来到安徽的人肯定知道,这个不大的省域原来有17个地级市( 现在是16个 ),走不上几步,就是手机通话漫游。
来到了安徽才知道,与安徽人打交道,淮北地区(通指)的人直爽、豪放,在外面抱团,喜欢打群架,由此损坏了安徽人的信誉度;江淮之间的人勤劳、自私、虚伪、好面子;皖南人淳朴、诚信、好客。( 以上所指这些不是绝对的 )
初来安徽会把许多地名混淆,有青阳、枞阳、凤阳、涡阳;有人分不开青阳县与枞阳县;有人分不开凤阳县与凤台县;有人分不开凤台县与石台县;有人分不开绩溪县与郎溪县;有人分不开旌德县与广德县,有人分不开太湖县与太和县;有人分不开太和县与五河县;有人分不开怀远县与怀宁县;有人分不开怀远县与定远县;有人分不开怀宁县与休宁县;有人分不开霍邱县与霍山县;有人分不开蒙城县与舒城县;有人分不开宿松县与宿州市;
还有泗县、萧县、和县、寿县、泾县、歙县、黟县;要说黄山市辖下的“ 歙县" 、“ 黟县 ”许多平常百姓都不认识这两个生僻字,把歙(音涉)县称“合县(谐音)”、把黟(音衣)县叫“黑多县”多的是,大众场合闹出了不少笑话。
来到安徽才知道,安徽有在全国最大的人口县“ 临泉县 ”,全县全口230万人;有在华东地区最少的人口县是“ 黟县 ”,全县人口才10万人。
来安徽游玩的人才知道,安庆的黄梅戏,真正的“ 黄梅县 ”在湖北省;到桐城六尺巷游玩,原来这条巷子的长度,是东头打个喷嚏西头都能听到这么长;到了太湖县,原来此太湖非江苏的彼“ 太湖 ”;到了黟县才知道,认为这里有许多 旅游 景点好挣钱,可这里人还要外出打工;到黄山游玩,才知道这里的物价比上海高;到凤阳县会觉得没有想象的那么富;到枞阳县会觉得没有想象的那么穷;到江淮各县走走,会发现农村稠密的房屋建筑,许多都是关门闭户的闲置。
过去外地人与安徽内地通信,把“安徽”写成“安微”的多的是;把“ 东至县 ”写成“冬至县”;把“ 祁门县 ”写成“邪门县”;把“ 萧县 ”写成“肃县”的,安徽有的地名太难懂了。
外省男孩娶安徽女孩才知道,合肥以南嫁女儿基本上是不要彩礼的,就是要也是象征性的一两万,象安庆市与江西省毗邻,江西彩礼高如山,而安庆这边岿然不动,零彩礼嫁女儿多的是。象沿江两岸的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等市县嫁姑娘都不要彩礼,就这一点,安徽人值得外省人敬佩。
到安徽沿岸走走,鱼米之乡的哺育,湿润气候的滋润,这里走出来的少女,个个身段妙曼,面貌水灵多姿,会让游客驻足不舍。
就回答到这里,不妥之处,欢迎大家点评!
安徽有很多外地人所不了解但安徽人却非常在意的事情。
一、安徽是安庆和徽州的组合
清朝乾隆年间,江南分省,取安庆和徽州二字为安徽名。安徽二字并不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从清朝才有的。安徽的简称既不是“安”也不是“徽”,而是“皖”,因为安徽境内有皖山(天柱山)和古代的皖国。
二、黄山市以前名徽州
很多外地都知道安徽有一座名山叫黄山。所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是一座蜚声海内外的名山。但是,安徽本地人尤其黄山市人却更认同徽州这个名字。黄山市以前叫徽州府。徽州地区的徽州文化极具特色。徽风之美,令人向往。所以,徽州改成黄山实属可惜。
三、合肥不是一开始就是省会
安徽省最早的省会是安庆市。但由于 历史 原因,安徽省会最终并没有定在安庆。1952年,合肥市正式成为安徽省会。从此,开启了一条逆袭之路。合肥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并不是很有 历史 底蕴。但是合肥以前有一个更深意的名字-庐州。庐州与徽州,才是徽风皖韵相契合。
四、皖南皖北差异很大
安徽省跨越淮河和长江,地域差异非常大,总体上分为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皖南皖北差异很大。皖南是典型的江南温柔,而皖北更多的是中原豪放。
五、安徽名山很多
安徽是 旅游 大省,境内的一座黄山足以吸引天下游客。此外,安徽还有九华山和天柱山两座名山。
六、合肥的科教实力非常强悍
安徽并不是发达省份,合肥也不是很强大的城市。但是合肥的科教实力非常雄厚。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坐落在合肥。而且合肥市还是中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市拥有一所985大学和2所211大学。
欢迎关注 @城市评论
我就是安徽安庆人,皖中和皖南交接的地方。
这个省真的超级尴尬的。
无论是它的地理位置还是它的饮食文化。
中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分出南方和北方,淮河以南就是南方,淮河以北就是北方,南方种水稻吃大米,北方种小麦吃面食。
我记得我去北京上大学,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适应了北方的面食,吃两口我就饱了,胀的那叫一个难受。但是我其他安徽阜阳的同学就不会,非常习惯。
安徽省处于中国中部,经济圈现在属于华东地区,它在地理位置上是非常接近江浙沪的,但是它远远没有这三位大佬有排面,人也不带着玩,其实以前都是一家,后来分了,现在又在一起了[捂脸]
淮河和长江都贯穿安徽,一分为三。淮河以北,皖北,靠近河南;淮河和长江中间那块,皖中;长江以南,就是皖南了,古徽州指的就是那一块,安徽排得上名得景点都在那里。
我觉得大家分的都还挺开的,不是太团结,省会合肥,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举全省之力在发展,结果除了房价暴涨,并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心累啊……底下的是谁都不服谁。所以,没有发展也就留不住人。去江浙沪的人居多,不是开玩笑说南京都快成了安徽的省会嘛,还有上海,估计也不少。
我家虽是安徽,但是很靠近湖北,所以饮食上,我们跟湖北很像,大家看我在家拍的短视频,有粉丝留言说饮食习惯很湖北很像,确实是这样的。小时候看天气预报,我妈妈看武汉或者江西南昌九江,从来不看合肥,这个地理位置也是没谁了。
在北京跟别人介绍家乡,挺尴尬的,说了根本不知道。幸亏还有几个名人典故风景名胜拿得出手,一说什么黄梅戏,天柱山,九华山什么的,都大概心里有个数了。在上海就不一样了,一说,人家就知道了。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家乡发展好,这样大家就不用出来打工了,外面的世界再好再繁华也不及家乡的粗茶淡饭,毕竟对于中国人而言,从我们出生开始,家的概念就如三体描述的思想钢印,深深的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哎,好想回家呀!
到了安徽,你会发现你很快就会跟不上认知。南方吃稻米,北方吃面食。也很奇怪,怀宁人吃大米为什么在全国各个地方开包子铺。
到了安徽,你会发现,安徽人的口味较重。主要是爱吃咸的。
到了安徽你会发现,说话那真的是南腔北调。南方的软语,江淮之间的赣语系,淮河以北的中原官话,让你一时想不起来是在河南还是在安徽。
到了安徽你才发现,黄山和你家附近的山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到了安徽你才看到笔墨纸砚在江南到处都是。
到了安徽你会发现,原来青铜器工艺品也能做的惟妙惟肖。不懂行的人,上周的都可以说成东周的。
到了安徽你会发现有种钱叫哥子。
到了安徽你会发现,安庆人说话跟唱黄梅戏一样。好听。
3八十年代在合肥当兵,有一次外出,碰到一位十四五岁的小姑娘领着一个小孩,小孩管那个小姑娘叫姥姥,我们感到很诧异,怎么这么小年纪就当姥姥了,这不符合常理呀!一问才知道,他们那里管姑姑叫姥姥,管姥姥(外祖母)叫外婆![捂脸][捂脸][呲牙][呲牙]
曾经专门去合肥独自走了一个五日游,去之前总有人问我“合肥有什么好玩儿的,有什么好去的?又没啥特别有名的景点。”但我还是坚持去了,即使独行,因为我对走遍中国和征服陌生有强烈的兴趣。
五天里,我住淮河路,游玩了古逍遥津、李府、包公祠、徽园、博物院、中科大、合肥工大、女人街、香街、中隐于世等。
只要怀着一颗去感谢遇见的心情,愿意去体验各地文化,总能找到非常喜欢的景致。比如徽园的文房四宝文化、博物院的潘玉良作品展、中科大的学术沉淀,都是合肥的独特之处。
好吧,去了之后才知道安徽的徽派文化与合肥无关。
所有事事情都要体验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比如安徽人是啥样的?徽菜什么味道?安徽风景怎么样?安徽跨长江淮河,南北差异很大,语言饮食完全不一样,只去一个地方不能准确了解安徽。淮河以北和北方习惯接近,尤其和山东河南很相似,面食很多,说普通话。长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徽文化发源地,是江南人的风格,我这个合肥人听他们说话很费劲,他们如果不特意跟我说地方普通话,我一多半都听不懂。江淮之间主要是合肥六安滁州,各方面介于南北特点之间,地方特征不明显,城市包容性比较强, 历史 原因,合肥建国后一直处于省会城市靠后位置,最近十几年高速度发展,城市建设搞的很快,发展空间正在打开。。。欢迎来安徽。。。哈哈
1、安徽的酒好喝,不贵还不上头;
2、安徽的人爱吃鸡,鸡汤面竟然连锁而且是早餐首选;
3、臭鳜鱼,毛豆腐,苦瓜蘸蜂蜜,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还挺好吃;
4、合肥美女真多,穿着素朴但讲究;
5、安徽人说话嘴巴基本都不张开,发音似乎不需要张嘴;
6、临泉县是不是能代表安徽?很多商场都挂“中国”名头,显得大气!
一、及时排水和中耕松土
冰雹机械冲撞力很强,会夯实松散的土壤造成板结,持续时间越长对土壤板结作用越大,造成耕层土壤温度下降、田间湿度增大,严重破坏了作物根系的生长环境。因此,雹灾后应及时清沟排水,以降低土壤湿度,并要及时连续进行中耕松土。特别是粘土地更为重要,避免发生淤泥板结而造成死棵。清除田间残枝败叶,抖掉枝叶泥土,扶正植株。不要人为损伤茎叶或剪除破残茎叶,以免减少绿色光合面积,影响作物恢复性生长。
二、及时追施速效氮肥
灾后及时追施速效氮肥,可以改善作物营养状况,使其在尽快恢复生长的基础上,促进后期的生长发育,以弥补灾害损失。一般地块,每亩可追施尿素5-7kg,追肥时,肥料要离开植株10-13cm,以防烧根。
三、及时除治病虫草害
冰雹造成的机械损伤会导致光合作用效率降低,作物吸水吸肥能力减弱,生长缓慢;作物再生长后多为幼嫩枝叶,抗病虫能力也差,容易遭致病虫害的侵袭。因此要及时除治病虫草害。结合叶面喷肥加进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预防病害发生。
四、及时改种
受灾50%以上的田块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和经济核算后改种。改种前要合理安排作物茬口,最好种植生育期短的蔬菜,在10月上、中旬能收获,不能影响小春作物的播栽。
五、促进成熟,分次收获
雹灾后复生的作物,一般成熟期较晚。作物生长前期要多追施磷钾肥促早熟,另一方面要分次收获,提高产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37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