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请问昆明有什么特产啊?

云子、云南食用菌、云南斑铜、蜡染、路南挑花等。

请问昆明有什么特产啊?

1、云子

云子研发于1974年,棋子质地细腻如玉,色泽晶莹柔和。坚而不脆,沉而不滑。历史1974年,昆明第十二中学组建了试制小组(后成为校办工厂),学校几位老师便开始了对永昌之棋的配方和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反复试验后,终于研发了云子。

2、云南食用菌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山多林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秋两季,时晴时雨,为食用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极其有利的自然条件。云南食用菌品种繁多,风味各异。

3、云南斑铜

斑铜(西关铜艺),云南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品,起源于云南青铜器,最早在明代就已见行于世。斑铜工艺制作复杂而严格,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制作和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

4、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

5、路南挑花

路南挑花是聚居路南彝族自治县撒尼人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挑花是刺绣的一种,以挑花装饰挎包、衣物、头巾等是大理白族和路南撒尼人的服饰特色,它具有民间产品的夸张的色彩美。路南挑花主要产品有背包、桌布、窗帘、服饰等。

挑花手法多样,有单面挑、双面挑;有素色挑,有新色丝线挑花。有的产品有挑,有绣,有补,成品或精巧,或粗放,充分表现了撒尼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百度百科-昆明

中药古今研究萆薢、绵萆薢

爬树龙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异名过山龙、过江龙、青竹标、金草箍、麒麟叶(《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下延崖角藤的根、茎。

植物形态下延崖角藤

常绿本质攀援藤本,长达8米。茎绿色,粗大,节处生根。叶大,长圆形,长40~50厘米,宽30~35厘米,羽状深裂通常几达中脉。肉穗花序无柄,圆柱形,长约20厘米,外托一白色大型佛焰苞片,苞片常脱落。

生于阴湿密林中,岩上或大树上。分布云南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苦,寒。

①《云南中草药选》:"淡,温。"

②《云南思茅中草药选》:"苦麻,寒。"

功用主治活血散瘀,除湿,消肿。治骨折,跌打损伤,只湿性腰腿痛,痈疖疮肿,感冒,咽喉肿痛。

①《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除湿止痛。"

②《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接骨消肿,清热解毒,止血止痛,镇咳。"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选方①治骨折,跌打劳伤,枪伤:鲜过山龙,捣烂外敷或用根末调鸡蛋清外包。(《云南中草药选》)

②治蛇咬伤,痈疮疖肿:鲜爬树龙,捣敷。(《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③治感冒,四肢酸痛,流行性乙型脑炎,风湿性腰腿痛:过山龙五钱至一两,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④治小儿百日咳,咽喉肿痛:爬树龙三至五钱,水煎服。(《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爬山豆根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为豆科植物三棱枝杭子梢的根。

植物形态三棱枝杭子梢,又名:三棱草、山落花生、大发表、野蚕豆根、三棱梢爬山豆。

小灌木,高60~120厘米。小枝三棱形,无毛。叶互生;小叶3,长椭圆形,长4.5~8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近圆形,全缘,下面被白色长毛,侧生小叶较小;叶柄有翅,小叶柄密被白毛;托叶宿存,披针形。急尖,基部下延。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有棱,被短柔毛;苞片宿存,线状披针形;萼钟形,外面密被白色长毛,先端5齿裂;下面1枚较长;花冠**,长8~10毫米,旗瓣卵圆形,龙骨瓣急尖,向内直角弯曲。荚果斜椭圆形,长7毫米,全部被毛。花期8~9月。

生山坡林下或草丛中。分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采集夏、秋采收。

性味《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涩微甘。"

功用主治治肠炎,痢疾,肠风下血,肾炎,风湿痛,跌打损伤。

《贵州民间药物》:"解热,止血。治高热,赤痢,肠风下血,吹乳,跌打损伤,月家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赤痢:爬山豆根、红糖各五钱。同炒焦,煎水服。

②治肠风下血:爬山豆根一两,茜草三钱。煎甜酒水服。

③治吹乳:爬山豆根一两。捣绒,炒热外敷乳上。

④治跌打损伤:爬山豆根一两,捣烂,加童便少许,拌匀敷患处。(①方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

⑤治风寒外感,皮肤病:大发表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⑥治赤痢,肠炎,肾炎:大发表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⑦治风湿性关节炎:大发表根一两。泡酒服。(⑤方以下出《云南中草药》)

提醒您:爬树龙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萆薢

萆薢:药材来源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根茎。(《中华本草》)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萆薢,平。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

2.《名医别录》:“萆薢甘,无毒。主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老血,老人五缓。”

3.《药性论》:“萆薢治冷风顽痹,腰脚不遂,手足惊掣,主男子臂腰痛久冷,是肾间有膀胱宿水。”

4.《日华子本草》:“萆薢治瘫缓软风,头旋痫疾,补水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

5.《滇南本草》:“萆薢性微温,味微酸。”入肝、脾、膀胱经。”治风寒,温经络,腰膝疼,遍身顽麻,利膀胱水道,赤白便浊。”

6.《本草纲目》:“萆薢治白浊,茎中痛,痔瘙坏疮。”

7.《药笼小品》:“萆薢甘苦,入胃肝。祛风湿,治风寒湿痹,茎痛遗浊。肾虚无湿者禁。

8.《玉楸药解》:“萆薢味苦,气平,入足太阳膀胱经。泻水去湿,壮骨舒筋。萆薢疏泻水道,驱经络关节之湿,治手足痿痹瘫痪、小便白浊频数诸证。并医恶疮痔瘘。”

9.《本草通玄》:“萆薢,胃与肝药也。搜风去湿,补肾强筋,主白浊茎中痛,阴痿失溺,恶疮。”

10.《药品化义》:“萆薢,性味淡薄,长于渗湿,带苦亦能降下,主治风寒湿痹,男子白浊,茎中作痛,女人白带,。又治疮痒恶厉,湿郁肌腠。”

11.《中华本草》:“萆薢苦;平。归肝;胃;膀胱经。祛风湿;利湿浊。主膏淋;白浊;带下;疮疡;湿疹;风湿痹痛。”

12.《中药大辞典》:“萆薢苦,平。入肝、胃、膀胱经。祛风,利湿。治风湿顽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浊,遗精,湿热疮毒。”

二、现代研究

1.成分:山萆薢根茎主含薯蓣皂甙,尚含纤细薯蓣甙、薯蓣皂素毒甙A(以上皂甙的甙元都是薯蓣皂甙元),山萆薢皂甙、约诺皂甙、托克皂甙元-1-葡萄糖甙等皂甙。纤细薯蓣根茎含纤细薯蓣甙和薯蓣皂甙。叉蕊薯蓣根茎含薯蓣皂甙元和少量雅姆皂甙元。

2.药理:山萆薢根茎中所含之薯蓣皂甙或薯蓣皂素毒甙有杀昆虫作用。薯蓣皂甙、克拉塞林甙还有抗真菌作用。绵萆薢总皂甙可降低血清胆固醇。苏联产同属植物高加索薯蓣对兔的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有治疗作用。其皂甙有拟胆碱样作用,能扩张末梢血管、降低血压、增强胃肠平滑肌的运动,并能升高血糖,对抗小鼠的化学性惊厥,以及提高大鼠胃肠等各种组织的通透性。

白萆薢

白萆薢:药材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马钱叶菝葜的根茎。(《中华本草》)

典籍摘要

1.《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萆薢辛、微苦,平。祛风除湿,清热利尿。用于风湿筋骨疼痛,肠炎,痢疾,膀胱炎,小便不利。”

2.《中药大辞典》:“白萆薢涩微苦,平。祛风湿,利尿。治风湿性筋骨疼痛,小便短少,淋浊。”

3.《中华本草》:“白萆薢辛;微苦;平祛风湿;利小便。主风湿痹前;麻木;小便淋浊;湿热带下。”

粉萆薢

粉萆薢:药材来源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干燥根茎。( 《中国药典》)

典籍摘要

《中国药典》:粉萆薢苦,平。归肾、胃经。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红萆薢

红萆薢:药材来源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无刺菝葜的干燥根茎。(《中华本草》)

典籍摘要

1.《全国中草药汇编》:“红萆薢甘、微苦,平。祛风除湿,调经,利尿。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泌尿系感染,肾炎水肿,慢性胃炎,月经不调。”

2.《四川中药志》:“红萆薢祛风湿,分清浊,利关节,解疮毒。治风湿痛,腰膝痹痛。小便淋浊及梅毒恶疮。”

3.《云南中草药选》:“红萆薢祛风除湿,通淋,利水,消炎,解毒。治风湿性关节炎,泌尿系感染,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疮疖。”

4.《中华本草》:“红萆薢红萆薢苦;甘;平祛风除湿;利水通淋;解疮毒。主风湿痹痛;水肿;小便淋浊;疮疖肿毒。”

绵萆薢

绵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或福州薯蓣的根茎。( 《中国药典》)

一、典籍摘要

1.《中国药典》:“绵萆薢苦,平。归肾、胃经。利湿去浊,祛风通痹。用于淋病白浊,白带过多,湿热疮毒,腰膝痹痛。”

2.《中华本草》:“绵萆薢苦;辛;平。祛风湿;利湿浊;消肿毒。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小便混浊;淋沥;白带。”

3.《中药大辞典》:“绵萆薢性平、味苦。利湿去浊,祛风通痹。”

二、现代研究

成分:含薯蓣皂甙、纤细薯蓣皂甙,另含有原薯蓣皂甙、原纤细薯蓣皂甙及甲基原纤细薯蓣皂甙。

刺萆薢

刺萆薢:药材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长托菝葜的根茎(《中华本草》)

典籍摘要

1.《中药大辞典》:“刺萆薢涩微苦,平。祛风利湿,解疮毒。治风湿筋骨疼痛,淋浊,梅毒,臁疮,皮肤过敏,湿疹。”

2.《中华本草》:“刺萆薢辛;苦;平祛风湿;利小便;解疮毒。主风湿痹痛;小便淋浊;疮疹瘙痒;臁疮。”

3.《全国中草药汇编》:“刺萆薢苦,平。祛风利湿,解毒。用于风湿筋骨疼痛,小便浑浊,臁疮,皮肤过敏,湿疹。”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87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