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秧施肥对刚补的秧有影响吗
小秧施肥对刚补的秧有影响,小秧2—3叶期正是小秧的“断奶”过程,秧苗自身抵抗力极弱,因此,要适时适量追肥,每分秧田1.5公斤尿素。移栽前1周施送嫁肥,每分秧田施2公斤尿素,并且要求追肥后清水洗苗。
水稻小秧管理技术要点
一、适时揭膜 。水稻播种7—10天,秧苗达一叶一心后,就应开始通风炼苗,通风过程由小至大,秧苗素质及抗逆性由弱变强,秧苗长至三叶一心时即可揭膜。揭膜时间,阴天上午揭,晴天傍晚揭。
二、科学防病 。据天气情况,为有效防止“倒春寒”,揭膜后应认真观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小秧青枯病和立枯病死苗。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揭膜后田水适当灌深护苗3—5天,撤浅水用敌克松100克/分秧田,兑水浇泼秧田,防治水稻青枯病和立枯病。 二是发现中心病株的田块,可选择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施或按每分秧田用硫酸铜15—20克,用水溶解后浇入,施用时要堵好水口。
三、科学施肥 。小秧2—3叶期正是小秧的“断奶”过程,秧苗自身抵抗力极弱,因此,要适时适量追肥,每分秧田1.5公斤尿素。移栽前1周施送嫁肥,每分秧田施2公斤尿素,并且要求追肥后清水洗苗。
四、适时插秧。在有水利条件下应适时早栽,秧龄在45—50天。若水利条件差的地区,3叶期后视情况喷施1-2次多效唑,控制秧苗徒长,增加秧龄弹性,防止老苗。
青枯病、立枯病、枯萎病的不同之处:病状不同,病菌适宜生活环境不同,治理方法不同。
1、病状不同
青枯病导致植株的细根首先褐变,不久开始腐烂并消失。切开接近地面部位的病茎,可以发现维管束微有褐变,并从该部位分泌出白色混浊污汁。青枯病是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蔬菜的主要病害。主要症状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茎叶仍保持绿色。
青枯病:
立枯病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
立枯病:
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最后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
枯萎病是由真菌或细菌引致的植物病害,发病突然,症状包括严重的点斑、凋萎或叶、花、果、茎或整株植物的死亡。生长迅速的幼嫩组织常被侵袭,疫病可影响花、叶、芽包、幼苗、小枝、茎(藤)及顶梢。
枯萎病:
2、病菌适宜生活环境不同
青枯病菌在10~41℃下生存,在35~37℃生育最为旺盛。一般从气温达到20℃时开始发病,地温超过20℃时十分严重。该病害多发于连作田和地下水位高、湿度大的冲积土田。
立枯病在低温多湿的条件下极易发生。当气温在12~18℃,土温在14~16℃,土壤湿度30%~35%,排水不良等条件下发病较多。东北地区5月末开始发生,6月上中旬为盛期,6月下旬为末期,7月上旬基本停止。
枯萎病发病最适温度为30~32℃,适宜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温低、耕作粗放、土壤过酸和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或施用未腐熟肥料的环境,这些都会致植株根系发育不良,都会使病害加重。
3、治理方法不同
青枯病治理采用无土、新土育苗。定植时用杀菌农药灌根或浸根,移栽前使用77%含量的可杀得500倍液进行灌根,或用农用硫酸链霉素3000~40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600~800倍液,进行浸根,1~2小时。
立枯病治理选用疏松的土壤或砂质壤土,实行隔年整地,用充分熟化的土壤栽参。作床后,在床面上每平方米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15克,并拌人5厘米深土层中进行土壤消毒。
枯萎病防治法包括:毁灭罹病部分,轮作;植株修剪及疏植以利通风;采用无病种子或砧木以及抗病品种;控制带真菌害虫以免在植株间传播疫病;避免从株顶浇水或在潮湿植株间操作,需要时施用杀真菌剂等措施来进行防治。
百度百科-青枯病
百度百科-立枯病
百度百科-枯萎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92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