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杨文广怎么死的?宋代名将杨文广简介
人物生平
杨文广生于咸平二年(999)卒于熙宁七年(1074),宋初抗辽将领杨业孙,白寿彝认为他是杨延昭的第三子(曾巩《隆平集》云:“诏录其子传永、德征、文广有差。”),杨文广以父荫为官。宋仁宗赵祯庆历三年(1043年),陕西南部张海率饥民起义,转战陕西南部、河南西部和湖北西北部等地,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即按照为官的次序随军出征,故此杨文广当时的官位可能是禁军一类的小官职。这次出征回来后,杨文广以军功升任殿直——比供奉官更低官阶的武官官阶。四年(1044年),推行“新政”的参知政事(宰相)范仲淹任陕西、河东路宣抚使。次年正月,范仲淹罢相,出任州(今陕西彬县)知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在此期间,范仲淹和杨文广有过交谈,对他的军事才能感到惊奇,将他置于麾下。然而,在这年之前一年(1044年),宋朝和西夏已
宋仁宗赵祯皇v四年(1052年),行伍出身的枢密副使狄青以荆湖南北路宣抚使、提举广南东、西路经制贼盗事的身份征讨盘据邕州(今广西南宁市)的蛮族首领侬智高的叛乱。狄青挑选陕西兵马赶赴广南两路助战,当时的德顺军(今宁夏隆德县)的知军(州官为知州,府官为知府,军官为知军)杨文广被调任广西钤辖(即广西临时战区的统兵官)。但是,我们找不到他征战的资料,只是看到他的一系列官职的变化:宣州(今广西宜山县)知州、邕州知州——相信是征灭侬智高后朝廷对杨文广的封任。其后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这也是武官荣誉性的官阶,并无实际职掌,
但“左藏库使”比之他的父亲先前曾任的“崇仪使”、“如京使”稍高。宋英宗赵曙继位后的治平年间(1064-1067),朝廷评议各地将领,赵曙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宋史?杨文广传》)将其擢升为成州(今甘肃成县)团练使,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这是京师禁军侍卫司步骑兵的指挥官,曾经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武官职位,领兵超过一万人,然而英宗时,它已经是个武将虚衔。后来,杨文广升任兴州(今陕西略阳)防御使、秦凤路(辖区相当于今陕西西部、宁夏南部和甘肃中部及南部)副都总管。
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1068年)陕西经略使韩琦奏请修建城堡,保护秦州西北边境的居民,防范西夏党项人的入侵,朝廷准奏。七月,韩琦派秦凤路副都总管杨文广前往离秦州(今甘肃天水市)西北大约一百八十五里的地方修筑筚篥城。由于先前宋军修建城堡,西夏党项人都会出兵破毁工程。于是杨文广采取声东击西策略,扬言要到某地修建喷珠城,西夏军队前去破坏,杨文广即率部急奔筚篥,全面部署防务,次日清晨,上当扑了个空的西夏军终于赶到筚篥。然而见到宋军防守严密,无法推进,只好退兵,却又留书声称回去奏请以数万骑兵来驱逐宋筑城部队——这就是无
图画版杨文广赖的威胁行径,杨文广立即派兵遣将出击追杀西夏党项军,西夏兵大败,宋军杀获甚众。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追击敌人,杨文广说:“先人有夺人之气。此必争之地,彼若知而据之,则未可图也。”(《宋史 杨文广传》)经此一击,党项人后来果然不敢再来捣乱。当年九月,甘谷、筚篥等三个城堡修成,受到宋神宗赵顼诏书褒谕,并将筚篥城赐名通渭堡(今甘肃陇西东北五十里)。 此后,杨文广历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七里)知州、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县)知军。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杨文广改任~州(今陕西 富县)权知州——代理知州。以后又自西北边防移向河北边防,任定州路(治所在今河北定县)副都总管,升侍卫步军都虞候——又回到了当年他的祖父和父亲效命的地方。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沉寂了大约三十年辽宋边境又其争端——早在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1042年),辽兴宗耶律宗真见宋朝屡为西夏所败,乘机要挟,要求宋朝割让晋阳及瓦桥关以南十县之地——这个晋阳并不是今山西太原市所在地,因为假设的确是该地,则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县,两者相距何止千里,又怎止十县?然而《宋史》及《续资治通鉴》都如此说:“晋阳及瓦桥以南十县”,今疑“晋阳”应为“高阳”,高阳在今河北雄县南五六十里,正是河北边关所在地,附近有雄州、高阳、莫州、博野、保州、容城、保定军、安肃、望都、遂城、霸州,方圆约一万平方公里,估计辽朝所索之地应该为该地。仁宗赵祯急命大臣富弼前往交涉,又增加“岁币”二十万(银十万,绢十万),终于再得到三十年的“和平”岁月。如今,辽朝遣使到宋朝,争河东地界。定州路副都总管杨文广献阵图及夺取幽燕地区的策略,朝廷还没有来得及审批和回复,当年的十一月,杨文广病逝。享年75岁。他死后,朝廷追赠为同州观察使。
民间传说 收螟精
相会北宋时,杨文广领兵到南蛮收妖。据说在甲子港收了鳄鱼精,在镇前收了水龟精,后来接到报告:说大南山螟精四出食水稻。于是,杨文广领兵来到大南山清剿。
螟精听说杨文广兵到,情知不妙,慌忙向大山沟里逃窜。可她这时肚里有孕,要生孩子了肚子痛得厉害。听着后面的追杀声,不知如何是好。突然,她看见路边的大树下有个货郎在歇脚乘凉,心生一计,摇身一变,变成一个后生孕妇,跑到货郎面前求救:“请兄台想法救我母子两条生命,再生之恩,日后自当报答!”货郎见这妇女苦苦哀求,起了怜悯之心。后面喊声紧逼,来不及问明情由,便叫孕妇藏进货郎担里,自己坐在一旁闭日养神。官兵追到货郎担前,问道:“可曾看见螟精经过?”货郎答非所问:“是不是一个女子?”官兵道: “在那儿?快说,她是螟精。”货郎听说是螟精,但又不大相信,于是吞吞吐吐,不肯说出。官兵急了,翻开货郎担进行搜查。可这会儿螟精已经分娩完毕,官兵一搜,她便舍下螟卵,拼命逃跑,逃到大南山峰时,正好碰上杨元帅,被活活生擒了。
螟精虽然死了,但产在货郎担稻草堆里的螟卵,孵化成虫,从此,这种螟虫专食水稻,不食其他作物。
杨文广跳涧在永春县的中部,有一个叫做马跳的峡谷,它是晋江东溪的发源地,又是永春地形,气候的分界线:马跳内多高山峻岭,比较寒冷,马跳外多低丘盆地,四季如春。有趣的是,峡谷两岸,有两块大岩石相对而峙,一块印着四个马蹄迹,一块印着两个马蹄迹,虽年久月深,但并无剥蚀,可惜后来建公路桥梁时破坏掉了。古迹虽然不存,一个优美的民间故事却一直流传着。
传说在宋仁宗坐天下的时候,交趾国(今越南)国王叛乱,朝廷封杨宗保为平南大元帅,杨文广为先锋,统领二十万大军,前往征讨。他们过江苏,穿浙江,入福建,一天来到永春地界,但见层峦迭蟑,林木茂密。突然一阵锣响,冲出一伙强人。为首的姓鲍名大登,年约五十开外,生得虎背熊腰,满脸络腮胡子,骑着一匹高头骏马,抡着两把开山大斧,威风凛凛,杀气腾腾。他身边立着的彪形大汉,是他的儿子,名叫鲍世卿,举着朴刀,十分威武。他们欺杨文广年轻,又生得脸自皮嫩,象个大姑娘似的,认为一定没有什么本领,便一齐包抄过来。杨文广一时性起,挥舞金枪,左冲右突,杀得众喽罗呼爹喊娘,抱头鼠窜。那鲍世卿不知进退,肩上早已吃了一枪,险些坠下马来。鲍大登见势头不妙,急招呼败兵残卒,沿山凹落荒而逃。杨文广也不追赶,指挥大队人马,继续前进。
却说鲍大登跑过几座坡岭,惊魂犹然未定,忽闻半空里传来黄莺般清脆的声音:“父王别慌,小女来啦。”鲍大登抬头一望,见是亲生女儿鲍飞云带着女兵前来解救,顿时喜出望外,叮咛道:“女儿小心为要。”这鲍飞云年刚十六岁,长得窈窕秀丽,天姿国色,自幼拜过名师,练得一身好武艺,十八般武器,件件精通。惯使双剑,天下无敌,兼且练就一手飞石,百发百中,要打你的眼睛,绝不会打到你的鼻子上,十分厉害。她昕了父亲的话,娇嗔道:“爹亲何故出此言语,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难道他是三头六臂不成?”“那小子确实有些手段,我和你哥哥都不是他的对手,你千万不可轻敌!”
鲍飞云微微一笑,别了父亲,抄小路来到平坦的大道上,摆开阵势。
暂不说她如何在此严阵以待,再说杨文广那边,早有探马飞报:“前面一伙女贼,拦住去路。”杨文广闻讯,迅疾跑马上前,但一看见鲍飞云,竟愣了神哪,心里嘀咕道;“古人言,百步之内,必有芳草,实在千真万确。看这荒山野岭,竟有这样的绝代佳人,可惜当了草寇。”鲍飞云一看见杨文广,也觉得脸烧耳热,胸口象揣着一只小鹿,蹦蹦乱跳。他俩就这样四只眼睛,成了两条直线,久久地一动也不动,惹得那群女兵都掩着嘴巴,窃窃私语。鲍飞云听到后面吃吃笑声,回头骂了声:“死婢。”然后勒马进了两步:“请问来将尊姓大名?”杨文广定了定神,答道:“我是平南大元帅杨宗保的长子、先锋杨文广。你是何人,胆敢拦我去路?”“晤,你就是杨文广?没听说过,我是雪山寨大王的长女鲍飞云。我们这里的规矩,凡官商人等从此路过,都得留下买路钱,你懂吗?”“这山是大宋的山,路是大宋的路,我是朝廷的将领,要过路还得什么买路钱呀?”“哎哟哟,看你多凶呀!亏你是杨府子弟,难道不懂得‘强龙斗不过地头蛇’的道理?你既然要借路过,就该有礼貌,陪笑脸,说好话,何以恃强逞能呢?须知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呀。”
杨文广年少,血气方剐,听了这些不软不硬的话,憋了一肚子火,于是大喊一声;“少说废话,看枪。”便刺了过来。飞云急架相迎。两人一招一架,一来一往,打了整整三百个回合,杀得尘土飞扬,日月无光。飞云眼看不能取胜,跳出固外,在袋子里抓出一粒石子,手一扬,石子就象流星似的朝文广的心口飞来。文广眼精手快,用枪头一拨,“劈”的一声,石子飞得无影无踪。说时迟,那时快,又有一粒石子飞近,文广伸手一接,抓在手中,哈哈大笑道;“你有多少石子,尽管来吧。”飞云见文广如此英雄,不敢再战,还在马上拱手道:“先锋请了,天色不早,各自鸣金收军吧 !”
“原来你认输了!”杨文广坐在马上,得意洋洋。飞云心高气傲,怎肯认输?她柳眉倒竖,杏眼圆睁:“待我喝一口水,再来与你较量 !”
“等你吃一顿饭再来也行,我是连一口水也不用喝的。”杨文广此话原无意说的,不料给飞云一个启示。她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于是拨转马头:“好哇,今天就与你见个高低。”两人战了数合,飞云佯装战败,望东南方向跑去。杨文广不知是计,紧追不放。到了一个峡谷边,鲍飞云两腿往马肚上一夹,腾空飞了过去;杨文广狠抽一鞭,亦轻轻一跃而过,并留下马蹄迹,“马跳”就由此而得名。鲍氏受降,同时与杨文广成亲,然后随夫出征,在平定交趾国的过程中,立了许多战功。
杨文广宝剑在马跳坑那因杨文广跟鲍氏交战时候掉下了一把宝剑,而此宝剑削铁如泥,据说此剑杀敌无数,用血磨刃,头发丝放在剑上轻吹,发丝即断!在清朝末有位永春卖麦芽糖商人路过此地,看到了马跳坑底有闪光一亮,就从担子上头解下了草绳,且将草绳上涂上了麦芽糖,然而直放至谷底,想把宝剑黏上,谁知宝剑掉到了一半却又掉进谷底,从而就未有人见过此剑的踪影了!
杨文广死之棺木不能着地之谜
杨文广之死是无知自杀而死,因杨文广参战无数,然而皮厚肉实,而身上的盔甲亦跟随杨文广杀敌无数,身上伤痕累累把血肉跟盔甲连为一体,黏在了一块,刀枪不入;到了文广老时,已经无战乱,他就到了福建闽南至闽西平妖,当时遇到一个妖怪正要吃掉一个小女孩,杨文广于是与妖怪打了起来,谁知妖怪精通法术,杨文广久久未能战胜,因此杨文广看时不对,就先声停手,提出要求:只要你不出来吃人,我答应你一件事!妖怪就立马提出了要求:只要你不下马,或脚不碰地,我将常年不出洞,如碰地将地动山摇!于是杨文广就答应了!到了闽西一带,妖精特地变成了一个平民百姓问道:文广文广我知道你是大将军,可是你经历百战,屡战屡胜,而你敢不敢把你身上的护甲脱掉呢?杨文广听了就觉得好奇,他就说:可以,要我脱掉盔甲还不容易,就一手把自己的盔甲用力一脱,没想到连自己身上的皮肉也一块扯了下来,最后就死于一句话中!而妖怪以为杨文广死后会埋在地上,又可以出来吃人了!没想到文广死后他的马还背着他直奔,到了闽西鬼谷子那,鬼谷子早已预算到杨文广的遭遇,于是把杨文广的棺木吊高而不碰地板!所以每升一任皇帝才可以降一圈铁链!在“四人帮”活跃的时候,曾经把杨文广的棺材放到了地板,当时是地动山摇,妖怪要出动啦!因此又马上掉了上去,后来就派重兵把守于此地,现今有一个团的部队驻守在此地!
杨文广传文广字仲容。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范仲淹宣抚陕西,与语奇之,置麾下。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治平中,议宿卫将,英宗曰:“文广,名将后,且有功。”乃擢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副都总管韩琦使筑筚篥城,
文广声言城喷珠,率众急趣筚篥,比暮至其所,部分已定。迟明,敌骑大至,知不可犯而去,遗书曰:“当白国主,以数万精骑逐汝。”文广遣将袭之,斩获甚众。或问其故,文广曰:“先人有夺人之气。此必争之地,彼若知而据之,则未可图也。诏书褒谕,赐袭衣、带、马。知泾州、镇戎军,为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都虞候。辽人争代州地界,文广献阵图并取幽燕策,未报而卒,赠同州观察使。
家族成员 曾祖父杨信,官至麟州刺史。
祖父杨业
祖母佘太君
父亲杨延昭
宋朝在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推动下,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也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四大发明,在宋代得到改进并应用。提到两宋科学技术时,人们还常常提到科学家沈括(公元1031年-1095年)及其《梦溪笔谈》。英国李约瑟(公元1900年-1995年)博士把沈括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称其《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宋朝的十二大科技成就。
一、农业
宋朝时期,土地的开垦利用已形成一整套有效办法。人们因地制宜、千方百计扩大耕地面积,出现了圩田、淤田、沙田、葑田、架田、淙田、湖田、梯田等。农作物分布也有很大变化,在南方广为种植的水稻已向北方推广。“占城稻”、“黄粒稻”等成熟早、抗旱、籽粒饱满的优良品种,也相继从越南、朝鲜等国引进。同时荞麦、高粱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宋朝是我国植棉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北宋时植棉区主要为闽广;南宋时植棉区已逐渐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江南西路、两浙路和江南东路已广泛种植。
宋朝最着名的农学著作是陈旉(公元1076年-?)于1149年完成的《陈甫农书》。全书3卷,22篇,1.2万余字;上卷论述农田经营管理和水稻栽培,是全书重点所在;中卷叙说养牛和牛医;下卷阐述栽桑和养蚕。这是隋唐以来长江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唐宋时期水田耕作栽培技术的水平。在整地育苗、中耕除草、烤田和灌溉等方面都有论述,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思想在此得以充分体现。宋朝的动植物谱录已大量出现,园艺业已高度发展。
二、天文
由于农业生产和历法制订的需求,统治者历来对天文学方面的研究比较重视,观测水平不断提高。宋代也不例外。
据《新仪象法要》记载,仅在公元1010年到1106年之间,北宋就进行过5次大规模的恒星位置观测。《宋史?天文志》中保存了测定二十八星宿位置的成果。《灵台秘苑》收载了包括有345个星官距星的入宿、去极度。公元1247年的南宋制造的苏州石刻天文图,面积8×2.5尺,刻星1430多颗。以北极为中心,绘有3个同心圆,分别代表北极常显圈、南极恒隐圈和赤道,28条辐射线表示二十八宿距度,还有黄道和银河。所有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当时天文观测仪器的高度发达是分不开的,我国古代传统的天文仪器漏壶、圭表、浑仪、浑象等在宋朝时期从技术工艺上都得到了最有效的改进。
对于上述那些天象仪,北宋沈括提出减少环数的设计,浑仪和简仪就是这一设计下的杰作。苏颂(公元1020年-1101年)、韩公廉等人制成的大型水运仪象台,是利用一套齿轮系统在漏壶流水的推动下,使仪器经常保持一个恒定的速度,和天体运动一致,既能演示天象,观测天象,又能计时报时。
宋朝的历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宁宗庆元四年(公元1198)颁布的《统天历》。该历法由天文学家杨忠辅创制。它与现代所测数值只相差26秒(与元朝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的误差一样),而与现行的公历所采用的数据相同,比西方《格里历》的颁行早383年。但因推测日食等不验,《统天历》只使用到开禧三年。同年又造《开禧历》代替统天历,行用于世45年。
三、地学与矿业
地学的发展则是以图经形式编写地理着作为特点的。图经也在向地方志的方式过渡。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宋代地方志共有100多种,附有地图的志称为“图志”或“图经”。全国总志中最着名的有公元976-984年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它由北宋地理学家乐史(公元930年-1007年)编撰,全书200卷,所记以中国为主,兼及外域。同时还增加了不少有关人物与艺文的篇章,开创了地方志的新体例。
北宋王存(公元1023年-1101年)等编纂的《元丰九域志》在公元1068至1085年间成书。该书注重“当世之务”,对沿革所述不多,而对各地里数、城堡之名、山川水泽的情况记述详备。宋代郡县地方志保存至今的有20多种,许多地方志经历代续修,逐步积累,形成了丰富的地方资料。
由于这一时期中外交流往来频繁,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起了积极作用,对旅途实地考察与传闻的记述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域外地理文献,如耶律楚材《西游录》、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及赵汝适的《诸蕃志》中有许多来自传闻的记述。现存西安和苏州的三幅宋代石刻地图,“华夷图”、“禹迹图”、“地理图”和“九域守令图”等极具价值和特色,是目前所见时间最早的画方地图,所绘河流及海岸线精确,代表宋代测绘地图的水平。地学的发展对矿物学及水利建设的发展和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宋朝矿业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地质现象实地考察的风气,使人们对矿物和若干地质现象的认识与研究也比以前大有进步。公元1133年杜绾所着《去林石谱》3卷,记载石品116种。记录各种矿石产地、采法、产状、光泽、品评高下等,反映了人们对矿物认识的新水平,是当时出现的一部关于岩矿知识的着作。
四、医药
宋朝医药学在教育、理论、临症各科的诊断治疗、本草、局方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进展,使中国医药学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宋朝统治者重视各种医药书籍的修订。公元973-974年,刘翰、马志等修成《开宝本草》21卷,载药物983种。公元1057年苏颂等人修成《嘉祐本草》2卷,载药物增达1082种,并整理成一部《图经本草》。唐慎微修纂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计32卷,收录药物1700多种,百病主治药、服药食忌例,以及药物畏、晋、须、使等,使人们对历代本草的源流和药物之配伍禁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明朝李时珍这样评价:“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
宋朝已能将中医细分为九科:大方脉科、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产科、口齿咽喉科、疮肿兼折病科、金镞书禁科。分科使诊病的针对性大大加强。宋代医学还有两件事是必须要提到的。一是宋慈(公元1186年-1249年)的《洗冤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着作;二是王惟一(公元987年-1067年)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
五、数学
宋代时期科学技术的各学科中,数学的发展较为突出。出现了秦九韶(公元1208年-1268年)的《数书九章》、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和《杨辉算法》。沈括在数学方面的贡献是他的“隙积术”和“会圆术”,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六、火药
在《意外的技术革命:从炼丹到火药》章节已经提到火器和火枪在宋朝的军事运用上相当成熟,这使得中国的科技遥遥领先于世界。
七、活字印刷
在《技术革命:印刷术》章节已经提到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在此也不多说。
八、指南针和航海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水浮针和磁针偏角。磁偏角的发现,西方直到1492年才由哥伦布发现,比沈括足足晚了400多年。人们对人工磁化方法和使用磁针的方法进行过深入探索,并取得重大进展,这导致了指南针的广泛应用。指南针最直接应用就是航海,使人们获得了全天候航行的能力,使人类能在茫茫大海上自由航行。许多新航线被开辟,航程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各国人民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海运业迅速发展,造船技术也在宋朝达到鼎盛,指南针功不可没。可以说,指南针促进了航海的发展,航海也激发了指南针的进步。
九、土木工程
公元984年,淮南转运使乔维岳(公元926年-1001年)负责治理淮河,创建的二斗门,是复闸形式的运河船闸,从而提高了河运能力。该项发明也是世界首创,之后广为流传。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也提到了复闸的应用,并详细描述了应用该技术后效果。
十、冶金技术
宋朝研制出两项炼铁的革新。一种方法用来铸造次等的不均匀的钢;另一种是现代炼钢熔炉的前身,通过鼓冷风反复锻造,来达到脱碳的目的。公元806年到1078年期间,人均铁的产量增长了六倍,到公元1078年,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27亿公斤。在十一世纪末期,发现可以用烟煤取代木炭。美国经济历史学家郝若贝(Robert Hartwell,公元1932年-1996年)指出中国12世纪的铁和煤的产量几乎与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铁和煤的产量相当。
十一、纺织技术
宋朝已经开始使用脚踏缫丝车。秦观(公元1049年-1100年)的著作《蚕书》中详细记载了缫车的结构、几个关键部件及用法,通过脚踏板产生动力,丝被缠绕在线轴上。
南宋时已出现了脚踏纺车。南宋刻本《列女传?鲁寡陶婴》图中有一女性正在使用一台三锭的脚踏纺车。南宋马和之的《豳风图》中发现一架脚踏纺车,该纺车有5个锭子。
水转大纺车,约发明于宋末元初。由转锭、加拈、水轮和传动装置等4个部分组成,装有锭子32枚,通过两条皮绳传动,使32枚锭运转。用于加工麻纱和蚕丝等长纤维,工效较高。水转大纺车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纺纱机械,是中国古代机械工程方面的一项重大成就。
宋末元初棉纺织专家黄道婆(约公元1245年-约1330年)对宋朝的先进纺织技术的推广起了巨大的作用。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的《农书》中介绍了三锭脚踏棉纺车、三锭/五锭脚踏麻纺车、大纺车和水转大纺车。
十二、瓷器技术
宋朝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宋朝瓷器,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中国劳动人民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在2014年的香港苏富比的拍卖市场上,一件“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盌”,引起激烈竞逐,最终以1.16亿元成交。
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导论提到:“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公元1890年-1969年)也曾评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98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