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齿叶矮化病毒病是怎样传播和防治的?
发生危害:主要引起水稻矮化、不孕不穗或穗而不实(空穗),对稻谷产量影响很大。曾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地区)流行,在我国多属零星发生,但亦有株发病率在10%以上的。
传播方法:汁液、种子及土壤均不能传,由褐飞虱传播。
传毒介体:褐飞虱Nilavarvatalugens是主要传毒介体,其传毒率为2.6%~42.1%,最短获毒传毒时间均为30min,以48h的获毒率和传毒率最高。循环期平均7.6~10.7d。传毒有明显间歇现象,间歇期最短1d,最长6d。带毒虫可终身传毒,属持久性传播(谢联辉和林奇英,1980)。此外,拟褐飞虱也能传播。
种苗传植物:未见报道。
自然寄主:水稻Oryza sativa、蟋蟀草Eleusine indica、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fia、游草、宽叶野生稻Oryza latifolia、尼瓦拉野生稻O.nivara。
人工接种可侵染的植物:水稻、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vulgare、燕麦Avena sativa、玉米Zea mays、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稗Echinochloa crusgalli、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蟋蟀草、看麦娘Alopeculus acqualis、罔草Beckmannia syzigachne、水蜈蚣、棒头草Polypogon fugax、铺地黍、黑麦草Lolium perenne(林奇英等,1984)。
侵染循环:以带毒褐飞虱或越冬再生稻作为初侵染源,病毒侵染水稻后,可通过介体飞虱传播,反复危害。
病害与环境及流行:冬暖地区、冬暖年份有利带毒虫越冬或带病再生稻生长,有利毒源传播和病害发生、流行。
病害的防治:
(1)选用抗性品种。高抗RRSV的有赤块矮3号、三农3号、三农8号和赤块矮选;中抗的有IR30选、包胎矮和丰矮早A*DT矮(谢联辉和林奇英,1982)。
(2)调整播、插时间,避开介体传毒高峰。
(3)适时做好治虫防病工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999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