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为什么会投资京东?
大家都知道,腾讯的马化腾一直想做电商,而且腾讯也是为此付出了多年的努力。比如早前腾讯就做过拍拍与易迅网。可事实上,并不是想腾讯那边想的那么简单。是个人都能搬动京东?要知道刘强东的京东当年也是一路和亚马逊、卓越、当当网竞争,成长为仅次与淘宝的电商。
最近刘强东在接受吴晓波采访时,首次谈及了腾讯与京东当年的那段风云往事。刘强东在对话吴晓波的过程中,再次谈到与腾讯的合作:“你知道为什么腾讯决定把电商交给我们吗? 其实我们之前已经跟腾讯秘密谈判了两年,他们一直犹豫不决。后来我去美国待了八个月,这段时间腾讯倾尽所有的资源,使劲打价格战,拼命投物流。这几个月我不接电话,也不开早会,只是每周定时收邮件,完全放手让兄弟们跟他们对战。结果几个月之后,腾讯跟我们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更大了。所以马化腾和刘炽平说,这仗没法打了,我一回国,他们就把电商拍板给我了。”
而事实上,京东与腾讯的合作,无疑是双赢的合作。腾讯补齐了电商短板,有了在未来和阿里巴巴抗衡的资本。而刘强东则获得了腾讯强有力的流量扶持。京东与腾讯的市值,就能最好说明二者合作的成功性。
事实上,对于马化腾来说,他只是一个投资者。虽然他是京东的主要股东,但行政权掌握在刘强东手中。马化腾每年只对股票派发股息,不参与其他事务。然而,对于马化腾来说,他实际上是想做电子商务,但由于效果不理想,他开始投资电子商务。这也是他投资京东的原因之一吧。
意外的拯救者—移动梦网
1993年从深大毕业后,他进入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专注于寻呼软件的开发,并一直做到开发部主管的位置上,这段经历使马化腾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许多软件技术人员往往对自己的智力非常自信,写软件只是互相攀比的一种方式,而我已希望自己写出的东西被更多的人应用,也愿意扮演一个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 实用软件概念不仅培养了马化腾敏锐的软件市场感觉,也使他从中盈利不菲。“要相信自己写的东西可以卖钱。”马化腾是风靡一时的股霸卡的作者之一,他和朋友合作开发的股霸卡在赛格电子市场一直卖的不错。马化腾还不断为朋友的公司解决软件问题。这使他不仅在圈内小有名气,而且也有了相当的原始积累。 最关键的问题是马化腾平静而有耐心的个性使其在股市上如鱼得水,手头很快就有了百万资金。1994年入市的马化腾最精彩的一单是将10万元炒到70万元,这使其完成了一次飞跃,为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
腾讯控股是我的第一重仓股,读吴晓波著的《腾讯传》能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腾讯的商业模式。本文是腾讯传的第4篇。
在“大雪灾”降临的最后时刻,腾讯融到了救命的钱,这让它在灾难中得以侥幸逃脱。但是真正让腾讯活下来的,并不是IDG、盈科或MIH,而是一种新的业务模式。
马化腾描绘了一种生意模式:鼓励拥有手机的OICQ用户通过短信的方式进行注册,开通“移动OICQ”,这样就可以把电脑与手机打通,实现双向交流;腾讯把用户引导到手机上去,产生内容,然后与移动运营商分成。这是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的模式。
曾李青找到了有朋友关系的深圳联通,联通的人觉得可以一试。2000年5月17日,深圳联通向深圳市民推出了名为“移动新生活”的促销方案。其中,“移动OICQ”是与腾讯公司联合展开的,OICQ的用户在自己的联通手机上注册一个移动OICQ号,即可通过短信平台,发送信息,并实现手机端与电脑端的实时信息互通。
腾讯与深圳联通的这项合作,引起了曾李青的另外一些前同事的注意。
就在2000年4月,一家新的、专业从事移动通信业务的手机运营商正式从中国电信公司剥离了出来,它的名称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移动成立之后,便开始研究增值业务模式。2000年8月15日,成立不久的深圳移动即与腾讯签订了“即时通——移动OICQ”业务的试运行协议。约4个月后,中国移动正式推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品牌——“移动梦网”,中国移动向 社会 征召电信增值业务合作伙伴,收入以15比85分成,增值服务商得大头。在首批签约的三家合作商中,包括腾讯、灵通和美通,全部是注册于广东的中小企业。
于2001年11月10日正式开通的“移动梦网”计划,先是在广东移动试点,而后四川、浙江等省相继跟进。中国移动采取了非常开放的姿态,它承诺将85%的短信增值收入分给合作商。为了鼓励各家参与,它还设计了一个“赛马机制”,积极性越高的合作商可以得到越多的资源分配和政策扶持。
在后来的几个月里,曾李青带着他的市场部人员疯狂地奔波于各地移动公司,一家一家地洽谈和签订开通“移动QQ”的业务。
2001年2月,具有标志意义的北京移动成为第九家开通这项业务的分公司,这意味着腾讯完成了全国主要市场的布局。到3月,“移动QQ”的手机短信息发送总量已达3000万条,可为腾讯带来超过200万元的月收入。
2001年6月,也就是MIH正式入股腾讯的当月,马化腾把全公司的10多个人召集起来,向大家宣布:因“移动梦网”业务顺利开展,腾讯在财务报表上第一次实现单月盈亏平衡。到年底,腾讯实现营业额近5000万元,净利润超过1000万元,其盈利全部得益于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项目。腾讯也是中国最早盈利的互联网公司。
随着“移动梦网”业务的展开,创始人们对腾讯的组织架构进行了第一次改造,整个公司被划分成三大部门,分别是市场部门(M线,Marketing)、研发部门(R线,Research)和职能部门。在各项任命中,马化腾为首席执行官(CEO),曾李青为首席运营官(COO),张志东为首席技术官(CTO),陈一丹为首席行政官(CAO),许晨晔则为首席信息官(CIO)。
在公司决策上,腾讯形成了总办会议制度。每两周召开一次,参加者为5位创始人和各核心业务部门主管,人数为10 12人。这个人数规模一直没有被突破,一直到2013年,腾讯的总员工人数已超过2万人,总办会的参与者也不过16人。
总办会是腾讯最为核心的决策会议,马化腾要求所有与会者无论日常工作多么繁忙,都务必前来参加。每次会议都在上午10点准时开始,一般都要延续到凌晨2 3点,因此是一种非常考验体力的马拉松会议。
眼瞧着无线业务部门月进百万的火热局面,负责QQ客户端的产品开发部则像一个捧着金饭碗的乞丐,马化腾融来的钱几乎都砸在QQ上,可是却找不到直接获利的办法。
产品开发部陆续想了三个盈利模式,包括广告、会员制、企业服务,但都没有起多大的波澜。
产品开发部推出的第四个收费业务,是QQ号码注册收费,它使得腾讯遭遇创建以来的第一次舆论危机。
到2003年6月,马化腾如梦初醒,决定重回免费之路。腾讯以“庆祝移动QQ三周岁生日”为名,宣布新开通移动QQ的用户,可以获得免费长期使用QQ号码一个。至此腾讯再次打开长期使用号码发放之门。两个月后,QQ重新开放免费注册。
在整个2002年,尽管腾讯在QQ收费模式上的试验一直非常不顺利,可是,还是有一项创新如种子一般被保留了下来,它在日后成为腾讯产业的一个基础,那就是Q币的诞生。
据回忆,第一个提出“Q币”这个概念的是许晨晔。“在3月份的一次讨论中,许晨晔无意中说出了‘Q币’这个词儿,大家都觉得不错,于是就定了下来。”Q币的规则也非常简单:一元人民币可以购买一Q币,付费用户通过等值面额卡的卡号、密码与QQ号关联进行“充值”。
在一开始,Q币并没有进入QQ的软件系统服务之中,它只是被当成一种营销工具。曾李青负责的市场部门于5月正式向用户推出Q币。
最初的一年里,Q币的月发行量约为50万元,几乎都是出售QQ靓号所得。随着QQ注册重回免费之路,Q币一度成为一块食之无味的“鸡肋”。可是到了2002年的下半年,由于一款革命性的收费产品的横空出世,Q币突然变成了一柄利器,那就是QQ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781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