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通渭县的人文地理
通渭县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有小麦、莜麦、扁豆、速效豆、谷子、糜子、玉米、洋芋、荞麦等17个种类。经济作物有胡麻、蔬菜、瓜果、药材、花卉等上百个种类。工业主要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建材业。年产量最大的有粉丝、味精、淀粉、地毯、水泥、毛衣裤等二十多种产品。其中“飞天牌”粉丝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银奖,“温泉牌”味精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为部级优质产品,两项均被列为甘肃省名牌产品;仿古地毯获全国优质进出口产品银奖。交通有西兰、华双、马陇等3条国家干线公里,有17条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县城距省会兰州180公里,横穿全县的310国道已经建成。通渭县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发现有温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战国时代秦长城遗址,历史上有东汉末年的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陇右真儒”李南晖、四川按察使牛树梅等文化名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通渭马营人)、中科院院士姚檀栋(通渭三铺人)之后,又一通渭人尚永丰(李店人)将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通渭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途经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方之一,县内建有榜罗红军长征纪念馆、义岗红军烈士陵园、红军长征纪念碑等革命纪念建筑,红军长征榜罗会议遗址已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100个景点之一,“通渭小曲”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通渭群众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特色小吃荞圈圈 通渭人喜欢吃荞圈圈。通渭荞圈圈以开水烫荞面,拌少量小苏打,调成糊状,旋入特制的木勺或铁勺中,用八成热的油炸至棕红色捞出。瞬时香气四溢,入口松软香酥,口感丰润细腻,加之天然的甜味,让人垂涎,咀嚼时别有风味。 通渭人喜欢吃荞圈圈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先祖时期牛谷河畔土地肥袄,各种粮食都是多穗的。一年收的粮食当年吃不完,好多人不敬天道,暴殄天物,懒惰不思农事。玉皇大帝一天下界游玩,看见有人随意糟蹋粮食。玉帝很生气,便要惩罚百姓,命“牛神”将五谷杂粮在三个时辰内全部捋为单穗。“牛神”奉命行事,用了足足三个时辰才拔完了所有五谷。“牛神”见荞麦似乎不是什么正经庄稼,便不想劳神了。看看时辰已到,便顺手捋了一把,不想捋破了手指,“牛神”便匆匆去复命。荞麦染了“牛神”的血,茎杆、叶脉都变成了红颜色,长得特别快,一旬一收,牛谷河畔的通渭百姓靠吃荞麦才免于饿死。“牛神”也因为没有完成玉帝的命令被罚永远到人间劳作。从此以后,百姓都一心向善,但老天的惩戒不可不记,荞麦有活命之恩,用荞麦面做成圈圈意在让百姓完完全全记住不能随意糟蹋粮食。荞圈圈中间做成空的就是告诉后代不勤俭持家就是坐吃山空。 通渭荞圈圈含有其它食品所不具有的芳香甙味,吃起来清香可口。荞面含有对人体有益的钙、磷、铁、镁、钾和微量元素等,以及丰富的维生素B1、B2、E、P、C,其含量都高于其它粮食作物。人体必需的赖氨酸、精氨酸、烟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也很高。荞面含有其它主食中所没有的叶绿素和卢丁。卢丁有软化血管、保护视力和预防脑血管出血的作用。荞面中所含的苦味素,有清热、降火、健胃之功效。所以,荞面被人们誉为“益寿食品”、“长寿食品”。荞面食有杀肠道病菌,消积化滞,凉血解毒,解湿,治肾炎、禁口痢疾、绞肠痧、汤火灼伤的功能。在临床上还可用荞麦治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炎、心脏病、肥胖病以及预防微血管脆弱等症。荞面还有较好的抗癌作用,特别对老年疾病具有很好的医疗功效。因此,油炸的荞圈圈以其营养丰富,口外香甜,老少皆益成了通渭的一道美食。 甜醅子 甜醅子是通渭的传统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有三:一为莜麦,二是青稞,三是小麦。做法相同。 做法是将莜麦或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经3~5天发酵,开坛食用,醇香、清凉、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则壮身暖胃。 清明一过,便是普遍制作甜醅子的时节,甜醅子的主要原料和米酒有些区别-是麦子类,其品种有二,一是莜麦所制,二是青稞所制,表稞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原料。两种做法大致相同,制作时先拣去莜麦或青稞的瘦凿,再把莜麦装入口袋或放在编制簸箕内再三搓拌,去其浮皮,青稞则要舂净精皮,然后放进锅内煮八成熟捞出放案上晾,以份量多少比例加入曲子拌匀,入瓷盆内,置热炕头或灶上捂严发酵,待两三天闻到清香酒味时便成。此物吃起来又香又异,还有醇芳的酒汁,故名甜醅子。 甜醅能否发酵成功关键在于掌握温度,而揭盖时间却因季节而不同,这就全凭酿造者的经验了。更值得一提的是,甜醅发酵时反复生成的甜醅酒可谓稀罕之物,醇美香甜,营养价值高,夏季食用避暑效果尤佳. 甜醅极受群众喜爱,除居家酿制自食外,出售者亦不少。无论在县城的大街小巷还是村集镇市上,随处可见甜醅摊。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脸盆里满是白生生、蜜旺旺的甜醅。一碗下肚,甘甜如饴,满嘴生津,倍觉神清气爽,这酒香醇厚的甜醅实在是让人受用无比。 酿皮 酿皮是通渭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其做法是将面粉用凉水和成硬团,然后在清水中揉搓,这样可以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淀粉沉淀后,倒去清水,加放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盘上笼蒸熟,凉冷后切成筷子粗细的长条即可。面粉中的蛋白质则另外蒸熟,切成薄片,随碗搭配。一碗黄亮透明的酿皮子,加上油泼辣椒、精盐、酱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酱等调料,再加一小撮青菜,具有色艳味美、油浓汁足、凉爽利口、喷香解暑之特点。酿皮食法多样,既可当主食,又可当菜看,可凉可热,四季皆宜,深受大众欢迎。
1 白塔寺 白塔寺位于毛店村下街社,该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在方圆百里之内具有很高的声望,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都有众多善男信女敬香供奉,尤其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上香者更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该寺内现供奉有三皇,菩萨,黑虎,财神,龙王,山神等神位:三皇是中华人文始祖,其位属寺内至尊;菩萨是家庭平安,家人和谐团圆的化身;黑虎护佑着子民在一方的健康成长;财神是村人追求好运的寄托;龙王是民众风调雨顺的期盼······白塔寺之所以出名,除了众神的威望外,也有清朝通渭知县,著名诗人顾竟成的赞美诗-------七级浮屠碧玉妆,千年华表胜辽阳。晓风吹送白云护,疑是玉龙飞上方。时至今日,在早晚的空旷地带遥遥观望,犹可见炊烟缭绕升起,彩霞孤鹭起飞的壮观景象,成为通渭县的八景之一 -----白塔晨烟。
2 灵寺峡(又名林士峡) ,灵寺峡位于毛店村西北方约3公里处,该峡东侧靠近本村的甄山社,南侧紧邻甘谷县高家湾社,西临武山县的黎家湾社,北靠本县的梁家山社,该峡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鸡鸣三县”的分界点。
让该峡成名在外的原因并非是三县分界的地理标志,而是优美的历史传说和规模浩大的水利工程让她久负盛名。传说上古时期,该峡内有一条形体巨大的蛇,为祸当地却无人可敌。后有一行走江湖的道士来到此地,见此地风景秀美却百姓稀疏,房屋整齐却院门紧闭,几经询问才得知是当地的一条巨大蛇为祸一方而民不聊生。道士听后答应替当地人消除此巨大危害,于是从乡人处了解了蛇的活动规律,并让他们准备了多把锋利的铡刀和锣鼓等物。次日晨,道士则让乡人将几头黄牛赶到蛇经常去觅食的地方,他则带领青壮后生待到蛇出洞觅食后方进入洞中,将多把铡刀刃口向上隔几步埋一把,隔几步埋一把,并在上面掩盖浮土后撤离了洞内。时至将午,蛇吃的体态臃肿,行动迟缓的爬向了洞中,这时道士让随行人员将准备好的锣鼓一起敲打,并令所有人大声呐喊,蛇闻听后急切的向洞内窜去……此后再也没有人看到过蛇的出现,而为此立了大功的道士人们为了纪念他给当地人民的功勋,就自发筹集了部分银两修建了一座寺庙,取名为“邙龙寺”(邙:意指道士潜修静养之地)。
过去的人们生活是相当的困难,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是自己找几味草药回家煎熬后喝了了事,而奇怪的是在该峡里有一味草药几乎在什么药中都可以使用,而且治疗效果突出明显,人们便联想到了传说中可治百病的灵芝草,遂将该草也以灵芝草之名命之,于是该峡因拥有了灵芝草和邙龙寺而得名为“灵寺峡”。该峡又名“林士峡”,理解为林草繁茂和道士静养之地也是可以的,两者的名字其含义是相近的。 遗憾的是今天已难以看到邙龙寺的影子了,不过你够幸运的话倒可在该峡的一些岩逢中得到一些灵芝草呢。
3 堡子山 堡(念bu)子山位于毛店村中街靠北的山上,在冷兵器时代,是抵挡外来侵略的最后落脚地。清朝同治年间(1862至1873年),汉回势不两立,相互拼杀,百姓民不聊生。为了生存,在村人里长的率领下,数百劳力不分昼夜连月施工,造就了迄今为止毛店村历史上最为庞大的土方工程。该堡大致呈梯形状,四角分别有四座炮台,与城墙连为一体,其中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35米,城墙高5米至8米不等,城墙厚约为3米至5米不等,使用土方量约在5000方以上,每一寸城墙都是用当地的石杵一寸一寸杵压过去的。如今的堡子山,经过多年的绿化种植后,其山腰已长满了各类树木,成了鸟瞰毛店村风景的最佳观测点之一。
4 人民剧场 该剧场位于毛店村上街的街面旁边,占地面积2200平米,建筑面积550平米,为钢混和砖混结合的单层建筑,是目前本村最大的单体建筑,也是每年唱戏和闹社火最集中和热闹的地方。在该剧场未建成之前,每年唱戏闹社火都需村人用檩子,木板等搭台,后来由本村秦剧团团长白换来同志牵头组织,从1992年的地基开挖,到最后的封顶竣工,历时5年而建成。为了该剧场的建设,全村人民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村秦剧团和村中长老更是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四邻八村的人大多都会集中到这里来看社火,亲朋好友也大多借此机会相聚,可谓“文化搭台,感情唱戏”矣。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849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