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鲳鱼的特点
综述:鲳鱼是热带和亚热带的食用和观赏价值兼备的中小型鱼类。其特点主要在形态、栖息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体现,具体如下:
1、鲳鱼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体长约20厘米。头较小,吻短、圆钝,稍突出于下领之前。口小,微斜,牙细。
2、鲳鱼常栖息于水深30-70m潮流缓慢海区内。
3、鲳鱼为近海中下层鱼类。以小鱼、水母、硅藻等为食。
4、鲳鱼主要分布于中国沿海、日本中部、朝鲜和印度东部。
5、鲳鱼有季节性回游现象,生殖期5-6月。怀卵量11.7-21.8万粒,卵浮性,径1.6-1.9mm。
部分所属亚种
1、银鲳。亦称镜鱼、平鱼,体形侧偏,呈卵圆形,东海银鲳,春季从台湾海域北部北上到东海北部,每年5月上旬(立夏)以后,渔群就北移进入浅水区生殖,喜欢在浅海岩礁、沙滩水深10米~20米一带河口处产卵,卵浮性,产卵量8万~35万粒。
2、金鲳,学名卵形鲳鲹。金鲳鱼体型较大,一般不结成大群,春夏季由外海游向近海,冬季又游到外海深水区。大的个体有5公斤~10公斤。金鲳鱼肉细嫩,味鲜美,为名贵的食用鱼类,唯产量不大,所以可作为海水养殖的对象。
3、中国鲳(斗鲳),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至日本以及中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南部等海域,属于近海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栖息在泥底质海域,偶尔会出现于河口,会成小群活动,属肉食性,以水母、栉水母、浮游生物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
4、红鲳,学名短盖巨脂鲤,别名也叫淡水白鲳。成体有着黑色的背鳍和闪耀着桔红色金属光泽的腹鳍。原产南美亚马逊河,为热带和亚热带鱼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鲳鱼
能养殖。
池塘养殖技术关键
1、池搪条件:塘口面积5—20亩不限,水深1.5—2.5米为宜,水质良好,无工业污染,精养塘每6—8亩要配备一台3千瓦增氧机。放养前池塘每亩用150公斤生石灰消毒。
2、鱼种放养:依据池塘养殖品种,饲料的具体条件和计划养成规格及产量指标确定养殖模式。鱼种放养时用3%食盐消毒。
3、饲养管理
①饲料选择:淡水白鲳食性广,对饵料的粗蛋白要求不高,成鱼饵料粗蛋白含量一般为26—28%,各种农副产品及人工配合饵料,瓜果皮,禾本科植物的种子,多种水生、陆生植物,动物性饵料如蚯蚓、螺蛳、池底有机碎屑,腐殖质及小鱼小虾都吃。
②饲料配比:集约化养殖中常使用人工配合饵料投喂,饲料配方:工、主原料鱼粉5%,豆饼20%,菜饼35%,粗面40%,添加剂、赖氨酸0.3%,蛋氨酸0.2%。配方2::细麦麸50%,豆饼粉25%,鱼粉15%,玉米粉8%,复合维生素、矿物质、骨粉、食盐2%。
4、投喂方法
①定点:以池塘长边的中间为固定的投饵点
②定时:水温18℃开始引食,日投两次,上午10点,下午3点;水温20—23℃时,上午9点,中午1点,下午5点3次;水温23—25℃时日投3—4次;水温26—30℃时日投4次,即早上8点11点,下午2—3点,6点。
③定量:水温18℃时日投饵量为鱼总体重的0.5—1%;水温20—22℃时为2%;水温23—25℃时为3%;水温26℃以上时为5—6%。
④诱导式投喂:在投饵之前,以敲击铁锹或木桶为信号久之鱼便形成一种条件反射,闻声便集中觅食,从而可提高饵料利用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860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