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2006年阴历11月初六是吉日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时间创造了诸多的民俗文化,而做为引导大家生活起居的黄历也是在其中之一。冬月严寒,可是事事顺利,那就是最贴心的生活。

2006年阴历11月初六是吉日吗

阴历十一月初六日子是吉日吉时吗?

今天所宜

婚娶 作灶 启钻 修坟 下葬 纳采 祭拜 盖屋 竖柱 求嗣 消除 就职 种植 入校 裁衣 求财运 交通出行 寻医

今天所忌

股市开市 立券 纳财 两地分居 安床 砍树 上梁山 纳畜 入新宅 斋醮 祈愿 修建 破土 置产 动土 筑堤 加水 移徙 安香 词讼

12月23日生日密码

月名:仲冬 物候:泥鳅结 浪琴名匠:夕月

日禄:寅命互禄 庚命进禄 儒略日:2458110.5

阴历十一月初六生活并不是吉日吉时。因而在这一天的生活黄历中常宜所忌的事宜都许多 ,因此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这类生活并不是吉日吉时!

阴历十一月初六卦象解析

火水未济 (未济卦)工作未竟 中下卦

象曰:距地着人几丈深,是防偷营劫寨人,后封太岁为凶神,时加慎重祸不侵。这一卦是异卦(下坎上离)叠起 。离为火,坎为水。火上水中,火情碾过水势,灭火奇功未果,故名未济。《周易》以八荒二卦为始,以既济、未济二卦为终,充分体现了转变发展趋势的观念。

工作:处在最终的紧要关头,取得成功是否就在眼下。因而尽量不能心存侥幸。自身控制十分关键,坚持不懈,必需时也很有可能谨慎地开展适当探险,以造就工作。

做生意:销售市场处在大变化的前夜,市场前景怎样尚不显著。它是更为艰难的阶段,大脑必理智,切忌探险,不能行动过多,适当控制,观查趋势,决策行动。

求名:长期性的勤奋和追求完美即会出现结果。在成功与失败的紧要关头应泰然处之,造化弄人,随遇而安。

出门:迅速行动,十分有益。

婚恋交友:早已度过了艰难环节,再谨慎地加倍努力,会出现幸福的结果。

管理决策:此卦的意思是“没完成”,说明前程远大,有充足发展趋势的很有可能。因而,应该始终坚持中实的标准,以聪明、中等、诚实守信、谦虚的心态,造就工作。应对人生道路,只有兢兢业业,竭力尽人事,听天命,无须太过斤斤计较取得成功是否

系选用自然色彩的夜光螺、珍珠贝、石决明等高档材料精制成薄如蝉翼、小如针尖、细若秋毫的螺片,用特制的工具一点一丝地点植在平整光滑的漆坯上,经过精致的髹漆工艺,使点螺漆器具有图案精致、色彩绮丽、随光变幻、明亮如镜的艺术特色。其工艺晚清后期失传。1978年,经过三年多的调研试制,扬州漆器厂终于恢复了这一扬州独有的珍贵漆器品种,被国家列为对外保密工艺。

代表作品有《锦绣万年春》台屏,为1978年恢复点螺工艺后的第一件精品,当年作为高档精品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受到社会各界层人士一致好评。1979年被邓颖超副委员长选为国礼,赠送给朝鲜的金日成主席,后又复制一件于1985年被国家作为珍品收藏。

《绿杨胜景图》,该产品采用书帧式、盒装,长42公分,宽30公分,高10公分,内装画页12片,每页长36公分,宽22公分,可放、可收,收则为画册,放则为长卷,长卷展开总长达264公分,可观赏到卷中举世闻名的《绿杨胜景》全图。该产品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宇构想和设计,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兴太主持研制和参与设计。作品“材美、工精、艺高”,乌泽透亮,五彩斑斓、随光变幻,清晰高雅,“新、精、奇、特”,为当代扬州漆器中之稀世珍品。

点螺《春江瀛洲图》卷轴画 ,该画内卷:120cm65cm, 卷轴:210cm80cm。自古以来,漆艺都是附饰在硬质胚胎上的工艺,如何使精美的传统工艺提升艺术的品位,是漆艺界同行长期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扬州漆器厂工艺美术师谢世强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研制,在2005年3月据赵孟钍雕漆嵌玉 为扬州独有的名贵漆器工艺品种。其工艺是先在所制器物之上髹涂近百层到几百层中国大漆,然后雕刻成各种图案和锦纹,纹样精美,形象生动,刀法圆润,色泽纯正,各种图案栩栩如生。雕漆工艺创制于唐代,到了明清时期,在雕漆图案和锦纹上,又创制了百宝镶嵌,即选用翡翠、玛瑙、青金、白玉、珊瑚、碧玉、珠贝、象牙等几十种高档材料,雕琢成各种浮雕图案镶嵌在雕漆工艺之上,成为扬州独创的雕漆嵌玉高档漆器,也成为当今国家***赠送给外国元首的国礼,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其代表作品有:

刻漆《中秋佳庆图》中堂,以清代乾隆年间画院画家张延彦所绘的中秋佳庆图为蓝本,由原扬州漆器厂工艺美术师朱德隆设计,孔欲清老艺人制作,运用浮雕、贴金、作色、灯球锦等技法。画面虚实结合,重点突出,刻工细致,色彩典雅,充分表现了中秋佳节的喜庆气氛。中堂两边楹联,内容高雅切题,书法苍劲浑厚,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配以红木边框,更显得珍贵。

代表作品有《山清水秀》地屏,长800cm,高243cm。作品画面反映了江苏省省会和十二座省辖市的重要人文景观,采用平磨螺钿和点螺、彩绘、贴金等特种传统工艺相结合的装饰手法精制而成。是扬州漆器厂迄今规模最大的一件平磨螺钿漆器产品。该件作品气势恢宏,布局有致。作品运用“散点透视”的手法,确立以长江为中轴,由南往北,由近及远的独特视角,将江苏省所属十三个城市的重点人文景观尽收其中。这件作品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作为重要礼品,赠送给云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陈列在中国馆大厅内 “梁福盛仿古漆玩”。又是仿古,又是漆玩,这些充满了怀味和闲适情调的字眼,被用金字镌刻在“梁福盛”的招牌上,从清同治七年(1868)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总共存在了80年。80岁,大抵是一个长寿者的年龄。

关于梁福盛,在我的记忆中,只是偶尔听老辈人在谈到旧时扬州的老店时,会提到它。据说在扬州的一些园林中,也还有它家的漆器,可是除非漆器上特别用文字标明,否则一般游客不可能知道。博物馆里应当有它的藏品,但在成千上万的藏品中,注意到它的也只是极少数有心人。扬州青年大多数听说过扬州漆器,却从未听说过扬州曾有过一家荣获巴拿马博览会一等奖的梁福盛漆号。民间的历史,倘无人记录,是太容易被遗忘了。

对于梁福盛的了解,长期以来我仅限于民国十四年(1925)修撰的《江都县读志》郑六中的一段话:“漆器自卢葵生后,为扬州特产,销行甚广。其仿制最善者。近为梁福盛。郡城各肆岁销银币约三万,而梁福盛居其半焉!”除此之外,我对于梁福盛几乎一无所知。

及读友人张燕女士所著《扬州漆器史》,见她将扬州漆器自汉代至今的流变过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而书中有关于梁福盛的专节。我这才了解梁福盛的一切种种,并愈益感觉到抢救和研究民间艺术及其历史的迫切。

原来,梁福盛漆号的店面就座在辕门桥北段,也即我常常经过的国庆路上。它有一座仿古雕花的门楼,有两进坐西朝东的铺面。店堂檐梁至柜台之间,有一块乌亮的黑漆大招牌,用厚螺钿拼槟榔纹嵌成“梁福盛”三个亮闪闪的斗大阳文。沿梁悬挂金字横匾一面,上面镌刻着“梁福盛仿古漆玩”七个大字。左右是一副刻漆楹联:“福我家邦艺通中外;盛兴基业名振东西”,恰好将“福盛”二字嵌于联首。店面在辕门桥街上,作坊则在店后,即今参府街大升平巷内。

梁福盛的创业人叫梁友善,他是在晚清时扬州市面风雨飘摇的季节创下这份产业的。当时的扬州,盐务早已衰败,百业一片凋零,梁友善偏偏选择了漆器这一似乎无关乎国计民生的行当,并且公然以“仿古”和“漆玩”来招揽顾客。事实证明,梁友善的策划是非常成功的。对于扬州这样一座古城来说,还有什么比追思往昔和摩挲文物,更能迎合人们的心理需要呢?还有什么比鉴赏挂屏和把玩砚盒,更能消磨世纪末的那些无聊时光呢?

光绪年间,虽然维新和革命的思潮在中国大地流涌激荡,但扬州城仍是一派安宁寂静。梁福盛最兴旺的日子,也就是在这时候。它年产漆器达万件,一时与创业于乾隆年间,当时已传至五代的福建沈绍安漆号齐名。两江总督端方为祝贺慈禧60寿辰而进贡的一堂花鸟屏风,就是在扬州梁福盛制作的。据说这一堂屏风,由60多名漆工精心制作了两年多,价值白银两万两之巨!

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梁福盛漆号传到第二代梁体才手上。梁体才字子仁,是个善于审时形势,把握商机的企业家。当时,津浦铁路刚刚筑成,上海一跃而为东南大都会,而扬州因为与铁路失之交臂,沦落成了被近代社会遗忘的地方。梁体才却善于利用上海这个暴发户的交通优势,平均每旬至半月就有一船漆器运往上海,再从上海销往海内外,年销量达二三万件。此时的梁福盛,雇工多达二百余人,其中多为技艺高超的匠师。梁体才本人,精于髹漆,又擅长管理,他曾投资培养内弟谙熟英语,常驻上海,与外商直接交易。梁氏漆器,借上海水路、铁路之便,信息灵通,销售便利,实非那些蜗居扬城坐井观天的芸芸商家所能望其项背。在近代扬州的店主中,梁体才是一位少见的具有现代经营思想的经营家。他在20世纪初就把经营目光投向海外,并且有魄力直接同外国商人打交道,这使人很难相信他原是个扬州商人——晚清时代的扬州商人。然而,梁体才在盛名之下,富足之余,又向摇摇欲坠的清朝政府捐钱买得了一个空有其名的“候补五品同知衔”!在这一位扬州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身上,我们发现了封建主义烙上的印记。

然而梁体才仍是清末民初扬州商界不可多得的开拓型人才。在国内,他和福建沈绍安并称“南沈北梁”;在国外,他把梁氏漆艺远传到西欧北美。在同一时期,扬州城里有几个商人能和他相比?奇怪的是,关于梁体才及其经营思想,扬州人极少给予注意。如果不是张燕女士在《扬州漆器史》中加以介绍,现今还有几人知道他的名字?

梁体才逝世以后,本应由其子梁国庆继承家业。梁国庆字绍仁,患精神病,不能主持业务,便由其母高氏董理家业。此时,梁福盛作坊的规模以数百人渐减至几十人,家道开始中落。

梁福盛所产的梁器,有挂屏、围屏、台屏、楹联、匾额、招牌、柬盒、捧盒、书盒、麻将盒、什锦提盒、果盘、帽筒、笔筒、砚盒、印泥盒等,也有炕桌、琴桌、太师椅等梁艺装饰家具。常用的装饰题材,有历史故事、八怪书画、百子图、百喜图和一些简洁的折枝花卉等。漆器的工艺装饰,有螺钿、骨料、宝石、玉材及八宝灰等。有一种特殊的工艺,是用原螺壳磨成条块,拼嵌出文字图案或贴满漆黑表面,因为拼嵌接缝形成的纹理类似墙基的槟榔纹,扬州漆业称之为“槟榔纹螺钿”或“槟榔盒”。

梁福盛的漆器之所以长期保持名牌信誉,价格高于扬州其他漆作坊而畅销海内外,是因为它恪守严格的制作工艺。它选料讲究,分工细致,制作认真。例如对新漆的仿古做旧,着色以后罩胶矾定色,待干燥了再遍刷血料水,再以极细的香灰轻拭慢抹,但阳纹处不抹香灰,显出是自然风化而非人工造作。这些工艺绝技,是一代代的工匠在实践中逐渐摸索起来的。

梁福盛有不少名工匠,他们的姓名大多数都在流逝的光阴里消失得无踪无影。但有两个人,因为在《扬州漆器史》中提到,他们的事迹还流传至今。

一个叫王东亮,擅长修补古旧漆器。王东亮修补古器,并不贸然下手,他总是对着古器反复端详。然后,突然拿定了主意,立马调漆涂抹,而极少先打个小样看看。漆膜干固,颜色慢慢显现出来,竟与原器浑为一体,天衣无缝。店主高氏承业以后,将店内外事宜都交王东亮处理。每天早晨,王东亮将每个工人的工作一一分派完毕,便进了富春茶社,沏上一壶茶,叫一碟干丝、几只点心,悠哉悠哉,一泡半天。回到作坊,转转作台,做做指点,应酬应酬生意,自己不再动手。收工之后,又进澡堂搓背、捶腰、捏脚。王东亮过着一个标准扬州人所过的“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茶馆、澡堂,都不用他掏钱,全部记在梁福盛的账下。

另一个叫萧竹平,人称萧聋子。萧聋子能画善刻,有一手默写名人四体书迹的看家本领。他能自写、自刻仿三希堂法帖挂屏。萧聋子常常先吸完几袋旱烟,默默沉思半响,然后提起笔来在屏面上急速挥洒。接着用刀将主要笔画铲出,再施以勾、刻、挑、抹诸技,转眼之间便在刀的游动处见到了运笔的意趣。萧聋子镌刻的法帖,连断简残篇上的虫蛀、皱折也能一起表现出来,观者无不啧啧称赞。他虽然身怀绝技,却没有家小,终身飘泊,只有在梁福盛找他画漆器上的底稿时,人们才见到他的身影。萧聋子平时的浪迹萍踪,没有人知道。他潦倒邋遢,形影相吊,谁也不知道他在何时、何处亡故。

梁福盛的名工,还有一个潘仁贵,能用薄杉木片胶粘出九层雕漆宝塔的木胎。有一个王红脸,能以周制之法做出百宝漆器。有一个樊麻子,是髹漆的高手。他们当中有些人,一直被以诨号呼来唤去,他们的本名在他们尚存人世时就被人遗忘了。《扬州漆器史》说:“正是这样一代一代不为人看重的工匠,延续了扬州的漆文化。”

梁福盛的漆艺作品,曾经荣获南洋劝业会金牌奖章(1910年)、美国旧金山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一等奖章(1915年)等。日军侵占扬州时,勒逼梁家交出这些奖章,未遂。但在十年动乱中,梁福盛的所有奖章均被抄去,下落不明,获奖证书全部被付之一炬,化成灰烬。一个有着荣耀和骄傲的老字号,就此被一笔抹去了它仅存于世间的光环。

梁福盛的名字,不仅包涵着精美的技艺和出色的经营,而且折射着时代的需求和历史的沧桑。它的故事不仅应该被写进专门的技术史,而且应该被写进广义的文化史。 (卢映之之孙),不仅继承了其祖父的精湛技艺,还把扬州的雕漆、螺钿镶嵌和百宝镶嵌及漆砂砚等工艺技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中国髹漆艺术的发展为功甚巨。续撰《扬州府志》记载:“卢栋,字葵生,江都监生。善制漆器,漆砂砚尤见重于时。”卢葵生也是雕漆的能手,清著《画林新咏》记称:“雕漆亦宋人旧制,扬州卢葵生制果盒极工。”此外卢葵生在浅刻(漆皮雕)、八宝灰、镂嵌填漆、戗金、描金、浑金髹,针刻等多种装饰工艺上都有较高的造诣。他一生留下了大量的传世精品,国内的博物院和多家博物馆都有他的作品的收藏,民间、海外的私人收藏也很多。可以说卢葵生是中国漆艺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扬州漆器文化史上的骄傲。他的艺术,乃是扬州漆器与士大夫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他的很多作品,得到当时著名的书画家华喦、汪士慎、金农,钱大昕等人的直接参与和设计,文化层次较高,他对扬州漆器的人文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869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