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庐山小知识

庐山,不只是避暑胜地

庐山小知识

1886年,也是一个炎热的夏日,来自英国肯特郡的传教士李德立首次登上庐山。这座长25千米、宽10千米的山,东偎鄱阳湖,北枕长江,山间林木葱茏、瀑布飞挂,让他感觉非常cooling(清凉)。于是,他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在庐山上租下4500亩土地,除了修建教堂传教布道,他还打算在山上修建别墅,以为避暑之用。

这是庐山第一次和“避暑”二字产生联系。

▲ 庐山牯岭晨曦。摄影/李鹏飞

100多年后的今天,当初被认为“cooling”的地方别墅林立,号称“万国别墅博览园”,而别墅区以西,则形成了一座繁荣的“云中山城”——牯岭镇。每年夏天,去庐山避暑的人,将美景之外的叹服都留给了这座山间小镇。

避暑,是贴在庐山身上最多的标签,但拨开常年缭绕在庐山上的云雾,你就会发现:避暑,只是庐山的冰山一角。掀开这个角,庐山,是一座改变了中国的山。

▲ 庐山望江亭。摄影/潘立

庐山,长江中下游最璀璨的明珠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

从“体量”来看,庐山不算大也不算高,但却是五岳之外,唯一有“岳”字冠的山。也许,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拔地而起的那一刻起,她就注定会成为这片平原上最璀璨的明珠——北面,是亚洲第一长河长江;东南面,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山、湖、江“三位一体”的结合,为她赢得了“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也使得她成为中国最早入选“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名山。

庐山位置示意图。制图|Paprika

天赋异禀的背后,是长达千万年的漫长磨炼。

大约10亿年前,庐山在浅海沉积的古老地层中经过反复的抬升和陆沉,最终才得以浮出水面。大约6000万年前,“燕山运动”初步奠定了中国东部地区的地貌骨架。在这一复杂的地质过程中,由于庐山一带基底的古老岩石已经刚化变硬,受力挤压后,西面不断上升,庐山初现,而东南面却发展为断陷盆地,鄱阳湖盆地初具雏形。在随后2000万年间的喜马拉雅运动中,山体不断抬升,盆地继续下沉,于是庐山与鄱阳湖这对“孪生姊妹”正式诞生了。

▲ 庐山北门山脉。摄影/高建萍

▲ 庐山骆驼峰。摄影/潘立

庆祝还为时过早,真正的磨炼才刚刚开始。

大约30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运动开始。大地剧烈抖动,巨大的冰晶推搡着岩石和沙粒,打磨着庐山;沉睡的冰河也开始苏醒,奔腾咆哮冲击着庐山。几百万年的时间里,自然界的秩序被重新书写,庐山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蜕变:

3400种植物、2000余种昆虫、117种鸟类、33种兽类,在171座山峰、26座冈岭、20条壑谷间和谐共生。树木葱茏、鸟吟兽啸,属于地垒式断块山的庐山,劫波渡尽,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勃勃生机。

沉默的石头,为这些生命的成长提供了空间,而供养这些生命的,则是奔流在庐山上的那张巨大且华丽的水网:

▲ 庐山秀峰瀑布。摄影/潘立

▲ 三叠泉瀑布下的清潭。摄影/左夕明

潺潺溪流由山顶层层跌落,汇成22处飞瀑,它们矫若游龙、吐珠泻玉,环绕庐山形成“庐山瀑布群”;

飞流直下的瀑布,又汇成瀑潭,在海拔约900米的地方形成一道坡折线,被誉为“庐山的铂金项链”;

▲ 碧龙潭瀑布。摄影/潘立

丰沛的水量,保证了庐山上的环境与植被接近自然状态,也调节了庐山的气候。一年中有大半时间,庐山处于云遮雾绕中,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孕育了中国名茶之一庐山云雾茶;

泡茶的泉水,不必远寻,庐山也一并生产了。充沛的降雨,在山上经过层层“过滤”之后,清澈晶莹富含矿物质。茶圣陆羽穷尽一生遍访天下名山,评出“天下十大名泉”,庐山占了3个。

自然恩宠,盛极于斯。庐山要做的,只是静默地等待,等待一群才华横溢的人,从历史中款款走来,为她书写更加华丽、更加耀眼、足以影响整个中国的新历史。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87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