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木材装载机如何工作?

利用颚爪装载木材的自行式机械。颚爪一般置在前面,用于木材采运中的装卸、归楞和场内运输作业。如换颚爪为铲斗,也可供林区道路建筑施工之用。分轮式和履带式两类装载机。

木材装载机如何工作?

20世纪50年代已有液压操纵的四轮驱动式和履带式装载机。60年代出现了铰接式车架的轮式装载机,改善了运行性能,并适应复杂地形上的作业。装载机的起重量从小型发展到一次铲装木材50吨的大型机械。中国在60年代初开始制造装载机,70年代又研制木材专用装载机。

类型

有轮式、履带式两种。

轮式木材装载机

四轮驱动铰接式车架的后部安装发动机,中部为司机室,前部为铲装木材的工作装置(见图)。工作装置包括起重臂、摇臂、连杆、可换式属具装置(如颚爪或铲斗)。颚爪的托架、起重臂、连杆与车架上的支座构成平行四连杆机构。因此,当起重臂的提升和翻转油缸闭锁时,颚爪或铲斗始终保持平移状态,所铲装的木材或斗内物料不致散落。起重臂由16Mn钢板制成。轻型或中型的采取一对单块厚钢板结构;如承受较大载荷时,则采取箱形焊接结构的臂架。铲取木材的颚爪包含下颚和上颚。下颚中部铰接于翻转油缸的活塞杆,使其俯仰翻转,以便铲装或倾卸木材。为了防止木材掉落,用液压操纵的上颚爪抓紧木材。铰接式车架由前、后两段车架铰接而成,两者可以相对地绕铰接点回转一定角度而实现转向,故转弯半径较小。发动机所输出动力经液力变矩器,输入液压换档变速箱以取得数档不同的正、反转传动比,也就是产生数种前进或后退的行驶速度。接着,经过前、后传动轴和配有差速装置的前桥和后桥,从而驱动半轴及轮边减速器,使车轮旋转。轮式装载机的特点是运行速度高、机动灵活、不破坏地面,但在泥泞场地上工作的适应性较差。一般用在贮木场、贮材场中的装卸、归堆、搬运以及山场装车作业。

履带式木材装载机

司机室位于履带行走系的车架上,起重臂与车架铰接,臂端装颚爪。车架承受各机械部件传来的全部力矩,因而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且在一定的离地间隙条件下,尽量降低机械重心位置,维持整机稳定性。所以多用整体式车架,通常为由两根槽钢的纵梁和横向联结件组合而成的焊接结构。传动系由离合器、变速箱、传动轴、后桥和履带驱动轮组成,类似履带式拖拉机的传动装置。履带式的特点是,接地比压小,牵引力大,工作稳定性好,但运行速度低,易破坏场地,常用在多沼泽的伐区装载作业。

常用木材装载机的额定起重量为3~8吨,卸载高度在3米以上,伸幅约1.5~2米左右,爬坡能力20°~30°,发动机采用50~200千瓦柴油机,牵引力100千牛左右,外侧车轮的转弯半径约6米,行驶速度可达30公里/小时以上。中国制造的ZLM-30型木材装载机中,ZL代表轮式装载机,M表示木材专用型,数字表示额定起重量吨位的10倍(即3吨起重量),而履带式以ZD标志。

发展趋势

①采用简单合理的直线形臂架,更换习惯使用的曲臂型式。②为了谋求适应贮木场归高楞作业,采用弯曲主臂和副臂铰接成的起重臂组,使臂端的抓具能升达较高位置,例如当起重量为5吨时,其有效装载高度可达6米左右。③发挥一机多用功能。例如在装载机后端添装可拆式并配备液压支脚的起重臂;更换工作属具变成营林用的挖坑、开沟、碎土、整地机械;改换特制的液压剪式伐木头,装在起重臂端,变成伐木—归堆联合机,等等。④减轻机械振动和噪声,改善司机室的舒适性和工作可靠性。

人力飞行、遨游太空是人类的愿望。人类飞行最早受到动物,特别是鸟类飞行的启发,飞行的最初尝试是单纯地模仿飞鸟进行的飞人试验。  我国西汉王莽时代,有人用羽毛(鸟羽)做成两只大翅膀装在身上,并在头和身上粘满羽毛,模仿鸟飞行,飞行了数百步才落地。

 这是人类最早的飞行尝试。

  到了东汉时期,我国科学家张衡制造出一种木鸟,身上有翅膀,腹中有器件,能飞数里。这就是历史上记载的木鸟飞天的故事。

 孔明灯 相传五代时,莘七娘随丈夫进入四川作战,他们用竹和纸做成方形的灯笼,底盘上点燃松树脂(松香油),当热气充满灯笼时,这灯笼会扶摇直上,晚上高挂在空中,作为军中联络信号。这种松脂灯,称之为孔明灯,以纪念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孔明(诸葛亮)。

 孔明灯流传于中国许多省份,但形状各异,大多数为球形或圆柱形,灯中燃烧的燃料除松脂外,还有用一般的油和木柴等。名称也五花八门,如云灯、云球、飞灯、天灯或宫粉(云南西双版纳的名称)等。

  孔明灯就是一种原始的热气球。可见,我国古代热气球已广为流传。

 原始火箭 在古希腊,有代达罗斯父子向太阳飞行的神话。在我国,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到18 世纪初,我国已有“顺风飞车,日行万里”的说法,还画出了飞车腾云驾雾的想象图。后来,关于飞人、飞木鸟的故事就更多了。可见,航天已经是人类几千年孜孜以求的愿望。

 现代火箭的诞生,使千百年来人类遨游太空的理想终于实现了。火箭是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一大标志,但是,火箭在历史上又是十分古老的。火箭是中国发明的,在11世纪左右,我国人民已制造了火箭。当然这是一种原始火箭,它用纸糊成一个筒,把火药装在筒内(实际上就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然后火药筒绑在箭杆上。药筒前头封闭,后头开口(即喷管)。火药燃烧时从后口喷出大量气体,利用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前进。这种原始火箭,实际上是现代火箭的雏形。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但发明了火箭,而且将火箭用于军事,如用火箭攻击敌营等。据古书记载,1126 年,宋和金的开封府之战,宋军就用火箭抗击金兵。

 火龙出水 制造现代多级火箭的思想是俄国人齐奥尔科夫斯基在20世纪初才提出的,而我国早在1621年的《武备志》书籍中就已经记载了名为“火龙出水”的初始两级火箭。

 “火龙出水”是一种最早的两级火箭,它由约1.6米长的毛竹制成,前边装有一个木制的龙头,后边装有一个木制的龙尾。龙身下边一前一后装两枚大火箭,而肚子内又另装几枚火箭,并把肚子内几枚火箭的引火线总联到龙身下面两枚大火箭的底部。

  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中说,“水战,可离水三四尺燃火,即飞水面二三里去远。如火龙出于江面。筒药将完,腹内火箭飞出,人船俱焚”。也就是说,火龙出水发射时,离开水面约1米~1.3米,由龙肚子底下的两枚大火箭提供推力,把它送到1公里~1.5公里路之外。大火箭烧完时,引燃龙肚子内的所有火箭,由它们去攻击目标,烧伤敌人,烧毁船只。

  这种两级串联式火箭,其原理与我国“长征”3 号串联式运载火箭相似。我国“长征”3 号三级火箭,就是采用一级燃烧完,点燃二级;二级燃烧完,点燃三级,从而把通信卫星送上太空的。

  万户登天 在月球背面,有一个“万户”火山口。人们为什么把它起名为“万户”呢?这是有原因的。

  谁都知道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员是前苏联的加加林。1961年4月,加加林由“东方”号运载火箭送上太空而轰动了全球。可是,你是否知道,最早进行这类尝试的却是中国明朝的一位学者万户。

  中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火箭的国家,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1500年前后,万户提出了乘火箭遨游太空的设想,这个设想的时间比前苏联的“火箭始祖”齐奥尔科夫斯基早了300多年。

 万户的设想是这样的:在一把椅子后面绑上47 枚当时最大的火箭,人坐在椅子上,双手拿着大风筝。利用火箭的推力把人送上天,再巧妙地拿着风筝返回地面。

  万户不仅这样想了,而且这样做了。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万户把椅子架起来,把47枚火箭捆在椅子后面。他自己高兴地坐在椅子上,让助手同时点燃这47枚火箭。霎时,火箭被点燃了,可惜,一声巨响,火箭爆炸了,只见硝烟弥漫,碎片纷飞,再也找不到万户本人了,他为人类航天事业献出了生命,他是宇航的先驱。

  科学家们为纪念我国万户献身航天事业的伟大创举,就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火山口命名为“万户”火山口。

  (刘向推荐)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891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