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成功杂志专访中脉周希俭:创新商业模式

访如新中国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协美企业集团全球咨询运营总裁,如新中国首户寰宇领袖周希俭

成功杂志专访中脉周希俭:创新商业模式

 主编:董玮 文/祝想莲

 曾几度向许多人打听过,谁是如新大陆第一?在如新公司谁是创造奇迹的那个人?直销立法后,谁将最有实力?

 答案全部是:周希俭、沈涛磊。

 他们凭什么如此神奇?我又问。

 因为他们是我们心中的一盏灯,点燃希望,照亮旅途。

 于是,我开始去追寻这样两个人,几经周折,而终有一天,这个人如此真切地坦然我的面前。

 他们是攀登的勇士,曾几度从颠峰陡落,却又如雄鹰般高傲飞起。本可以就此无求,便会一生富足。然而,关不住生命的追求,他们挣脱全身束缚开始奋力攀登。几番走到高处,又瞬即而空。

 他们说,一定要到那最高最高的山顶。那里的希望一定绿满苍穹。

 拨开缭绕的云雾,一颗跋涉的心有了归宿。

 天与地,见证了两个智慧的直销英雄。

 来到杭州,心情一下子格外好了起来,到了我梦中的江南。

 走在洁净宽敞的大街上,走着走着仿佛已经感觉到西湖的风,还夹杂着暖柔柔的人情味。街上,偶尔看到几家店子的丝绸随风扬起,露在门外。往前走,恰巧逢上庙会,很长的一条街,里面的店子一家挨一家,店内摆满了各种各样江南特色的什物:女人的首饰,丝绸围巾,古香古色的花伞,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玩意儿……这样长长的一街,装满了杭州的风土人情。

 来到约见的咖啡厅,捧一杯浓香的热茶,愉悦的心情盛满其中。和周希俭是第一次见面,我不用着急怎样认出他来,早在许多的杂志上,他团队伙伴的口中,许多如新工作室的墙壁上把他了解得几乎透彻了。从这些了解,也许不见他就可以写出一篇文章来。于是见到他,似乎见到一个老朋友,我朝他挥手招呼,很熟悉的,没有陌生的拘束。除了以前照片上看到的样子之外,眼前的他多了几分亲切。我仔细打量他:一身笔挺的西装,眼神亲切、透亮,说话随意、

幽默,和他在一起你会莫名其妙地被牵引,与他同喜同乐,冥冥中,他的话绝对能够恰到好处地拉你一把或推你一下,还没醒悟,你已被他折服。这样和他相对晤坐,渐渐暖意流动起来。谈话间我没有很直接地去问什么,随意地聊。听他讲小时候的故事,说各地的风土人情,聊团队的事,得意,自信,开怀大笑,就这样,把十年的故事抖了一桌。很少听他说到直销二字,似乎在言论着一个大的家庭,说的都是一些很朴实的话。这样的谈话,使我思索一个问题,一个真正的直销领袖身上都有些什么?一个系统***如此超速地成长,到底有什么捷径?眼前的他如微风般地笑,一个男人的胸怀、气魄、大勇大智在这烛光摇曳下恰似江南的风,很轻柔,很朴实,但却是一种很深的意境。

 周希俭:如新全国首批销售总监;如新中国大陆首户寰宇领袖,并一直保持如新大陆第一名的销售业绩;现任如新中国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协美企业集团全球市场运营总裁。出生在浙江海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过丰厚的收入,稳定的工作,后下海经商,开过音响、服装店,经过几年的打拼拥有了人生第一桶金。1996年加入安利,做到翡翠营业经理。2002年加入如新。

 周希俭出生在浙江海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据说,他的爷爷是大地主,父亲当时身边的仆佣就有好几个。父亲学了一身的本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后来“文革”开始,父亲从一个阔少爷被分到了乡下,在他八岁那年,才回到城里。

 他从别人口中得知,其实父亲当时有个很好的发展机会,但是,为了不丢下年幼的他们离家远行,依然做了留守家中的普通干部。在他的心里,父亲是伟大的,他比任何功成名就的大人物都要了不起。毕业后周希俭在当地最好的单位找了份稳定的工作,这样上了两年班,总觉得日子过得太一般。每天经过街头豪华的房子,他总要思索半天:就拿这样一套房子来算,大半辈子的收入也别指望买到它了。越想越觉得郁闷,看身边那些有钱的人,看眼前豪华的房子,高档的车子,这样看着看着想法就来了。

 20岁,他做起了小生意

 20岁那年,有次单位一个主任辞职。周希俭心想,一个主任,一个月光奖金就比自己多几百块钱,怎么会辞职呢? 询问后才知道,原来他在做音响生意,当问到做音响店一个月的收入时,主任的回答令他吃了一惊:6千多元。这在当时在他看来几乎是天文数字。他有点不信,便跑到那人店里亲自观察,从早上一直看到晚上,亲眼看到他赚了六百来块钱。

 这让周希俭为之心动,坐立不安。自己想做,但没有本钱,可他一旦认准的事情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的。于是东拼西凑了7千元钱,音响店开业了。第一个月他就把7千元钱赚了回来。后来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最多的一个月赚到三万多。

 “那时我觉得赚钱太容易了,认为只要选对了路子就能发财致富。但后来才知道,传统生意要做趋势,不能赶潮流。”才短短半年的时间,一个小县城的音响店就由几家变成了几十多家。他才知道了生意的含义:只有陌生的时候才有商机。

 他又开始继续寻找商机。偶然的一天,他在一本书上看到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一句话:“一个精明的商人,卖的是产品的印象而不是产品的本身。”这句话对他的影响很大,他一下子就想到卖女人用的饰品。“我就想,既然卖的是印象,一个真的首饰放在普通的店里肯定是卖不出去,但是放在豪华的商场里面卖的话效果就不同了。”他立即去了广州考察市场,回来后,在繁华地段租了间门面,18个平米,光装修就花了三万元。第一天就做了一万块的营业额。那时的他已经有了两家服装店,一家首饰店,一家音响店,每天在几个店里来回奔波,同时又要上班工作,忙得不亦乐乎。

 初入直销,第一个月赚了52.8元,他欣喜:这么好的事业,果真没假

 没过多久,发生了一件稀奇事:一位单位里的“书呆子”跑出去做生意去了。这件事情一时成为单位的焦点。周希俭觉得好奇,在几次追问“书呆子”之后,“书呆子”才说出自己做的生意:卖洗洁精。周希俭更好奇了,这么平常的生意也不至于这样遮掩吧?后来才知道那位同事在做安利。周希俭听后却无比兴奋。心想:商机来了!

 正好当时安利在上海有个会议,他便随“书呆子”去了上海。这次会议让他茅塞顿开,一下子打开了他的脑门。“当时的情景我至今仍记得十分清楚,台上的讲师仅用两个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就化解了许多人心中的困惑:你想过决定自己的退休时间是多少吗?刚开始,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简单,自己脑海里的退休时间不就是五六十岁吗?“你有没有想过30多岁退休?”讲师又问了句,我当时一愣,他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退休跟年龄没有关系,而是跟自己的口袋有关系。”他接下来问:“是卖冰箱的老板赚钱,还是卖草纸的老板赚钱?”我当时坐在第一排,心想,冰箱那么贵,草纸才值几个钱呢?就很大的声音说,肯定是卖冰箱的老板赚钱。“回答错误”,讲师说,“小产品不等于是小生意,关键是产品背后的价值。改革开放过程中,最大的财富是隐藏在消费者的手中,谁拥有市场就拥有财富。”他后来讲的话我不甚明白,但有一条明白了,做直销,就是可以直接从生产厂家拿货,不经过任何商业过程卖出去,中间的利润全是经销商的,自己既是消费者又是获利者。当那位同事问我想不想做时,我说“做啊,傻瓜才不做呢。”

 周希俭兴奋得几乎睡不着觉,把两个姐姐召集在家里做预约演练。那时候知道的就是一点,但就抓住那一点可以兴奋地讲上一天。姐姐有些怀疑:“这样销售真的会有回馈?到时候东西卖了找不到人怎么办?”

 一个月后,他到银行一查,卡上多了52.8元,兴奋的他见人便说:“我说吧,这样好的事业怎么会有假。”其实,他真正在乎的不是钱多少,而是证实了这样好的销售模式是真的。第二个月,收入两百多,到了第7个月拥有了10500多元的收入。

 在得与失中 他把自己该走的路看得越来越清楚

 渐渐地,他发现,在直销行业里,比赚钱更快乐的是帮助别人,让身边的人都赚到更多的钱。

 当周希俭准备关掉音响店全心投入做安利时,店子已由5万元高价转让费变为一文不值了。

 但他还是毅然关掉音响店、辞去工作。当时全家特别反对,为此,父亲还召开了家庭会议,发动全家人阻止他的行动。

 后来,由于公司的制度调整,开始有很多人退货。公司规定,跨区不能办加入,结果几千人的团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渐渐消失了。周希俭明白了,直销事业不仅是倍增,在一定因素的影响下有时也是倍减。在他有些心灰意冷的时候,有人介绍他做皮衣生意,他就又跑去做了皮衣生意,后来又开了家饭店。经过了1998年直销的一刀切,他几乎已经放弃安利。不过虽然很少到公司参加活动,但“安利”两个字总是在脑海里回转,谁又做到了什么级别,谁的团队发展得特别快,总有人往他那里带话。这些话敲痛了他: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到的我却做不到?我究竟比别人差在哪里?

 1999年12月25日圣诞节那天,他又像往常一样翻开自己的笔记本,想着明天会有什么生意,这样想了很长时间,最后,他坚定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几个字:安利工作计划。从那以后,他开始每天给自己制定计划,预约、拜访,每天工作到凌晨,第18个月他成为翡翠营业经理。

 2001年,周希俭认识到了系统,意识到了一个团队的经营要靠系统,而不是几个人卖卖产品。他开始把所有的积蓄和精力花到学习上。在那个期间,和他的合作伙伴沈涛磊开了家咨询培训公司。他说,他当时最大的感触是:没有一个好的系统,团队等于没有重心和凝聚力,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保障,更没有安全感。

 成功,就是在别人停止不动时,你比别人多迈了一步

 2002年11月,安利公司召开了会议。有关领导说,安利真正的竞争对手马上要进入中国。这个消息一传出,很多人都开始忙着整顿自己的团队,心情恍然。而他却心头一亮,似乎抓住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心想,这对于自己来说大概是商机和转机吧!他开始到处打听是哪个公司。

 一打听,得知是如新,便展开深入调查。发现这确实是一家非常不错的公司。它是美国八大超速成长公司之一;是美国纽约上市公司;财务评定为美国最高级别“5A1”;制造过很多的百万富翁;在全球范围内培养出了400多位百万美元名人和40位千万美元名人,在中国投资1亿美金。

 “说实话,其实我很感谢安利公司,如果没有当初的安利公司,也许我不能很快发现如新这个商机。”

 他开始重新给自己定位,调整思路,组建自己的团队。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召开会议,他和沈涛磊召集了有30人,一直开到很晚,最后只剩下了三人。“当时,我们并没有想什么,哪怕没有一个人跟我们做,我们也会去做。我在想,我和沈涛磊已经了解了两个多月,而那些人才听我们说了几个小时,他们不动,我要继续前行。”

 选择如新,他就开始打拼市场。他把江苏、上海一带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发展事业伙伴。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他跟太太沟通:“你就当我去当三年兵。三年过了我会光宗耀祖地回来。”

 在别的团队快停下来的时候,他的团队在超速地前进。2003年的年末,他和沈涛磊跟自己定下8万元的业绩目标,没想到一个月下来是几十万的业绩。回想这些,他脸上洋溢着骄傲:“成功就是在别人都不懂的时候,你比别人多迈出一步;成功就是做别人不愿意做的;成功就是当别人不知道的时候,不敢做的时候,你已经在努力而又拼命地去做。”

 这年对于他的团队来说是个新的转折点。而年刚过,又闹起了“非典”,外面的人几乎都带起了口罩,身边的团队又一次几乎停止。他根据当时的状况打了个比方:在每个城市,为“非典”死去的人好像还没有多少,但是交通事故每天都有。把这件事比作成交通工具的话,那么,你要是这么怕“非典”的话明天是不是就不要去坐车,坐车出事的概率比“非典”的概率要大的多。

 “当很多人畏惧‘非典’的时候,我们团队很多人带着口罩还在面谈。‘非典’刚有所好转,整个福建有了我们很大的团队。”

 9月份,如新公司在东南举行会议,总共7百人,周希俭的团队就有500人。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他成为如新最高级别。后来团队的销售业绩一直稳固全国第一名。

 给儿子最好的礼物:榜样

 一个成功的男人,家永远是他心底最温暖的情怀。说到儿子,周希俭笑得很灿烂。

 六岁的儿子聪明可爱,是一家人的活宝。我问周希俭,儿子知道你在做什么工作吗?他扑哧笑了起来:“知道啊,他说我和动物园的宠物一样地工作。”

 原来,一次他带着儿子在新加坡参观动物园,当时是晚上,儿子觉得奇怪,问旁边的人:“阿姨,动物怎么晚上不睡觉呢?”那阿姨回答:“因为晚上它要跟大家表演,这是它们的工作。”儿子略有所悟:“原来和我爸爸一样,晚上的时候不睡觉还要工作。”这话逗得旁边人大笑。

 儿子很怕保安,每当他不听话的时候,奶奶就会对他说保安来了,这样他才会乖下来。这在儿子心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当别人问起他以后长大了要做什么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保安”。

 儿子从别人口中知道周希俭是销售第一名,就拉着要和他挑战,一副小英雄的气势:“我也要做第一名,爸爸帮助多少叔叔阿姨,我就帮助多少小朋友。”

 周希俭的愿望是将来把儿子送到哈佛大学,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成为对 社会 有价值的人。

 他认为,给儿子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给儿子一个榜样。

 做大雁,首先要做雄鹰

 “人生最重要的是选择,一旦选对了,执着努力,朝着目标奔去,就能够实现梦想。”成功在如新,正是因为他的选择和执着地坚守。

 俗话说“跟大雁学飞行”。有支儿歌,很多人在小时候就会背: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大雁在诸多鸟类中组织纪律和群体意识最强。大雁是协美系统的标志,寓意在协美系统里,将凝聚一种大雁的精神,相互协作,同心协力,共同实现美好梦想。

 作为团队的领头雁,一直保持全国销售第一名,他凭借的是什么?直销立法,对他及整个团队将会有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周希俭坦然掏出自己的心里的话。

 《成功》:您是怎样看待直销立法?您认为立法后您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周希俭:政府的支持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直销立法会让人感到踏实,让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于对和错,有了一个坚强有力的标准来衡量,会让更多的人认清自己的路,知道该朝哪个方向走。同时如新公司的CEO贺楚门先生担任世界直销协会的主席。本着如新公司美好的企业文化,相信在他的带领之下,中国直销企业会更美好。

 我认为,对我和整个团队来讲,最有力的武器是我选择了这样一家好的公司,选择了协美这样一个好的系统。协美企业集团是亚洲第一个把系统企业化运做的团队,协美集团的文化是诚信、尊重、推崇、协作、感恩,我相信当这种博大的文化成为一种精神,它将是立法后我们坚强有力的武器。

 《成功》:您认为一个团队超速的成长,最重要的是什么?

 周希俭:有很多人问过我,团队的超速发展是否有捷径,我认为作为一个团队的***,做领头雁,首先要做雄鹰,远见,卓识,自信,理性。更重要的是做人,现在很多人都在谈做人,其实,我认为,做好人很简单,那就是永远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不夸大事实。

 一个团队也要有它的文化,我觉得重要的是把团队家庭化。如果能够把团队家庭化,一切就简单多了。对于任何人而言,如果你是单纯为利益而来,那么,他一定会为利益而去。

 《成功》:那么,一个人的成功关键是什么?

 周希俭:认清自己。这可能也是我给团队最多的吧。一个人没有自信,缺乏勇气,不够坚持,心态不好等等这些问题,我觉得主要是没能够认清自己。就像很多人拿手电筒,只会照别人,却忽略了很多重要的东西。一个认不清自己的人是永远也不可能带给别人好的影响。

 我喜欢和不同层次的人聊天,觉得聊着聊着很多问题就都显现出来了。当我们发现一个问题的时候,要迎上去,化解它,这样才不会形成问题。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他解决的问题就有多多。

 《成功》:现在选择直销应注重什么?

 周希俭:第一是要选择一家有实力的公司,再就是选对团队,努力去做,把团队系统化、专业化、产业化。

 当时选择如新的时候,我考察了很多公司,有些公司看起来甚至比如新的实力要庞大,后来,我把它们作了个比喻:如同一辆高档的车子,它的外观很漂亮,但是我们不能光看外观的漂亮,更重要的是里面的零件,看它的速度,质量,安全性,更重要的是适合自己。这样来想,一切就觉得简单多了。

 《成功》:树立自己影响力的关键是什么?一直影响您的是什么?

 周希俭:不管对一个企业还是对一个团队或个人,影响力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候它甚至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其实我从未刻意地去树立或者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我认为,提高影响力,只要在团队中做好很简单但别人都不愿意做的几件事,改变几个不容易改变的人,那么,这就会有很多人去关注你。如果你做的事情是你应该去做的,而且别人都可以做得好的,那么,那些就仅仅只是你应该做的。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文化最具有影响力。如新的文化是善的力量,所以,今年的年会我们很少感觉到它是一次年会,确切地说更像是一次慈善大会。大家都觉得罗百礼先生不像是个生意人,这可能跟他的信仰有关系。他推出慈善计划:拯救全世界饥饿的儿童。在中国设立了工厂,专门帮助贫困的儿童。试想如果每个如新的员工带一个小孩的话,那么这个事情就并非只是影响,而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这样一件事,公司现在真正在做。

 那么一直影响我的,我觉得有两条,一个家庭观念,再一个是梦想。首先是我的父亲。在父亲的身上,我看到家庭的重要性,一个男人,只有把事业当做家庭,他才能发挥超常的能力;还有如新创始人罗百礼先生,记得在一次会议上,他把自己的孩子带上舞台。这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一个人家庭处理不好就不能处理自己的团队,把团队当成自己的家庭就能做好一切。还有一个是我一直的合作伙伴沈涛磊,她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的坚强和梦想。有件小事给我印象特别深,有次沈涛磊问我愿望自己一个月有多少钱的收入,我说50万,然后问她,她很坚定地说20万美金。当时我惊呆了,想到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当一个人的梦想大了,一切困难就变得小了。

 采访末,周希俭说,每天早上只要打开窗子,看到第一缕照在窗前的阳光,他内心就涌动着对生活无限的感激。生活因感激而更加美丽动人。感谢家人对他的支持,感谢公司,感谢一路一起走过来的沈涛磊,感谢何瑞昆、刘美仪老师,感谢梁宝仁、蔡硒夫妇,陈宝春和他的先生,感谢协美系统所有的伙伴,感谢所有支持帮助过他的人。他想对他们说的一句话是:今天的成绩,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相信今后共同的努力将会是一种成就和 社会 的骄傲!

 和周希俭一直聊到很晚,月光从窗外进来停留在桌前,明天一早,这满桌子的肯定是明媚的阳光,我想起一句话:“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一切都在不断成长……”

 我祝福周希俭、沈涛磊,美丽梦想将如期而至!

温州商人的十大生意经

小生意,很多人瞧不起,以为小打小闹难成气候,但是手里又没几个钱,大项目投不起,二来上有老下有小,不是十拿九稳的项目,有钱也不敢乱投。小打小闹本钱小,风险小,亏了也无所谓。如果肯动脑筋,说不定可以做成大老板,因为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小生意。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个靠小生意发家的故事。

两年前,我从卖10元两盒的蛇油风湿止痛膏起步,虽然每盒只赚2元,13个月卖出2万多盒,赚得下岗后第一桶金。尝到甜头后,我专门寻找小商品销售,如今,我又靠一个小玩意赢得了几万元进账。一次,我无意中看到一本电视购物手册,里面有一种叫大蒜剥皮器的东西。“创新产品,家家必备,几秒钟把蒜皮剥得干干净净,只剥蒜皮不伤手,每只售价28元。”

嗨,都知道大蒜好吃皮难剥,用手指剥大蒜,费时费力,刺激眼睛和手指。一些酒店、宾馆还专门雇有剥蒜皮拣小菜的帮工,如果这东西真那么有效果,市场没得说。我汇款买了几个,几天后,收到东西我心都凉了,这么简单,管用吗?

奔进厨房把几粒大蒜往里一塞,来回一推,只听喀嚓几声,倒出来的蒜头被剥得干干净净,没有任何损伤,一试再试,效果果然奇特。我觉得商机来了,如果把零售价格定在五六元钱,买的人肯定多。于是我联系到几个供货单位,可是要么价钱贵、要么质量差,最后我曲折找到了生产厂家长沙市精锐公司油刷厂,一打听,厂家的剥蒜器可批发,可代理,价格也合适,试销几百元可起步。

为稳妥起见,我进了一小箱,货到以后拿十几个送给亲戚朋友和几家餐厅试用。结果呢,十个人用了九个人说妙,我花了几天时间做了市场调查和消费定位以后,在菜市场放了一张桌子、一块招牌,“两秒钟剥蒜皮,不伤手指,不用电,你看神奇不神奇,每只6元,10元2只。”然后在现场示范,一个个蒜头瞬间被轻松剥得“一丝不挂”,干净快捷。

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看完后,纷纷称奇叫好。“闲时买、急时用,好东西错过了难再碰”,扩音器里传出叫卖声。一时间,购者如云。虽然我卖小东西经验丰富,但还是有十几个剥蒜器被“顺手牵羊”拿走了,一个上午,180只剥蒜器全卖完了。三天后,2000只剥蒜器又运进了市场。为推销剥蒜器我天天站在太阳下吆喝,口干舌燥,嗓子哑,一天喝掉十瓶凉茶水。

为了扩大销量,我琢磨改变销售方式,组建营销网络,让小产品在网点销售,我在县城选择20家商店、超市、日杂店、蔬菜摊作为经销点,每个点免费铺货50只,并做了一块醒目招牌,经销商售完付款。虽然这样钱少赚了,但点多面广,销量迅速上升,买的人也方便了,且生意长期有得做。自己也没那么辛苦,同时,我在18个乡镇各设一个经销商,使产品迅速覆盖村镇每一个角落。这样,我由摆地摊吆喝的商贩,变成了只管接电话送货收钱结账的“甩手掌柜”,成为剥蒜器区域总经销商。

俗话说:“财来了门板都撑不住。”6个月后我的送货车由二轮摩托换成两万多元的长安小面的。目前厂家已开发出第三代产品,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其造型为首创的椭圆扁平偏心设计,从而加大了产品的磨擦及吸附力,两端为反向斜口设计,使用方便又美观。

内设增力螺纹,以增加剥蒜皮的强度和速度,且纹理经过精心设计反复试验后定为浅沟细纹,既不伤蒜肉,又便于清洗。我进了两万多元的货,准备在另一个地方开辟市场。

小小剥蒜器又一次成功的经验说明:做生意勿贪大弃小,剥蒜器解决了一直困扰人们手工剥蒜难的一大难题,产品设计开发到位、贴近生活,因此火爆。再者,剥蒜器价格合适,符合消费者心理。

如果我卖10元一只,10个人也许只有3个人买,卖6元一只,有8个人买。一包烟的价格,人人买得起,户户用得着,旺销自在意料之中。我真诚忠告创业求富的读者,不要羡慕亿万富翁的账户中钱多得惊人,他们就是从小生意起步,逐渐成长壮大的,小东西一样创造财富,一样产生亿万富翁。

温州商人的十大生意经

 温商是中国的奇迹,也是世界的奇迹;温商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一位著名的韩国企业家感叹到:从我儿子8岁开始,我就跟他讲温商的故事,我相信等到他80岁的时候,他会发现,他一生的成功都来源于这些故事。

  NO.1 温商是世界上惟一可以和犹太商人比肩的群体

 “世界的钱装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钱却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有“上帝选民”之称的犹太人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温州人被各界称为“东方的犹太人”,他们用创富的行动证明自己不仅要学习犹太人,还要超过犹太人。据说,在法国,温商独有的做人、做事方法逐渐将犹太人挤出了市场,天下第一的犹太商人惊呼:居然还有比我们更会做生意的人!

  NO.2 温商是世界上财富积累速度最快的群体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曾经创造了经济“奇迹”,其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8.6%,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4%的高速度,超越了日本,刷新了世界纪录,创造了新的经济奇迹。与此同时,温州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以15%至20%的速度递增,“温州速度”成了专有名词。

 1984年,南存辉创建的正泰集团是一家注册资金仅5万元、产值仅1万元的家庭作坊式企业,到2004年,正泰在职员工为14500人,总资产为42亿元,销售额为119亿元。从1997年到2001年间的年销售收入水平与总资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9.46%和32.23%,远远高于国内同类企正泰集团业平均水平的9.7%和6.5%。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正泰集团在未来几年仍将保持着50%~60%的高速增长率。在世界各地,和南存辉一样的温商比比皆是。

  NO.3 温商是世界上最会赚钱的商人

 上苍给了温州一个贫穷的起点,20年前,“平阳讨饭,文成人贩,永嘉逃难,洞头靠贷款吃饭”,温州的空气里充满了贫穷与饥荒的信息。20年后,“十万元是贫困户,百万元才起步,千万元才算富。”温州人“穷得只剩下钱了”。“温州商人在浙江乃至全中国都以他们强大的资本动员能力而闻名。他们具有敏锐的经商嗅觉,在商机把握上总是能先行一步,只要跟随温州商人选择投资方向,赚钱的大门就向你敞开。”这段出自《韩国经济》杂志,被《环球时报》转载的话印证了温商的赚钱能力。

  NO.4 温商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商人群体

 2003年温州市统计年鉴表明,共有40多万温州人活跃在全球的'87个国家和地区。据美国报道:纽约人气最旺的超市,老板几乎是清一色的温州人。有人戏言,温州打个喷嚏,全球都要感冒,虽然有点夸张,但是,“走出去”的温州人,正在“无孔不入”地影响着世界。“目前在美国约有24万温州人,他们以经营小商品、开餐馆等行业起家,投资领域已涉及贸易、房地产开发、服装制造及销售,对美国经济有无法代替的推动作用。”美国浙江温州工商总会名誉会长朱海风介绍。

  NO.5 温商是世界上最能创业的群体

 创业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有三点:1.资金问题。2.信息资源。3.管理能力。这些问题,在温商面前很自然地不成问题。他们通过“以资金为纽带联合打拼”、“借鸡生蛋”、“虚拟经营”等经商法则轻松地解决了资金问题;他们凭借无处不在的商会网络及时地获取最新的商业信息;人才是挖掘不尽的宝藏,他们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和外部人才的引入强化了组织的管理能力。

 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指出,温州模式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温州人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温商的创业精神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敢于冒险,二是善于变通,三是勇于创新。在创业成功路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创业精神,温商各方面的成功经验是可以模仿的,其创业精神不可模仿。

  NO.6 温商是世界上最会算计的商人

 在人际交往上,他们精于人情世故,主张堂堂正正的精明。在金钱应用上,他们主张把钱花在刀刃上,对于经营成本,他们锱铢必较,住最廉价的房子、吃最便宜的饭菜。另一方面,他们看准一个项目之后,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大量的钞票“砸”下去,温州人投资买房的举措可称得上是独一无二。另外,温商十分热衷慈善事业,几百万、几千万的捐助他们都认为是理所应当。

  NO.7 温商是世界上最善于创新的商人

 温州人的模仿能力是十分惊人的,他们把打火机、眼镜、低压电器等商品拆开再重装,然后,就能制造出一模一样的产品了。在模仿的基础上,温商不断地学习、求新、求变,进而巩固自己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2006年5月,在温州市自主创新大会上,温州书记王建满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温州发展最鲜明的特征,也是温州发展最有力的支撑。温州的发展之路,就是一条改革创新之路。过去温州靠创新赢得先发优势,将来还要依靠创新引领争先。”

  NO.8 温商是世界上最敢于冒险的商人

 “平安二字值千金,冒险半生为万贯”的观念使温州人“敢为天下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他们胆大包“天”、胆大包“海”、胆大包“地”,由此创造了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他们认为:头道汤的味道最好,先人一步的生意最赚钱。事实证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冒险,一分成就。温商的成功经验证实了一句话:惟冒险者生存。

  NO.9 温商是世界上最懂得人脉的商人

 在关系取向的商业社会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一种宝贵的资本。有企业家在《英才》杂志的采访中称:“花20万元认识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圈子很值得。”温州人信奉朋友就是财富,有义就有利。他们和朋友间的利益并不是直接金钱的交往,而是互相帮助。借助政策和政府的公关需求,巩固企业的根基,已经成了温州商人的“共识”,善于利用关系资源的温州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轻松地眺望广阔的商业猎场。

  NO.10 温商是世界上最能把苦难当作财富的商人

 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应当为所经受的苦难而自豪,任何苦难都能成为成功者幸福的回忆。”温商是那种穷时能吃苦,富了也能吃苦;打工能吃苦,当老板也能吃苦的人,他们把苦难和失败看作人生的导师,在面对挫折时,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保持冷静的头脑笑对失败,他们甚至渴望苦难,因为苦难的背后是财富的源泉。

;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03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