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大学该做什么
大学与你之前接受的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大学更像一个微缩版的社会,而之前的教育只是一个半封闭的组织。
之前的教育只能算一个半封闭组织意味着: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完成组织任务,当然就是学习以及组织要求的其他内容,其考核办法也基本以组织发展目标为导向和标准,组织追求升学率,那你的好坏评价更多要拿成绩来说话。同时,这个组织也具有半封闭状态,意味着你也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比如具备一定社交能力、基本社会常识、社会基本道德等。
大学像一个微缩版社会,是因为你踏入大学的那一刻就背负着建设未来的使命,好像感觉很空洞,但是事实,建设未来的使命就必须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了解社会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认知方法和手段,这就更多依赖大学的专业课程培养,学习经济学培养你以正确的视角认知社会经济发展,学习法律培养你以道德和法规意识认知社会行为约束与规范问题等等,当然大学的教育以专业为主兼顾开放,就是说培养你以某一专业认知社会能力的同时,不限定你认知视角的多元发展,一方面专业知识教育本身就有学科交叉性,同时,大学鼓励自学学习探索、辅修双学位等等都在推动学生个人认知能力的多元发展。所以,大学生首先应该掌握一定的社会认知方法和手段,基本要求是至少专业学习合格,最理想的是认知能力多元发展,即学好专业课又在专业以外有所了解甚至有钻研。
纸上得来终觉浅,掌握认知社会能力是不够的,还要适应社会,社会与大学以前的校园生活最大区别在于:关系更为复杂,这个关系包含很多,人际关系、组织关系、权责关系等等,能适应社会就要处理好这些关系,我最喜欢对大学的定义来自撒贝宁在《开讲了》中说的一句话:大学就是把人心中的藩篱拔除掉的地方。非黑即白的认知方式并不适用于适应现实社会,适应社会就是逐步改变成见,以更加妥当有效、和平包容的方式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大学有各种社团、各种学生组织;除了学习,还要参与各种活动、比赛;除了老师、同学、宿管、食堂阿姨,大学还可以接触各色人等;多元的课程体系和相对宽松的管理,让你除了有充足时间去接触以上内容。参与社团、活动、比赛增强个人交际、合作、分享、耐挫等诸多能力。与各个人等交流、交往加深你对人际关系复杂性的理解和认识,搞好这些关系,你在适应社会关系方面就会得到较大提升,特别强调,找对象也是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的内容之一,当然基础从与异性(大学也没有否认不可以同性相吸,只是法律不承认而已,所以,对于同性恋我只能说在大陆只能相爱不能结婚)相处开始,收获爱情自然不错,没有,收获友谊也不错,它是必修课,但最终成绩不一定会理想。综上所述,大学一定要修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用特别流行且高大上的词来说就是一定要提前个人情商。
最后还要融入社会,大学虽然是微缩的社会,但也还是象牙塔,关系复杂性远不及社会,所以,不能只局限于象牙塔内活动,也要多出去走走看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机会就去访学、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外出旅行、参与公益活动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行万里路不是仅仅去过一堆地方,甚至仅仅是一堆旅游景点,而是一种以你的视角深入了解一方水土一方人,不要多年后,还是狭隘的地域歧视,看人还总是标签化处理等等。
当然,大学能做的还有很多,但是上诉三方面内容一定要做,最好是努力做好。
希望每一个高校学子都能成为社会栋梁。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11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