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哪的龙虾最好吃?
天香阁
平时是家面店,每年到5月就开始推出小龙虾,听说厨师蛮有名的。最“弹眼落睛”的是菜单上的小龙虾菜式,有椒盐龙虾、龙虾年糕、盐小龙虾、糖醋龙虾、咖喱龙虾、鱼香龙虾等20多种,可谓小龙虾升级版。因为平时是面馆,环境不错,墙上两幅字“面香羹美迎客早,桌洁杯净怡人心”很漂亮。
长寿面馆
我认为这是沪上屈指可数的美味小龙虾了。主要因为这里的卤水龙虾的配方是老板娘自己研制出来的,更加适合上海人的口味,加上老板娘用的配料都是正宗的行货,所以出来的卤汁自然味道浓郁,卤出来的龙虾更是没话说了。
推荐的是这里的干煸龙虾,麻辣鲜味俱全,而且龙虾不是炸得很干,吃在嘴里汁较多,让人回味无穷。
开心小厨
刚听店名,你不会跟龙虾馆联系起来,的确,这家店平时烧本帮菜,但一到5月,小龙虾就是招牌了。做了几年小龙虾,小有名气,在大学边上,又傍着长风公园,人气不错。
寿宁路的马路不长,历史却很久远,这条老马路见证了上海滩六十多年的风云。不过最近几年寿宁路的声名雀起,却是和小龙虾有着不解之缘。
马路西邻柳林路,东接中华路,横枕西藏南路,总长不过两三百米,过去这里的饭店均以经营盒饭排档为主,后来却因小龙虾的一夜流行,成为了附近方圆闻名的“龙虾一条街”。
寿宁路上的龙虾店一律都挂“香巴岛”的牌子,小小的一条马路两旁挤着十来家小龙虾店,据说无论哪种味道的小龙虾都能在那里买到。寿宁路俨然是名副其实的“香辣小龙虾”汇聚地,小店铺一间挨着一间,而且都叫音同字不同的“香吧岛”、“乡巴岛”等,光看看就觉得热火朝天。
每到小龙虾旺季的夏天晚上,整条街上坐满的都是吃小龙虾的人,如果你不早去,根本就找不到位置,这样的感觉和小时候的弄堂生活很相似。众人排排坐在街边,挽起袖管,斯文矜持早已不再讲究,双手撕抓不停,一直吃到满嘴流油、面红口干,汗流浃背,嘴中呼出浓浓的辣味,却还是不肯停口,桌上地上丢满虾壳残骸,啤酒饮料瓶倒的横七竖八,仍感觉不够过瘾,“老板再来两斤”的喊声此起彼伏。
那时的寿宁路在食客眼里无疑是一处小吃胜地,“香吧岛”一词的知名度也绝不会亚于“东方明珠”。但也因为这是一条老马路,而且常年排挡设摊泛滥,每天人潮往来汹涌,卫生问题难免令人堪忧,所以在寿宁路成名之后,这里变成了上海极需整治的卫生一条街。
后来随着寿宁路的重修,从前混乱不堪的龙虾排档逐渐消失,伴随沪上其它专业小龙虾餐厅的崛起,昔日红火的龙虾一条街也开始变得萧条,现在再去寿宁路,还可以找到一些过气的“香吧岛”店家,却已看不见当年千百人坐街边吃小龙虾的盛况空前。
上海人对“香吧岛”的情结很深厚,除了在寿宁路,还有一家“香吧岛大龙虾”在玉屏南路、福州路、武进路开有分店,只是此家非彼家,和龙虾一条街没有太大联系,不过是店名注册叫“香吧岛”罢了,因为叫“香吧岛”,所以也很受欢迎,龙虾味道做得也不错。
香吧岛大龙虾
长宁店:长宁区玉屏南路356号(近遵义路) 福州路店:黄浦区福州路685号2楼(云南中路口) 虹口店:虹口区武进路431号(四川北路河南路间)
印象中的小龙虾总是街边饭馆的小吃,难得见它能挤身主流餐饮休闲场所,可“香里巴巴”偏偏开在徐家汇的弘基休闲广场,俨然一副龙虾新贵的姿态。
“香里巴巴”开始并不叫这名字,和许多小龙虾餐厅一样,打着“手抓小龙虾”的店号,后来名气做大了,担心和其它店混淆,就改了名,但总让人感觉有“香巴岛”的味道。
听说“手抓小龙虾”餐厅刚开张的时候,每天下午5点多开始,食客就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赶来,不一会工夫,餐厅上下两层座无虚席。门外顾客排起的长队几乎阻断了人行道,迟来的只能排着队在门口拿等位号。
当时的店堂布置很简陋,长方形的桌子边摆着四把椅子,面积也不大,可生意却特别兴隆。墙壁上贴着菜单,大龙虾,小龙虾,特大龙虾,龙虾年糕品种很多,还可以根据客人的口味分成微辣、中辣和重辣三种。既然叫手抓小龙虾,顾名思义就不是用筷子而是用手抓着吃。放眼望去,客人们带着手套一边剥虾,一边捧着个扔壳的塑料筒,吃得有滋有味。店里的招牌菜“香辣龙虾”是烧煮的,虾壳外裹着一层薄薄的辣油,一般老食客点的都是重辣,放进嘴里让香辣直冲喉咙。
“香里巴巴”的开店很偶然,据老板陈**说:“我能拿下恭城路这个铺位,是有次去这家饭店吃饭,就随口问了当时的老板,这家饭店转让费多少钱,老板说一口价12万元,第二天我就把钱付了。” 还说:“其实,最早是去寿宁路‘龙虾一条街’寻找店面的,但那里已经被全部占领了,没有一个空位。我觉得相比较而言,小龙虾店开在弘基休闲广场里比开在寿宁路要高出好几个档次。我在选址虹桥路第二家‘手抓小龙虾’时,就选在虹桥路上,整天车水马龙,第二家店仅开张一个半月,生意就超过了第一家。”
店里的外卖生意也很好,只要15分钟路程内满50元可以送货上门。送货员介绍说,客人的需求量都比较大,有一次某顾客一口气喊了将近1000元的小龙虾。
由于生意实在好,“手抓小龙虾”虹桥店沿街露天加了十来张桌子,即使这样,还是会有很多客人站在旁边等位,只为一尝“香里巴巴小龙虾”的美味。
香里巴巴小龙虾
弘基一店:徐汇区恭城路123号弘基休闲广场 弘基二店:徐汇区虹桥路217-221号弘基休闲广场(近宜山北路)
上海人吃东西一年翻一个花头:前几年流行香辣蟹,之后是新概念川菜,而现在,假如你还没吃过十三香龙虾就肯定落伍了。
大街小巷上常能看见挂“盱眙十三香”招牌的店家,其实在上海近千家悬挂“盱眙十三香龙虾”店里,只有10%左右是正宗的“盱眙十三香”龙虾加盟店。
“盱眙十三香龙虾”加盟店有明确的界定,至少需满足三个条件:即必须选用盱眙龙虾、用盱眙配料、经盱眙技术培训。盱眙两字的念法有点学问,念作“xuyi”,而并非“于台”,盱眙紧邻洪泽湖,这里出产的龙虾没有污染,味美肉肥,是江浙闻名的“龙虾之乡”,每年这里还要举办著名的龙虾节。此外盱眙还盛产中草药,烧制龙虾的“十三香”正是由盱眙地产的13—30种中草药混制而成,不仅麻辣可口,还具有一定食疗作用。
福基厨坊是沪上首家龙虾协会会员店,老板是盱眙龙虾协会副会长,厨师来自盱眙。盱眙龙虾因为独创十三香口味,已经在上海滩家喻户晓。每天前来品尝盱眙龙虾的人可以排到店外,其中更有亲朋挚友结伴而来,人人吃得大汗淋漓,舌根麻木,却还直呼过瘾。据经理介绍说,这里每天能卖掉几百斤龙虾。
满满一盆小龙虾被端了上来,一点不带夸张,远远地就感受到热腾腾的香气,那是一种混着隐隐甜香、草药香的特殊香气,据说十三香只是密制调料的一部分,另外还加了八角、花椒、白蔻、白芷等等10余种香料综合调配而成。至于为什么被称作十三香,有人戏言是因为福基的福字笔划有十三划。你相信吗?想想福基有着如此深厚的“盱眙小龙虾底蕴”,也并非没有可能。 福基厨坊 虹口区宝山路868号(近横浜路)
有人把复兴路一带比作是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复茂小龙虾就坐落于复兴茂名路口,店面装修虽不华丽,名声却早已传扬在外。
这家小龙虾店的老板姓严,是一个健谈风趣的人,侃起龙虾经来更是头头是道,让人很难想象从前他居然出身IT业。
小店开业之初是叫“手抓小龙虾”,后来生意火爆,名气渐渐响起来,“盗名者”也水涨船高,老板自然明白维护版权的重要性,从此手抓小龙虾就有了自己的名字——复茂,并且沿用至今,现在市内已拥有了5家分店。
一家店总有一家店的生意经,复茂小龙虾也不例外,除了店里的最高机密“卤小龙虾的配方”外,老板喜欢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三点。其一是货源,复茂店的野生小龙虾全部来自水质清澈的洪泽湖区,经过层层筛选,现洗现烧,最大程度保证了新鲜纯正。其二是口味,龙虾煮制有一整套科学化的模式,老板不乏得意地说是借鉴了KFC的成功经验,即原料和制作流程标准化,使得每家店制作的小龙虾保持了口味统一。其三是管理,店里的厨师每周要进行考试,分为笔试和菜肴评比,定期还会推出创新菜谱。
卤小龙虾
店里关于龙虾的菜有20多种,最出名的还是卤小龙虾,为了保证口感,卤水基本上用5个小时后更换。辣的程度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喜好选择,但不要过高估计自己嗜辣的底线。
每人面前放有一个小塑料盆,是用来吐壳的,还有手套两只,原先以为蘸料会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也就是醋、糖、姜,关键滋味还在小龙虾本身。小龙虾要么不吃,一吃就很难停止,实在是越辣越过瘾,越吃越兴奋。吃小龙虾最不需要讲究形象,一切靠双手解决,熟练程度与吃的次数成正比,双手要协调配合,吃完后有感觉嘴唇被炸药炸过一样,这时喝些冰啤酒会感觉更舒爽。
复茂小龙虾(复兴店)
大多数人都是慕名前去复茂小龙虾的,去过一两次后就成为了常客,每天入夜时分,这里宾客满座,小龙虾的诱人气息弥漫在夜幕中,一不凑巧还坐不到位子,所以很多人选择外买回家品尝,消费满50元复茂也会提供外送(30分钟路程内)。
吃小龙虾的最大乐趣就是无拘无束,无所谓身份层次,无所谓吃相姿势,人人只求吃个热辣痛快,恐怕这也是复茂吸引大众的成功所在吧。
复茂小龙虾
复兴店:卢湾区复兴中路595号(近茂名南路口)
茂名店:卢湾区茂名南路188号(永嘉路口)
宛平店:徐汇区宛平南路400号(近斜土路)
天潼店:虹口区天潼路300号(近四川北路)
愚园店:愚园路153号(静安寺庙后面)
辣子甲鱼店:宛平南路3号(近肇嘉浜路)
太原街道名称的由来
太原街道得名,追本溯源,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是以古建筑得名。钟楼街在明朝建有一座钟楼,楼内按时敲钟报时辰,故称钟楼街;纯阳宫系吕祖庙名,纯阳即唐吕洞宾之号,世以为“八仙”之一,亦称吕祖,元朝封为纯阳帝君。因该街建有吕祖庙,故街以庙得名。迎泽大街是袭用明建太原城的“迎泽门”之名。“泽”古汉语释为“思泽”、“恩惠”,今寓迎福。东华门、南华门、西华门均因明“晋王府”宫门方位而得名。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其三子朱木冈为晋王。朱木冈受封后,在今“精营”一带修筑晋王府宫城。王府座北朝南,开三门,按方位称东,南、西华门,后将门名袭用为街名。晋王府的宫城外筑有萧墙(萧即肃,墙谓之屏,原指古代君王宫室前边的屏风,大臣到此肃然起敬)。与晋王府萧墙有关的街巷有东、南、西,北、上肖墙。“肖”明代作“萧’,今简之为“肖’。
二是以古代驻扎兵营而名。校尉营是明代晋王府的禁卫校尉驻地,后袭用为街名。今有东、南、西、中校尉营。清雍正、乾隆年间,在晋王府宫城的废墟上营建房舍,驻扎绿营兵,在太原的叫“精骑营”,久而久之简称“精营”。后宅住居民,形成街道,遂名精营。今冠以精营的街道有精营东、西边街,精营中、南横街,精营东二、西二道街。
三是以嘉言而名。东来巷,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青牛而来,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紫气东来”表示祥瑞,取吉祥之意而称巷名。起凤街,唐朝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滕蛟起凤”之句,意为文章作得好。街又靠近清代考取举人的贡院,取其意而称街名。静安里,儒家经典之一《大学》中,有“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之句,“静”、“安”两字并通,取其“安静”之意。
四是与古代手工作坊、集市贸易有关的街巷。如帽儿巷、大小剪子巷,大小铁匠巷、靴巷等则是古代太原手工作坊的所在地。南北牛肉巷、豆芽巷,棉花巷,柴市巷等是过去太原肉、菜、柴与日用品的集市。
五是反映太原地理地形特征的街巷。今海子边一带,地势低洼,过去下雨常积水,曰“海子”(唐诗有“北方有水皆名海,积水成潭强号湖”之句)。以此称街名的还有海子边东、西街。明朝太原城西筑有阜城、振武两门。振武门地形低,汾河水患常由振武门流入城内,造成水害,故振武门又名水西门。而皋城门地形较高,不宜被淹,故又名旱西门。水西门街,旱西门街,水西关街,旱西关街均以此而得名。“杏花岭”,在明朝时为晋王朱木冈的花园,多植杏树,因地形呈斜坡状,时叫杏花坡,后易名为杏花岭。清末,始建宅居民,形成道路,称杏花岭街。
六是反映历史悠久的街巷名称。传说尧舜时天下分为十二州,以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今沿用古代区域名称而冠以并州的街路有并州东、西街,并州南、北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因唐地临晋水,遂改国号为晋,建城于晋水之北(古以水北为阳),故名晋阳。晋阳街、晋阳西街则是这一历史名称的沿用。
七是以中国革命史而得名。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由于新民运动在全国兴起,“新民”一词在社会上颇为盛行,冠以“新民’的街道即始于此。今太原有新民北街、新民东街,新民中街。解放路、五一路、胜利街的得名亦属这一类型。
八是为纪念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而名的街巷。迎新街、迎新路,是解放初期拓建而成的,寓“迎新废旧”之意。建设南、北路,是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内兴建竣工的,故以建设时期之意而名。新建路即以新建道路为名。
红市街
旧名“红四牌楼”,原是明晋王府前四座红色牌楼所在地,故名。红市街旧有育生医院、晋阳日报社等。《晋阳日报》前身为山西同盟会创办的《晋阳公报》,该报当时用通俗流畅的文笔介绍新思想,巧妙地揭露满清政府的黑暗腐败,极受群众欢迎。
钟楼街
因街内钟楼得名。地处今解放路中段东侧,西与按司街相连。路南侧原有钟楼一座,楼高3层,楼内铁钟高3米,直径1.5米。解放后将钟楼街、按司街、东羊市街合并,统一称钟楼街。其街旧有可达、开明、美光3家像馆以及广凝堂药房、大宁堂药房、兴隆药房,还有今聚合、义元升、明利华、亨得利、广盛德、复聚兴等多家买卖字号。
鼓楼街
因明建鼓楼得名。明代巡抚署衙前建成鼓楼一座,其高10余丈,东西长百余步,南北宽80余步,甚是壮观,解放以后拆毁。鼓楼街东至唱经楼、楼儿底,西至估衣街。清代鼓楼街称鼓楼前街,亦称鼓楼大街,民国以后改称鼓楼街。今将估衣街、鼓楼街、唱经楼、楼儿底等街道合并,统称鼓楼街。鼓楼街旧为山西金融中心,清代有大清银行山西分行,民国以来有中国银行山西分行、山西省银行、太原金店等机构。
桥头街
因位处宋“朝曦门”外护城河之吊桥遗址而得名。街名始见于清。道光《阳曲县志》云:“桥头街,相传关帝香亭下为桥眼,水入文瀛湖。”其街东至红市街,西连钟楼街。1958年,将原桥头街和红市街合并为一。
大中寺
因打钟寺而得名。宋大中祥符年间建寿宁寺,金正隆年增建钟楼,俗称打钟寺。辛亥太原起义时,兵火相接,打钟寺除佛殿外尽遭毁圮。民国2年(1913年),阳曲县人刘占元集股盖楼,辟建市场,打钟寺易名大中寺,沿用至今。其街旧有义和永、华信号、同德兴、协力公、天吉盛等买卖字号。
柳巷
据说巷内旧有水池,池旁多植柳树,故名。又据《永乐大典》所载,太原城原有大柳巷、小柳巷。明初建晋王府时将大柳巷扩入府内,小柳巷直呼柳巷。柳巷地处闹市,是太原的商业中心。旧有中华大戏院、绥西垦业银行、中华医院、中德医院、乐仁堂药店、同仁书店、世界书局、正大饭馆及其它许多买卖字号。解放后,拓宽柳巷北口至府东街,又打通柳巷南口至迎泽大街,分别称为柳巷北路、柳巷南路。
通顺巷
位于解放路、帽儿巷之间,南北通钟楼街、鼓楼街。其巷原名鸡鹅巷,为买卖鸡、鹅的集市。清代相继开设商号、钱庄,为求生意兴隆通达,改称通顺巷。该巷旧有江康布庄、美克油行、元新工厂及同泰祥、义顺成、庆和诚等十数家银行、钱庄。
帽儿巷
因巷内多帽子作坊,又是商家集中地而得名。相传,宋代时这里已是太原的商业中心。帽儿巷旧有晋绥地方铁路银行、和合生银号、长春楼珠宝店、天庆丰津货店、文宝斋书社、香积圆饭店以及永顺帽庄等。解放后帽儿巷并入都督北街,上世纪80年代拓建为经营地方风味的街巷——食品街。
麻市街
因街内旧为买卖麻及麻制品的市场得名。南接活牛市街,北接府门前。旧有太原市布业同业公会、太原市药材同业公会及利和银行、蔚成德药房等。1955年麻市街并入解放路。
府西街
金代天会中,阳曲县治徙入太原城。明初扩建太原城,县衙移至今府西街67号药材公司院,县衙前的街称县衙街。明洪武年太原知府胡维建府署于今省级机关幼儿园一带,府衙门前的街叫府门口。清代县前街东改称灰市街,有太原府署、阳曲县署、府学、县学及黑虎庙等。民国20年(1931),灰市街改为府西街。
通过西米市、东米市、柴市巷、酱园巷、馒头巷、牛肉巷、剪刀巷、铁匠巷、羊市街、牛村街、靴巷、纸巷等等的旧名称,大致可了解老太原的地域特征,也可猜晓昔日的繁华程度。这些街巷名乍听上去不免有些俚俗,细究则充满市井生活的乐趣,是这座城市古老传统、浓厚习俗的一部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16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