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骑行川藏线的忠告

骑行川藏线的忠告具体如下:

骑行川藏线的忠告

1、在饭馆点菜时注意荤素搭配,由于骑行出汗比较多,最好让老板多放点盐。

2、选择比较干净的餐馆就餐,以免吃坏肚子,点菜时不要吃凉菜、卤菜、豆荚类食物和不熟悉的菜,费时的菜也最好不点。

3、因为川藏线路程很长,有的时候到达下一个吃饭的地方就是一天,所以食物要及时补给,每次尽量带2顿食物,饼干、火腿、蛋黄派、沙琪玛、方便面

4、一定要带充足的饮用水,如果是为了省钱,建议在住的旅馆灌开水(口感看人品),沿途没有卖水的小贩。

川藏旅游路线:川藏线骑行指南

川藏线是川藏公路的简称。川藏公路是连通四川成都与西藏拉萨之间汽车通行的第一条公路。在此路修通前,千百年来,中国西南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枢纽就是逶迤在横断山区和西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交通驿道--茶马古道。

大约一亿年前,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惊天动地的相撞中,喜马拉雅山神话般地从古特提斯海缓缓升起,巍然矗立在8000米的高度。川藏路,就是人类刻在这片高原上的诗行。

关于西藏的雄美,有数不清的话题;关于西藏的路险,有道不完的故事;关于西藏的魅力,只有亲历才能领略。

川藏线沿途,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婉到崇高。

在这条路上,美景与泥沙走石相伴,冰川与河流共舞。或一山有四季,或千里皆碧空。湖光山色风情万种,草原牧场天地相连。川藏路翻越了12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跨过了14条波涛汹涌的大河,蜿蜒曲折,蛇形千里。

318线上美丽的风景

要找到一位真正骑行过川藏线的人,听他说真实感受,看他拍的片子,观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有朋友就推荐了河北日报记者崔立秋。从今年5月8日到5月29日,崔立秋和另外3名队友结伴启程,2166公里川藏线,全程未搭车,挑战自我极限,历时22天完美穿越,最终到达拉萨。行程中他写下了250多条微博,即时记录一路见闻与感受。

体验人生

作为一名职业记者,一向风里来雨里去但不事张扬的崔立秋,今年突然做出了一个十头牛也拉不回的决定:要沿川藏线,骑车到拉萨。不可思议的是,在此之前,他从未有过任何骑行经历,就连城市周边休闲性质的骑游都没有。

崔立秋决定要在2012年五六月份骑车去西藏。2011年秋天,他曾听一位朋友说起骑行川藏线的打算。他在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并为此在去年冬天尝试冬泳,增强寒冷抵抗力。春节期间,他为自己规划了今年的两个目标,一是考博士,二是骑车去西藏。“那时我连自行车都没有,根本就没有户外骑行的经历,但想象到途中的惊险 *** ,决定必须尝试,哪怕是途中返回。”他说,小时候曾梦想着长大后去当兵,后来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如果没有机会参军入伍了,就去骑行川藏线吧。

骑行的路上

计划五六月份出发,崔立秋到了2012年3月份才开始购买自行车。巧合的是,当他走进车店购车时,发现这个单车店正好在组织骑友们去西藏。“我本来打算单人独骑,但有团队更合适,于是就报了名。”他们定于5月4日从石家庄坐火车到成都,然后从成都沿川藏线骑车进藏。当时崔立秋还在犹豫中,“怕单位请不下年休假。”他说,“我那时拼命出差,拼命干活,希望请假时能顺利些。”

因工作原因,他比原计划推迟了两天启程。临走时,家人才知道他的真正目的,坚决反对他的决定,他老爸发很大的脾气阻止他,在家人轮番一遍遍劝说中,崔立秋仓促整理好备用物品,扛着那辆取名“白马王子”的自行车匆匆忙忙地踏上了火车。列车奔驰在冀南大地上,望着车窗外的村庄、树木、房屋和行人,崔立秋有点恍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途中百味

崔立秋说,不是亲自体验,就无法了解行程中的惊险与艰辛。第一天行程中,他就几乎崩溃。那是从成都到雅安的路上,刚爬过一个小小的土坡,海拔只上升了两三百米,崔立秋就双腿发软、脸色煞白、气喘吁吁地躺倒在地两次,很快就把当天的备用水喝完了。“这才第一天,后面海拔5000多米的山怎么爬?”后来,在队友不断鼓励下,他咬牙坚持下来,让自己逐渐适应。

折多山,是川藏线上第一个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爬山之时,正赶上大雨,头顶上电闪雷鸣,车轮下是哗哗的流水;再往前走就下起了冰雹,噼噼叭叭地敲打着头盔;快到山顶时,又下起纷纷扬扬的大雪,半天之内体验到了一年四季。一路之上,看到有些骑友干脆返回,有的下来避雨,有的推车前行,崔立秋选择继续骑车登顶。“当时来劲了,陡然生出与天斗与大自然斗的豪情。”登顶的一霎那,他将自行车往地上一扔,仰天长啸。“那种成功的喜悦,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法得到的。”

山口

最让崔立秋难忘的是住在112道班的那一宿。几个浑身泥浆的人,在经历了几天的疲劳骑行后,情绪突然有些失控。崔立秋说,当时有一名队友冲着墙大喊,“我为什么要走川藏线,在家里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受这份罪?”“那时整个人好像都麻木了,不仅是身体,还有思想。店主招呼我们吃饭,就吃饭,吃完沉默地坐着。”崔立秋说,在川藏线他学会了一副新表情——“发呆”,就是思想真空。那一天,大家就是这种状态,“衣服都懒得换,溼乎乎的躺牀上就睡。”

一路走来,几个人跌跌撞撞,终于离目的地拉萨越来越近。“那时队友们特别兴奋,像打了鸡血似的一骑绝尘,我则是把速度放慢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拍照,边录影边解说,仔细体会最后的那段路程,不希望它立即结束。”

友谊万岁

崔立秋告诉记者,如果不是一个团队,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完成川藏线骑行的困难要大得多。尽管崔立秋与另外3名队友此前并不熟悉,但22天的骑行,让他们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骑行中,友谊的力量

4人中,“车飘飘”是队长,擅长自行车维修保养。每天出发前,他会为队友们仔细检查自行车,并上好链油。队友“紫雾”物品准备最充分,有队友需要,随时提供。“格尔木”一路上为大家买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整个行程,大家共用一管牙膏,共用一块肥皂,遇到危险路段,大家互相照应。最后一段路时,“紫雾”的身体出了点儿问题,为了不拖累队友他决定搭车。挥手告别后,崔立秋心情抑郁,一言不发闷头前行。当得知“紫雾”根本没有搭车,只是想支走队友,没拖累同伴的压力,独自慢慢前进时,他为男人那种特有的坚强和责任感溼润了双眼。

微博直播

作为记者的崔立秋还有另外一份珍贵的收获,就是随时用微博发布行程中的见闻和感受。整个行程他共发布了250多篇微博,共约20000字,同时上传了250多张。崔立秋说,家人和朋友通过微博来了解他的行程与近况。有时赶上手机没信号,发布不及时,等信号恢复后,会接到很多短信,生怕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我感觉这样很有纪念意义,事后能让我回忆起一路上的点点滴滴。”

挑战自己

崔立秋在微博中写道:走川藏线之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泥石流、塌方、落石。318国道不是横穿深山峡谷,就是在山腰的悬崖峭壁上开凿,雨季泥石流和塌方是常有的事,出发前央视就播报了一次塌方,一路上我们又遇到多次。落石更是家常便饭,哪个川藏骑友没看到过落石呢?只要不落在头上就万事大吉了。幸甚至哉!

下海子山,90公里下坡有6条长四五千米的隧道,无灯,有障碍,有劫匪。11名骑友三人无车灯,我无灯,插在队伍中通过。另一无灯车友跟在我后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清,也不敢减速,怕后面撞上。对面过车时,才看清路边有马路崖子,上面堆放石板石块,还有排水沟。听说前一天两骑友重伤,一骑友遇难。

在路上

从芒康开始,川藏线和滇藏线合二为一,路上骑友明显多起来,男女老少,人手一车,衣着花花绿绿。进入林芝,“藏江南”波蜜的冰川、雪山、森林、河流、峡谷、飞瀑,美不胜收。感受:川藏路上的风景再美,也不如那些执著理想的人的精神更美,单车骑友们,像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他们是川藏线上最美的风景!

单车走西藏什么最重要?有人说是体力,有人说是毅力,有人说是耐力,也有人说是准备,是装备,是团队。这些其实都很重要,是走川藏线的基本条件,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清醒地认识自身的状况,合理地分配体力和精力,抓紧一切时间休息调整,多吃,多睡,还有就是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人和风景

崔立秋回忆川藏行印象最深的人时说,刚从成都出来就看见路上有很多60多岁的老大爷老大妈,以及20来岁的漂亮姑娘,驮着沉重的大包,听着有节奏的音乐,坚定地蹬着车。“紫雾”当时说:看看他们,我们有什么理由说到不了拉萨呢?在二朗山茶马古道墙,崔立秋他们遇到一位23岁的女孩子,此行前她的骑行里程不到100公里,在骑行论坛找了支队伍,瞒着父母就出发了。她说,一个19岁的上海姑娘曾独自骑完全程,我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到。湖北的小姑娘“太阳骏主”,广西18岁的小妹妹都在这条路上前进着。听到这,几个大男人发出由衷感叹:佩服!想起有句话说:如果你爱一个人,那就带着她去西藏,走318国道,体验生命中的浓墨重彩;如果你恨一个人,也带她去西藏,走318国道,体验今生不会重来的精彩。但是千万不能让她自己去西藏,抛开危险,她也会变成另一个人。

318,很多人的梦

骑行中,不管是那些超过你的人,还是路边休息的骑友,会面时都会伸出大姆指或者打出v型手势说“扎西德勒”。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人与人的关系会变得友好、简单而亲近。崔立秋说,在路上他们遇到一位53岁的郑州大姐,她加入郑州老年川藏骑车队,骑行16天才到新沟,因车队骑行速度太慢,大姐在雅安与队友分开,独自一人前行等候车队。她说自己也不知道何时骑到拉萨,不知道梦想能否实现。崔立秋说到现在我还偶尔惦记这位大姐到底怎么样了,没有伙伴独自前行,身体或者自行车出了问题怎么办呢?从雅江到巴塘,在海拔4000米以上,也是川藏线上最难走的300公里烂路上骑行了3天,天天下雨、雪、冰雹,90%的骑友选择了搭车,崔立秋只碰上了一个孤独的骑友像蜗牛一样,一会儿推一会儿骑。他坚强的身影也会时常浮现在崔立秋眼前。

说到沿途风景,崔立秋沉浸在回味中。他说,川藏线上很多河流都是以大山为界,它们的源头都是高山上冰雪融化后形成的一条条小溪,逐渐汇聚成大江大河,最终奔流入海。雅江水白,优雅、自信;青衣江清丽、悠闲;大渡河水黄,粗鲁湍急。此外,还有举世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尼洋河、拉萨河……不管爬山还是下坡,都会有一条条河流相伴。你往上爬,它就向下流,水声淙淙;你下坡,它就一路跟随,水声哗哗。它们滋养了树木、花草、牛羊,当然还有人类。每日听着水声,便是在聆听自然的天籁之音。

素有“摄影家天堂”之称的新都桥,让崔立秋流连忘返。从折多山下来,一路36公里下坡,路边的风景美不胜收。小河潺潺地流经山坡下稀疏的人家,高大的老杨树,成片嫩绿的青稞,十多头黑色的犛牛在草地上悠然地散步。真是人间天堂。

崔立秋说,越接近拉萨,风景越美得令人窒息。从通麦天险到排龙镇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十几公里临江断崖路沿途美景,竟然让4个大男人,五步一小停,十步一大停地走了整整半天时间。苍松、翠竹、绿草、蓝天,北山听鸟叫,南山闻虫鸣,脚下,是一条奔流的大河。队友们一路感叹,这哪里是青藏高原,真的是雪域江南啊。

崔立秋说,一路上最惬意的事:不是欣赏那蓝天白云,不是远眺茫茫雪山,不是登顶5000米东达山,也不是90公里海子山大下坡,而是躺在路边柔软的草地、垭口、积雪的山坡、烈日晒得暖洋洋的大马路牙子、河边能听见水声潺潺的沙石滩上,在风中摇摇晃晃的拉月藤吊桥上,不需要长时间停留,小憩片刻,看云卷云舒,爽!

6月29日晚上11点多,崔立秋在满天繁星的“日光之城”拉萨街头漫步。途经八角街,看到还有很多藏民扑下身体,三步一拜,这是怎样的一种虔诚!在拉萨,他们参观布达拉宫,再入大昭寺,前者更多的是建筑上雄伟、庄严、神秘、壮观的震撼,后者则是历史上深邃、凝重、宗教力量的震撼。谈到感受,今年37岁的崔立秋说,今天我如此平静地站在北戴河海滨,似乎失去了对大海的 *** 和冲动,怀疑自己心态老了。当年,从大连到烟台,黑夜,我一个人站在甲板上,海风卷起油布一样的海面。还有那个寒冷的冬天,穿着羽绒服在青岛看海;那个温暖的春天,光着脚丫到日照踩沙;那个炎热的夏天,在蓬莱看偶遇的海市蜃楼;那个凉爽的秋天,在鼓浪屿听琴声和涛声的交响曲。骑行西藏回来,觉得海滨生活是美好、安逸生活的写照。

随着年龄增大,对生活的选择越来越少,应该珍惜自己的规划与目标,按部就班的去尽力实现它。开始川藏骑行时我也担心自己翻不过那些海拔四五千米的大山,但对自己说一定要去试试,即使是失败也要失败在路上。很多事情没做之前,感觉那是一座“高山”,但是一旦下了决心,用毅力战胜自己的犹疑和怯懦后,会发现,哈,只要打败了自己,就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骑行川藏线的意义

川藏线,是连通四川成都与西藏拉萨之间的公路,有南线和北线之分。骑行者口中的川藏线多为南线,相对北线而言,南线路况较好,风光也更为秀美,经过的地方也多为人口稠密的地方,路上补给比较方便,更适合骑行。

用单车丈量这条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公路,已经成为了众多骑行爱好者的梦,随着海拔的升降,地理结构的变化和气候的差异,川藏线就像一幅次第展开的美丽的画卷,这幅画上有雪山、草原、原始森林、大江大河和神秘的藏区,同时也有悬崖、峭壁、险滩和自然灾难。多少人是因为这条公路而接触骑行,爱上骑行。无论是刚买到单车的新手,还是已经有了一定骑行经验的前辈,都对川藏线有着无限的憧憬,甚至很多已经几次出入川藏线的人,依然随时准备着再次踏上征程。

布达拉宫前的合影

很多人不理解这些骑行者不惜人力、财力、精力用单车来往于这条公路上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当他们带着不解的眼神,询问那些骑行者的时候,却不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每个在川藏线上攀爬的车手,对这条公路都有着各自的理解。也许那是新都桥的黄叶,也许那是雅鲁藏布江的河水,也许那是毛垭草原上的海子……那些曾经被设为电脑桌面的画面,就这样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了眼前,设想了无数个与它相遇的美好场景,没想到会是在一个不经意的转弯之后。骑行者欣赏着这次不算美丽的邂逅,斑斓的风镜挡住了溼润的眼眶,两行热泪却已滑落脸颊。骑行川藏,车手们永远期待着转弯后未知的风景和那份莫名的感动。

熟悉川藏骑行的人一定听过“川藏死飞哥”这个人,他骑着一辆死飞自行车(死飞车,向前蹬车是前进,向后蹬车是后退,不蹬车飞轮不会动,且没有刹车)反骑川藏线。死飞车上不能装货架,这位死飞哥就背着他的行李;车把手断了,就绑一根双节棍代替;可最后,就连车的前叉都坏了一根。“川藏死飞哥”已经成为了众多骑行者、死飞爱好者的偶像。喜欢死飞的骑行者,一定对速度有着强烈的渴望,在陡坡繁多的川藏线上,俯身冲下30公里的长下坡,没有了刹车碟片对速度的限制,路两旁的景物疾速飞向了身后。凌厉的风声在此刻的骑行者耳中,就像是一首激昂的进行曲,在鼓舞着他继续体验飞翔的感觉。骑行川藏,总会有一个刹那,让骑行者们拥有“像风一样自由”的感觉,那份疾速的 *** 被这些勇敢的车手们所追逐。

80后的苏州姑娘宁宁,和队友骑行2300多公里最终到达了西藏。他们用无数次的蹬踏,征服了12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雪山。这些从平原地区过来的都市车手,将自己的汗水洒在了蜿蜒的盘山路上。爬坡时剧烈的心跳,暴晒后龟裂的嘴唇,雨雪天气时瑟瑟发抖的双腿……也曾让他们一度想到退缩,返回氧气充足的地方,回归平淡的生活。但当骑行者们擡擡头,山尖的浮云似乎给了他们力量,咬咬牙,进行又一次的冲刺。最终,他们适应了高原稀薄的氧气环境,克服了海拔升降带来的变幻莫测的天气,当他们颤抖着举起自己的爱车,喘着粗气与汗津津的队友一起站在山巅的海拔牌旁边合影时,夕阳的余晖勾勒出他们金色的轮廓,这是胜利者的颜色。骑行川藏,他们所战胜的不仅仅是山峯。

一条历练人身心的国道

既然有登顶的喜悦,那必然也会有触底的懊恼。2142千米的路途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那个使单车失去平衡的石块,就躲在川藏线的某个角落,等待着骑行者的到来,给他们一个头破血流。身体触地的那一秒,是真正意义上的与川藏线“亲密接触”,这次接触有些沉重。一路跌跌撞撞,坚强的骑行者走完了全程,身上已经伤痕累累。代表着一次次失误的丑陋伤疤,扭曲而坚硬,成为了骑行者身体的一部分,代替着他们曾经娇嫩的肌肤。骑行川藏,一路的坎坷是骑行者们成长的催化剂,无论年龄几何,这都是一次蜕变的旅途。

川藏线上的自行车队很多,几乎每个去过川藏线的人,都会在路上或者旅店中遇到骑行的车队。车铃敲响了他们的友谊之钟,很多人在骑行的队伍里相遇、相识、相知,甚至相爱。他们在这条美丽而且危险的公路上互相扶持,一个微笑,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声“加油”都将成为各自前进的动力。争执和欢笑都化作了泥泞山路上的浅浅车辙,穿着骑行服的背影,肩并肩消失在路的尽头,是川藏线上别样的美景。骑行川藏线,是为了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这份情感和川藏线上的天空一样湛蓝,和高原上的空气一样纯净。

川藏公路陡峭的南线——川藏公路,东起四川省成都市,经康定、理塘、芒康、波密、林芝,到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一路翻越折叠山、剪刀弯山、耶拉山、东大山、米拉山等。4000-5000米。

陡峭的川藏公路

川藏公路南线东起四川省成都市,经康定、理塘、芒康、波密、林芝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一路翻越了折多山、尖子湾山、耶拉山、东达山、米拉山等十几座4000-5000米的高山,先后跨越了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十几条河流。一路上山峦起伏,高原气候往往是东多雨西少晴,山下春秋,山上风、雨、雪、雹,可以让人在一天之内体验四季。壮丽的自然美景一定会让你惊叹不已,陶醉其中。

骑马的魅力

骑自行车是完成川藏线南段旅程的最好也是最特别的方式。进藏是靠自己的体力,就像轮子每转一圈离天堂更近,轮子每转一圈离拉萨更近。很多美丽的风景总是被汽车扫过。借助自行车的超强机动性,你可以带着轮子沿着川藏公路自由而缓慢地细细品味。有山有谷,有河有溪,有乡有镇,有日出日落,有雨有雾,有鸟语花香,只有你自己才能亲身体会。有了自行车的亲和力,你可以全方位地近距离接触更多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不经意间带给你惊喜和感悟。

西藏是许多优秀游客的圣地。因为海拔高,地处偏僻,有一定的难度,让人心里痒痒的。西藏的基本注意点我就不重复了。但是,骑自行车去西藏和乘坐其他交通工具去西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要做特别的准备。在青藏高原骑行,海拔高,路途远,对身体要求比较好。如果身体不是很好,就不要冒险。你应该选择其他方式去西藏。

套用一句老话:一心,两手准备。

红心意味着愿意吃苦。川藏南线沿途困难很多,路线长,海拔高,陡坡多,土路多,气候多变。还有很多地方住宿条件不好,会影响你的休息和恢复。路上会有狗追你,绝对不是一次两次那么简单。而且车抛锚也是必然的。有必要对这么多困难做好心理准备。有了不怕困难却乐在其中的心,有了乐在其中的心,才有了奋进的精神力量。这颗红心也必须是一颗理性的心。安全绝对是旅途中的第一要务。计划和任务不一定要完成。你应该敢于尝试,同时学会放弃。你不应该被逼死,也不应该只求一时之快。

准备,体力,技巧。

骑自行车是一项体力活动。再次提醒你,高原骑行需要更好的身体,因为海拔高,路程长。如果身体不好,就不要冒险,要选择其他方式进藏。

建议先进行适应性训练。自行车新手可以通过远程和山地骑行训练来加强体能。

平时参加球类运动会有很大帮助。可以增强体质,增加肺活量,减少高原反应,增强身体协调能力,提高应急能力。

技术是指骑变速车和修自行车的技术。

通过长途和山地骑行训练,可以发现骑行中的一些问题,可以学习自行车的骑行技巧。这里的骑行技巧是健康安全的骑行技巧,不是能保持平衡的,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自己的变速车,做到上坡省力,下坡安全等等。由于川藏线南部路况复杂,需要掌握各种骑行技巧,可以从网上一些车友前辈的经验中学习。掌握自行车的基本修理和日常维护知识,如补胎、刹车系统调整、传动系统调整、链条加油等。

二,银子和时间。

我严重不同意这些说法:我骑行进藏花的钱最少,骑行进藏花的时间最少。

时间多了,可以慢慢前行,可以慢慢看风景,旅途会相对舒适,应对高原反应和身体小病也会更加灵活。

钱多了,可以吃得更好,住得更好,休息得更好,恢复得更好;可以买个好点的车,省力,安全,保养率低。它可以更好地装备,使旅程更安全、更舒适。另外,如果时间不多,要带够钱,部分路段用钱租车或坐班车。

有了心,有了准备,就好好计划吧。

川南线的总长度,因为有很多新的隧道在建,沿线有很多新的道路和改道,所以很难确定准确的公里数。以前是2100多公里,现在至少有2000公里。这样的长途旅行一定要好好计划。根据自己的能力,如果是团队成员,一定要清楚的知道每个团队成员的能力,规划好自己每天的行程和目的地。

要特别注意高度下降和波动幅度,以及天气变化。同样是上坡10公里,海拔3000米,4000米以上也用不了一会儿。但是10公里上升100米和上升500米,前者容易,后者会实现。最好自己做一个同样高度的地图,然后根据变化制定和修改计划,查询前方的路况、住宿、景点,及时修改调整计划,让行程顺畅。

1.季节和时间

第一个季节是从五一节到雨季前的七月。天气暖和了,基本上不再下雪了,所以你会带少一点,轻一点的装备(轻一点很重要,在高空运动的时候,负重的多少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体力),路上发生塌方和落石的可能性也小一些。

其次,八月雨季过后,冬天来临之前,秋天是无限美好的,但是当天气开始变冷的时候,就需要增加很多装备。

一些超能力的车友,从成都到拉萨,25-27天。我觉得不太好。即使受时间限制,完成骑行旅程也是浪费这条路线。建议规划35-40天,保证每天的行程不会太累,因为我们既不是职业赛车手,也不是苦力。我们应该平静地感受这段旅程,多拍些美景,多享受骑行的乐趣。如果时间真的很短,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或者相对平庸的道路乘坐班车或者租车。

2.旅程

第一段:

成都邛崃雅安新沟泸定康定

30多公里,柏油路,过了名山县城,开始上坡下坡。过了二郎山、二郎山隧道、大渡河,这段路是适应期,肌肉会酸痛。在康定休息一天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前面还有艰难的路段。也可以在康定后走15公里,在哲多堂的温泉里休息,接下来的任务会轻一些。

第2款:

康定3800米,叠山4200米,新都桥3500米,高儿寺山4200米,雅江。

先上后下的两段路30多公里基本都是柏油路,新都桥段正在施工。这两座山是难点。这座折叠的山上山有35公里长。高耳寺的坡度很陡,到了关隘后还是要往上走。需要注意的是,刚到4000米的高度,高原反应就会很明显。新都桥是摄影天堂。早上和晚上都很美

30多公里,上坡下坡,全程艰难,100公里是海拔4000米以上,会有一定的高原反应。只有路班能住,住宿条件会差,雷达站和军站现在都住不下了。在人间高城理塘休息,附近有一些长青客寺等景点。

第4款:

理塘3900米海子山4600米义敦3630米米拉那山3400米巴塘

50多公里,前段是柏油路,后段是土路。那山修了三条隧道,但是可以通过汽车但是可以通过自行车,所以要自己点灯。这段路以前是抢劫多发路段,现在有巡警,应该问题不大,但是要注意。

第5款:

巴塘金沙江大桥苗圃温泉3100米,巴拉山中段芒康4100米

100公里,过了金沙江大桥,就正式进藏了。过桥前有一条很好的水泥路,过桥后有一条石子路。进藏后,公路班已经换成了公路警卫武警,没有4路班了。不过有苗圃温泉可以住,海通兵站也不能住。你必须安排好你的落脚点和行程。芒康是川藏线南线进藏后的第一个大镇,也是滇藏线进藏的切入点。附近有很多景点。

第6款:

芒康3800米拉乌山4300米珠卡2600米觉巴山3800米徐戎3500米东大山5090米左贡邦达

20多公里,山前是土路,左贡后面是平缓的上坡路,主要是柏油路。

难点:土路,东大山,东大山是川藏线南部的最高点,要骑到海拔5000米。当我们到达邦达时,我们基本上已经走了一半了。

第7段:

邦4100米业,腊山4600米,巴苏3250米,安久拉山4100米,然乌

90多公里的叶腊山,又名怒江山,上山时柏油路,下山时尘土飞扬。八宿前后20公里的路基本都是沥青铺的。

难点:怒江山72弯下山。晴天灰尘很厚,一下雨就变成泥。容易摔倒的时候要注意。

然乌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有美丽的湖光山色和雪峰。可以从然乌转到兰查公路,沿着然乌湖走,看古老的冰川。

第8段:

冉仲巴松宗波密古镇通迈

20多公里,上坡下坡,一般下坡慢,路况挺好的。不过出来的时候湖光山色很美,然后山如黄山水如九寨,还有冰川瀑布。松总出来,山脚下是雨林,群山环绕,松柏怪石云雾低雾。米谷乡,穿越龚毅国家地质公园,在树林中骑马,鸟语花香。整段路的风景丰富多彩,就像走过一个大公园,值得慢慢看。

第9段:

麦排龙2100米东久2500米鲁朗3400米色季拉山4600米工布江达林芝八一镇

80多公里,只有通麦、排龙路是土路。这条路以前是天险,现在对汽车来说还是天险,但对自行车来说问题不大。过了排龙,上坡到色季拉山口,下山后比较平坦,一直到工布江达。

鲁朗林场有漂亮的房子和农田广场,和林场的雪峰一起美如油画。塞拉山可能要到秋天才好看,下去之后是一条比较平坦的路。我们已经到了有藏南之称的林芝,首府八一镇是一座规模较大的藏族城市。

第10段:

贡江大松多4300米米拉山5030米墨竹工卡拉萨布达拉宫

70多公里,基本都是好的柏油路。首先,它上山到米拉山口,然后下山到拉萨。

难点:海拔5030米的米拉山口,28公里上升700米。一直开到拉萨,直到布达拉宫前拍照,留下激动人心的瞬间。

在这里,旅程只分为十段,每一段路上花的日子都要计划好

在此,我向05年前骑行川藏线的前辈们致敬!从之前的攻略和游记可以看出,现在的路况比当年好了很多。让我们向一路骑行的车友们致敬!这需要体质、意志、时间、机遇、能力的配合。

3.住处

川藏线沿线的食物,两头便宜,中间贵。靠近成都、拉萨的地区相对价格较低,中部地区因为交通不便,交通成本较高。

早餐一定要吃好,淀粉类食物加鸡蛋。

一般午餐吃干粮,既省钱又省时间。早餐可以多买馒头、大饼、馒头、鸡蛋,还可以沿途供应高能压缩饼干(味道比以前好多了)。午饭时间不确定,可以分别在11点左右和3、4点吃饭,补充体力,吃点零食休息,喝水或者休息一下。

一般晚餐都是川菜,荤素搭配,蔬菜8-10元,肉炒10-20元,肉15-30元。

大陆运来的水果不便宜。当地的桃子、苹果、杏子和李子要到六月底才会成熟。路上有一些早熟的水果,可以尝尝。不要错过林芝的西瓜。你可以去每个镇的市场买些黄瓜,吃点水果保证身体健康。

城镇的住宿很充足,也很节俭,但是对于大运动量来说,更好的休息,更好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一张床的价格:不带淋浴的10元左右,带公共淋浴的15-30元,带淋浴马桶的20-40元。花洒多为桶式电热水器,一个人使用只需30分钟。如果是公共淋浴,要注意时间。也有很多热水器有问题,或者电压水压不够。一定要注意,不然你会一时冲动走开,生气。更何况会因为晚上温度低。

在一些小城镇,条件很差,要注意防蚊。我们在队列中和房间里发现了蝎子。

注意:

前面攻略里提到的兵站接待,基本已经不接待游客了。有传言说,招待会期间在兵站发生了一些事情。

道班住宿免费,但只是空房子,可能还挺通风的。一定要有睡袋和防潮垫,平时自带食物。

入藏后,道教班已被护路武警取代,有的被破坏,有的租给虫草采挖者和商人,有的可以住宿,也可能满员。

入住时,自行车一般直接放入房间,大一点的酒店可以放在行李房或餐厅。

4.设备配置

一路上在西藏遇到的自行车,最便宜的在1000元左右,最贵的也要4000-5000元。虽然有人骑28寸的自行车去西藏,但是一辆靠谱的品牌(阿米格尼、捷安特、美利达)变速自行车能让你安心,确实能把维修率降到最低。

虽然现在路况好了很多,但还是要选择山地车,主要是综合适应能力强。想省钱就选有点偏向于出行的山地车,体现在原有的承重后车架,前后沙块,前后反光板,不需要额外配置。这样经济耐用的全地形自行车性价比最高。如果钱不是问题,可以参考店员的推荐。

外胎应该是山地胎,中间细平纹,花纹一致,两边齿厚。在土路骑行时,侧面粗齿纹可以防止碎石切割,耐磨,而在柏油路上,则需要细素纹的迅捷。

想在成都买车,可以去西玉龙街,各大品牌的自行车店都在那里。竞争激烈,价格自然合理。

到达拉萨后,可以坐火车托运自行车回家。价格参考:到广州140多元。

自行车备件和维修工具

服务工具:

多用工具(包括活动扳手、十字螺丝刀、小刀、错钳等。),1把双头固定扳手和

备件:1个轮胎(3人左右备用一个)、1个内胎、1-2个刹车片、1根长2根短刹车线、1根换挡线、1把废牙刷(用于清洁链条)、一些缝纫机油(用于润滑链条)、铁丝或橡胶绳、一些电工3M胶带(用于固定)。

行李放置:

包车头,装地图等常用小物件,方便取放;装载水壶、食物等重物,平衡前后负荷。行李包是降低重心,提高汽车稳定性的最佳方式。如果用大背包,一定要有安全宽大的架子。你要注意包包的平均放置,包包要扎牢。缺点是重心高,不稳。好处是旅途中可以很好的存放自行车,随时背着背包行走。

最好用市面上摩托车用的那种绑绳子。扭结的编织绳极难折断,有一定的弹性,系东西方便又结实。

车辆维护:

下雨天漫长的下坡路,刹车片磨损。检查刹车片是否应该更换。雨后链条的润滑会被冲走粘上泥沙,很容易生锈。有必要用水清洗,重新上油。在颠簸的土路上,每天都要检查两个车轮、胎面、尾袋的螺丝是否松动。

调整制动系统以达到灵敏和适当的状态。按照个人舒适的原则调节座椅高度,上坡和路况加大,下坡和路况减小。

骑行装备:头盔、钟表、骑行服、夜间照明工具、背包或背包的防水套、防晒用品。这些旅行将更加安全和方便。

旅行设备

服装:根据季节不同,速干衣裤、透气骑行服、轻便防水透气衣裤、保暖内衣、保暖外套等。路班住宿条件差,视季节而定,有-15到5的睡袋,防潮垫。

帐篷,因为川藏线沿线基本都有住宿点,可以不避而增载。也看到有骑手队伍配备帐篷和炊具,大群人扎营。

药物:防治高原反应的药物、治疗感冒发烧的药物、增强代谢的药物、维生素C、胃肠药等。

只要装备实用,够用,必要的话一定要有。当麻烦来临时,你可以及时自己解决。否则,你将不得不在川藏线荒芜的路段付出惨痛的代价。

5.旅途中注意环保。

我去过美丽的新都桥,看到农田的沟渠、小河上布满塑料袋、饮料瓶等难以分解的垃圾,我很沮丧。今年故地重游,大有改善和整改。然而,这种污染在西藏又出现了,美丽的然乌路边、湖边堆满了垃圾。

骑车本身就是一种环保的表现。即使我们可能无法促进环境保护,但我们必须自己保护环境。旅途中,不要改变当地原有的自然环境:尊重当地习俗;不吃东西的野生动物;旅途中产生的垃圾要进行保管和收集,然后投入镇上的垃圾处理收集点。

川藏公路南段逐渐成为国内外知名且广受欢迎的自行车出行路线。318国道这一段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沿途有乡镇提供住宿和物资。事实上,如果川藏南路管理得更好,它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骑行路线。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26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