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属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特点是
不属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特点的是客体性。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相关问题:不属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特点的是(B)。
A、主体性。
B、客体性。
C、道德性。
D、体验性。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介绍:
1、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特点:主体性、道德性、体验性。
2、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实施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行为等内容的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大学生生命教育新模式;人来源于教育、生成于教育、提高于教育,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
3、生命:人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一次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决定人生命全过程的质量;重视每一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就是重视生命全过程的质量。
4、教育: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此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如何看待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进步。
很多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繁衍,生存,如果人活着,没有进步,繁衍和生存只是一个简单的生命重复,没有任何意义。
打开任何一部历史书,记载的都是人们进步的过程。中国的历史从三皇五帝到现在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西方文明从古希腊开始,到现在各方面的现代化生活,从科学的发展到个人的生活水平,各个方面,都在进步,进步是我们人类存在的最终的意义。
人类终极提问: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大胆的设想回答)
哲思短语: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进步
1.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喜欢美好的事物,是人类共有的特点,甚至有些人对事物还有完美的倾向。
对生活也是这样,大家都向往更美好的生活,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人们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社会的进步,又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历史的进步成为了人类生命延续的意义,人类如果没有了进步,生命的延续将没有任何意义。
人类终极提问: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大胆的设想回答)
2. 关键人物的引领。
人类社会也不是一直向前走的,是螺旋线式的向前,在发生倒退的情况下,需要关键性人物引领大家,重新走回到进步的道路上来。
历史上每次大的冲突,起义,朝代更迭等,都是人们生活环境退步到一定程度之后发生的,当大部分的人们发现退步了,就会表达自己对生活退步的不满,社会就会发生一些大的,群体性的事件,一般影响都比较大。
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一些领导力很强的关键人物,引导大家回到社会回到正常的,向前进的道路上来。
3. 自然选择的结果。
在自然界大家都了解达尔文化的《进化论》,核心观点是优胜劣汰,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也是这样的,尤其在科学发展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每当人们的生活积累到一定程度,科学技术就会有跨时代的科学技术发明出来。
到目前经过的三次产业革命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当人们的生活水平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跨性质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会的进步都是有巨大推动作用的。
人类生命的意义是由所有单独个人的意义组成的,个人生命的意义对人类生命意义有决定性的影响。
人固有一死,而很多人却无法面对这个事情,而“死亡”这个词汇对于大多孩子来说,都有很多深深的畏惧感。
社会的发展及进步,让很多孩子在安逸,轻松甚至可以说顺利的环境中长大,而这些就导致了孩子们对生命的轻视,脆弱的心理防线,抵挡不住一点挫折。总把“大不了一死”这种过激的话挂在嘴边。
现在学生自杀的案件让很多人都感到惋惜,学生心理的脆弱却往往把简单的事情走上了另一种极端,寥寥草草的结束了自己本应该灿烂的一生。就根据这一现象,多所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
多所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
清明节将至,各大高校开设的“死亡教育课”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等在内的20多所高校开设死亡教育课程。
山东大学连续14年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专业选修课,主讲老师王云岭副教授介绍,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公开地讨论死亡话题,还会到带领学生参观殡仪馆,参观完整的殡葬流程。
要让学生学会站在生命终点反思和规划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死亡观。
家庭教育也尤为重要
很多青少年在面对事情的本身缺少一定的认知性,本身的思想不得不成熟和心理建设的不全面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往往用一些极端的方法来处理事情。
就对于家长来说,需要正确的引导孩子们对事情的处理方法和方式,不能过分的要求孩子在某一专业学习上面拔尖,而家长有着自己的工作,有着自己的事情,这就导致孩子的努力是家长看不到的。
而学生放松一下就被家长抓包的事情也多不胜数,这种久而久之的误会对于孩子的压力是巨大的,往往在这种病态的压力下,学生采取的极端处理方式让很多人感到吃惊,等到了这一步的时候,家长在怎么后悔也无济于事了。
所以家长们要学会与自己的孩子沟通,正确地引导孩子们对事物的看法。
作者寄语
每当网上看到一些年轻人自杀或者因为矛盾冲突而伤害他人的新闻,就感到深深地惋惜,他们对生命缺乏敬畏感,把死亡视为一种解脱,没有正确处理生与死的关系,体会不到生的可贵,活着的意义。
遇到事情要学会以顺其自然的心态去面对,要学会并且懂得珍惜当下的每一天和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35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