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各族自治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行政区划 隆林各族自治县
原称西隆县。1951年西隆县划分为西林两县和隆林县。
1953年成立隆林各族自治区(县级建置)。1955年改现名。
2000年,隆林各族自治县辖3个镇、18个乡。
2005年,者隘乡并入新州镇;常么乡并入德峨乡;长发乡并入克长乡;龙滩乡并入岩茶乡。隆林各族自治县辖4个镇、12个乡:新州镇、桠杈镇、天生桥镇、平班镇、沙梨乡、隆或乡、者保乡、者浪乡、革步乡、金钟山乡、德峨乡、猪场乡、蛇场乡、克长乡、岩茶乡、介廷乡。
地理条件 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图地理位置 位于广西西北部,处在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带。它东与田林县为邻,南与西林县接壤,北以南盘江为界,与贵州省的兴义、安龙、册亨等县市隔江相望, 气候 属亚热带高山气候,四季分明,温润多雨。
地形 县境地处云贵高原,地势高峻,山体巍峨,海拔多在800~1400米。最高峰斗烘坡海拔1951米。西南金钟山1819米。山体高大,山峰如锯齿,森林茂密。
自然资源 隆林各族自治县水利 隆林的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南盘江下接红水河,有被誉为隆林经济“命脉”的冷水河。水能资源除南盘江为国家重点开发外,境内小流域现已开发2.68万千瓦,尚有14.97万千瓦的电能可开发利用。
矿产 隆林的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的有锑、黄金、煤、水晶、石灰石、等辉绿岩等。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其中锑矿蕴藏量达6.3万吨。
植物 植物资源有593种,仅国家、自治区重点保护动物就有112种,素有“土特产仓库”和“天然药材库”之称。现有森林面积155346.2公顷,木材积蓄量539685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3.6%。
经济建设工业 近年来,隆林各族自治县以资源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成效喜人。2006年全县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亿元,比上年增长52%。财政收入完成3.6867亿元,同比增长6.61%;全县共实施50万元以上项目77个,已完成投资3.8亿元,初步走出了一条以电力为基础,走水电结合、矿电结合、矽电结合、铝电结合、煤电结合的隆林特色工业发展路子。
隆林各族自治县是广西小有名气的有色矿藏之乡、全国锑矿主要产地之一、中国“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平班水电站就建在此。围绕资源和区位优势,该县确定了“以煤兴电、以电兴工、以工兴县”的工业发展战略。随着自治区“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年产50万吨电解铝厂、120万千瓦装机容量火电厂落户该县,隆林以此为契机,
隆林各族自治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实行重点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的通知》、《关于招商引资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招商奖励办法,实行“一站式”、“保姆式”、“按时办结”制度,着力营造招商、亲商、安商、稳商的氛围。 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全面推进该县工业化进程。2006年以来,全县开工建设了隆林电解铝厂保全电源、那达河流域水电站等项目66个,总投资30.23亿元;储备隆林火电厂等项目119个,投资额达100多亿元。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属冶炼和能源为主的东部工业经济区域带,并规划建设占地约1500亩的工业集中区。工业集中区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场地平整并落实入园企业两家,二期工程已完成征地227亩,腊仁桥头能源工业基地已规划土地面积800亩。年产4.5万吨的铝棒加工项目已完成95%工程量,铝厂二期后续2.8万吨电解槽的安装工作已完成并进行投产;天生桥水泥厂企业改制工作完成。仅2006年1-11月底,该县金属冶炼行业缴纳增值税就达2074万元,同比增长107.4%。引进广东亨达利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隆林铝产品(铝棒)生产线等项目17个,总投资达5.45亿元。
农业 。200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41615亩,粮食总产80637.5吨,平均亩产236公斤,其中中稻播面87593亩,中稻总产量36117.7吨,中玉米播面169597亩,玉米总产量36540.3吨。经济作物播面为203506亩,其中烤菸37700亩,产量3289.3吨,甘蔗11359亩,木薯1953亩,药材(五谷等)7160亩,油料作物(油菜、花生)29205亩,蔬菜93488亩,香西瓜1390亩,其它经作物(芭焦芋)19446亩。茶园面积2386亩,产量391.8吨。水果面积(挂果面积)12105亩(不含板栗、核桃等坚果类),产量4465吨。水稻、玉米、烤菸、水果、蔬菜、油菜等作物已成为种植业中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水稻推优达94%以上,玉米推优57.6%,各种经济作物良种推广率达80%以上。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逐步形成,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40%左右
隆林各族自治县。 林业 全县土地总面积530.6万亩,其中土山面积367.7万亩,占69.3%,石山面积162.9万亩,占30.7%。林业用地面积320.88万亩,有森林面积233万亩,林木蓄积54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3.76%。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造林26.85万亩(退耕地造林12.85万亩,荒山造林11万亩,配套封山育林3万亩),项目涉及全县16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20080户10.996万人。完成“路、城、点”生态群带建设工程3万亩。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157.7万亩,完成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5.0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1万亩,封山育林2.95万亩)。
隆林县有广西金钟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广西大哄豹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两个。目前,正在开展介廷乡境内的“九十九堡”县级自然保护区调查规划及筹建工作,广西金钟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已通过专家认证,现正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养殖业 “十五”以来,隆林县积极调优水产畜牧业结构,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择优发展,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在山区重点发展牛、羊等节粮型畜禽,在库区重点发展网箱养鱼和库湾围栏养鱼,使水产畜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推动了水产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2005年底,全县渔业养殖面积达9.8万亩,其中,大水面鲢、鳙鱼养殖0.9万亩,库湾围栏养鱼0.5万亩;网箱养鱼达2226箱,比“九五”期末增长84.9%。渔牧业产值实现1.57亿元(其中牧业13550万元,渔业2191万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5.2%,渔牧业产值在全县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了28.5%;农民在渔牧业方面纯收入366元,比2000年增加100元,水产畜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2007年来,隆林县实施了圈养山羊、种草养猪和种草养牛等示范项目,建立健全隆林黄牛养殖示范场1个,种草养猪示范点5个,
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山羊养殖小区5个,山羊圈养示范户50户。至9月底全县累计人工种草7000亩,利用农作物秸秆6.5万吨,配套养畜9.5万头(只)。 非公经济 隆林县进一步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放宽登记条件,最佳化办事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支持、引导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大力开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鼓励有条件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承包、租赁、兼并、购买中小型国有企业,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下岗职工再就业结合起来。同时,努力帮助少数民族民众摒弃“轻商”的传统观念,鼓励他们走出家门经商办店,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目前,全县个体工商户已从1995年的2000户发展到3614户,从业人员从1995年的3000人增加到6347人;注册资金从1995年的1200万元增加到2321万元;私营企业从1995年的8户增加到18户,从业人员从1995年的150人增加到321人;注册资金从1995年的320万元增加到1296万元。
民族风情隆林各族自治县聚居著苗、彝、仡佬、壮、汉等五个民族,具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古朴奇特、浓郁的民族风情,被称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隆林具有内容丰富独特的民族风情节日。其中五个民族共庆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三月三”、“五月五”“七月十四”。各民族传统的节日有:苗族的“跳坡节”,彝族的“火把节”,仡佬族的“尝新节”,壮族的“香根节”(农历正月二十八)“三月三”或“排歌节”、“四月八”、“六月六”、“九月九”、“冬至节”、“灶王节”。而在这些节庆当中,影响最大,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则是苗族的“跳坡节”,彝族的“火把节”以及仡佬族的“尝新节”,每年当这三个节日举办的时候,吸引不少区内外及海外人士观光旅游。
“跳坡节” 苗族的“跳坡节”是苗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
隆林各族自治县“跳坡节”这天,远近村寨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到坡场来,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和竞技活动,此时其他民族也蜂拥而至看热闹; “火把节” 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这天,白天彝族村民杀鸡宰鹅、祭祀祖宗,入夜人们手持火把,绕着住宅和田垌转,尔后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抹黑脸” 则是彝族男女青年交友或彝族人民喜迎宾客的特有习惯,冷不防的把锅烟墨抹到对方脸上,然后相互追逐嬉戏。
“吃新节” 仡佬族的“吃新节”是他们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夏收前后,田里粮食成熟了,仡佬人都要举行一次别有韵味的尝新活动;
还有壮族的 “三月三” 排歌节、壮戏;高山汉族的 婚嫁习俗 等均别有风味。
面积人口隆林是多民族聚居区,全县有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9.41%,境内重峦叠峰,沟壑纵横,石山面积占总面积的34.92%,土山面积占65.08%。土山面积369万亩,农民人均11.2亩,有214.48万亩草场可用于发展畜牧业。
全县农业户数74575户,全县乡镇人口345799人,其中农业人口336858人,农村劳动力190002人。2005年末有耕地面积293706亩,其中水田91119亩(保水田47058亩,望天田44061),旱地202587亩(固定旱地127399亩,不固定旱地75188亩),农民人均有耕地0.87亩。
旅游服务 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县北与贵州国家级风景区马岭河峡谷、黄果树瀑布接壤;西与云南昆明世博园、石林风景区接壤;东与百色、桂东南的大景点接壤,形成滇、黔、桂旅游“金三角”的中心,旅游开发潜力巨大。隆林具有众多的旅游观光景点。其中自然景点有:雪莲洞、天湖(万峰湖)、自治区级金钟山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大烘豹自然保护区等;民族风情旅游点有:么窝、大树脚、张家寨、龙洞大寨、那伟洞沟、马场大坝等。隆林具有初成规模的旅游接待设施。县内有三星级旅游宾馆1家,共有大小宾馆、饭店、招待所等约30家,床位约2000床。
雪莲洞风景区 距隆林县城24公里,离天生桥13公里,位于隆天公路边2公里处。它包括洞外大面积的绿地跑马场和洞穴景观。雪莲洞全长2000多米,以举世罕见的洞中四大精品景区闻名:神圈莲池景区、雪松梯田景区、雪莲阡陌景区及地下森林景区。这些景区均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天湖(万峰湖 ) 隆林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的结合部,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境内有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水电站,电站形成的高原天湖——万峰湖将三省区连为一体,素有“高峡出平湖,一日游三省”的美称。
冷水瀑布风景区 冷水瀑布又称神龙喷水。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城南14公里冷水山。源出梅达山地下河。它是一幅宽几十米,高100多米,长年平均流量每秒5.23立方米的飞瀑,分为3股:左边一股,顺峭壁直奔而下,气势磅腐礴;右边一股,则从高山石洞中倒吐而出,飞落潭面,水汽升腾,形成层层薄雾;中间一股,直冲数米后,又沿一突出于崖上的峭壁,成抛物状降落。在山脚潭面瀑布飞落处,有一小洞可观瀑布。现从梅达到冷水滩间,分4级建发电站,晚间山上山下,银灯万盏,犹如神龙吐珠,给冷水瀑布增添无限光彩。
德峨民族风情乡 该乡位于县城南面30公里,聚居著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共17000人,其中少数民族15980人,占总人口的94%,系典型的民族之乡,堪称“活的民族博物馆”之缩影。街场上,满目皆为五彩缤纷、艳丽夺目的民族服饰,对情歌声、唢呐、芦笙声、“尝酒”的叫卖声
隆林各族自治县不绝于耳。夜幕降临,对对情侣仍在街场上难舍难分,他们沿用着古老而独特的“比腰带”、“跳月亮”、抢头巾等恋爱方式挑选自己的意中人…… 天生桥风景区 天生桥位于县城西面30余公里的南盘站畔,与贵州省兴义、安龙等县市隔江相望。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挢水电站就矗立于“天生桥”的遗址上。这里,有“亚洲第一坝”一级站高坝,有堪称全国之最的人工飞瀑,有面积为178平方公里的“高原天湖”。游人乘快艇可进行滇、黔、桂三省(区)接壤地“一日游”,浏览沿岸的奇山秀水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从高坝溯江而上30公里,可抵贵州省境内著名的风景区马岭峡谷和著名的“水上森林公园”金钟山林区;溯江而上150公里,可达广西西林县与云南省广南县的接壤地——八大河。
张家寨 该寨位于德峨街场南面8公里处,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建筑特色的苗族村寨。该寨座落于青山石壁之上,均为木瓦结构的平房,古朴典雅,古色古香。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世代在这石崖上生息繁衍,从他们身上,可以寻觅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
科教文卫教育 2006年教育整体水平持续提高。全力打好“普实”攻坚战。在保证正常投入的基础上,一次性投入618万元用于“普实”建设,“普实”工作2006年10月份顺利通过自治区级评估验收。幼儿教育迅速发展,再次被联合国儿基会列为“早期儿童发展”(ECD)(2006—2010年)项目县。投入资金399.12万元,实施“世行贷款项目工程”9个。
文化 目前已完成苗族“跳坡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撰稿并报送自治区专家审定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足本县原生态苗族传统节庆“跳坡节”基础上创意的大型苗族原生态歌舞诗《跳坡苗山风》剧本已通过市委宣传部立项。
隆林各族自治县体育 隆林县打陀螺男女代表队在全市首届民运比赛团体赛中双双夺冠,并代表百色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区民运比赛;在全市首届“山基杯”跆拳道比赛中,隆林县获7金3银1铜,并获得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和女子团体总分第二的佳绩。
广播电视 乡(镇)有线电视网路顺利从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剥离,15个乡(镇)网路服务站全部挂牌并正式运作;抓好全区县级城区有线电视数位化整体转换试点工作,已完成40个小区的数位化转换,平移用户5000多户。
卫生 全力做好各项农村卫生工作,抓好新一轮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加大各种传染病和地方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力度。逐步扭转妇幼卫生工作被动局面。不断提高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综合应急能力。加大卫生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切实维护广大民众的利益。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大力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活动。人口和计画生育各项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各项优质服务深入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治理力度加大,认真完成全县各项人口和计画生育工作任务。全县人口出生6345人,计画生育率70.32%。
特色产品县境内林区广阔,牧草丰盈,有黑山羊、黄牛等优良畜种及油茶、油桐、烤菸、蜂蜜、烤姜、薏米、灵芝等等,均属传统出口产品,其中隆林山羊是岭南地区的良种,烤菸是广西最好的优质烟,可与“云烟”相媲美,隆林桐油是全国有名的免检出口产品。民族特色工艺品有:民族服饰、蜡染、刺绣、芦笙、口弦、五色香包、绣花手袋等。
风味小吃地方风味小吃有:黑粽子、羊瘪汤、辣椒骨、五色糯饭、枕头粑等。
隆林各族自治县 隆林各族自治县 隆林各族自治县 隆林各族自治县恩施市内景点介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是湖北省的一个自治州和地级行政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湖北、湖南、重庆三省(市)交汇处。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恩施市的景点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叶挺将军纪念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恩施州西郊后山湾154号209国道上侧。属于历史文化人文景区。关押叶挺将军的旧址是一座180平方米的简易土木结构住宅,有三间正房、两间厢房和两个飞檐,供厨房和卫生间使用。属于俗称“钥匙头”的恩施民居建筑。卧室陈设简陋,只有一张三屉木桌、两把椅子、两张木床和一个脸盆架。1983年,原址恢复重建,左侧新建一座330平方米的“叶挺将军纪念馆”。馆内陈列有叶挺将军生平事迹的、人物、资料和实物,以及恩施人民抗日战争的和文字资料。“皖南事变”后,叶挺将军曾两次被囚禁于此。叶挺将军亲手种植的茶树至今枝叶繁茂,被恩施人民亲切地称为“茶将军”。朱利安铁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恩施市东部五峰之首龙首山顶清江中游,距州城区约1公里。属于历史文化人文景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动工,次年竣工。因五峰如五峰连珠,故名朱利安塔,距今已有170多年历史。朱利安塔是恩施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恩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景观之一,也是恩施州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因为它矗立在五峰之上,俯瞰恩施。山门上有一幅对联,上面写着“巴山重于蜀,沂水重于楚田”。朱利安铁塔隐藏在绿树中,空砖墙从北向南延伸。这座塔有七层,高42米,呈圆锥形。基脚和第一层是青石做的,其余是青砖做的。塔厅面向西南,入口有123级石阶盘旋至塔顶。塔的八个角上各雕有一尊托利斯雕像,造型独特。塔顶七颗大锡珠重叠形成塔刹,与塔身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恩施土司城堡国家3A级景区位于恩施市郊区的栖凤大道,距市中心1.5公里。是土家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属于古迹建筑景观民俗景区。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恩施土司城”,2002年对外开放。恩施土司城是以展示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休闲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大型文化公园和旅游景点。主要分为民族文化展示区、宗教展示区、休闲娱乐区三个主要区域。恩施州有土家族、苗族和侗族的传统建筑,展示了他们独特的建筑和雕塑艺术。土家族“金九堂”位于民族文化区的中心,集吊脚楼、挥手堂、官话厅、书院、平台、剧场等传统土家族民居为一体。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雕梁画栋赏心悦目,雕花门窗古朴古朴,集土家族建筑、雕塑、绘画艺术于一体。恩施博物馆位于恩施市凤凰山东麓,是湖北省少数民族文物展示、保存和研究的中心博物馆。前身为恩施文物队,1993年4月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一直沿用至今。收藏文物7万多件,极具巴基斯坦文化特色。恩施博物馆巴图云风文物展由两部分组成。“历史遗迹”展示了人类在恩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从清江流域的“直立人”和巴文化,到元明清的土司文化和鄂西南的怪石崖葬文化,形成、发展、壮大的全过程。《民俗篇》从土家族、苗族的吃、穿、住、用、行等方面,反映了恩施州各民族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建筑上有精美的“吊脚楼”、“土家民居复原”,饮食上有独特的“油茶汤”、“喝杂酒”、“吃年夜饭”,有趣的“女儿会”、“牛王节”,还有奇特的“哭嫁”、“跳丧”等婚丧习俗,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渊源和文化特色。柳州城遗址位于恩施市七里乡椅子山。它是南宋至元代至元代中期(1259-1276年)清初的石洲古城遗址,俗称九洲城。属于历史文化人文景区。南宋灭亡后,该城曾是古代石州人抵抗蒙古军队的军事中心。从元至正元年(1274-1276),南宋前朝本部在此进行了艰苦不屈的抵抗,蒙古军队损失惨重。城内遗迹众多,有古城墙遗迹、巡路遗迹、校坝、点台、鼓台、兵器坑等。尼姑庙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寺庙,西楼是尼姑室,东殿供奉着20多尊佛像。西瓜碑,位于柳州市二太平,是恩施市著名的碑刻,已被列入湖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名单。碑高4米,宽3.5米,厚3米。它是由天然的巨石砂岩雕刻而成的。碑上刻着169个字,记录了这个地区种植西瓜的历史。石州市砖路摩岸石刻位于柳州市南门西侧的岩石上。全文为“宋宪春、丙寅、、郡守张,伐险避之,筑此路使之行”,是了解恩施地区历史的重要资料。国家农业科技高新示范区湖北农业旅游示范点位于恩施市郊,东临恩施机场,西临清江。209国道纵贯南北。是集科研、推广、培训、种苗供应、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它建于2000年。2003年5月,该园被恩施市科协和恩施市委宣传部联合批准为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基地。园区占地56万平方米,山川秀美,河水清澈,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良。沿江有近1.5公里长的天然绿色屏障,沙滩众多。规划由一个中心和七个“园中园”组成公园里的山和水、草坪、树木、阳光走廊和明亮的建筑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面。龙洞河距恩施市区仅3.5公里,公交可达,毗邻徐家坪机场,曾冠名209、318国道。属于文化旅游景区。龙洞河景区植被丰富,水质幽静,文化底蕴深厚。它是抗日战争时期第六战区的大本营,蒋介石府、陈诚府和应时府等历史遗迹仍然存在。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龙洞河》中写了三年鄂西、川东、湘西、桂北第四纪冰川现象的总结。龙洞是龙洞河的源头之一。这是一个二叠纪石灰岩洞,位于半山腰,周围是竹子和郁郁葱葱的树木。洞系呈树状,由三条主要通道相连,许多小分支在龙洞的厅堂走廊交汇。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瀑千姿百态。喀斯特洞穴根据其地形分为三种类型:干洞、出水洞和过水洞。清江滩涂位于恩施市区至浑水河大桥段。清江滩涂起始漂流码头位于恩施市,终点码头浑水河大桥距恩施市区38.5公里。游客们都被专车运送回去。属于水景景区。1992年对外开放,2000年更名为“清江滩冲”。清江全长38.5公里,穿越5个峡谷,48个险滩(落差2-4米),让人感受到“与浪共舞”、“玩出心跳”的刺激。河的两岸,峭壁耸立,奇石遍布,飞瀑流泉,凉风习习,林木葱郁,花香山色,美丽迷人。神奇的巴人悬棺洞葬,土家族农牧羊的生活场景,村姑浣纱婀娜的诗韵,铿锵的船夫号角声,把人带入一种惊心动魄、狂野神秘的境地。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惊险刺激的沙滩漂流、梦幻般的清江画廊、淳朴独特的土家族民俗、游客参与性强。清江抢滩作为中国河流漂流的一朵奇葩,被多家媒体誉为“中国第一漂”、“世界第一漂”,入选“中国特色旅游30强”。索布垭石林国家3A级景区位于恩施市太阳河乡,距恩施市区54公里。由地质岩溶现象形成,是典型的岩溶地貌,是以石林为主的景观景区。2000年对外开放索布在土家语中是三物的意思,索布亚是三物的意思。被誉为“代官石林”、“天然氧吧”。索布垭景区以独特的石林、珍稀多样的植被和淳朴的民风著称。整个石林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葫芦,四周绿屏环绕,群峰争奇斗艳。清流寺、六部关、莲花寨、宝塔岩、磨子沟、锦绣谷、栗子坪、古柏民俗乐园等100多个景点。这八景之中,奇石怪石遍地。它们有的像雄鹰望月,有的像仙女回眸,有的像龙争虎斗,有的开满清凉的荷花,有的婀娜多姿,有的气势磅礴。石林边缘,还有一条3公里长、10多米高的裂谷,曲折如迷宫,神秘莫测。走过地缝,只能看到头上的蓝天,耳朵却只能闻到泉水的味道,眼睛找不到泉水流向哪里。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恩施市都会在这里举办一场史无前例的“女儿聚会”。隆林宫国家3A级景区位于恩施市西郊麒麟河源头,距市中心8公里。国土景观洞穴景区1995年正式对外开放。俗称“泄水洞”,是一种旱涝并存的洞穴景观。它由水洞、干洞和迷宫洞组成,全长2300多米,其中水洞“小三峡”长500多米,干洞和迷宫洞长1800多米。洞穴雄伟美丽,水陆兼备。这些洞穴曲折而奇特。整个洞穴雄伟、险峻、幽深、神奇,石笋、石帘、石柱、石林在洞内充分发育。洞口高约60米,建有歌唱舞台。民族文艺与洞穴奇观融为一体,相映成趣。隆林宫内的第一坛、第二府、三峡、九龙、十三殿、二十八宝等200多个景点分布在“小三峡”、干洞、迷宫洞。“小三峡”水洞两侧,群峰高耸,怪石狰狞,夏季河水冰冷刺骨;旱洞、迷宫洞的钟乳石保存完好,奇形怪状,变化多端。大龙潭位于恩施市龙凤镇,与屯堡集镇接壤,距恩施市区10公里。为宽谷地貌景观,属于水景景区。景区内有峡谷、梯田、平坝等多种地貌。清江主航道、雅松溪河、托尼河、龙桥河等支流形成曲折的库面。大龙潭水利枢纽工程建在恩施市上游11公里的清江大龙潭峡谷内。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和供水的中型综合水利枢纽工程。库区景区水面宽阔,3平方公里的水域环绕两岸青山形成16公里长的水域,形成一条美丽壮阔的绿色丝带。大坝建成后,库区水位上升到462米,淹没了两岸一些低洼的丘陵地带,形成了无数的岛状湖泊。库区周边山势险峻,峭壁耸立,象形石墙、石柱、石峰、石芽、石缝比比皆是,形象生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52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