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送别》是什么意思?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
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
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
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你了解《送别歌》吗?
《送别》
歌手:陈绮贞
作曲:安东尼·德沃夏克
作词:李叔同
所属专辑:《快乐的夏天》
发行时间:2006-12-08
歌词: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美丽的燕子啊 哭泣泥娃娃
蜻蜓飞过夹竹桃 神仙不见了
小斑马 蔷薇花 牧羊的原野
群鸟翱翔的天际 岁月尽流逝
韶光逝 留无计 今日却分绝
骊歌一曲送别离 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 别虽悲 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 去去莫迟疑
《送别》由弘一大师李叔同所作,既有古典诗词的文雅,意思却能平白易懂。《送别歌》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几乎不能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有论者认为李叔同的作词是浓缩了古典小说《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意境。
十九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流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李叔同留学日本时被其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回国后创作了《送别》。在歌曲上,《送别》用的是安东尼·德沃夏克的曲调。在歌词上,《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则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当然由于曲调的一致基础,或许在艺术神韵和表现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李叔同(1880-1942),号弘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不仅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而且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送别歌》数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他的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67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