坨坨肉是什么的
坨坨肉,彝语称“乌色色脚”, 意思是猪肉块块。彝家人吃肉常以吃大块肉为快。凉山的彝家人都喜欢将牛肉、羊肉、猪肉砍成拳头大上的坨坨块状(彝族人认为肉越大坨代表主人越好客),再用清水煮熟后食用。彝家有这样的饮食习俗,大凡有客人到来,主人须让砧板(指宰杀牛、羊、猪等专用的大菜板)沾血,现杀牲畜待客方为好客的表现。最尊贵的客人来临,以打牛(即杀牛不用刀,以斧背击其头部而毙之,故称为“打牛”)待之为最尊敬,杀羊、猪、鸡等顺序逐步次之。在他们的饮食观念中认为,请客人吃饭,用野生动物肉款待,不为请客招待,只属吃便饭。招待贵客时,打牛宰羊的主人须以牛、羊板(牛、羊肩骨成扇状有许多瘦肉都分)敬赠客人;杀猪者须以半边猪头赠送客人;杀鸡者就餐时以鸡头敬客(当众食之)。客人所得牛、羊板,半边头等可以带回去,也可由客人转赠他人。
坨坨肉作为彝族的主要煮肉形式,将猪肉或羊、牛肉砍好,用冷水煮熟,不下任何佐料,肉熟后捞起,再盐、花椒、辣椒等即可食用。吃时直接用手拿肉。其味非常鲜美,因煮时不能烂炖,而是看“火候”,“火候”一到即熟,“火候”不到则肉生,“火候”稍过则肉硬,因此,一般人做不好。且要趁热即食;所以,一般情况下不易做此道菜。要品尝到地道的彝族坨坨肉,要碰上彝人喜庆节日如火把节(农历6月24日)或办红白喜事(当然有些饭店里也是吃得到的)。
砣砣肉的做法
1.将刚宰杀的鸡、猪、羊、牛等鲜肉砍成拳头般大小的坨坨肉
2.往一口大铁锅里备好山泉水,并开始加燃火力
3.把砍成拳头般大小的坨坨肉倒进锅内凉水中开始煮
4.鲜肉在锅内凉水中煮开时,再加大火力继续沸煮大约半个小时,之后火力开始减慢(煮牛羊肉时间要延长半至一小时左右)
5.后煮至血水泡沫全部消尽而肉汤清白后两三分钟时,即可捞起坨坨肉放在用竹子编织的簸箕内
6.在簸箕内趁热就开始给坨坨肉撒上适量精盐,搅拌后待汤水滴尽至肉不冷不热
7.将坨坨肉分装在盘子内端上桌食用
火烧洋芋
是小凉山彝族农家百吃不厌的一种最常见的吃法,一般取洋芋数斤,煨苦茶一罐,将洋芋在火塘子母火中烧熟,即烧即食,人称“三吹三打”(因洋芋从火中取出后,人们一般都要吹打几下灶灰,故有此戏称)又因洋芋物美价廉,既可当饭,又可当菜,可尝鲜,奕可饱食,所以,无论罗列桌上珍肴或是野饮烧烤,砣砣肉和火烧洋芋基本上是“形影不离”,成为小凉山彝族饮食文化中能吊得起胃口的名牌产品。
鸡豆凉粉
系取自丽江地产的一种鸡豆(又名“鸡碗豆”)磨面滤浆做成的一种凉粉小吃。因鸡豆富含黑色素,做成的凉粉外表呈现黑色,所以人们又称做“黑凉粉”,旧时吏官不知个中就里,在乾隆《丽江府志》中,曾把这种风味小吃称作“食黑豆腐”,其实“黑豆腐”就是今天的“黑凉粉”。在丽江新老城区大街小巷,几百年业,鸡豆凉粉是一种经久不衰的风味小吃,暑吃凉,寒吃热,凉吃拌以酸醋酱油葱花蒜沫麻油调料之类,能消暑开胃、止车晕浪;热吃将凉粉在平底锅内用香油双面炸黄、佐以调料,乘热食之,也可晒干后煎食等。鸡豆凉粉虽然其貌不杨,但味道质地却极其细腻爽滑、适口,是下饭偌酒的一道风味好菜。
苦荞粑粑
是宁蒗小凉山彝族待客的一道风味饮食。在加工方法上,以火烧、汤煮为传统风味,火烧者将荞面和稀如糊后,摊在火炭上烧熟;煮汤者将荞面做成饼块放在肉汤中煮熟。正宗烧煮的荞粑粑,不加任何化学添加剂,由于荞面产自深山,没有污染,吃起来基中带甜、清香宜人,加之基荞面具有其他主食所没有的微量元素,所以能清热,化滞。
猪膘肉
又名“琵琶肉”或“琵琶猪”,是宁蒗泸沽湖畔和永宁坝摩梭人及普火族特有的一种腊肉制品。其制作方法是:在隆冬季节,将整条肥猪褪毛打整干净后,以肚皮居中开膛,除去内脏及骨骼,用椒盐在猪腹内揉搓均匀,然后缝合,置于通风阴凉处用石板压之,待风干后即成为一头状若琵琶的腊猪,可置放数年不坏,即使猫鼠虫蝇也奈何不得。
三川火腿
产自丽江永胜县三川坝,是滇西火腿中的名产,虽然名声没有宣威火腿大,但品尝起来味道不在宣威火腿之下,尤其是陈放一二年的“老火腿”三川火腿从杀腊月猪到割腿腌制都有一整套完整工艺,首先,腊月猪以土著黑毛为佳,宰杀之后,用快刀割成边缘整齐的“琵琶腿”,剔除油膜、擦掉血水,即可炒过的食盐、料酒加入少许葡萄糖及火硝揉搓,再置入木缸或瓮缸中“蜜腌”数日,再取出敷上绵纸,风干后捂在栗炭灶灰中保存,时间越长、香气越足、味道越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79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