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对房地产的认识?

房地产业已经不像以前理解的那样简单,早已突破了流通和服务两大功能,目前的房地产热是全球性现象,其成因已超越原有经济理论解释的范围。房地产市场的种种新变化,要求我们从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新的理解、新的诠释,房地产市场呼唤再认识

对房地产的认识?

楼市病了,病得不轻。于是引发了又一场争论。有人认为,房地产波动幅度很大的特性,并不适宜肩负支柱产业重任;有人认定,目前房价飙升,都是盲目把房地产推崇为支柱产业惹的祸;甚至有人再次质疑“房地产业”这个产业类别,认为房地产业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实际上,当下的房地产市场已远远超出我们以往的认识范畴,变得扑朔迷离,甚至不可思议。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激烈变革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表现出短期炒作股市化、市场运作金融化、市场主体全球化的特征。

短期炒作股市化

众所周知,房地产就是不动产,价值又高,单笔交易额动辄百万、千万,买卖、转让理应慎之又慎。然而,当今的房地产交易却是异常火爆,短期炒作频繁。素以精明闻名的上海人,菜场买菜也要挑挑拣拣,讨价还价。买房子却成了抢到篮里就是菜,房子都没见着就敢下单付钱,甚至连图纸、黄泥地都敢大胆买进。这种“狂抢筹码”的景象多年以来似乎仅仅出现过两次,除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股市,就是近两年的楼市。

坊间流言频传,不懂楼市ABC的老太太,炒楼炒得盆满钵满,而所谓的业内人士却屡屡踏空。这样的故事几乎是昔日股市的再版,莫非楼市也要克隆股市,上演一场最后的疯狂?

不是股市胜似股市,楼市的种种怪象与股市如出一辙。透支炒股早就被股市叫停,但同为信用交易的所谓“按揭”却是炒楼之常规武器。套用股市伎俩狂炒房地产,强行将房地产市场股市化,凸现出房地产市场的表层矛盾。

然而楼市终非股市,住房的主要功能是居住而不是投资,更不是投机。房地产市场不会演变为资本市场,炒楼风险也绝不亚于炒股。房地产固有的流动性风险,使其变现的难度比股票大得多,在房地产市场里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要全身而退不会像股市那样仅需抢跑道独门武功。万一不幸沦为负资产,其痛,也许甚于股市“打穿族”,“打穿族”的下场只是扫地出门,负资产的包袱却是背不动又甩不脱。

市场运作金融化

房地产市场运作依赖于金融,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不说早些年那些所谓的房地产大亨都玩“空麻袋背米”把戏,连买地皮的钱都出自银行,就是现今,循规蹈矩的开发商对银行资金的依存度也往往高达百分之六七十。楼市消费者同样依托于银行贷款,尽管有实力买房的多为先富起来一族,但不需、不屑贷款的并不多见。就连席卷全国的温州炒房团,也是利用贷款的乘数效应炒作楼盘的。

统计显示,温州人购房的银行贷款比例远远超出市场的平均水平。楼市的金融化运作已是普遍现象,上述的股市化短炒就是其表现之一,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楼市也有自己的金融“原创产品”,比如“转按揭”。

对于房地产与金融的紧密关系,一般都理解为:房地产市场交易各方,包括卖房的、买房的、炒房的,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撑,而且融资渠道单一,局限于银行贷款;同时,房地产也成为银行的最大客户和优质资产,成为银行存款膨胀的“泄洪区”。

其实,在上述表象的背后是,房地产市场充当了金融的减压器,近年来大量吸收了银行超量发行的货币,这就是房价持续上涨的合理解释之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房地产与银行互相之间高度依存,在市场上升阶段确能产生双赢的美妙格局,但伴随房价上涨的是风险的不断积聚。从某种意义上说,房地产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关系犹如鸡和蛋,或者干脆就是硬币的两面,互为因果,难辨先后。

但是,当房地产风险有可能转化为金融风险时,其结局只能是将风险再度转移回房地产市场,以致房地产市场长期陷于调整、甚至低迷的状态。日本、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兴衰起伏,殷鉴不远。这是房地产和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所起的不同作用决定的,这也是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中观层次的矛盾。

目前国内正在探索的房地产融资渠道多样化,并不会改变市场体系的格局,相反将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运作的金融化,金融对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和走势将更为敏感,金融对房地产市场的制约作用也将更为明显。

市场主体全球化

都说经济全球化是大趋势,可是房地产市场的主体早已实现了全球化。当大量的中国产品还在苦苦寻找走出国门之路时,门户大开的房地产市场却迎来了满世界的投资者和投机客。在高端市场,非本地居民逐渐占取上风,成批量的大进大出几乎成为非本地居民的“专利”。

然而像上海那样的所谓国际大都市毕竟地域有限,在资本大鳄眼中仅是弹丸之地,或者用股市语言来说,上海楼市是“优质小盘股”,进入楼市的资金量过大,市场走势必然是飙升狂跌、大起大落。

市场主体已经全球化,市场资金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国际游资,但房地产本质上只是一个区域性市场,全球化和区域性的矛盾导致供需失衡,从长期看,则是高度流动的过剩资本与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之间的失衡。土地资源稀缺,是我国大城市楼市的软肋,也是制约城市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政府高层对此早就提出警示。

上海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了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去年底提出的影响上海发展的两大瓶颈--郊区的土地、市区的动迁,其核心都是土地稀缺。而北京、江苏、浙江都早就将“十五”计划的土地指标全数用完。

我国的人地矛盾普遍存在,去年开始的本轮国家宏观调控,首次把土地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而紧缩“银根”、“地根”两大利器对房价产生了反向刺激作用。今年国家宏观调控的矛头再次对准了房地产市场,解决房地产投资规模和价格上升幅度过大的问题,成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一个突出任务。

房地产市场的矛盾折射出我国宏观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而人地矛盾是房地产市场的本源性矛盾,这是房地产市场长期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我通过自己的经历谈谈关于购房的几点看法。

首先,我觉得如果是刚需房越早购买越好。因为大家都能看的出来房价这些年连年上涨,除了一二线,三四五线的房价也是跟着涨。我们工作的南疆地区2014年培训的时候市区高端住宅区房价2700元/平米,现如今逼近6000元/平米,上涨幅度接近每年40%。就算以后房价在各方参与稳定下来了,刚需的还是要买,因此我觉得有这种需求的还是越早越好。

其次,我觉得对于刚毕业参加工作的上班族来讲,你的住房公积金就是你购置第一套住房最好的支持。现在好多住房只要首付住房的20%,有的更低,就以三四线一套60万的住房,只需首付12万,按揭贷款就可以买下一套住房了,每月住房公积金就能把一大半按揭还清了,可是如果不买房,住房公积金每年只能最高支取2万元的租房费用,还要开一大堆证明才能提取。其他情况下住房公积金是不允许支取的。所以请利用好住房公积金。

第三,购房要综合考虑一步到位。位置,大小,方便程度,孩子上学,配套设施等等,估计以后二手房都是有价无市的,因此想投资可能性不是很大,房子一直在建,越往后房子的存量远远大于人们的需求,这个时候出手二手房肯定比较困难了。因此不论是自主还是投资都要综合考虑房子的潜力。

第四,如果你是来自农村尤其是城郊或者离城市不远的话,有宅基地。自建一套复式小洋楼那是最好不过的,农村空气好,远离喧嚣,场地宽敞,夏天院子的花园种点花、种点绿色蔬菜。因为随着乡村振兴,今后农村肯定是大有作为,发展也是会越来越好,汽车的普及也是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所以农村自建一套房子那也是明智的选择。

来源于网络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看法欢迎各位留言讨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84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