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奇的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奇是什么意思

奇在文言文中可表示奇异、以……为奇、奇谋、单数等意思。

奇的文言文翻译

一、奇读音为 qí 时:

①<;形>;奇异;不同寻常。《游褒禅山记》:“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译文: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又不常用的;罕见的。《活板》:“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译文: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

②<;动>;以……为奇;惊异。《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 *** 。

③<;形>;佳;好。《孔雀东南飞》:“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译文:今天如果违背了他的情义,这门婚事就大不吉利。

④<;名>;奇观;胜境;佳境。《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⑤<;名>;奇谋;奇计。

二、奇读音为 jī 时:

①<;形>;单;单数的。《资治通鉴·唐敬宗宝历二年》:“每奇日,未尝不视朝。”

译文:每个单日都没有不去上早朝的。

②<;形>;(运气、命运)不好;不顺。

③<;名>;零数;零头。《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译文: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扩展资料

奇,表示骑行者吆喝催马。造字本义:动词,骑马代步。胡人以骑马代步,在古代的中原人看来,那是不可思议的交通方式,并从“奇”引申出“特别、不可思议”的含义。

文言版《说文解字》:奇,异也。一曰不耦。从大,从可。

白话版《说文解字》:奇,特异。另一种说法认为,“奇”是数字不成偶数。字形采用“大、可”会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奇

2. 文言文翻译,怀,去,辞,奇

一:怀这个字的具体解释:字义 1、同本义[think of;miss;yearn for] 怀,思念也。

――《说文》嗟我怀人。――《诗·周南·卷耳》维以不永怀。

有女怀人。――《诗·召南·野有死麕》惟佳人之独怀兮。

――《楚辞·悲回风》怀良辰以孤往。――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久行怀思。

――《后汉书·列女传》而不怀仁。――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去国怀乡。

(国,国都)――范仲淹《岳阳楼记》眷兹典瑞之贤,永怀仍几之托。——明 钱谦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又如:怀土(怀恋故乡;安于所处);怀香(怀念女色;风流);怀慕(怀念仰慕);怀乡(思念故乡)2、心里存有;怀藏[keep in mind;cherish] 心怆悢以伤怀。

――《文选·班彪·北征赋》怀瑾握瑜兮。――《楚辞·九章·怀沙》。

注:“在衣为怀,在手为握。” 怀怒未发。

――《战国策·魏策》怀信佗傺。――《楚词·屈原·涉江》怀犹豫之计。

――《资治通鉴》尚怀狐疑。怀其璧。

――《史记·廉颇蔺相列传》怀瑾握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佩紫怀黄。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汝姊在吾怀。――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如:怀玉(怀抱美玉。

比喻人具有才德) 怀慝(心中怀有不良的意念) 怀贰(怀有二心) 怀袖(拥抱) 怀刺(心怀讽刺)3、包容;包围[surround] 荡荡怀山襄陵。――《书·尧典》传:“怀,包也。”

怀万物。――《淮南子·览冥》又如:怀挟(包藏) 怀山(包围山陵)4、孕,怀孕,谓妇女或雌性哺乳动物受精有胎[be pregnant;conceive] 如:怀耽(怀担。

都指怀胎) 怀了六甲(旧时指女怀孕) 怀子(怀孕) 怀身(怀孕)5、归向;依恋 [tend to;be reluctant to leave;feel regret at parting] 戎狄怀之。――《国语·晋语》怀与安,实败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又如:怀向(归向;向往);怀附(归向,归附);怀服(内心顺服);怀化(归服向化)6、招致;招徕 [incur;bring about] 如:怀诱(犹招引) 怀辑(怀集;招来)7、安;安抚 [appease;pacify] 而怀西戎。――《韩非子·五蠹》广德行以怀之。

――汉·桓宽《盐铁论·本议》又如:怀生(安于生计);怀保(安抚保护;抚养);怀远(安抚边远的人);怀抚(安抚)8、胸口;怀抱里 [bosom] 免于父母之怀。――《论语·然后》寘子于怀。

――《诗·小雅·谷风》出其父母怀衽之中。――《韩非子·初见秦》又如:怀黄(怀里揣着金印);怀金(怀揣金印);怀襟(胸襟)9、心意;情意[mind;affection] 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逆以前我怀。

聊布往怀。――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予怀怆然。

――宋·姜夔《扬州慢》又如:怀恩(感念恩德) 怀寄(寄托心志) 怀爱(心中喜爱)10、古地名 [Huai town] 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卅九年,攻怀。――《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纪》11、姓。

如:怀素(公元737―799,唐名僧。长沙钱氏,字藏真。

善草书,以狂草出名,继承张旭笔法,世称颠狂素) 二:词语释义1.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路。

~国。2. 距离,差别:相~不远。

3.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年。~冬今春。

4. 除掉,减掉:~掉。~皮。

~势(a. *** ;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5.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

6.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进~。

7.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8. 汉语四声之一:~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详细字义折叠 动词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

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

凵( qū)。本义:离开)2. 同本义 [go away;leave] 去,人相违也。

——《说文》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纪侯大去其国。

——《春秋·庄公四年》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武子去所。

——《左传·襄公二十年》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乃去。

——唐· 柳宗元《三戒》久而不去。——宋· 欧阳修《归田录》一狼径去。

——《聊斋志异·狼三则》东向驰去。——清· 魏禧《大铁椎传》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4. 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 去死肌,杀三虫。

——柳宗元《捕蛇者说》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6. 相距,远离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 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日始出时去人近。

——《列子·汤问》西蜀之去 南海。——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去村四里。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go]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9. 又如:去住无门。

3. 《天下有奇士》文言文翻译

2注释编辑 ①乱离之际: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

②郑烛之武:郑国的烛之武。鲁僖公三十年,秦、晋两国攻郑,郑国派烛之武出使秦国,游说秦王退兵。

烛之武为秦王分析形势,晓之以利,秦国退兵。晋国见此情况,也鸣金收兵。

③弦高:本是郑国商人,以贩牛为业。经商途中遇到秦军出发去袭郑,他一方面火速派人回国报告,一方面伪装成郑国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犒劳秦军。

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④姑摭:姑且选取。

⑤武德:唐高祖武德年。⑥数十百:数千。

⑦帅众五万:率领五万兵马。⑧东夏:中原东部地区。

⑨所向皆下:所到之处,都望风披靡。⑩乱浙东:在浙东地区起事。

循:沿着。得间:如果有机会。

过大江:渡过长江。掠:占领。

别:另外。尽入于我:全部归入我的版图。

乞师:向人借兵。彼若粗识安危:他若是稍微懂得进退安危的时势。

粗识,稍微懂得。就使:即便是。

窜匿山谷:逃到山谷中躲起来。抄掠:四处掳掠。

旦:早晨。淘:搜捕。

曾无:完全没有。奔突:攻击,出击。

咸:都。矍然:惊竦。

浸:逐渐地。3译文编辑 天下并不缺乏具有雄才大略的智识之士,每当社会动荡不安之时,即使只有数百人聚在一起,或者在只有数城之地的范围内,也必定会涌现出能够出奇谋、划异策的高人,这从史书的记载中可以轻易地查到。

比如在先秦时期,郑国的烛之武 *** 高,沉着冷静地定计,最终保全了自己的国家。后代的此类事例举不胜举,在唐朝尤其多,这里姑且选几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为例。

唐高祖武德初年,北海(今山东益都)郡义军首领綦公顺到处攻城略地,在攻打郡城时却被郡兵所败,后来得到刘兰成作为谋士,仅用了数千人,出奇兵抖擞精神再战,北海郡便宣布投降。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的臧君相率领五万人马来争夺北海,刘兰成派遣二十名敢死队员趁夜色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击溃了敌兵。

徐圆朗占据今山东、江苏一带,有人劝告他说:“有个叫刘世彻的人,才智超群,举世罕见,在东部地区声名卓著,如果把能他请出来并且奉之为主,那么天下可以唾手而得。”徐圆朗接受了建议,马上派人去迎请刘世彻。

当刘世彻到来时,帐下已有数千名愿意听从号令的人。徐圆朗派他去攻取谯(今安徽亳县)、杞(今河南杞县)一带,由于东方的人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因而刘世彻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

裘甫在浙东地区起事,朝廷派遣王式前去讨伐。裘甫的副手刘暀劝他率兵攻取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凭借那里高大的城墙,利用那充实的仓库,并且沿浙江构筑防御工事以抵抗官军,如果有机会就长驱进取浙西,且渡过长江,占领扬州,然后掉回头整修、加固石头城(今江苏南京)的防御设施,准备在这里坚守,宣(今安徽宣城)、歙(今安徽歙县)一带及江西一带必有人起来响应,我们再分出一万人马沿海南下,袭取福州和建州(今属福建)一带,这样,国家财赋的主要供应地,就全部归入咱们的版图了。

然而,裘甫拒不接受刘暀的计策。淮南节度使高骈的部将毕师铎进攻高骈,因为兵力不足,便向宣州的秦彦借兵,从而攻克了高骈所坐镇的扬州。

毕师铎派人催促秦彦及早过江,准备推他为主。有人劝告师铎说:“假若您想顺应民心为一方减少灾难,就应当重新奉高骈为主。

在外人看来,您仍然在辅佐高骈,而实际上,您掌握着他的全部兵权,谁敢不服?况且秦彦任节度使,庐州(今安徽合肥)、寿州的人难道能服气吗?我实在担心功名成败难以预料。方今之计,不如立即派人制止秦彦渡江,他如果稍有头脑,懂得进退安危之势,就必定不敢贸然前来,即使他将来指责咱们不守信用,您仍然不失为高骈的忠臣。”

毕师铎很不以为然,次日,他将此事告诉了郑汉章,郑汉章说:“这是位有识之士。”他们再派人去寻那人,可惜已经无影无踪了。

王建镇守成都,大举进攻盘踞在彭州(今四川彭县)的杨晟,可是久攻不下,老百姓多逃入山谷之中藏身。于是,王建手下的各寨士兵每天都四出掳掠他们。

王先成见此情形,便前去劝说王建的部将王宗侃道:“老百姓逃入山谷,就是为了等候国家招安,现在你们追踪掳掠他们,这种行径与强盗没有什么不同。你们一大早出去搜捕抢掠,直到天快黑时才返回营寨,根本没有防敌之意,万一城内有智识之士为他们出谋划策,让他们乘虚反击,先把精兵埋伏在城门内,当望见外出搜捕抢掠的军队渐渐走远,然后出动弓弩手和炮手各百人,攻打军营的一面,并在其余三面都设有疑兵,使得各寨的士兵都全力忙于自保,无暇救援其他军寨,这样你们能不吃败仗吗?”王宗侃闻听大惊,翻然醒悟。

王先成为此列举了七条写成状子,以便提交给王建,向他提出建议。王建当即采纳,并付诸行动。

公告贴出去才三天,藏在山中的百姓争先恐后地出来,就如同回归市场一样,都逐渐地恢复了原来的职业。读了这五条记载,我不禁想到,其他姓名不传、与草木同化为土灰的智识之士,必定数不胜数。

4. 文言文翻译“士奇爱子”

明代宰相杨士奇溺爱其子,致使其走上犯罪道路并被处死的故事,提醒世人,特别是身居高位者,切勿溺爱子女,今天读来仍很发人深思。有时,历史和现实惊人地相似。

杨士奇并非昏庸无能之辈,曾以才能卓越而连侍四帝,并极受器重。史官称他是“玉质金相,通达国体,随事纳约,不诡于正,而意尝近厚,转导监国,保身济主,有大雅之明哲焉”。然而他在家庭教育方面,却表面出昏阍的弱点。士奇“溺爱”的主要表现及应汲取的教训有四,故曰“四戒”。

其一,只信儿子之言,不信别人所说。士奇住京城,下边官吏及出巡者,见到其子的暴横之行,“以实相告,士奇反疑之”,必以子书曰:“某人说汝如此,果然,即改之。”其子杨稷得书,反毁其人曰:“某人在此如此行事,男以乡里故,挠其所行,以此诬之。”用现代话说,就是非但不认帐,却倒打一耙,反咬别人一口。对此,士奇却深信不疑,“自后不信言子恶者”。

其二,不爱闻子之恶,只爱听子之善。对反映其子的话,只爱听好,不爱听坏。既然如此,你官高爵显,权大势大,专拣你爱听的说吧。封建官场历来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于是“有阿附誉子之善者”,士奇“即以实然而喜之”。“由是子之恶不复闻矣”!闹了个什么真话也听不见了。

其三,罪行被揭发,捂不住了,仍不责其子,却拉客观、怨别人。“及被害者连奏其不善之状,朝廷仍不忍之罪。付其状于士奇”。士奇却说:“左右之人非良,助之为不善也。”听——不是我儿子不好,是他身边的人不好,受他们影响才学坏了。情有可原嘛!

其四,虽已逮捕,仍执意包庇,不依法惩处。“时而奏其人命已数十,恶不可言,朝廷不得已,付之司法。时士奇老病不能起,朝廷尤慰安之,恐致忧”。士奇明知其子已贯满盈,罪不容诛,却仍不表态,直到一年多以后,士奇死了,他儿子才得以定罪,被斩首。人心大快,拍手叫好——“乡人予为祭文,数其恶流,天下传诵”。想来,恐怕还有放鞭炮,吃喜面的呢!士奇爱子可谓固执已极,结果却把儿子“爱”死了。

周末没事,想去五里堡看看“孔子问礼处”石碑。

早上阴天,清凉宜人,骑行在人民路一直往西。在周庄镇刘庄村口,右拐向北。约二里许,发现一丁字路口北面,立有四块石碑。好奇心不由得让我停了下来,前去一看。

放好车子,走到石碑跟前,细细看了看,原来此处是观音堂。碑后与其说是庙倒像一般住户的房子。中间石碑刻有:《文昌阁创修序》,落款为大清国咸丰九年。东边紧挨的石碑上有:皇清乾隆陆十年(1795年),《真君二郎殿重修序》:“真君殿位兹土由来旧矣,越六十余稔,渐有颓圯,漫漶之□,居民不胜恻然,奋议重修,一人首倡,众皆响应……”碑阴碑首刻有:“垂远”,下面正文:《汝宁府正阳县堪舆先生张凤仪风水论》:“且夫风水之事,无非排列干支,分别五行,取其会局者有生无克而已,余观此庄,水自乾入,辰土为三,合水……”感觉为一个村庄看风水文字不多见,有点意思。汝宁府,府治在今河南省汝南县。最西边的石碑是新近的,碑身刻有:《重修观音堂序》。通过此碑才了解到观音堂的来历。观音堂原址位于周庄镇刘庄村东,坐东面西,占地十亩,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历经乾隆六十年、咸丰九年两次修葺。1945年无端被毁,数百年古刹顿成丘墟。后又旧址恢复。因焦作至修武的人民路修建,2014年在刘庄村北择新址重建。最东边与这三块石碑相距较远,碑首刻有“皇清”二字,落款为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初八,内容是善男信女来观音堂进香的事,文字不长,“□大清国河南卫怀二府辉修二县善男信女观音堂进香三年完满,仝刻石以垂万世不朽也”,后面列的是参与的人名。碑上竟有几个村镇名,像孟村、王村、涧河、墙南、周家庄、凹里、承恩镇,有的还比较熟悉。

对于承恩镇,起初以为是辉县的,后来了解才知道,是今焦作山阳区的。承恩镇是一个很古老的集镇,曾三次受到帝王赐名。据传大禹的父亲鲧曾把治理黄河的据点设置在此,尧帝念其治水功劳赐此地名为鲧镇。大禹治水有功“家天下”后,念及父亲治水功德,有恩于苍生,在划分天下时,为避讳父名,升格此地镇为州,赐名恩州。武王伐纣途经恩州时,恩州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很繁华的集镇了,恩州百姓箪食壶浆犒劳伐纣大军;武王坐天下后,念及承受了恩州百姓恩德,赐名为承恩镇。承恩镇这个名字从西周初年一直叫到民国时期,历时约三千年之久。解放后,承恩镇更名为恩村。周家庄据说在武陟县西陶镇。凹里估计是辉县市上八里镇的凹庄。其他几个村名至今仍在使用。看来此碑对研究地名变迁有点史料价值,是历史的佐证。由于靠近路边,碑左侧有点破损。

此时,见我在抄碑文,一过路汉子停下电车,走过来跟我说话。他有四十多岁,本村人,平时也喜欢历史文化。看我对观音堂感兴趣,就简单讲起了关于观音堂的典故。据他说,以前他村里一个姓王的在观音堂做主持,有一年大旱,时逢武陟万花庄青龙宫祈雨,王道长见此地旱情尤甚而心急如焚,当看到云层路过观音堂上空南下武陟,遂与弟子商量借雨以解旱情。于是,就率弟子们做起法事。果真,当天就下起了雨,当地的老百姓奔走相告。以至于后来,观音堂香火不断。故事的真假说不清,反正多少寄托着人们对观音堂的些许追思了。

看完碑石,又仔细看了观音堂。该建筑为典型的民居明三暗五格局,只是不同的是,屋顶为绿琉璃瓦。殿前有一香炉,殿门贴有对联:“观以目成阅世平等,音由心报念佛慈悲”,红底黑子,隶字写的还可以。大殿匾额好像为大理石板镶嵌,仍是隶书“观音堂”三个大字,落款为:甲午(2014年)六月十九日。东厢房为奶奶殿,三间东屋算是东配殿,由北向南分别为:玉皇殿和老祖殿。老祖殿门两边对联为:“钟无声声彻千寻,石有形形备万象”,门前均挂有红灯笼,有点破旧。环视一周,观音堂无院墙、无山门,正对一条东西路。想想当年“香烛缥缈,钟声悠扬”的盛况,真是简陋至极。幸在“今盛世清明,德化昌隆,尊神礼佛遂之日行”,在善男信女的倡议捐助下,观音堂始得有今天的.现状。否则,早随烟飘风吹散。其实,我们今天好多的乡野庙宇能得以保存或延续,这还要感谢那些善男信女们,有的虽目不识丁,却诸善奉行。平日里舍不得吃穿,但对于修庙请佛则毫不犹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甚至捐物。并且是他们的善良使得我们的一些文物惨遭破坏。他们唯一的愿望不过是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庙里的功德碑上,以供后人瞻仰。所以说,每个庙宇里都少不了几块甚至十几块功德碑。对他们而言,庙宇就是自己精神寄托的家园,国外有教堂,中国有寺庙。当然,不能说这些人为图虚名,他们一辈子积德行善,即使留个名字也无可厚非。况且,好多功德碑或多或少记录着正史里所没有记载的史料。可以说,那些善男信女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优良道德的传承者,也是乡土文化的创造者。

逗留了十几分钟,又继续北上,前往五里堡。五六分钟的样子,就到了五里堡。该村一千多口人,八条街道,不算小。路边见两个散步的妇女,遂下车打听“孔子问礼处”石碑的位置。一妇女说,顺路往东直走,东北角有一个小庙,就在那里面。于是,骑上车穿村而过。在一个不起眼的路边院子,墙上写有:“孔子庙”三个字,想必及时这儿了。由于门在东侧,推车绕墙进院。小院不大,颇为干净,正屋是几间民房,靠东窗附近立有一块石碑,碑身正中刻有:“孔子问礼处”。1995年重刻的,原碑重建于明代崇祯年间。碑首刻有“追前启后”四个大字。石碑东边,一棵石榴树硕果累累,压弯了枝条,十分喜人,给寂静的小院增添了无限生机。只是今天乘兴而来,看到的却是翻刻的复制品,不免让人有点失落了。

据了解,五里堡北边有东孔庄、西孔庄和北孔庄,庄名字源于孔子。这里的孔庙及孔子问礼处石碑确有,孔庙已毁于战争年代,明代崇祯四年重立的孔子问礼处碑现存修武县博物馆。修武县志上有记载:“孔子问礼处在县西北十五里孔庄,旧名聃邨,相传孔子问礼处在此,县人建庙。”据说孔庄在很早以前叫聃村,后来在这三个村中间修了一座孔庙,树立了“孔子问礼处”石碑,这三个村也就分别称为东、西、北孔庄了。而孔庄和孔子问礼处的修建也是有一些传说故事的。从文献记载来看,孔子确实向老子问过礼,但究经于何处,目前尚无定论,争议颇多,毕竟历史太过久远。在“孔子问礼处”拍了几张照片,便原路返回了。心想,等有机会去县博物馆看看那块石碑。

路过人民路刘庄村口,在路中的绿化带里,果真见到了观音堂旧址的石碑,修武县文物部门立的。不留意的话,还真不容易发现。时过境迁,让人几多感慨,好在观音堂至今仍在,多少有点安慰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1993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