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赵憬字退翁
1. 《新唐书·赵憬传》译文
赵憬(736年10月3日一796年),字退翁,渭州陇西人。曾祖父仁本,做官为吏部侍郎、同东西台三品。赵憬志行简练,不炫耀自己买。宝应年间,正营泰、建二陵,使用度广,另外吐蕃边境抢掠,天下饥荒,赵憬褐衣上疏,请把礼从节俭,士林赞美。试江夏尉,协助各节度使府,升任太子舍人。母丧免除,有芝生土地种植。建中初年,升任水部员外郎。湖南观察使李承表之内从副。承去世,于是代的。召回,闭门不与人交往。李泌推荐的,对殿中,占奏明辩,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德宗钦高兴,任给事中。
贞元年间,咸安公主降回纥,下诏关播为使,而赵憬任命御史中丞副的。异时使用的多私带,以市马计划利润,只有赵憬不对。如果没有回来,尚书左丞缺,皇帝说:“赵憬忍受这。”于是就任命他。考功年终,请按照最高的道德故事课成绩,赵憬说自己推荐果州刺史韦证,因为贪失败,请下考。校考使刘滋对赵憬知道过,再以考升。
窦参与该国,要抑制为刺史,皇帝不答应。参见停止,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陆贽同辅政。礼物在裁决很少能让,又改门下侍郎赵憬,由此不公平。以自己不称职,几次称病。当时杜黄裳遭到突然人谗言诋毁,穆赞、韦武、李宣、卢说等为裴延龄诬陷排斥,形势很危险,赵憬救助申解,都可以免。当初,陆贽约定共同执退裴延龄,既然回答,陆贽极力说作弊,皇帝变了脸色,裴憬不帮助,于是罢除礼物,于是开始该国。
赵憬精心治国之道,通常以国家的根本在于选用贤才、节约开支、减轻赋税、宽缓刑罚,恳切为天子说的。又陈述前人增减、当时的变化,进献《审官六议》。一个建议相我,说:“中外知道他的贤能的人使用它,可能的任务的,要求材料的准备,是不可能。”二议庶官,说:“我曾对从十到五,贤愚还有一半。陛下说:‘为什么一定要五点,十二可以了。’所以广泛使用,明殿最,举大事,忽略小瑕疵,随着能试件,用人的最重要的。”三个讨论京司网官,说:“现在要官阙多,闲官员多。要官用材料行,闲官用恩惠,这是选拔年轻,宽容多了。应该补充缺员,以培养人才。“四议考核,说:“现在朝廷百官,外刺史,最特别的课,提升以不到,好了。我对升降应该责备年限,如果任要职不应当升迁的,加酒或任期。其余进退,应该显示速度的正常。如果课在中、考到限的,平转而历经考验的,即使没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失意的考虑。”五个建议给停滞,说:“陛下托付给宰辅大臣举荐贤才,不完全知道的,要访问的下属;又不完全知道的,访问的许多人,众声隗嚣然,有声誉的不信任,一个毁坏的可疑。我认为应该采用舆论,以获得多的先用,这不是大问题的不要放弃。“六建议藩王府官属,说:“诸派辟署,必须有人才以重府望,能否已经测试,就率而设置的早晨,不要让时间停滞。“皇帝都是这样的,下诏褒奖。执政五年,死亡,六十一岁。他的儿子去世时留下奏上,皇帝悼念怜惜他。赠太子太傅,谧号为贞宪。
赵憬性格清廉节俭,位台宰,而第室儿童获得还儒先生家的。能承受进入,先建家庙,而竟然不经营产业。在镇湖以南的,让我峘、崔警告并为部刺史,不守法度,赵憬以正弹研究的,都派遣客暴裴憬朝廷失去。以及为相,于是提拔警告从大理卿为尚书右承,峘正贬斥瞥州别驾,引为吉州刺史,人们认为。
2. 赵憬,字退翁的翻译
出自新唐书·赵憬传赵憬传译文 赵憬,字退翁,渭州陇西人。
赵憬志行高洁,不炫耀自己。宝应年间,朝廷正营造泰、建二陵,用度很大,另外吐蕃侵犯边境,天下连年歉收,赵憬用平民身份上书,请求简化礼仪从简行事,士人们赞美他。
试任江夏尉,协助各节度使府,升任太子舍人。由于母丧免官,从墓地中长出一株灵芝。
建中初年,升任水部员外郎。湖南观察使李承上表让赵憬担任自己的副使。
李承去世,于是赵憬代替他。后来被召回京城,他闭门不与人交往。
李泌推荐他,在殿中回答皇帝问话,对答明了清楚,通晓古今,德宗很高兴,授予给事中一职。贞元年间,咸安公主下嫁回纥,皇帝下诏令关播为使臣,并命赵憬以御史中丞的身份做副使。
从前使者多携带私物,用来买马谋求利润收入,只有赵憬不这样。出使还没有回来,尚书左丞的位子空缺,皇帝说:“赵憬可以担任这个职位。”
于是就任命他。年终时考核官员请示,请按至德旧例考核政绩优劣,赵憬说自己推荐果州刺史韦证,因为贪污废黜,请求降低自己的考核等级。
校考使刘滋认为赵憬知道自己的过错,更提高了他的考核等级。窦参执掌政权,想要把赵憬贬为刺史,皇帝不答应。
窦参被罢免后,赵憬被提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陆贽一同辅政。陆贽在裁决政事时很少谦让,又将赵憬改为门下侍郎,赵憬因此内心不平。
自称不能胜任官职,多次称病。当时杜黄裳遭到宦官的诋毁,穆赞、韦武、李宣、卢云等为裴延龄诬陷排斥,形势很危险,赵憬救助他们,为其辩解,后来全部获免。
当初,陆贽约好赵憬一起除掉裴延龄,等到奏对时,陆贽极力陈说裴延龄的邪恶,皇帝变了脸色,赵憬不帮他说话,于是罢免了陆贽,赵憬于是开始执掌政权。赵憬精通治国之道,常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选用贤才、节约开支、减轻赋税、宽缓刑罚,恳切地向天子陈说这些。
又陈述前朝的得失、今朝的变化,进献《审官六议》。皇帝都同意了,并下诏褒奖。
辅佐朝政五年,去世,终年六十一岁。他的儿子呈上去世前留下的奏章草稿,皇帝悼念怜惜他。
赠太子太傅,谧号为贞宪。赵憬生性清廉节俭,位至宰相,而府第中的童仆还如同儒学先生之家的。
得到俸禄,先修建家庙,而始终不置办家产。他镇守湖南时,令孤峘、崔儆都在辖区内担任刺史,不遵守法度,赵憬依法批评处置他们,他们都派遣门客到朝廷揭发赵憬的过失。
等到他担任宰相,又将崔儆从大理卿提拔为尚书右丞,令孤峘正被贬任衢州别驾,赵憬又引荐他为吉州刺史,人们都认为赵憬为人贤能。
3.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天祥至4 . A ( 挥手 ) 5 . B 6 . D ( 留梦炎不赞成王积翁等人联名保释文天祥的计划。
) 7 .( 1 ) 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 ( “ 为 ”“ 逃其死 ”“ 二其心 ” 各 1 分,大意 2 分) ( 2 ) 不久,中 山有个 “ 狂人 ” 说自己是 “ 宋朝皇帝 ” ,拥有一千名兵士,想营救文天祥。( “ 未几 ”“ 自称 ‘ 宋主 ’”“ 取 ” 各 1 分,大意 2 分) 参考译文 : 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说: “ 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 ” 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张弘范说: “ 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 ” 文天祥流泪说: “ 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如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 张弘范敬佩他的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文天祥在途中,八天没有吃东西,却没有死,于是又开始进食。到了燕京,客馆的人招待供奉得十分丰盛,文天祥不睡觉,一直坐到天亮。
张弘范迅急把他押送到兵马司,派士兵看守。当时元世祖在南宋官员中大量寻求人才,王积翁说: “ 南宋的其他官员没有一个比得上文天祥的。
” 元世祖于是派王积翁传达自己的旨意,文天祥说: “ 国家已经灭亡,我甘愿以死报国。假如因为元朝皇帝的宽容,使我能够以道士的身份重归故乡,往后以方外之人做皇帝的顾问,那也可以。
假如立即就委任官职,不仅与亡国的士大夫们不能容,把自己平生的志向和事业全都抛弃,那么重用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用呢? ” 王积翁想联合前南宋的官员谢昌元等十人请求元世祖释放文天祥,让他去做道士,留梦炎不同意,说: “ 文天祥出去后,必定会重新号令江南,这样会把我们十人置于怎样的境地! ” 这件事于是作罢。文天祥在燕京共呆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同宰相商讨释放他,有人把文天祥在江西起兵反元的事情说了出来,(元世祖)终究没有释放他。
元十九年,有个福建的和尚说土星冲犯帝座,怀疑有变故。不久,中山有个 “ 狂人 ” 说自己是 “ 宋朝皇帝 ” ,拥有一千名兵士,想营救文天祥。
元世祖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他说: “ 你有什么心愿? ” 文天祥说: “ 我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够侍奉别的皇帝?希望赐我一死就满足了。 ” 但是元世祖仍然不忍心赐他一死,随即让他退下。
进言的官员们极力主张成全文天祥的请求,于是元世祖也就同意文天祥的请求。不久又下诏书制止,但文天祥已经被处死了。
4. 请帮忙翻译一下以下古文~~陈元忠,字少魏,是漳州龙溪县人氏。客居南海县,曾经因为参加礼部会试,经过南安县。恰逢天色已晚,赶到县城尚有一段较远的路程,就投宿到一户农户家里。那农家几间草屋,周围有茂密的竹林绿树环抱,很是可爱。主人是位老者,虽然穿的是麻衫草鞋,可是行为举止谈吐应答就像读书人一样。案桌上散着些书籍文章,一看都是经书和诸子之类的。陈元忠询问老者说:“您教导儿子读书吗?”老者说:“我们家只是种园为生而已。”陈元忠问:“您也进城做买卖吗?”老者说:“我十五年不出去了。”陈元忠问:“那您藏书有什么用途?”老者说:“只是偶然有了这些。”于是又随便谈了些其它话题。过了一会儿,风雨大作,他的两个儿子披着蓑衣扛着锄头回家了。大儿子大约十八九岁,小儿子十四五岁,他们把锄头靠在一边,上前向客人施礼作揖。两个孩子看上去举止很优雅,绝不像农家子弟。老者献上饭食羹汤招待客人,不再与客人交谈。
黎明时分,陈元忠告辞离去,到了城里因事滞留了一天。偶然到街市上去,看到老者神色仓惶地走过,陈元忠追上去问他说:“您说十五年不进城,为什么现在到了这里。”老者说:“我有急事,不容我不出门了。”陈元忠问他什么缘故,他不肯说。陈元忠坚持追问,原来是他的大儿子在集市外卖果子未纳税,被集市小吏抓了。陈元忠就替他去见监征官员,到了那儿,大儿子却已被捕送到郡衙去了。老者与小儿子一起到了审讯庭上。那长子要受杖刑,老者恳切地对郡守说:“我老迈无能,全靠这儿子供养,如果(今日)他受不了杖刑(而出现意外),那么明天我就没有吃的了。我希望由我自己来替他领受杖刑。”小儿子说:“老人怎能受杖刑,我希望替哥哥受刑。”大儿子又认为罪过在自己,情愿受刑。三人相争不能决断。小儿子来到父亲身边耳语,仿佛要有所请求,老者斥责了他,小儿子一定要上前陈说,郡守有所疑惑,叫他上前问他说些什么。小儿子说:“我父亲本来是带职正郎,宣和年间多次担任州郡长官。”老者急忙拉他的衣服让他退下来,说:“小孩子放肆乱说。”郡守问道:“朝廷授官的文书还在不在?”小儿子说:“现在捆成一束放在瓮中埋在山下。”郡守立刻派吏员随小儿前去挖开取出,果然找到了那些文书。郡守随即请老者上坐,(向老者)道歉并释放了他的长子。第二天又屈尊前去拜访,那一家已人去室空了。世上那些贪慕奢华沉迷利禄卖力自夸的人,听说到他们的风范就要汗颜了。
5. 文言文经师诚传翻译周维城传(清)
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侯: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间的尊称)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荡:毁坏;破坏)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无聊:因精神空虚而烦闷),益跅驰①不问生产(生产:犹生计),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无所:没有地方,没有处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②, 与之语,奇之,立许字(许字:许配)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皇:皇,通“ 惶 ”)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悲慕:哀伤思念)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逮:赶上,及,到)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肆:店铺)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诚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施与:给予,以财物周济人)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④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一金:古代钱币数量名称。二十两或一斤为一金。后亦用以称银一两)。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妇翁:妻父)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翻译]
嘉庆元年,我游历富阳县,县令恽君请我撰写整理富阳的县志。还没来得及起草,恽君就奉命调任,我也离开了富阳。富阳县的高傅占是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他给我非常全面具体讲了周维城的事情,所以为他作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
周丰,字维城,他的祖先是绍兴人,后来迁徙到杭州,世代都是商人,有钱财。父亲名叫周重章,因火灾毁坏了他的家,流浪到富阳居住下来。周重章是富家子弟,突然贫困,心情压抑烦闷,更加放荡不羁,不过问家中的生计,于是极端困顿,不久死于富阳。周丰幼年时,每当天气寒冷,父亲半夜从外面回来,又没有地方可以得到吃的东西,他就总是拉过来父亲的脚抱在怀里来睡觉。十多岁,父亲已经死了,他学着做生意。一天早晨,有位老人路过他的店铺,和他交谈,认为他奇异出众,立刻把女儿许配给他。周丰侍奉母亲,母亲起身、坐下或走路,他常常事先弄明白母亲想要怎样;母亲的饮食他一定要亲眼看过,然后才送到母亲面前。事务虽然繁重,他一定会时时到母亲房里看望问候才离开,离开一会儿,就又会到母亲身边察视。母亲倘有不如意,或者坐着不说话,周丰十分害怕,那心神不安的样子像是无处容身,围着母亲的身边走来走去,不停地呼喊“阿母”,声音悲切依恋像婴儿那样。看到母亲的脸色和悦了,才非常欢喜;又呆很长时间,然后再退下去。那些(在周丰在世时)赶上见到过他的子孙们,说他上床将要睡着时,一定会呼唤“阿母”,快要醒来时,又像这样,大概是(成了习惯)不知不觉地就这样了。……周丰做生意发了财,有三个儿子、六个孙子,周丰八十四岁去世。
周丰在乡里能施行他的恩德,有长者(宽厚的)行为。曾有个和他一起做生意的人要回家乡去,周丰已经资助了他旅途费用。后来有人检点那人的行李,发现有周丰店铺里的货物,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周丰。周丰赶紧叮嘱把货物像原来那样收藏不动,告诫不要把这事传出去。那合伙做生意的人来了,他像以前一样对待他。
高傅占说:富阳人大多称赞周丰能够施舍他人,见义勇为,可是周丰曾经说:“我比不上吴翁和焦翁。”吴翁是徽州人,在富阳做生意。每到年终,他夜里怀揣着金钱走街过巷,看见贫寒的人家,就默默地把钱放在门洞里,不让别人知道。焦翁是江宁人,带了三百两银子到富阳做买卖。当时洪水暴发,焦翁急忙呼喊打渔的人,说能救起一个人的就给他一两银子。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三百两银子很快就用完了。这两位老翁,如今拿他们来询问富阳人,谁也不知道他们。周丰又曾说过:“我这辈子感激岳父了解我。”
呜呼!街市里巷的平民中间,原本不缺少有德行的君子啊!
尖山风物
1. 望族的五姓七望
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为尊贵。即陇西李氏(今甘肃省东南部)、赵郡李氏(今河北赵县)、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2. 古文《于令仪诲人》的原文和翻译原文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1),长厚不忤物(2),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室(3),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4)。令仪曰:“汝素寡悔(5),何苦而为盗耶(6)?”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7)。”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8)。"盗大感愧,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之(9),子、侄杰仿举进士第,今为曹南令族(10)。[1] 作品注释 (1)市井人:做生意的人。 (2)长(zhǎng)厚:为人忠厚。忤(wǔ):触犯。 (3)盗:小偷。 (4)乃:原来。 (5)素:向来。寡悔:很少有懊悔,意为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 (6)邪:同“耶”。 (7)十千:指一万铜钱。 (8)去:离开。 (9)延:聘请。掖:教育。 (10)令族:有声望的家族。 译文 于令仪是曹州(今山东菏泽)人,是个商人;他为人宽厚,不触犯法律,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结果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 于令仪问他说:“你平常很少犯过错,何苦今天做贼呢?”小偷回答说:“因受贫困所迫的缘故。”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麽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千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于令仪听后就如数给了他。正在那小偷要出门离去时,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大为恐惧。于令仪对他说:“你如此的贫困,晚上带着十千钱回去,恐怕会被人责问。”于是将小偷留下,天亮后才让他离去。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良民。邻居乡里都称令仪是好人。令仪选择子侄中的优秀者,办了学校,请有名望的教书先生来执教。儿子及侄子于杰效,陆续考中了进士,成为曹州南面一带的望族。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小题:A小题:C小题:D小题:①卢怀慎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因此事务都推让给姚崇,自己则概不专断,当时人讥笑为“陪伴吃饭的宰相”。
②主上急于求得天下大治,然而在位年久,对勤勉稍有些厌倦,恐怕要有险恶之人乘机被任用了。 小题:(迁:升任,升官。)
小题:(①表现其才能,②表现其正直,⑤表现其忠君,⑥间接表现其清廉。)小题:(卢奂在陕州任职时得到皇上称赞,在广州任职时得到当地人称赞。)
小题:见译文附参考译文卢怀慎是滑州人,大约是范阳的望族。祖父卢悊,任官灵昌县令,于是成为灵昌县人。
卢怀慎在儿时已经不凡,父亲的朋友监察御史韩思彦感叹说:“这个儿童的才器不可估量!”长大后,中了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神龙年间,升任侍御史。
开元元年,进任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三年,改任黄门监。
薛王舅舅王仙童暴虐百姓,御史台调查掌握了他的罪行,已经申报立案,这时又有诏书命紫徽省、黄门省覆核查实。卢怀慎与姚崇上奏说:“王仙童罪状十分明白,如果御史都可以怀疑,那么其他人怎么还能够相信呢?”于是结案。
卢怀慎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因此事务都推让给姚崇,自己则概不专断,当时人讥笑为“陪伴吃饭的宰相”。又兼任吏部尚书,因疾病恳请退休,被批准。
去世,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为文成。留下遗言推荐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
卢怀慎清廉俭朴不经营产业,衣服、器物上没有用金玉做的豪华装饰,虽然地位尊贵但妻子儿女仍然寒冷饥饿。得到的俸禄赐物,毫不吝惜地给予朋友亲戚,随给随无,很快散尽。
赴任东都去掌管选举,随身用具只有一个布袋。得病后,宋璟、卢从愿去看望,见铺的席子单薄而破旧,门上没挂帘子,适逢有风雨刮来,举起席子遮挡自己。
天晚了摆饭招待,只有两盆蒸豆、数碗蔬菜而已。临别时,卢怀慎握着二人的手说:“皇上急于求得天下大治,然而在位年久,对勤勉稍有些厌倦,恐怕要有险恶之人乘机被任用了。
你们记住这些话!”到治丧时,家里没有留下储蓄。玄宗当时将要前往东都,四门博士张星上言说:“卢怀慎忠诚清廉,始终以正直之道处世,对他不给予优厚的赏赐,就不能劝人从善。”
于是下诏赐他家织物百段,米粟二百石。玄宗后来回京师,在鄂、杜间打猎,望见卢怀慎家围墙简陋低矮,家人像办什么事,就派使节驰往询问。
使节回来报告说是卢怀慎死去二十五个月后的大祥祭祀,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经过卢怀慎的墓时,石碑尚未树立,玄宗停马注视,泫然流泪,诏命官府为他立碑,令中书侍郎苏颋草拟碑文,玄宗亲自书写。
儿子卢奂、卢弈。卢奂早年正直,做官有清白名声,历任御史中丞,出任陕州刺史。
开元二十四年,玄宗回长安,在陕州停留,赞许他的善政,在他办公的厅里题写赞词说:“身负刺史重任,分掌陕地大州。也已利沾万物,心怀忠君忘身。
真是国家珍宝,不失卢公家风。”不久召入朝廷任兵部侍郎。
天宝初年,任南海郡太守。南海处水陆交汇之地,物产瑰丽珍奇,前太守刘巨鳞、彭杲都因贪赃获罪,因此以卢奂代任。
污吏不敢贪污,宦官来买舶来品时也不敢干扰卢奂的法令,于是远方民俗十分安定。当时认为从开元以后四十年,治理广州而有清廉节操的,宋璟、李朝隐、卢奂三人而已。
最终任官尚书右丞。
4. 古文翻译原文: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 *** 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认,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译文:
梁鸿的字叫伯鸾,是扶风平陵县人。父亲让,王莽时候做城门校尉,寓居在北地,死在那里。梁鸿那时年纪还小,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卷着把父亲埋了。后来在太学读书,家境贫寒却崇尚独特的节操,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著述。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放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受灾的人家,问他损失了多少,把猪全部拿来做赔偿。那家主人还认为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做工来抵。”那家主人答应了,梁鸿就给他们做杂务,早早晚晚从不懈怠。那家邻居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怪那家主人,并称赞梁鸿忠厚老实。从此那主人才敬佩梁鸿,觉得他很特别,把猪全部还给梁鸿。梁鸿不接受,离开返回自己家乡。
有势力的人家羡慕梁鸿的高尚节操,有很多人家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娶。同县姓孟人家有个女儿,形状肥胖丑陋黝黑,力气很大,能举起石臼,不想匹配婚嫁,年龄都到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什么原因,那女子说:“要得到梁伯鸾那样贤能的。”梁鸿听了就下礼聘了她。女子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等到出嫁,才梳妆打扮进了门。过门七天梁鸿都不答理她,妻子就跪在床下请求说:“我私下听说您有高尚的节义,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对待过几个男子。现在我被您舍弃,哪敢不向您请罪。”梁鸿说:“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隐居的人罢了。你现在居然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的意愿呢?”妻子说:“只是看看你的志向罢了。我自有隐居的服装。”就重新把头发梳成椎形的髻,穿上粗布衣服,做着女人的活计到梁鸿的面前来。梁鸿非常高兴,说:“这真是我梁鸿的妻子啊,能够服侍我喽!” 于是给她起了个字叫德曜,取了个名叫孟光。
生活了一段时期,妻子说:“常听先生想隐居避患,为何现在还不行动?难道如此苟且偷生?”梁鸿说“对。”于是共同到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来到吴,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每当打工回来,妻子就准备好食物,从不敢在梁鸿面前直接仰视,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伯通看到了感到很奇怪,说:“那个打工人能让他的妻子如此敬畏他,不是平常人。”就让他在家里住。不干那些杂事。梁鸿闭门著书十余篇。等到梁鸿死后,伯通要了一块地将他葬在吴要离墓旁。众人都说:“吴要离是壮烈之人,梁鸿品性清高,可以让他靠近要离。”葬完,妻子回到扶风老家。
5. 古文陆元方卖宅翻译一、翻译
陆少保,字元方(陆少保)曾经要在洛阳城卖一栋房子,家里人正要把房子卖了换钱,买(房子)的人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
买(房子)的人听到(他说的话)后,立刻决定不买了。子侄们埋怨了他几句,陆元方说:“不这样,就是欺骗对方了。”
二、原文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置。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扩展资料
一、道理
“卖宅”一事反映出了陆元方正直,诚实交易,不惟利是图,以诚信为本,为人刚正不阿的品质 。
二、陆元方简介
陆元方 (639年—701年3月20日 ),字希仲,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望族。曾祖陆琛,是南朝陈给事中黄门侍郎。伯父陆柬之,以善于书法知名,官至太子司议郎。
陆元方历官监察御史、武则天朝殿中侍御史、凤阁舍人,长寿二年(公元693年)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证圣初贬绥州刺史,后复为相,官至文昌左丞。至唐德宗年间,得以续图凌烟阁。
尖山是方圆数十里的高山。
尖山又称松鸭山,在南峪沟西南尽头。五个山峰如依偎着的谷堆,下圆上尖,工工整整,雄而不险。东边山梁有村。从山下看,村在天上,云遮雾绕,正应了“白云生处有人家”之诗意。村名“寒山村”,“寒”者,高也!从寒山村看尖山,得仰起脖子。
有这样一个笑话:陇西人、武山人、漳县人去住店,土炕离炕门处最热,三人都想睡热处,争执不下。最后商议:各说家乡一山,高者睡热处。陇西人头尖心活,随口吟出“陇西有个钟鼓楼,半截子戳到云里头。”吟完,身子往炕门处一歪。武山人略一沉思,说出“武山有个尖山儿,离天只有一钱儿。”武山人挨着陇西人睡下。漳县人一看自己没戏了,将破棉袄一裹,“漳县有个盐呱呱,不管热冷趴就下。”漳县自古产旱盐。这故事真伪暂且不考,不过颇能佐证尖山之高。作为武山人,叫到这故事,很是值得骄傲。
家乡还有一谚语,也能证明尖山之高:云雾山的戴帽儿,尖山的系腰儿。这是说云的。云雾山为武山第二高山,比尖山高。秋天起雾,云罩山尖,如戴着白帽子。尖山呢,云在山腰,如给山系了一条腰带。一东一西,两山对峙了无数个万年。这两种自然奇观,都是真的。这则谚语既在说云,也在说山。尖山在乡亲心中的地位,比云雾山高。网上有人说,尖山指的是云雾山的最高峰,真是岂有此理!
夏日,看云起于尖山,碾场的得赶紧收拾。一旦黑云翻过山,雷雨大得没边。
从山下看尖山,很尖,很高。站山上看,不过如一个一个坟堆。从这个山尖到那个山尖,几乎一个大步可以跨过去。山颠长着草,可坐三五人。鹰在头顶,云在脚下。大半个武山,尽入眼底,有众山皆小之感。
翻过尖山向西,较平,为一马鞍然草场,是一块丰膄的腹地,名“万丈坪”。名字起得夸张,其实没那么大,百十丈足矣。坪上可跑马。坪顶有一块四方形石炕,灰色,可睡五六人,夏天炙手,冬天寒骨。坐着看云最好,还可以祭天,这儿离开近。站石上,能看到滩歌古镇、卧牛山。坪西有村,为红安坪。只有几户人家,与北边的花坪村隔谷相对。
状元坟在尖山背后低凹处。
尖山主峰南边一脊贯入谷底,沿山脊依次排列着几个山头,由大渐小。近谷,山脊势减,渐趋平缓,向两侧延伸成一块扇面形坡地,如一小岛,如大山吐出的舌头,更如女人的……不说也罢。这就是状元坟了。阳宅一片,阴宅一点,坟虽大,只能埋一人。坡地两侧有两石洞,常年滴水,似人之耳朵。坟前有一小丘,如一谷堆,为香炉。南边正对龙台山,群山逶迤,千沟万壑如群龙饮涧。山中有王家山、于家山等村。西边万丈坪山势如虎,东边寒山村山势如龙。状元坟靠山向阳,藏风聚气,清水环绕,群山参合,为一宝地。
为何叫状元坟?这儿出过状元吗?坟知道,山知道。传说一四川货郎到此,看中此坟,便寄居在于家山坟主家,白天到滩歌龙台去做生意,留下妻子在家。等妻子怀了房东的孩子后,回到了四川。后来孩子出生,长大,中了状元。四川历史上出了二十五位状元,究竟是哪一个呢?后来咱这边也出了一个状元,是个戏子,还出了五个侯爷,不知真否?乡民都说,状元被“盗了活宝”,大概是说被偷到四川的是真状元,咱这边的戏子状元,是假状元,只应了个名。这货郎,上能观天文,下会识地理,大概是刘伯温式的人物,四川真是个大地方。故事真伪难考,乡民代代口耳相传,到今天还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还将一代一代传说下去。现在,坟还在,山还在。不过这坟后来葬不住人了,人埋下,就被放羊娃掏了。这样一块关系到后代兴旺的宝地,谁不眼红?
正面山腰有一弯,为禅房弯。过弯,可上中梁。以前圣母庙就建在中梁上。六七十岁的老人们讲,他们小时,中梁上还有断墙残石,可以跳上跳下,后来都变成了草,无迹可寻。僧房就建在禅房弯里。传说半夜狼去谋害圣母娘娘,被圣母娘娘用红线拴在殿前松树上。第二天,狼死了,魂魄还被拴着。乡民们认为圣母久居于此,必受狼子狼孙报复,便将圣母庙搬到南峪村中。到现在,各村山神庙前墙上都画着拴在松树上的狼,究其渊源,在尖山上。禅房弯原有条小路,横通中梁,现已被荆棘淹没,隐约可见。
山脚有一片松树林,绵延几十亩,蔚然成势,似大山的裙摆。密得风都吹不进去。这是南峪村一乡民的功劳。此乡民是个有魄力、有眼光、有雄心的人。多年躬耕于山上,育苗、养鸡、造林,听说还要养鹿,立志要将尖山打造成一个旅游胜地。可惜,不幸于青春鼎盛之年病逝!尖山的兴盛泡了汤!惜哉!
山脚东边梁上有古堡,堡内有寺,名为光明寺。建于明洪武年间,几盛几衰,后毁于一场席卷全国的运动。近年,乡民集资重修了南北偏殿,香火渐盛。西边大殿,还空着。
寺后一沟,起于尖山,止于西川河,为拦马沟。山大沟深,乱石林立,若非亭午夜分,沟底不见曦月。相传李自成兵败逃亡,过礼县,翻马坞山。吃过龙台的面,封过水磨,正欲北行,追兵骤至。慌乱之中,闯王马鞭一甩,山开谷裂,身后成一沟,拦住了兵马。拦马沟既长又深,白天站沟底,阴寒之气逼人,是道人们晚上“练茅山”的好去处。道人们在此练过功,就真成了“茅山道士”,神鬼不敢欺了。
尖山真是一座雄伟的山。春有百花夏有风,秋有黄叶冬有雪。处处有故事,有风景,却不为外人所知,惜哉!
山上青草肥美,草间有柴胡、钱儿叶等药材,有黄花、毛橛、乌龙头等野菜,有野鸡、野兔等动物……多少年来,周围的寒山、山庄、周池、上川、花坪、阳坡、于家山、王家山等大大小小的村庄靠着尖山,在山上种地、拾野菜、挖药材、牧牛放马、繁衍生息,将日子一天天过了下来。
这几年,村民外出务工,尖山日渐沉寂,上山的路都没了。希望政府能开辟一条旅游专线,直上尖山。也请名人在各处题几个字,增加点古意。这样,大多数人就用不着舍近求远,把钱丢在别处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202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