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祖籍是哪里?
秦始皇的祖籍在哪里?是陕西?是山西?是河南?是山东?还是甘肃呢?河南为什么还有他的两个祖籍?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来探讨。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被尊为祖龙。祖龙者,龙之祖也。他姓嬴氏赵名政,故有嬴政、赵政之称。赵政出生于赵国的邯郸,即邯郸是秦始皇的出生地,那么秦始皇的祖籍在哪里呢?以现在的标准来看,秦始皇的祖籍就是秦都咸阳,要是按古代的标准那就众说纷纭了。福垊认为共有六种说法。
秦始皇
第一、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祖籍又名原籍、籍贯、本贯。那么,什么是祖籍?祖是祖先,籍乃古代登记赋税、户口等的档案簿书,简单来说就是户口本。祖籍其实就是祖先的户口本,或直接说是祖先的出生地。
祖籍中的祖先怎么定义呢?换句话就是,祖籍应该从哪一代开始算呢?我国的文件将祖籍定义为籍贯,对此有明确的规定。
公安部91号文件里规定如下: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的地方。
按照这个规定,秦始皇的祖籍就是秦始皇爷爷秦孝文王的居住地。自秦孝文王爷爷的爸爸秦孝公开始,从栎阳迁到咸阳,也就是从西安西迁到咸阳。秦孝公迁都是因为商鞅变法遇到阻力,秦孝公来了一个“人挪活”来摆脱旧贵族的制衡。这点,魏孝文帝孝文汉化迁都洛阳也有点这个意思,很明显秦孝公就是魏孝文帝的老师。从这点来说,秦始皇的祖籍就是大秦王朝的国都咸阳。
第二、山西省临汾市洪洞(tong)县赵城镇赵村。在古代或民间,一提祖籍,北方人士都认为自己的祖籍是洪洞县。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就能说明。“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老鸹)窝。”这里贴的祖籍距今已经有六七百年了。
那都是遥想当年的事了,于今日而言,那是元末明初。北方人士的祖籍在洪洞县,秦始皇的祖籍也在洪洞县,并且精确到赵城镇。更为巧的是,这里所提及的秦始皇祖籍距秦始皇的时代,也刚好有六七百年。有所不同的是,北方人的祖先从洪洞县迁到北方各地;而秦始皇的祖先他的封地就在洪洞县的赵城镇。
秦始皇被称为赵政,不仅仅是因为他在赵国的首都邯郸出生,更是因为他祖先的封地就在赵城镇赵村。
他的这位祖先,就是大周第5代国王——穆天子周穆王的“专车司机”造父。造父不仅“业务精通”驾(开)车技术一流,更立下了赫赫战功。你您听说魏王过李太向唐太宗李世民献的八骏图吗?你听说过白居易所写的八骏图诗吗?您知道徐悲鸿所画的八骏图吗?您不知道的是,这些八骏图的主角,正是造父献给穆天子的。造父还千里驱驰,兵锋所指,所向无敌,平叛徐偃王于旬日之间。
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史记.赵世家》
周天子感念其功,特赐地于他,该地就是赵城。赵字的本意就是奔跑。您听说过韩愈的马说吗?造父可比伯乐还伯乐,伯乐名孙阳是造父后代赵简子的手下官员。造父的祖先是季胜,季胜的哥哥是恶来,他们的父亲是飞廉。飞廉、恶来忠于商纣王,季胜投靠了周王朝。也就是说,飞廉的儿子有两支,一个赵国的祖先,一个是秦国的祖先。
第三,秦始皇的祖籍是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秦非子剧照
窃以为秦始皇随母氏是赵政,随父氏是秦政。可以说,创立秦国基业的秦非子的封地也是秦始皇名正言顺的祖籍。秦非子恶来之后,当造父有封地,成为人生大赢家时,大骆和他的儿子非子投靠了造父,并改氏为赵。造父是伯乐中的伯乐,非子在养马上更是后来者居上。您可以理解,非子是周朝的“弼马温”。别看只是个牧马人,但赵非子敬业又专业,成为当时的“养殖大王”。周天子非常开心,就将秦这个地方封给了赵非子,从此赵非子也就变成了秦非子。而秦这个地方就在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秦非子的底盘非常小,爵在公侯伯子男之下,是周王朝的附庸,其方圆不足50里。
第四、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秦始皇是恶来的后代,而恶来和他的父亲就住在商朝的陪都朝歌。朝歌就是今天的鹤壁市淇县。
第五、山东省临沂市费县。秦始皇叫嬴政姓嬴名政,嬴姓的始祖就是辅助大禹治水的伯益。那伯益为什么姓嬴了呢?严格说来,伯益姓姬,嬴是他的氏。他年轻时帮助虞舜驯化鸟兽,伯益在“动物园”工作特别突出,舜帝非常满意,舜特别赐姓为嬴氏。伯益又名大费,这是因为大禹感念他协助治水之功而把费地封给他的原因。费的是临沂市的费县。临沂就是诸葛亮的老家,在汉朝是被称为琅琊郡的。
第六、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商丘地图
大禹曾准备死后禅让给伯益,伯益婉拒,夏启想接班,最终夏启赢了。但夏启也没亏待伯益,对伯益的两个儿子进行册封。长子大廉封葛的,伯爵,是为葛伯国。次子若木封徐地,前边的造父平叛的徐偃王就是他的后人。还有一点在先秦,“嬴”、“偃”同音造父就是葛伯大廉的后裔,葛伯国就在宁陵县的石桥乡葛伯屯村西北角100米的葛城遗址处。
赵匡胤的守内虚外的做法,自从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悍将割据的情况,但是也带来了军事力量弱小的困局,那么,宋朝难道真的无力收复幽云十六州?
当然是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因为当时的军事力量无法实现这个目的的,无论是赵匡胤、赵光义还是之后的宋仁宗,都进行过北伐,结果都是碰了一鼻子灰回来,遇到这样的事情也是因为当时的宋代实行的军事政策。就算是之后的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是,还是没有能力收复这些地方的。
其次就是当时的北宋主要是步兵为主,虽然有机动化部队,但是与辽国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就决定了当时是无法收回来的。除非是进行一系列的战马养殖和训练,但是,这个需要一定时间的,还有一个军队的任何举动都是有文臣进行节制的,这就导致了武将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训练。
第三个就是国策决定的。毕竟,这个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得很多人不愿意从军,从军拿命换来的奖励还不如人家文人的一篇文章,这个是不是让很多的武将寒心?谁还进行军事上的练习,军队上的战斗力当然是弱了。你看水浒上的一百零八将就可以知道,军队多少次的围剿都是没有效果的,可见军队的能力有多么的差!
你要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收回燕云十六州?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09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