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六的作文!!!急求!!!!!

我家乡的名人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六的作文!!!急求!!!!!

说起名人,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跳水冠军——劳丽诗。

劳丽诗从小有着不服输的精神,使她从游池游跳台。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从校跳到市,再从市队跳到省队,国家队。劳丽诗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因为父亲是“个体”工作的,母亲也是帮人做些活来度过日子。每到夏天,劳丽诗就被妈妈喊到泳池游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劳丽诗被对面跳水网吸引住了。就偷偷溜上了网,当时的跳水教练钟权生看到她身手敏捷,又大胆,觉得她是个跳水的好苗子。便在1994年春,让她学跳水。训练四年时间磨砺了她的意志、斗志。

在1997年,她恰好感冒发烧,那天风很大,吹得跳台上的劳丽诗瑟瑟发抖。教练看不下去了,叫她不要跳了,好好养病。可她却说:“不管怎样,我还是要去的,就算生病,我也要努力拼搏!”比赛一结束,教练马上带她去看病,一量体温,高烧39度。随后的市运会,第一项是跳1米板,她落到第七。但劳丽诗丝毫没有泄气,在10米跳台比赛时,她夺得了第一。2002年1月,劳丽诗正式选入国家队。这一年,是她初露异彩的一年。这一年,她毫不停息地夺得一次又一次的冠军:国际泳联跳水大奖赛西班牙站女子10米跳台单人冠军、加拿大站10米跳台冠军、美国站10米跳台双人冠军、世界杯跳水赛女子10米跳台单人、双人冠军......大家奔走相告,祝愿她再创佳绩。

第2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烈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寺就是我们家乡的名人白居易所写的《离离原上草》,虽然白居易诗写的好,但是他在成名的路上历经磨难。

在他28岁去京城把他的第一首诗《离离原上草》给了有名的文学家顾况,顾况一听“白居易”这个名字,就对他说:“现在,在京城不好呆下去了。”但是当他看到白居易写的这首诗时,大惊失色说:“你一定可以好好的在京城呆下去的。”

白居易每次写诗,反复修改,再拿给一些不识字的妇女听,如果她们不懂,白居易又拿回去修改,读给她们听,直到她们听明白为止。

白居易是唐代写诗最多诗人之一,我最喜欢他写的《卖炭翁》,他把人物描写的很仔细,把卖炭翁的悲惨和宦官的仗势欺人,都细致的汇成一篇文章,让人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一样。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我佩服白居易。,不但因为他的文采,他的勤奋也让我值得学习。

发展鲁西黑头羊,养羊致富奔小康

不当副镇长 带农闯市场——磐石市吉昌镇养狐协会会长韩大明

蓝狐养殖场

放着副镇长不当,只为专心致志地带领大家养狐狸致富,这事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可确实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磐石市吉昌镇养狐协会会长韩大明。 1980年,韩大明从农机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吉昌镇农机站工作。几年下来,韩大明带领大家经营油料、农机配件,为农机站积攒了40多万元的资产,这也锻炼了他致富的本领。

1994年,韩大明得知长春立园养殖场对外招商,号召农民养蓝狐致富。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好项目,便东挪西凑了7000元,买了6只种狐。没想到,由于缺乏饲养经验,不到一年种狐就死了5只。当年韩大明赔了6000多块钱。家里人的埋怨,外面人的嘲笑,真有点让他抬不起头来。但他有一个信念——自己一定能成功。1995年初,韩大明再次带着4000元钱来到大庆养殖场,买了6只种狐。韩大明认为,上次养狐没成功,是因为技术不过硬。于是,他利用休息日去辽宁、河北、黑龙江等地学习。那时候他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回家又要照顾老人、病妻和孩子,同时还要喂养狐狸。几个月下来,他整整瘦了一圈。

1999年,韩大明因为工作突出,被任命为吉昌镇副镇长,分管农业。职务的升迁当然让他很高兴,而更让他高兴的是镇领导对他的信任。这为他推动全镇蓝狐产业发展提供了机会。他一方面认真履行副镇长的职责,另一方面又扮演起蓝狐产业带头人的角色。刚开始,他还能很好地兼顾两方面工作,但随着蓝狐产业的发展壮大,养殖户越来越多,他的分身术不灵了。一方面是繁忙的政务,另一方面是养殖户急切的目光,韩大明作出抉择:放弃行政领导岗位,带领群众发展养殖蓝狐事业。在2001年机构改革时,才48岁的韩大明主动提出了预退申请。之后,他一方面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让农民看到养蓝狐的效益,另一方面采取培养大户、带动小户、发展新户的“裂变”模式,全面推动全镇蓝狐产业的发展。对新发展的养殖户,他手把手地教,送种狐,管防疫,并跟踪一年服务,直到走上正轨。对于那些想扩大规模又没有资金的贫困户,韩大明帮助协调贷款,让他们一个个走上了富裕路。他累计帮助村民协调和解决发展资金70多万元。 2004年,在吉昌镇党委的支持下,韩大明在全镇组织建立了第一个蓝狐养殖基地,并于2006年成立了吉昌镇蓝狐养殖协会,他出任会长。韩大明当上会长后,以协会名义建立了吉昌镇飞跃蓝狐养殖网页,及时向养殖户提供种源、皮张价格以及毛皮加工等信息,帮助群众把准市场脉搏。为了拓展销售市场,韩大明三次自费去河北、山东等地联系毛皮加工和销售,并建立了长期供销关系,给养殖户吃上了定心丸。在此基础上,他引导养殖户向经纪人、中间商转变,延伸产业链,拓展利润空间。全镇已培养蓝狐经纪人10多名,已发展存栏1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540户,蓝狐平均存栏总量达到5万多只,年创经济效益达5000多万元。这个镇的蓝狐产业还辐射到周边的乡镇。

发展鲁西黑头羊,养羊致富奔小康

张东福,聊城市东昌府区兴堂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羊舍设计与设施设备岗位成员、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优质肉羊新品种培育成员、鲁西黑头羊产业技术研究院副理事长、十四届东昌府区政协委员。兴堂牧业有限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聊城市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聊城市美丽牧场”。张东福也相继被授予“聊城市乡村之星”、“优秀科技特派员”、“齐鲁乡村之星”、“鲁西黑头羊新品种培育突出贡献者”、“鲁西黑头羊新品种繁育与推广突出贡献者”等荣誉称号。

养殖场整齐划一的羊舍里,一头头黑头白身的肉羊膘肥体壮,或卧或跑,见有人进来,个别胆大的还迎上前来,索要吃食,显得憨态可掬。当被问及养羊诀窍的时候,张东福指着羊棚自豪的说:“我每年都要请畜牧专家给自己的羊做一次常规体检,根据结果缺啥补啥,添加营养配方饲料。尽管成本高了,但我的羊总比别人的肥,而且出栏快,还是科学养殖好啊。”2012年8月,正在寻求投资方向的张东福发现,优质肉羊的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还有上升趋势,他还发现家乡遍地的秸秆也可作为饲料,便萌生了发展肉羊养殖的念头。在多方考察中,鲁西黑头肉羊进入了他的视野,随后张东福便联合村里几个村民一起成立了兴堂牧业合作社,从省农科院畜牧所引进鲁西黑头羊种羊品种,发展起了养羊业。都说万事开头难,在养殖初期,因为不懂技术,养殖项目经常受到制约和影响。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张东福决心学习养殖知识,提高合作社的养殖水平。他多次邀请省市农科院专家到养殖场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及试验对比,同时他还收集、购买了很多养殖资料,深入学习养羊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的他将科学饲养技术与多年摸索积累的经验相结合,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养殖方法,不论是黑头羊饲养还是进行防疫治疗,他都是“行家里手”。通过运用先进的养殖管理经验,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兴堂牧业发展成为拥有羊舍、机井、青储窖、草料场、产房室、库房、运动场等全套养殖设施的现代化养羊场,存栏鲁西黑头羊近600头。近几年,张东福靠着勤劳和能干,再加上管理科学,舍得投入,已由昔日的普通养殖户成为全区有名的养羊大户,他的养殖场也发展成省里的鲁西黑头羊种羊示范基地。 

当张东福通过努力成为响当当的养殖“名人”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他说:“咱本身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知道农民的不容易,我一个人富了算不上啥,要让大家共同富裕,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张东福不仅帮助乡亲们到外地精选优良黑头羊,遇到资金有困难的乡亲他还帮助筹措资金,缺技术的送技术,为乡亲们提供防疫、配种、繁育服务,及时纠正乡亲们在饲养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大大增强了村民们从事养殖业的信心和决心。为了让养羊户形成发展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他筹建了鲁西黑头羊专业合作社,经过他的扶持和帮助,全镇有200多户村民养起了黑头羊,平均每户存栏都在100头以上,并且举办了四届“鲁西黑头肉羊赛羊会”。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堂邑镇成了远近闻名的鲁西黑头羊养殖专业镇。张东福由微薄资金起家,到如今拥有规模化综合养殖场,还带动了一方养殖经济发展。如今,养殖一只鲁西黑头母羊年可获纯利3000~5000元,出栏一只杂交肉羊可比小尾寒羊多收人300~500元,养殖效益非常显著。鲁西黑头肉羊由于其优良的种质特性,深受市场和养殖户欢迎,种羊供应已辐射到河南、河北、青海、内蒙、甘肃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农民养羊的热情空前高涨。成绩面前张东福没有满足,没有放慢发展的脚步。他说:“只要人勤劳,只要有信心,啥事都能办成。”今年,张东福计划在乡镇政府和畜牧部门的帮助下扩建羊舍,扩大养殖规模,发展一个现代化、颇具规模的养殖龙头企业,多为农民办些力所能及的实事,让更多的农民通过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路。

东昌府区是聊城市委、市政府驻地区,辖9个镇、5个街道,面积94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82.71万亩,人口105万人。东昌府区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和无公害蔬菜基地、全国最大的平菇生产基地,是当代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全国模范检察官——白云同志的故乡,也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

近年来,东昌府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共同富裕的总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着力推动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绘就了一幅幅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五彩画卷。目前,初步划定的本轮耕地保护任务约为81.88万亩、三区三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约为71.67万亩。2022年,东昌府区全年粮食种植任务完成127.959万亩,小麦单产473.2公斤/亩,玉米单产501.84公斤/亩,粮食总产70.08吨,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2022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24万余亩,产量约97万吨,和前三年平均值相比,播种面积增加6.3%,产量增加10.2%。生猪存栏14.36万头,出栏27.86万头;肉牛存栏0.83万头,出栏0.7578万头;羊存栏3.7万只,出栏6.03万只;家禽存栏1600万羽,出栏8595万羽;2022年肉蛋奶总产量25.69万吨。积极培育发展特色农产品,东昌府鲁西黑头羊、鸭、肉牛、平菇、黄花菜和羊肚菌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近年来,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始终把畜牧业放在“一区一圈一带”的大框架下去谋划,大力实施“抓龙头、带基地、增效益”活动,着力提升畜牧业档次,扩大畜牧业规模,加大基地建设力度,积极打造聊城品牌。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优质安全畜牧业的意见》等多个高含金量的强牧惠农文件,助推畜牧产业发展,提升了聊城市畜牧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09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