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清军弱小武力低下,真的是因为士兵有第二职业吗?

清军武力低既怪清朝制度,也怪士兵本身。因此并不能全怪清军。清军入关前武力值很高,八旗军所向披靡,让明朝与李自成的队伍都难以抵挡。那为何清军武力后来不行了呢?

清军弱小武力低下,真的是因为士兵有第二职业吗?

清朝入关后,清朝的战斗力一直很强,因为清朝面临巩固统治和统一全国。这其实是清朝的一个任务。不得不说八旗军的特殊体制,让清军在战斗中不处下风。因此,清朝能入关,能长久统治,他们要感谢八旗军。但清朝巩固统治后,面临着守土的职能,此时八旗军就不像以前那样勇往直前了。清朝也开始对八旗军进行改革,本来改革的目标提高八旗军,但没能阻止住的八旗军的衰弱。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八旗军衰弱的呢?

待遇太高

我国有句俗话叫“骄兵必败”,清朝入关后,为清朝做出巨大贡献的八旗军当然会受到皇帝青睐。因此,八旗军就成为皇帝的宠儿,清朝给八旗军的福利待遇很高。本来清军入关前,清朝就对八旗军有特殊的照顾,在东北八旗军既能得到赏钱,又得到土地,而且可以继承“份地”。表面上兵民不分,实际上这种措施使八旗军更加奋勇杀敌。

清朝入关后,又建立一种名为“旗饷”的制度,就是给予八旗军每月饷钱和“岁米”(粮食),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封饷。比如,一名八旗军一年岁米是24斛。清朝对八旗军的待遇已经制度化。

清朝给予八旗军的待遇不仅有这些,而且还有很多待遇,比如八旗军家里要盖房子,会得到一定的赏银,八旗军要结婚或者本人及老人去世,朝廷也给一定赏银。甚至搬家也都由朝廷负责。如此细微的高待遇,也养成八旗军坏毛病。

高待遇并没有带来高战斗力,反而使八旗军认为天生就是享受这些待遇的,特别是八旗军后裔,更是疏于训练,他们宁肯享受祖上带来的荣耀,也不会为清朝效力而吃苦。可见清军的战斗力弱化,很大程度上源于清朝对八旗军的高待遇。

特权太重

清朝给八旗军不仅有高待遇,而且还给其高特权。清朝入关后,为了维护全国的统治,清朝在各地驻军中也分不同级别。在拱卫京城上,清朝按照“居重驭轻”的用兵原则,让半数精锐八旗设置在京城,相当于清朝的禁军。

而在其他省份,八旗军数量就很少,也成了很“娇贵”的兵员。甚至不用担负防卫任务,因为平时治安管理由绿营兵负责,也就是汉人组成的清军。这些绿营兵是满八旗的数倍,他们负责各个省会及城市的防卫。而分布在各省会的八旗军就成了大爷。

因为清朝规定八旗兵有权指挥绿营兵,也就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因此对各地防卫任务,就由绿营兵负责,遇到突发情况或者无法抵御时,八旗军才会出面。用雍正皇帝的话讲:“隐然有虎豹在山之势”。

但清朝对八旗军这种特权时间长了,导致八旗军的腐败。由于清朝入关后统治更加稳定,各地很少发生大的突发事件,即使发生了,也由绿营兵处理。八旗军躲在幕后并没有加强训练,而是疏于训练,使八旗军的战斗力逐渐弱化。一支长时间不打仗的军队,其战斗力强不到哪里去。

措施走偏

清朝巩固边疆时,也导致了清军战斗力的弱化。清朝入关后没稳定多久,边防就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乾隆皇帝时,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清朝疆域扩大,因此需要加大边防治理。清朝不得不加大边防军的建设,但边防军建设后,导致军费增长,因此,清朝不得不减少各省的驻军。

而减少各省驻军时,主要以绿营兵为主,但有的八旗军借机回家享清福去了。清朝边防军中,大都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及部落,这些兵员主要是半粮半饷的情况,清朝并没有拿很多钱养兵。

不过清朝减少各省驻军后,也带来了隐患。有地方出现内乱,清朝用来应对的兵力就有限了。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因为私茶的充斥,严重的影响官方茶马交易,以致一些茶马司无马可生意可做,而且库存的官方茶浥烂,所以不让做了。

茶马贸易的原因,一是明朝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民生上互补的需要。内地盛产茶叶,而西北少数民族缺少茶叶;西北地区盛产良马,而内地缺少马匹。西北少数民族多是游牧民族,日常饮食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因而腥味、油腻或消化不良等常常伴随。

而茶叶正好有去腥、去油和助消化等功能,所以茶叶是少数民族不可或缺的必备物品。而内地多以农业为生,良马较少,而民生尤其是边防,需要大量的战马。

茶马两种物资的盈余与短缺,是双方贸易的前提条件。二是中央在政治上对西北少数民族采取羁縻政策以及对抗蒙元残余势力的需要。羁縻政策,是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收拢少数民族的向心力的统治政策。

明朝初建,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卫所,给与当地部落首领高官厚禄,经济上进行茶马互市,以增强对中央的向心力。另外,通过茶马互市获得的战马,中央用来配备给军队,防御或进攻北部怀有敌意蒙古族部落,以获得边境的安宁。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14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