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特产有哪些
贵州赤水特产有哪些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北部,赤水河中下游,与四川省南部接壤,历为川黔边贸纽带、经济文化重镇,是黔北通往巴蜀的重要门户,素有"川黔锁钥"、"黔北边城"之称。 赤水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全市森林覆盖率76.2%,居贵州省第一位。那么贵州赤水特产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赤水金钗石斛
赤水民间使用金钗石斛早在乾隆川盐入黔年间,入药熬汤就开始当地生长的石斛,因其茎杆两头细小,中间粗壮,色金黄,其茎状形如古代人们用来绾住头发的“黄金发簪”首饰,半月形,所以用“金钗”命名,冠以”赤水“地名,称为赤水金钗石斛。 金钗石斛生长环境要求苛刻,要在特殊的地理环境才能种植,喜温暖湿润气候,宜土质含钾量高,保肥保水能力强的地方才能生长。 赤水金钗石斛因有近200年历史,形成我国的石斛中药材原生地,是中国石斛开发最早的地区,加之独有的石斛碱含量,是石斛中精品,成为现在金钗石斛药源库,有“人间仙草”之美称。赤水金钗石斛对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生津止渴、健胃、清肝、明目、调节血脂、降血糖等。对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眼科等有特殊功效。
金钗石斛
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用于热病伤津、口渴舌燥、病后虚热、胃病、干呕、舌光少苔。石斛一名始见载于《神农本草经》。据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记载:“石斛,一名林兰。味甘,平,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藏虚劳嬴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据以上记述,仅对石斛的性味、功能与主治范围等作了一定叙述,而对石斛的形态、特征等未有描述。因此,无法考证所述为何种植物。
2、赤水乌骨鸡
赤水乌骨鸡(又名赤水竹乡乌骨鸡)是在该贵州省赤水市特殊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下,经过人民群众长期培育繁衍而成的一个遗传基础丰富、性状较为稳定的地方特色家禽品种。 据测定,赤水乌骨鸡含谷氨酸3.60%、丙氨酸1.49%、缬氨酸1.10%、蛋氨酸0.68%、亮氨酸1.93%、异亮氨酸1.07%,均高于其他家禽品种。其体型较大,生活力强,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具有明显的抗疲劳、提高耐缺氧、抗衰老和提高免疫力的功能。 2010年3月8日,赤水乌骨鸡正式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赤水竹乡发展历史鸡悠久,因形成于山川旖旎、地貌奇特、山峰挺秀、雨量充沛、森林葱郁、物种繁多的“楠竹之乡”赤水而得名。据《仁怀直隶厅志· 物产志· 卷十五》和《赤水县志· 养殖业篇》记载:“…本地良种鸡取名竹乡鸡,为肉蛋兼用型,是饲养的主要品种,单冠、平头、胸宽、体深、腹部大而丰满、脚长短适中,羽毛疏松均匀,黑色为主,耳垂紫黑色,喙、腿、爪以黑色较多……,其中乌骨鸡的皮肤、骨骼皆为黑色…”。原产主要分布于复兴、天台和旺隆等乡镇;随着近年来的大力推广,全市各乡镇得到均衡发展,市外部分地方如重庆、成都、贵阳等地经我市原种禽场引进种苗也有所发展。
主要特征为:体形较大,单冠平头,胸宽体深,背腰平长,腿脚较高,身体结构匀称。羽色以黑色和黑红色为主,杂色次之,白色较少。黑羽母鸡多为纯黑色,黑羽公鸡的颈部、背部和镰羽多带红色羽丝,尾部羽毛油黑带墨绿色光泽。喙、冠、肉垂、耳叶、胫、爪均为乌黑色,皮乌、骨乌。部分鸡的肌肉、内脏膜和腹脂膜也为乌黑色。出壳雏鸡平均体重35g、成年公鸡平均体重2450g、成年母鸡平均体重2200g;屠宰率高达66.5%—70.5%;初产日龄170—195天,蛋重52—58g;蛋壳颜色、浅褐色或白色,少有绿色。
3、赤水晒醋
赤水晒醋,已有180多年的生产历史,古代即已声名远播,获“中国名醋”殊荣。赤水晒醋具有色、香、酸、醇、浓等特点,经常食用,可美容健身。
4、赤水筒筒笋
赤水筒筒笋(黑竹笋)是由新鲜庆竹笋制成。原料选用背阳、湿地生长箐竹笋“阴山笋”,采摘加工收集熏烤凉晒储存,再经多道漂洗工序后切段入锅。
[营养价值] 筒筒笋含有一定量的植物蛋白,特别是纤维素含量很高。还含有维生素和氨基酸。中医认为竹笋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的功效。
《名医别录》言其“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可久食”。又因其高蛋白低脂肪、多纤维、少淀粉的特点,有利于消脂减肥。
[食用方法] 食用方法:本品是由木碳火烘培而成,属于笋干类,因此食用前必须先做如下处理:先浸泡一至两小时,然后大火煮1个小时,再切段浸泡1个小时后,用中火煮1个小时后可食用。
5、陈记猪儿粑
<猪儿粑>是黔北,川南(赤水,泸州,合江,纳溪)一带的传统名小吃,因它蒸熟出笼后形似洁白滚圆的小猪而得名.
以前’猪儿粑’只是在农村开春后插秧时,主人给在田间插秧的帮工们打’中伙’(午饭后到晚饭中间的一次加餐)的一种食品.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进逐渐形成了今天黔北川南的一种著名小吃.其中赤水市的’陈记猪儿粑’更是也其独特的口感赢得了广大食客的一致好评.
‘陈记猪儿粑’是由赤水市的一名下岗女工___陈富蓉所创,迄今已有近十年历史.她所制作的猪儿粑是选用优质的糯米和当地所产的高山冷水米经过淘;泡;磨;吊;压;等工序制成面皮,再配以当地的熟饲料猪肉和竹笋所调配的馅料制作出来的猪儿粑面皮软糯香滑,不粘牙,馅料更是鲜,香而闻名.特别是刚刚开笼时只见竹制的小蒸笼里一个个洁白晶莹的猪儿粑配上腰间的翠绿蔬菜叶子更是惹人垂涎.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陈记’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相继推出了’糯米珍珠圆’’玉米窝窝头’等其他的品种.其中’猪儿粑’和’糯米珍珠圆’获得了赤水市技术质量部门;赤水旅游局和赤水市饮食协会颁发的’赤水市名特优小吃’的奖牌,’陈记猪儿粑’更是在后来相继获得了’遵义地区名优小吃奖’’贵州省詹王杯饮食比赛面点类金奖’等一系列的荣誉称号.
6、熊猫竹笋筵
赤水不产熊猫,却盛产竹类。赤水家家户户吃竹、用竹,生产、生活与竹息息相关。赤水人居不可无竹、食更不可无竹,人们于是昵称竹食品为“熊猫菜”,昵称赤水竹饮食为“熊猫餐”,赤水人也就顺理成章变为食竹的“熊猫”。
赤水竹食品原材料十分丰富,在市境内绵延数千里生长,植物类有竹荪、冬笋、绵竹笋、水竹笋、箐竹笋等数十个品种,竹禽珍品有竹鸡、竹鼹、竹猴三儿、竹燕窝等等,再加上人工二次加工的鲜品和干货,可就有数百种之多。如此众多的原材料,为形成赤水独具特色的竹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赤水竹食品可与其它类别的菜肴配合成宴席,也可自成系列自成宴席,是极上乘的美味佳肴、绿色保健食品。
熊猫餐主料选用各种竹食品,用竹中的竹笋系列、竹荪、竹鼹、竹鸡、竹燕窝、玉兰片等竹食 品,精心烹饪,调制成系列美味佳肴,单品可达上百种,复合品可达上千种,佐食竹筒饭,配用竹餐具,食后开胃健脾,清鲜可口,馨香萦怀,经久难忘,最富竹乡特色,为世人称颂。最为主要的极品有几种:
竹荪乌骨鸡:原料选用有“皇宫贡品”、“京果之王”的名贵山珍竹荪,以及有滋补药用功效的“大补之王”乌骨鸡,采用煮、炖、煲的方式,精心调放盐、姜、葱等少许调料即可,食用后清香润肺、滋补内脏,对消除胆固醇、多余脂肪,以及护肝疗脏、防治癌症等有强效。
筒筒笋:原料选用背阳、湿地生长箐竹笋“阴山笋”,采摘加工收集熏烤凉晒储存,再经多道漂洗工序后切段入锅与优质老腊肉共煮即成。食之入口化渣,柔脆爽口,香味独特,健胃补脾。
冬笋:赤水盛产楠竹,楠竹冬季抽笋称冬笋。冬笋极富营养价值和医药功能,是素食者和保健者的最佳菜肴,质嫩味美,清脆可口。赤水冬笋自古质优价廉、名气很大,赤水清代著名诗人有“独有葫芦溪上笋,一冬风味舌头甘”等诗句为之歌咏,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玉兰片:采用优质食品冬笋为原料,精心烤制而成。玉兰片形似玉兰花瓣,色泽金黄,为传统名贵食品。玉兰片可单独为菜,又可与其他菜肴合烹,无论煎、炒、烧、煲、炖均有味鲜质嫩、清脆可口的特点,是宴席常见的珍品,也是馈友高级礼品
7、赤水虫茶
赤水虫茶是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的特产。虫茶富含营养物质,味美可口,爽目沁心,有提神醒酒、解毒清热、降低血压等医药功能。虫茶是我国特有的林业资源昆虫产品,是传统出口的特种茶,其中赤水虫茶最为著名。赤水虫茶为茶中极品,市场罕见,价格昂贵,仅产于赤水四洞沟景区附近,产量仅200多斤。
在四洞沟周边深山中生长着一些百年树龄的大白茶树,人们采摘野生白茶嫩叶加工发酵,招引一种名叫“化香夜蛾”的昆虫繁殖幼虫,幼虫食酵叶后排泄出一粒粒比油菜籽小的虫屎,然后收集虫屎晾晒而成虫茶。虫茶富含营养物质,味美可口,爽目沁心,有提神醒酒、解毒清热、降低血压等医药功能。赤水虫茶在清朝历为贡品,赤水传统虫茶主要采食化香树,所以赤水地区把虫茶又称为化香蛾金茶。虫茶的制作过程很奇特。当地人利用谷雨前后采集的当地野生苦茶叶,或是化香树、糯米藤、黄连木、野山楂、钩藤等野生植物的鲜嫩叶,稍加蒸煮去除涩味后,待晒至八成干,再堆放在木桶里,隔层均匀地浇上淘米水,再加盖并保持湿润。叶子逐渐自然发酵、腐熟,散发出扑鼻的清香气息。生产虫茶的昆虫很多,而以化香夜蛾分布最广,这种化香夜蛾,在这种香味的引诱下蜂拥而来,并在此产卵。约过10多天后,一条条暗灰色的夜蛾幼虫便破卵而出,布满了叶面,一边蚕食着腐熟清香的叶子,一边排泄着“金粒儿”。这些小毛毛虫食量惊人,不消多长时间就会把堆集的腐叶吃光。这时,主人便收集这些“金粒儿”,剔除残梗败叶,晒干过筛,就得到粒细圆、油光亮、色金黄的“化香蛾金茶”,即“虫茶”。更为讲究的是,在阳光下曝晒后,还要在180摄氏度的铁锅里炒上20分钟,再加上蜂蜜、茶叶,才成为优质的虫茶。
8、赤水玉兰片
赤水玉兰片以优质楠竹笋加工而成,其色泽蜡黄、半透明,形状似玉 兰花的`花瓣,因此得名“玉兰片”。
品种:玉兰片根据竹笋生长和加工季节的不同,可分为“宝尖”、“冬片”、“桃 片”、“春花”四个种类。
特点:“宝尖”是用“立春”前含苞笋制成,片平滑尖圆,色黄白,肉细嫩,是玉 兰片中的上品。它丰腴肥美,柔弱微脆,形似宝塔,又象龙角,所以又有 “金色宝塔”、“龙角”之称。“冬片”是用“雨水”前的冬笋制成,形状呈 对开片,片平光滑,色白、片厚、肉细嫩,节距紧密。“桃片”是由“惊蛰” 前未出土的竹笋制成,片面光洁,节距较密,根部刨尖,肉质稍薄,尚嫩, 味较鲜。“春花”是以“春分”至“清明”之间的春笋制成,节距较疏,节楞凸起,笋肉薄,质较老。这四个品种各具特色,制作工艺都很讲究。如果按玉兰片质量区分,“宝尖”最佳,“冬片”次之,“桃片”第三,“春花” 为下。
成份:它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粗纤维、碳水化合物以及钙、磷、铁、糖等多种 营养物质。
工艺:它是利用未出土或刚出土的幼嫩冬笋、春笋,经蒸煮、切片、熏磺、焙干等工序精细加工而成的一种高级笋干。
9、丹霞野菜荤素筵
赤水自然生态极好,特殊的丹霞地貌环境孕育不同凡响的菜肴,植被覆盖率极佳,盛产上万种可食用的野菜和野生草本植物,是有名的保健菜肴,与生态畜禽食品构成野菜荤素筵,自成筵席极品,倍受都市人喜爱。
野菜:主要品种除竹笋菜肴系列外,还有黄花菜、灰灰菜、苦玛菜、剪刀菜、鱼腥菜、野葱、洋荷、刷把菌、大脚菇、三瓣菇、鸡丝菌、牛肚菌等上百种;素食者或健身者,可将之单列或成筵自品自食、待宾迎客。
畜禽菜:野香猪、野羊、野兔、泽蛙、沼蛙等数十种,以及人工圈养的生态家畜,可自成一筵,也可与野菜系列搭配,共成野菜荤素筵。
家家乐:赤水地道农户待客佳肴名筵。农家乐菜肴品种众多,数量不限,场合不限,方式不限,以农户家常菜品为主,品感好,朴素,地道,不讲色、形,只求实惠和香、味,以蒸、煮、炖、煲为擅长,制作粗放简化,主菜品有筒筒饭、筒筒笋、老腊肉、豆花儿等,给都市人返朴归真、居处山乡的亲切感,深受游人喜爱,老少皆宜,众口皆适,卖点很好。
全猪汤:赤水人称杀猪或杀年猪时宴请宾朋的筵席叫“全猪汤”。全猪汤原料需全部选自宰杀肥猪的每一个部分,猪的头、耳、尾、腿、肠、血等都应配齐,佐之时鲜蔬菜烹制成席。吃全猪汤前有祭祀、文娱等活动,热闹异常。席后客人告辞,主人还割几斤猪肉馈赠,让客人未曾赴筵的家人尝鲜,人情味儿溢于言表。
10、恐龙桫椤筵
赤水素有“桫椤王国”的称誉,境内恐龙虽早已绝迹,可却盛产以桫椤为代表的近两万种蕨类植物,这些蕨类植物在二亿年前曾是植食恐龙的主食品,现今又是赤水人餐桌上的珍贵佳肴,赤水人与恐龙同饱口福,人们食之既可疗身保健,又可想天地悠远、思亘古史迹,美不可言。蕨类食品有鲜蕨菜、干蕨菜、蕨羹、蕨粑等等,与其他菜品配合,可制作出丰盛独特的“恐龙桫椤大菜”
蕨菜:蕨的根茎饱含淀粉,采春天的苔芽,磨秋冬的根茎,制成享誉城乡的传统美味菜肴。般有素炒和拌肉食荤制两种,色泽红亮,浓香扑鼻,清脆微苦,爽口润肺,无论佐酒还是下饭均为佳品
蕨苔:采用刚抽芽的鲜嫩蕨苔为原料,煎、炒、炖均可,食之鲜美,柔嫩顺口,有补肺壮骨之奇效。因蕨苔叶芽形状似小儿握拳状,故有人称之为“佛手菜”或“龙爪菜”
蕨粑:菜用蕨苔、蕨根为原料,磨粉吊浆,凉干储存,可切片煎、炒、蒸、煮,精制成不同口感的十多种菜肴。
;仙游县的行政区划
可以大量养殖,垦地和阔叶林为沼蛙主要的栖息地。尤其在水田、池畔、溪流以及排水不良之低地。白天隐伏在草丛洞穴中或石缝中,偶而亦可见其停栖在近水边有阴影的石头上。夜间外出觅食。繁殖季节时雄蛙往往停在水草面上鸣叫求偶,鸣声低沉而大,在白天亦往往可以听到其特殊的鸣叫声。叫声类似小狗叫声“汪,汪”,性喜成群出现。繁殖季节春、夏季,卵产在不流动的水域中,卵粒小,成一大片飘在水面上,或者粘在水草间。蝌蚪身体略扁,全长约5cm,眼在两侧,尾细长而弱,体灰绿色有细麻点,尾部棕色,有深浅相间的云斑。分布于中国中南部各省、台湾、海南岛和香港。在台湾常见于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农田、池塘,全省都有分布,北部数量较多,中南部较少。数量普遍,由于体形大目前供人食用和生物实验,但由于滥捕捉,数量已大量减少。
1949年8月25日,仙游县解放,旧行政区划废除。1949年9月初,鲤湖乡、古邑乡、浔阳乡、榜头镇、城厢镇、善化镇、枫亭镇、兴安乡、凤顶乡、仁德乡、孝仁乡、城南乡、慈孝乡、香南乡、香北乡、木兰乡、兰溪乡等相继成立乡镇人民政府。同月,全县整编为9个区,乡镇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第一区(城关),第二区(赖店),第三区(枫亭),第四区(盖尾),第五区(榜头),第六区(大济),第七区(度尾),第八区(社硎),第九区(香山)。共辖202个乡(街)。
1950年2月,九区驻地迁麦斜,并增设第十区古邑(游洋)。
1950年8月,增设第十一区(龙华),第十二区(园庄)。全县划为12个区,262个乡(街)。
1952年8月,增设第十三区(石马),第十四区(石苍),第十五区(西苑),全县共设十五个区,辖740个乡(街)。
1953年6月,第一区公所(城关区)成立区人民政府。枫亭街改称枫亭镇,隶属第三区公所。
1955年9月,撤销第一、第四、第十一区,全县编为1个镇(城关镇)12个区,辖236个乡(街),以驻地名称为区名。
1956年6月至1958年春,整编为城关、枫亭、郊尾、榜头、度尾、社硎、麦斜等7个区和城关镇,下辖89个乡(街)。
1958年4月,撤区并乡,全县编为25个乡(镇),下辖91个小乡(镇)。
1958年9月起,撤销乡(镇),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将小乡改为生产大队。全县先后成立13个人民公社,辖240个生产大队,并先后成立仙游县溪口林场、综合农场、古洋农场、钟山农场等为县直国营农场。
1961年12月,将原13个人民公社,改编为18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318个生产大队,4197个生产队。
1964年6月,从城关人民公社划出6个街,成立城关镇,全县编为18个人民公社,1个镇,辖318个生产大队(街),4801个生产队(居民队)。
1983年1月,城关镇改为鲤城镇,城关公社改为城东公社。
1984年11月,改公社为乡(镇)人民政府,改生产大队为村(居)民委员会,改生产队为村(居)民小组。1985年,全县划为5个镇,14个乡,辖318个村(居)民委员会,4822个村(居)民小组。
1991年5月,社硎乡仙头村分为仙头、半岭两个村;赖店乡潘硎村分为潘硎、林田两个村。1992年底,枫亭镇辉煌村分为辉煌、沦溪两个村。
1992年11月,城东、大济、龙华、赖店、盖尾、游洋、钟山等7个乡改为镇。全县共有12个镇,辖17个居民委员会,233个村民委员会,3971个村(居)民小组;7个乡,辖71个村民委员会,851个村民小组。
2000年,仙游县辖13个镇、6个乡:鲤城镇、榜头镇、枫亭镇、郊尾镇、度尾镇、城东镇、大济镇、龙华镇、赖店镇、盖尾镇、钟山镇、游洋镇、园庄镇、西苑乡、凤山乡、石苍乡、社硎乡、书峰乡、象溪乡。
2002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文[2002]270号)批复同意仙游县调整部分行政区划: 撤销凤山乡,并入西苑乡,调整后西苑乡辖西苑、岭峰、广桥、前洋、西土乾、半岭、仙山、仙东、仙西、凤顶、凤山、前县、前溪、柳园、白岩、顶东湖16个村委会,乡人民政府驻西苑村。 撤销鲤城镇,设立鲤城街道。辖原鲤城镇的木兰、十字、洪桥、城内、南桥、仙糖6个居委会,以及原城东镇的坝垄、龙泉、玉井、来洋、蜚山、东门、万福、北宝峰、富洋9个村委会(其中坝垄、垄泉、东门、北宝峰4个村委会改为居委会)和大济镇的金井、白塔2个村委会,办事处驻洪桥居委会(原鲤城镇政府驻地)。 城东镇人民政府驻地从东门村迁移到仙安村,更名为鲤南镇,同时调整行政区域。调整后,鲤南镇辖原鲤城镇的柳坑居委会,原城东镇的仙安、霞苑、下楼、涵井4个村委会,以及原龙华镇的大坂、平原、象运、象林、象坂5个村委会和赖店镇的西埔、温泉、圣泉、玉田、玉塔、横塘、东山7个村委会。 郊尾镇的芹林、盖南和新窑3个村委会划归盖尾镇管辖。 2002年底,仙游县辖1街道12镇5乡。
2003年,仙游县辖1个街道、12个镇、5个乡:鲤城大街道、鲤南镇、榜头镇、枫亭镇、郊尾镇、度尾镇、大济镇、龙华镇、赖店镇、盖尾镇、钟山镇、游洋镇、园庄镇、西苑乡、石苍乡、社硎乡、书峰乡、象溪乡。
2008年12月31日,福建省政府《关于同意仙游县象溪乡更名为菜溪乡的批复》(闽政文[2008]448号):经研究,同意仙游县象溪乡更名为仙游县菜溪乡。 仙游县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稳定。宋宝佑《仙溪志》记有植物71种,动物23种;明弘治《兴化府志》记有植物301种,动物234种;清乾隆《仙游县志》记有植物284种,动物82种。
仙游县现存的陆栖野生动物有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脊椎和无脊动物共计1200多种,淡水鱼类有65种,海洋鱼类多数是沿海岸性次级经济鱼类。 脊椎动物 两栖类:主要有黑眶蟾蜍、黑斑蛙、青蛙、豹蛙、沼蛙等2个目、30多种。 爬行类:主要有乌龟、平胸龟、眼斑水龟、海龟、玳瑁、鳖、壁虎、金环蛇、银环蛇、蟒蛇(琴蛇)、中国水蛇、竹叶青蛇、五步蛇、烙铁头蛇、火赤练蛇等3目、70多种。 鸟类:主要有鹰、猫头鹰、乌鸦、喜鹊、麻鹊、画眉、雁、斑鸠、八哥、鹧鸪、雉鸡、大山鹊、野鸡、野鸭、啄木鸟、鸽、燕鸳鸯、白胸苦恶鸟(田鸡)等22目、65科、计300多种。 哺乳类:主要有虎、豹、野猪、山羊、狼、獐、狐狸、貂、貉、鹿、山猫、灵猫、野兔、穿山甲、水獭、刺猬、松鼠、蝙蝠、野鼠、黄鼬等11目、31种。 无脊椎类 主要有软体、节肢及拟软体等无脊椎动物数百种。其中已鉴定的172种是:蟹、贝、藻等水生动物中,有软体动物88种,节肢动物33种,拟软体、环节动物13种。可供养殖且有经济价值的有青蟹、鲟、牡蛎、缢蛏、花蛤、泥蚶、扇贝等38种。
现属国家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有: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穿山甲、猕猴、水獭、鸳鸯等;属国家三级保护的有大灵猫、小灵猫、豹猫、青羊等。凤山的角怪属世界珍稀动物。 植被状况 仙游县南部属闽东南戴云山东湿暖亚热带雨林小区,北部属闽中东戴云山--鹫峰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由于仙游县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交界处,境内地形复杂,北部为海拔500--1800米的中、低山区,南部大部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气候、土壤、水流等自然条件明显差异,因而植物区和植被类型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原生植被残存很少。而代之以次生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
据仙游县自然资源调查,仙游县主要植被有6个类型: 常绿阔叶林:由常绿阔叶树组成的森林群落,主要分布在石苍、游洋、象溪、西苑、凤山等乡镇的地势较为荫蔽,林地土壤较为良好的地带,以天然更新混交次生林为主。植物种类以壳斗科树占优势,混交乔木次之,还有常见的草木植物。 常绿针叶林:主要由裸子植物林木组成的森林群落。按乔木层的不同种,可分为杉木林、马尾松林、油杉林、柳杉林、福建柏林、黄山松林等。杉木林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马尾松林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油杉林主要分布在枫亭、园庄、社硎、榜头等乡镇。柳杉林主要分布在溪口林场及凤山、游洋等地。 针阔混交林:多为马尾松与相思树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枫亭、园庄、郊尾、盖尾、榜头等地,一般呈小块状分布。 竹林:多为毛竹林,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的游洋、石苍、象溪、社硎、凤山、西苑、度尾等地。中南部多为麻竹林、青皮竹林,生长在溪流两岸及房前屋后。 灌木丛林:因森林长期过伐及火烧退化而成,主要分布在溪流两旁险峻陡坡上,常见有矮化的青冈林、石栎、石楠等灌木。 荒山草坡:在1000米海拔以上的山顶部,风大气冷,土壤瘠薄,水湿条件差,只生长杜鹃花科、禾本科、沙草科等草木植物。还有低山丘陵的次生荒草坡,属于森林毁坏后的过渡类型。 野生植物 宋宝佑《仙溪志》记有植物71种;明弘治《兴化府志》记有植物301种;清乾隆《仙游县志》记有植物284种。
全县植物品种总计有171科,共2876种。其中,藻菌类11科,43属,计划性92种苔藓类4科,5属,计28种;蕨类15科,23属,125种;裸子植物类7科,8属,计81种;孢子植物134科,250属,计2350种。列为国际性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植物有26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水杉;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银杏(分布社硎、菜溪等地)、水松(分布仙游山、麦斜、五湖等地)、福建柏、胡桃、格木、杜仲、金钱松、楠木、铁刀木、云南石梓、红豆杉、山腊梅、青梅、巴戟、荔枝、小勾儿茶、异形玉叶金花等17种;属国家三级保护的有油杉(分布梧椿、潭边等地)、天竺桂、木荚红豆树、黄杞、厚朴、闹阳花、龙眼等8种。 溪流 仙游县溪流蜿蜒曲折、短小、湍急,落差大,易涨易退,属山地性溪流。历史上,境内通航小木船,从会仙(鲤城)至俞潭(今盖尾仙潭),水程30公里。水力资源蕴藏量为26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有200多处,全部开发利用后,装机容量可达17.4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6.52亿千瓦时。绝大多数溪流发源于境内,合流或分流出境,分属木兰溪、大樟溪、枫慈溪、晋江东溪、沧溪等五条溪,其中,主要属木兰溪水系。 地表水资源 仙游县地表水资源总量约18.55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集雨面积产水量101.85万立方米,人均水量2027.8立方米,亩均水量5260.9万立方米,低于中国、福建省平均水平。
地表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总体情况由北部山区向东南部递减。每平方公里集雨面积产水量,以北部凤山、西苑、社硎、象溪、石苍、游洋、钟山等最多,南部盖尾、郊尾、枫亭、园庄等最少,中部大济、城关、龙华、赖店、榜头等略少。人均与亩均水资源,以凤山、西苑最多,榜头、郊尾最少。 水力资源 仙游县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木兰溪、延寿溪、九溪、粗溪等溪流,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的1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条,流域雨量充沛,溪床坡降较大,水流湍急,利于发电。据勘测,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6万千瓦,其中木兰溪11.72万千瓦,延寿溪1.08千瓦,九溪7.1万千瓦,粗溪3.9万千瓦,枫慈溪0.8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水力发电站近200处,总装机容量17.43万千瓦,其中木兰溪7.81万千瓦,延寿溪0.65万千瓦,九溪5.61万千瓦,粗溪2.58万千 瓦,枫慈溪0.1万千瓦,其他溪流0.669万千瓦。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17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