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王金胜的主要作品

1.《“吃人”叙事的历史变形记》 《文艺研究》2014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全文转载; 《人大复印资料》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

王金胜的主要作品

2.《论新时期初期小说的“人民”话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6期

3.《民间形式向民族形式转型的标志——从“新秧歌剧”到“新歌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8期

4.《如何“现代”,怎样“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2期

5.《评陈军著<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以“郭、老、曹”与北京人艺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6期

6.《重新体味“小感触”中的大时代与大境界》,《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12期

7.《当代文学史写作:方法、可能与限度》,《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

8.《“历史”的镜像:在现代化的视野中》,《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4期

9.《宏大叙事视野里的“鲁剧”地域美学阐释》,《东岳论丛》2014年第3期

10.《民间文化与莫言小说的传奇性》,《文艺争鸣》2004年第6期

11.《人学:马克思的美学基点及其归宿》,《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2.《敞开与遮蔽:文学史叙述方法及其限度》,《云梦学刊》2004年第6期,《社会科学报》2006年12月6日摘要,全文收入余三定主编《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全文收入王万森、刘新锁主编《文学历史的跟踪:198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述史料辑》,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3.《穿越文化的心灵遇合与理性评判》,《回族研究》2002年第3期

14.《论〈茶馆〉的现代性》,《艺术百家》2005年第2期

15.《新视阈中的可能性探寻》,《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

16.《论废名小说中的儒家文化意识》《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3期

17.《论新时期中后期小说中的“结构”意识形态》,《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2期

18.《革命时代的生活与文学之美——<这边风景>简论》,《东方论坛》2014年第1期

19.《中国现代性与“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4期

20.《“情”的政治与抒情的政治学:20世纪中国政治抒情诗》,《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21.《诗·革命·历史:革命叙事诗的诗学政治化阐释——兼论李季的叙事诗创作》,《东方论坛》2012年第5期

22.《“五四”启蒙传统的回归与重构——“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之三)》,《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6期

23.《中国现代性悖论语境中的思考与写作》,《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12期。

24.《“新时期”知识分子的认同建构及其叙事表征》,《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25.《“人民”话语中的“个体”言说困局——“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之二)》,《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10期。

26.《“人学”话语与“人民”话语的纠结——“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3期。

27.《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叙事的认同危机:语言视角的考察》,《东方论坛》2011年第4期。

28.《叙事的耗散与主体的困境——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叙事的自我建构与认同危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29.《论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艺术》,《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30.《充满张力的寓言化叙事》,《鲁迅新论》,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1.《“暴虐”与“复仇”:奴隶时代的心理证词》,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2.《乡土中国的情感记忆及悖论性生命体验——重读<朝花夕拾>》,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3.《镜像自我与语言建构的主体》,温奉桥主编《文学的医心》,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4.《拆除深度与意义的重建》,《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1期。

35.《“寻根”作家的认同焦虑与构建“文化中国”的难局》,《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21期。

36.《“日常生活”叙事与跨世纪中国小说的自我认同》,《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

37.《<黄鹂声声带血鸣——孙犁抗日小说研究>的方法论启示》,《东方论坛》2010年第5期。

38.《当前青少年学生文学阅读调查研究》,《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39.《叙事的自我认同及其危机:1980年代与1990年代小说的辩证》,《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40.《构建现代性进程中的乡土中国形象》,《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41.《新世纪小说的影像化叙事批判》《东方论坛》2009年第4期

42.《文学话语与新闻话语的纠结——论新世纪小说的认同危机》,《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43.《传媒景深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景观》,《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44.《新世纪小说的新闻化叙事批判》,《东方论坛》2008年第3期

45.《追索欲望时代的精神可能》,《青岛文学》2008年第5期

46.《反思传统与悼念青春的孤本书写》,《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47.《现代文学批评本体的寻绎及其文化阐释》,《东方论坛》2013年第4期。

48.《论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文史结合”问题》,《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49.《“大时代”的文学批评和大视野的历史图绘》,《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

50.《天雨海风叙乡愁——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1期

51.《传奇;莫言小说的叙事资源与美学特征》,《唐都学刊》2005年第1期

52.《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3.《“日常生活”叙事: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写作的主体意识》,《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54.《论中国现代散文的“情”“志”之美》,《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5.《论先锋小说的崛起及其艺术影响》,《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6.《充满张力的寓言化叙事——重读〈孔乙己〉》,《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期

57.《“酷虐”与“复仇”:奴隶时代的心理证词》,《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7期

58.《“自我”的镜像:徘徊于建构与解构之间》,《泰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5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视角及其归宿》,《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60.《论中国现代散文小品的艺术流变》,《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61.《论“文化寻根”小说的渊源及价值取向》,《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62.《“诗”与“生活”之间——论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个性》,《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63.《寻求“自我”生成的历史基点》,《泰山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64.《镜中飞翔:现代性文化语境中“自我”的重建》,《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65.《故乡记忆与儒禅文化精神》,《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66.《现实处境与突围策略——论90年代女性写作》,《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67.《世俗之相的摹写》,《青岛文学》2000年第5期

68.《对话意识与狂欢化写作》,《鸭绿江》1998年第5期

三峡大学最佳时间:一年四季

三峡大学坐落在世界水电之都、中国旅游名城、三峡工程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6月29日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立的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直属水利电力部管理,1996年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成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

三峡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学校已培养毕业生5万余名,他们已成为水利水电行业及湖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现有12个专业性学院,52个本科专业,32个硕士点,18个湖北省立项建设博、硕士点;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学生18880人,留学生309人,硕士研究生540人,校内继续教育学历生2006人。

三峡大学现有教职员工3348名,其中专任教师1553名。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者149名、副高职称者666名、讲师792名,博士78名、硕士580名;有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4名,三峡学者计划特聘教授7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名,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6名,首批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人选10名,湖北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培养计划人选32名,有博士生导师9名、硕士生导师299名;学校聘请了包括10位院士在内的200余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学校现有校园面积252万平方米(3787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有各类实验室(实验中心)50个,大中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万多台(件),总价值17285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12.9万册,各类电子图书43万册(件)。

三峡大学现有1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近3年,学校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教学研究课题245项,其中省部级项目56项;在近两届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6项。

三峡大学近3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20项,其中国家攻关课题、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电力公司重大课题、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重大专项、水利部创新基金项目、霍英东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52项,累计项目经费达2亿多元;有24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出版学术专著25部,教材50部,授权专利11项;近3年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累计4978篇;有3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被应用于灾害防治、大坝监测、高边坡绿化、工程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库区移民、医药化工、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行业领域。

学校主办有《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实用医学进修杂志》、《灾害与防治工程》等学术期刊。近几年,由学校参与主办或承办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30余次。学校先后与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等20个国家的45所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和互派留学生等合作关系。

学校创办以来,得到了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大力关心和支持,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水利部部长钱正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等***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

三峡大学组建6年以来,全体师生员工团结拼搏,艰苦创业,求索奋进,通过实施规划工程、人才工程、质量工程和凝聚力工程,推进实质性合并,促进实质性融合,实现了集中一地办学,各项事业发展态势良好,各方面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先后被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2005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同时,我校在2005年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目前,学校已经成为湖北省省属高校中水电特色与优势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30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