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鸡养殖技术方法、市场前景、成本与利润分析
石鸡专题提供最新的石鸡知识分享,石鸡养殖技术方法、市场前景、成本与利润分析等,想了解石鸡的朋友记得常来看看。
石鸡(学名:Alectorischukar):是中型雉类,共有14个亚种,体长27-37厘米,体重440-580克,比山鹑稍大一些。
两胁具显著的黑色和栗色斑。
农村大山养殖石鸡,一年纯利润可达40万元!......
大明村天然的环境非常适合发展养殖,石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石蛙,常常生长于近山溪的岩边,水质越好的溪边越容易生长,农村长大的朋友小时候应该没少抓。
石蛙肉质鲜嫩,含有丰富全面的营养物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氨基酸种类齐全,具有滋补强壮、滋阴降火,清心润肺,解劳补虚、强筋骨、填精潜阳等多重保健功能,深受市场欢迎,养殖前景广阔。
周大哥今年四十多岁,早年由于家乡环境差,初中毕业后就跟着亲戚在外面打工,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了石蛙的养殖前景,再联想到自己家乡优越的自然环境,立马就辞掉了工作,专门到省城学习了三个月的石蛙养殖技术。
2012年冬天,回到了家乡,正式走上了石蛙养殖之路,他知道石蛙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所以就把养殖基地建到了大山深处,另外为了让自己的石蛙真正的生态,所有的养殖环境都是模拟的野生环境。
周大......
石鸡怎么养......么今天我们主要是来学习下石鸡的人工养殖技术,一起来看下文的内容解读吧。
1、选址建舍
石鸡具有喜温暖、干燥、怕怕、忌潮湿、抗寒性差、易受惊等特点。
那么养殖场一般会选择地势高燥、整体平坦、背风向阳的、水源充足并且无污染的、排水条件较好的地区。
石鸡养殖有两种方法,分别是平养和笼养。
平养就需要修建鸡舍、运动场、栖息地、育雏室、沙浴等,并且还需要在附近铺设天网。
笼养则之需要根据房屋的大小,合理利用空间,进行分层饲养,并且配置好食槽、水槽以及产蛋箱等。
2、雏鸡养殖
刚购买回来的石鸡幼苗,为了提高育雏的成活率,我们队温度、光照、湿度、通风以及饲养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把控。
一日龄到五日龄的雏鸡一般温度要控制在三十六度左右,然后根据雏鸡日龄的增长,慢慢降低温度,一直到雏鸡能适应正常的室内温度。
养殖场中七日龄的雏鸡要保持二十四小时光照,半个月到一个月的雏鸡光照时......
石鸡为什么容易死
石蛙
标准名棘胸蛙,又名石蛤、石鸡、山鸡、石冻、飞鱼、石鳞、石蛤蟆、石虾蟆、石坑蛙、石乱、木槐(川南)等,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
1.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 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2 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3 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 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石鸡这种动物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石鸡是非常胆小的动物,一旦受到惊吓就会发生乱飞、不安,只有足够安静的养殖场所才能让石鸡健康的生活。但是在安静的基础上,最好选择一个交通较为方便的地点,这样在平时才会比较方便。石鸡生活的地点最好是地势稍微高一些的地方,以免雨季到来后,出现较为潮湿或积水的情况。养殖场地足够干燥能保证石鸡的健康,但是要注意空气不能过于干燥,否则就会影响石鸡的呼吸系统。当空气干燥的时候,养殖朋友可以适当地在空中喷水,来调节湿度。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32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