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沂蒙》观后感
版本1
《沂蒙》电视剧,讲述的是我们上辈人和大上辈人真实发生的故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巨大的奉献,其中的每一个故事主人公都有原型。只是,多少年过去了,沂蒙人依然是默默奉献,那段历史,也就被掩埋了。剧中的马牧池就是沂南县的一个乡的名字。 作为沂蒙人,我是眼含热泪看完《沂蒙》的。曾经发生在沂蒙这片热土上耳熟能详的老辈人亲身经历的故事,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话语,一下子聚焦了我和电视剧的距离。除了亲切感,更感到出了一口气,出了扬眉吐气的一口气。忍辱负重,在战争年代做出巨大牺牲和巨大奉献的沂蒙山人终于得到了一个言说历史,言说自己的机会。被逐渐淡忘的那段历史终于从历史纵深处走入走入前台,那种心灵的震撼,是无以言表的。 《沂蒙》堪称一部沂蒙山女人的史诗。它还原了一段历史,一段历史中的真实。孙犁在他的小说中,曾展示了一群勤劳纯朴、内秀委婉、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体现着特定时代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我们沂蒙山女人,与她们相比,作出的牺牲和奉献,不能说超过她们,但至少也不会逊色于她们。可多少年过去了,沂蒙山女人在特殊年代的所作所为,除了在沂蒙山区的历史中提到外,几乎不为外界的人知晓。近10年来,高军在小小说中塑造了一些战争年代沂蒙山女人的形象,不过,那也只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没有形成群的气候。那段历史也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被遮蔽了。感谢《沂蒙》展现了一群憨厚、朴实、识大体、顾大局、默默奉献的沂蒙山妇女,她们站成一排,成为沂蒙山最美丽的风景。《沂蒙》也是沂蒙山女人的赞美诗。 安居是凡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平平淡淡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更是世世代代沂蒙农村人最大的愿望乃至理想。这也是中国家文化的重要体现。这在于宝珍的老伴李忠厚身上得到最为明显的体现。但当这一切被战争践踏,国家处于危难时,平凡人的生活常态被打破了,沂蒙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倾其人力、物力加入到战争的洪流中。此时,家文化被国文化所遮掩,体现出一种人间的大爱来,这种人间大爱与沂蒙人身上的真善美交相辉映,这是电视剧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为了战争的胜利,沂蒙人奉献出了所有能奉献的东西。 《沂蒙》是对遗忘的言说。有些历史,是需要铭记的,但记忆往事需要勇气,尤其是直面那种血淋淋的现实。遗忘,就必须言说,言说一切的事实与真相。在这个善于遗忘的时代,《沂蒙》犹如一道闪光,直逼人的心灵,促人反省。《沂蒙》也是一副欲望时代的良药。
版本2
电视剧《 沂蒙 》,看了让人有很多很多的感慨。除了剧中演员角色个个逼真到位,还有那山东又肥有厚的大棉袄和大棉裤,还有那山东大的煎饼和木制独轮手推车,都的的确确让人仿佛回到那个艰苦的年代,目不暇接深深被一波三折的剧情所吸引。
日本鬼子的残忍和八路军的过分,让我彻底的看了一把三国为古人担忧。那些朴实的沂蒙山人民不仅仅忍受着日本人的烧杀抢掠,还要没完没了的承担着八路军的摊派。本来就是荒山野岭的沂蒙山区,平时太平日子的收成就已经让人朝不保夕,再加上兵荒马乱的强行征粮,无奈的老百姓已经是雪上加霜和走投无路。可是这些善良纯朴的沂蒙百姓毫无怨言,顽强的承受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重担。
极其凶恶的日本鬼子之所以站不住脚,还有八百万国民党军队之所以能输给衣衫褴褛的八路军,他们不仅仅是输给了一穷二白的***队伍,而是输给了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大煎饼和独轮车的支援大军。
剧中让我气急败坏的是:八路军惹完祸就跑,把灾难留给手无寸铁的沂蒙百姓,弄得可怜的全村男女老少鸡犬不宁,甚至殃及生命。稍有些安宁的日子里,就会有一群不知在何处藏身的八路军,他们若无其事的,理直气壮的来到村庄,二话不说一通劈头盖脑的物资摊派,于是弄得可怜的沂蒙百姓无可奈何。在某种角度上来说:其实八路军没完没了的征收粮食和军用物资比起日本鬼子强抢好不多少,分明就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八路军不仅仅要征收沂蒙百姓的粮食和军用物资,还要带走他们刚刚成年的孩子们,为死亡惨败的军队增添新生力量。假如日本鬼子投降,两党都能以大局为重,站到一起来共同治理国家,不再因为夺取江山而开战,那么也想也许少死很多人。正像剧中《于宝珍》的丈夫所说的那样:赌场上的钱不是钱;战场上的人不是人啊。
让我特别震撼的一幕是:一个家里本来比较富裕,儿子又在国民党军队任团长的村长,儿子亲自回到村里想把父母接到国民党统治的安全地带享福,却被正义善良的父母拒绝,坚持要和全村百姓同甘苦共患难。
一天,可怜的乡亲们被日本人征粮逼得走投无路,村长为了保全八路军的粮食,为了保全全村人的性命,竟然铤而走险,利用给日本鬼子送饭的机会,把一包烈性毒药放进了糊涂粥里。狡猾的日本鬼子怀疑其中有诈,先让村长夫妇先喝下去。早已有准备的村长夫妇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大义凛然的把带有毒药的稀粥慢慢喝下。狡猾的狐狸怎么又能轻易的从猎人手里逃脱,一群日本鬼子和一圈汉奸眼看着村长夫妇把粥喝了进了肚子,也随即像一群饿狼似的把糊涂粥一抢而光。最后演绎了一幕让全村人竖起大拇指的英雄壮举,一对英雄夫妇就这样与全据点的鬼子和汉奸同归于尽。
不说了,说多了都是眼泪,感人和气氛的情节简直太多,举不胜举。善良朴实的主人公《于宝珍》一家经受了无数次磨难,刚强的女人不但带领全家和全村人曾经救活了无数个八路军的战士,却牺牲了不少自己的亲人,更为感人是还有那些无私奉献的沂蒙嫂子们,不但把自己的奶水像喂婴儿一样毫无羞涩的喂给了伤病员,还长年累月的面临着守寡的煎熬。如果没有像《于宝珍》一家男女老少和许多铁了心支持八路军的家庭,如果没有他们用生命时刻捍卫着自己的承诺,也许八路军再有天大的本事也不会取得今天的胜利。
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可千万不能忘记那些成千上万为八路军和解放军曾舍得性命的沂蒙父老乡亲,党中央更不要亏待了那些曾为革命前仆后继的沂蒙老区人民的遗孤。
红嫂喂八路军喝奶是什么电视剧
这段时间追CCTV8电视剧《沂蒙》看,每看一集我都会眼睛湿润。以妇救会长于宝珍一家人为代表的沂蒙地区的广大群众,为打败日本鬼子和解放全中国,他们做出了巨大牺牲,男孩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立下汗马功劳,女人在家乡支援前线是全村人的榜样!年轻的心田为了救治伤员,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奄奄一息的战士,为了革命妇救会长的大儿子儿媳,惨死在日本人能侵略者的屠刀下,为了抗战送走了自己的小女儿参加八路军,为了抗美援朝送走了最小的儿子。在全国解放前夕相伴半生的老伴为了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前线的战士吃得饱 ,沂蒙山人民把粮食都支援了前线 ,自己只能喝糊涂粥来充饥。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区女人,一个值得大家敬仰的革命战士!一个个人物可歌可泣,使我受到一次次的震撼,剧中逼真到位的表演和那山东又肥又厚的大棉袄棉裤,还有那山东大煎饼和木制独轮手推车,把人们带到了那个艰苦的年代……
红嫂喂八路军喝奶是电视剧《我的沂蒙红嫂》。
《沂蒙红嫂》是一部反映沂蒙精神的抗战故事影片,于2016年2月18日开机拍摄,预计2016年8月上映发行。导演杨琳,军事顾问李燕生、编剧王立芳、谭文,制片人刘熙宏。
导演杨琳说,此前对沂蒙红嫂的了解仅限于“乳汁救伤员”,来到沂南才知道“沂蒙红嫂”是一个“群像”,“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们很多都不是党员,但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据了解,该影片是一部反映沂蒙精神的抗战故事影片,讲述了一个年逾半百的母亲,在男人们参军参战上前线的情况下,带领儿媳妇、女儿及村里的妇女们,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抚养革命后代,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
影片紧紧抓住最挚热、最纯朴的人间之爱,通过“最后一把米充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唯一的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的感人故事,沂蒙红嫂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革命成果,表现了人性大爱的璀璨光辉。
影片以沂蒙红嫂们的顽强斗争揭示战争的残酷,展现革命先烈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付出的巨大牺牲,启迪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诠释,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向中国***成立95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35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