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吃什么食物长大,怎么养长得大
野外生长的鲶鱼是吃鲫鱼、鲤鱼、泥鳅、麦穗鱼、餐条鱼、鰕虎鱼等小型鱼长大的,当然,它们也会吃一些虾类、浮游类、水生昆虫等食物。鲶鱼的视力比较差,它们捕食主要是依靠嗅觉和胡须。当它们发现猎物后,就会立即用牙齿咬住,避免猎物逃脱。鲶鱼的性格比较凶猛,捕食的能力也是比较强的。 一、鲶鱼吃什么食物长大
野生的鲶鱼都是吃一些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小鱼、小虾等长大的,它们最喜欢吃一些泥鳅、鲫鱼、鲤鱼、麦穗鱼、餐条鱼、鰕虎鱼等小型鱼。鲶鱼的视力比较差,所以它们捕食的时候都是依靠胡须和嗅觉。在捕食的时候,它们会先靠近猎物,当猎物还没有发觉的时候,立即用牙齿咬住,避免猎物逃脱。鲶鱼的性格凶猛,捕食能力较强。尤其是野外生长的鲶鱼,不仅捕食的能力强,而且躲避追捕也是很厉害的。
1、提供充足的食物:要想让鲶鱼长得大一些,就要给它们投喂一些高营养的食物。人工养殖的时候,可以投喂一些餐条鱼、鲫鱼、麦穗鱼等。除了这些,可以再搭配一些合成的饲料,这样可以保证营养均衡。鲶鱼喜欢在清晨和傍晚的时候进食,饲养者可以选择此时投喂。
2、保持稳定的环境:鲶鱼不喜欢太高的水温,养殖的时候最好将水温保持在30℃以下。它们对水质的要求不高,只要干净清爽就可以。只要环境舒适、稳定,鲶鱼生长发育的速度也会加快,它们的体型也会长得更大。
鲶鱼养殖技术
鲶鱼好养,鲶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养殖鲶鱼的水质要清澈没有污染,投放前对池塘进行消毒肥水,选择健康无病害的优质鱼苗投放,确保饲料投喂科学合理,及时做好繁殖管理工作和疾病防治工作,每天做好巡塘工作,及时加换水、增氧,促进育苗生长。
鲶鱼好养吗
鲶鱼又叫土鲇,多在江河、湖泊、水库、坑塘中下层生活,为肉食性鱼类,是鲶鱼科中分布最广的鱼类。它们对环境的要求不是很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养殖比较容易。
鲶鱼养殖技术
1、生长环境
养殖鲶鱼的池塘要求水质清澈无污染,为确保水质优良,在水面上种植适量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以供鱼苗遮荫,还可以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
2、投放前准备
投放鱼苗前30天,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工作;放苗前7天,往池塘施撒适量基肥进行肥水,促进池中浮游生物繁殖生长,为鱼苗提供充足的饵料。
3、鱼苗选择、投放
挑选没有伤病、健康活泼,规格在3cm以上,大小一致的鱼苗,在投放前按1:30的比例将盐和水混合均匀后把鱼苗放进去浸泡5分钟左右。
挑选晴天进行放苗,投放密度一般控制在6000-10000条/亩,放苗后每2-3天往池内加注一次新水和少量化肥,以确保水质,促进鱼苗生长。
4、饲料投喂
用熟蛋黄或小型枝角类、桡足类浮游生物作为鱼苗的开口食物,随着鱼苗不断生长,便可给它们投喂水蚤、蚊幼虫、水蚯蚓、蝇蛆或猪血、人工幼苗配合饲料等。
鱼苗培育初期主要投喂动物性饲料,待鱼苗长到5-7cm时,进行驯食,逐渐转投植物性饲料,做到动植物饲料结合,确保营养均衡。
饲料投喂遵循“四定”原则进行,每天的投饵量控制在鱼群总重的5-8%左右,每7天-15天对投喂量进行一次调整。
5、繁殖管理
鲶鱼在每年的3-5月进入繁殖盛期,挑选好成熟度好的雌、雄种鱼,将它们按雄鱼3条,雌鱼1条分组后放进布抖网中。
在采卵之前先用手检查雌鱼的腹部柔软度,并轻轻挤压,如果有卵粒排出,便可采用干导法进行采卵,若用手按压后没有产出卵粒,则要等待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检查。
用纱布将可以排卵的雌种鱼包好,把它的生殖孔对着干净无水,供采卵用的瓷器活容器,用手顺向雌鱼的肛门轻轻挤压,卵粒便会缓缓落入容器中。
采卵完成后将已经准备好的精子悬浮液用鱼苗搅拌后加入适量的清水,把多余的精子洗掉,重复几次,人工授精便完成。
受精卵为绿**的圆球形,略有红点,其直径约在1.65-1.8mm左右,最开始没有黏性,20分钟之后才会有黏性,因此要在它们没有黏性之前将其撒在附卵片上,并用羽毛轻轻的搅动,确保受精卵附着均匀,提高孵化率。
6、疾病预防
勤换池水,每10-15天换掉1/3池水,确保池水水质优良,以防鱼苗患病。
鱼苗放养1个月后,体重50g左右时容易患病毒性烂鳍病,对鱼群危害极大,可以用1万单位的漂白粉泼洒全池,进行预防治疗。
在养殖过程中往池内泼洒0.4万单位晶体敌百虫或0.6-0.7万单位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预防寄生虫病。
不给鱼群投喂变质发霉的饲料,定期在给鱼苗投喂的饲料中添加0.05-0.1%的鲜蒜汁,每公斤饲料中加20-100g土霉素粉,连续投喂5-7天,可以预防治疗肠炎病。
饲养过程中确保水质清洁,不使用没有经过发酵的肥料,往池内泼洒2-4g/m?五倍子和生石灰水,每隔一天使用一次,可连续泼洒2-3次,可有效预防治疗黑体病。
7、日常管理
每天坚持巡塘,勤换池水,确保水质良好;若有鱼苗窜出水面,则说明水质过肥,水中含氧量低,要及时往池中注入新水,将老水放掉,并往池内投入充足的活饵料。
天气闷热或雷雨天时,及时往池内加注新水,并进行增氧,为鲶鱼提供一个优良的生长环境,促进其生长发育。
养殖技术
鲶鱼属热带性鱼类,个体大,肉多刺少,味似河鳗,故有“八须鲶鳗”之称,并具有生长快,食性广,病害少等优良性状,是淡水鱼的优良品种,但它的缺点是耐寒性差,当水温降至7℃以下时容易冻死,因此生长期很短,全年仅5~6个月时间,由于在自然水域不能过冬(两广除外),故在捕鱼旺季鲜鱼上市量高度集中,造成鱼货积压,售价低廉,效益不高。另外,鲶鱼在养殖过程中相互残杀现象严重,极大地影响放养密度和产量的提高。但如果利用一些生产小窍门,运用科学的方法养殖鲶鱼,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两级放苗。刚运来的鱼苗,抵抗力弱,且规格不一;若直接放入大塘饲养,则因鱼苗活动范围大,体力消耗多,而且所投入的饵料一时很难吃到,造成白白浪费,还会污染水质。但如实行两级放苗,即先集中在小塘内精养,然后放入大塘饲养。这样既便于管理,又可使鱼苗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并在小塘内容易得到充足的食物,促使其快速生长。当小塘内培育的鱼苗达到10~15厘米左右,便可从塘内筛选个头大的鱼种放入大塘饲养,个头小的鱼种仍留在小塘内进行强化培育,使鱼种生长平衡,规格一致。这就避免在养殖过程中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从而有效地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和单位产量。
2.合理投喂饵料。鲶鱼属杂食性鱼类,性贪食,因此要正确掌握投饲量,做到塘内有多少鱼投多少料,防止盲目投饵。同时,要实行分点投喂,撒饵均匀,少量多餐,投足喂饱,防止饥饱不均,而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同时,在鱼苗培育初期,应以动物性饲料为主,进行强化培育,随着鱼体生长,逐步转投一些植物性饲料,做到动植物饲料相结合。日投饵量应控制在鱼体总重量的5~8%左右,每隔1周或半个月须调整1次投喂量,使投饵量更趋合理。
3.实行轮捕分养。因鲶鱼凶猛贪食,在投饵时往往大鱼先抢食,而小鱼吃不到食物,造成鱼体大小差距越来越大,为此在捕捞鲶鱼前应进行一次轮捕分养,将大小鱼分塘饲养,使生长达到平衡。这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4.提倡鲶鱼越冬。秋季捕鱼时,除大鱼出售外,可将部分成鱼移入深水池越冬(塘上搭尼龙大棚),卖早春鱼;这样既可解决旺季鲶鱼销售难的问题,又可延长鲜鱼供应时间,且鱼价可成倍提高,真是一举两得。
来自百度知道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36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