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有没有地下宝库
早就听说故宫在建国内最大的地下文物库,但其始终秘而不宣,世人都不知其真实情况。昨天,记者终于获准进入了这座地下宝库。
据了解,在此之前这里从未接待过任何记者。 地库上下三层 抗震也防战争 故宫地下文物库始建至今,已有15年历史。当初建设是为了使故宫内数十万件文物有一个安全、科学的保护环境。
这是中国第一座地下文物专用库,它在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据故宫工程处处长潘连生介绍,地下文物库分为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于1987年开工,到1990年竣工,建筑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二期工程从1994年开始,到1997年完工,建筑面积达17000平方米,两期合计面积达22000平方米。 地下文物库设计为地下三层全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底板和四周采取双层围护,确保地面水和潮气不侵入库内。地库主体按照三级人防标准设防,具有战争防护能力,具备抗震能力。 文物毫发不伤 30秒钟灭火 故宫地下宝库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其中包括消防系统、防盗系统、空调系统、文物运送系统和计算机自控系统。
其中,消防系统采用了火灾自动报警和气体灭火装置,按照防火区域配备了足够的灭火剂。一位安全人员形象地描述:一旦发生火灾,系统可在30秒内完成自动灭火喷洒,在不损伤文物的前提下,迅速准确地扑灭火灾。而防盗系统从地上到地下已完全达到了“立体化设防”的标准,可确保文物库房的绝对安全。 空调系统则采用恒温恒湿机组,由计算机实施全自动控制,保证宝库内温度常年控制在14.5℃至16.5℃之间,湿度则依据文物不同设定在45%至55%之间。 24小时有人值守 入藏文物60万件 记者在地下文物库中发现,地库内使用的文物储藏柜全部为金属制作。故宫博物院的专家说,他们依据文物种类的不同分别设计为密集柜、多层柜、抽屉柜和异型柜。对于书画、陶瓷类文物还专门衬铺了天然亚麻布,以防止文物与铁板直接接触。
此外,在文物库的入口处还备有大型的熏蒸消毒机,可使每一件文物在入库前得到熏蒸消毒,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文物霉变和虫蛀。目前,宝库内已入藏文物60多万件,善本图书20万册,占故宫全部文物收藏的60%。 而在设备及文物安全方面,故宫制定有详细的岗位责任制度,各系统的负责人员及电脑系统每天24小时不间断“死死”守卫着地下文物库。 建设文物地库一波三折 人为干扰曾停工三个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故宫在建设地下文物库时曾遭遇“一波三折”,建设计划还差点中途夭折。 最早提出建设文物库是在1982年,当时国家有关部门领导深感故宫地面库房条件太差,在冬春风沙、夏季高温酷暑的自然条件下,防火、防盗、防尘、防震等条件均达不到文物保管的要求。经过领导和专家论证,诸多的意见争论历时5年,直至1987年才统一认识:决定在某遗址处建设地下文物库。
为稳妥起见,决定先搞5000平方米作为试点(一期),成功后再按预定规划进行续建。 据故宫博物院裴副院长介绍,地库建成后能不能存放文物也曾产生争议,当时有人提出地下库房可以防水,但不能防潮,文物放在地下容易发生霉变。也有人认为,地下仓库只能存放青铜器和瓷器,无法存放书画、图书和丝织品。在建设过程中也曾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被迫停工近三个月,最后终于用了6年时间才完成了一、二期工程。 据介绍,故宫地下文物库房建设项目获得了国家优质勘测设计银质奖,1996年度“北京市优质工程”。
皇城地基并非是“一块整玉” “横七竖八”砖质地基是传说 据介绍,故宫地下文物仓库在建设过程中曾于1987年进行地质勘探,勘探结果和此后进行的土方开挖相对照证实:紫禁城内地基并非人们所形象比喻的“一块整玉”,而是根据每一座建筑物的不同,分片夯筑。高大建筑基础广而厚,低矮建筑基础窄而浅。如太和殿基础最深达8米,而原内务府地基仅有70厘米,与一般民房相差无几。 在景运门外安装热力管道开挖地面时,施工人员碰到过一层一层城砖码放的结构,在地库工程开挖过程中,在表土层中发现了唐代的墓碑。
另外,在附近进行热力管网工程时,发现地下有一排大木桩,这可能是河道围堤。此外,经过普查式的地质勘察,在故宫范围内普遍分布的人工填土,当年填土时也是根据每组建筑的不同分时分区填夯的。在地下文物库施工过程中,未发现某学者提出的“横七竖八”的砖质地基结构。
地库位置属“秘密” 参观“国宝”在地面 在采访中,有关部门明确要求:不透露地下文物库位置、不得拍照……因为地下文物库的准确位置和文物搬家工程都属于“秘密工程”。 据故宫有关负责人介绍,进入地下保存的数十万件文物已经被科学地保管起来,它们集中“浮出地面”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不过在今后的一些大型展览中,游人还是能见到部分国宝的“芳容”。 另据透露,游客见到地下文物库中的国宝只能寄希望于故宫地下展厅的建设、开放。
但目前,有关地下展厅的计划只是在论证阶段,何时确定、何时施工、何时开放都是未知数 ——摘自《北京晨报》
希望能帮到你
[摘 要]藏品库房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库房管理急需改革。本文就目前藏品库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行现代管理的方法和建议。[关键词]藏品库房;管理;方法;建议
博物馆藏品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见证物,对人们认识自然、认识历史、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发展现代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藏品也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一座博物馆拥有与其定位相符的丰富而精美的藏品,既可提升博物馆的地位,又可最大限度地实现藏品的自身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的不断增加,给库房管理工作带来越来越重的负担。在当前突飞猛进的新形势下,藏品库房几十年来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管理工作的需要。那么,采用现代管理的新方法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
不可否认,传统的管理方法在过去的库房工作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将来,有些传统的管理手段也不可能全部丢弃。因为,原来大量的基础工作都是用传统的工作方法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以前的基础工作就谈不上今天的发展,更谈不上开拓创新,库房管理就无法与时俱进。
在工作实践中,笔者感到传统的管理方法存在不少弊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工作效率低下
从博物馆的性质和任务看,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的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收藏角度看,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的人类历史文化遗物及自然标本,收藏管理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它不致遭受破坏和散失,是国家赋予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职责。因此,作为文物管理的工作人员,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到目前为止,从文物标本的保管、展出等运作过程基本都是手工操作的过程。在完成这个工作的过程中,必然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二)人力资源浪费
由于藏品种类、数量繁多,在管理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由于人的脑力和劳动强度有限,因此,必须安排足够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否则,就有可能影响如查找资料、搬运展品等整个工作的动作。若要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就必然造成机构增编,达不到减员增效的目的,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支出费用增加
费用支出增加至少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人员编制过多工资负担必然大;二是差旅费的开支也增多。
(四)科研发展受限
博物馆的任务不仅是对文物和标本的搜集、收藏、展示,面向社会进行宣传、教育,而且还肩负着科学研究的重任。要研究搜集文物的范围、方法和藏品构成,研究文物陈列的内容和陈列需求,研究宣传教育内容和群众教育工作等。但由于传统管理方法的效率低,大量基础工作占用的人力太多,无法抽出更多的人员从事科研工作,这是科研工作发展受制约之一;由于大量经费用在员工工资及差旅费等开支上,无法抽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科研项目和购置研究用的仪器设备上,这是受制约之二;又因受基础工作的拖累,工作人员只能忙于应付日常的常规工作,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是受约制的第三方面。可见,传统的管理方式,使科研的发展受到多方的限制。
(五)基础工作薄弱
由于对保管工作的重视不够,加上思想认识不足,意识淡薄,对库房管理的资金投入较少,造成基础薄弱,设施落伍,配套设施不完善,有些原有的设备已陈旧落后甚至丧失功能也无法更换,严重制约了保管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实行现代管理的方法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库房保管中的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不符合高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利用现代管理方式替代传统管理方法已势在必行。当然,实行现代管理不可能一下子起步太高,就目前情况看,以下方法应该是可行的:
(一)建立资料信息库
库存的文物和标本成千上万,单就目录、标签看起来就够眼花缭乱,加上各种文物和标本的内容就够繁了。这些资料靠人工去翻阅查找,既费时费力又费脑,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这些资料如果使用电脑软件保存起来,查阅起来就方便多了。只要在电脑键盘上轻轻叩击,点击鼠标,所需的资料就可查到。这样查阅既省时、省力又轻松快捷。电脑内如果储存有每件藏品的形状描述等各种信息,还能为科研和陈列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建立信息共享网络
博物馆建立信息共享网络后,要同时建立相关的制度。因为博物馆虽然肩负着向社会进行宣传教育的任务,但博物馆的工作也有其保密性的一面,不可能向社会毫无遮掩地敞开。博物馆系统内部建立起信息共享网络后,即可实现零距离互通信息,查找资料时,用不着在部门之间来回走动,只要通过电脑鼠标点击,就可查阅到所需的资料。特别是对市、县工作人员来访,可免除来回奔波、费时费力的差旅劳累之苦。又达到保密、快捷获取资料的目的。
(三)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
博物馆应与图书馆、档案馆等相关部门建立一定等级的信息互通及资源共享机制,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馆际合作,这样,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可节约成本。互联网的建立,为博物馆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多种技术手段,可以把那些深藏库内难以陈列的藏品展现在公众面前,而增加一种新型的收藏研究手段。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查询其他博物馆的藏品和文物信息,与同行及有关专家在网上进行学术交流。如果馆内各部门安装了联网,做到文物信息资源共享,不仅方便馆内业务、科研工作的开展,还可为博物馆之友、文物爱好者提供文物知识,引起社会对文博事业的关注。对节约经费、提高库房管理效率和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实行现代管理的几点建议
实行现代管理讲起来容易,但具体实行起来困难较多。
(一)争取资金,改善库房的条件
对从库房来说,短期内需增加资金投入,用于购置软硬件,如专业软件系统、服务器、扫描仪等。作为一个省级博物馆,与其他省级博物馆相比,我们的藏品数量显得相对较少,造成藏品数量少的原因主要是经费不足影响了藏品的征集。因此,要增加藏品的数量必须从经费入手,加大征集文物经费的投入。从藏品研究方面看,资金也很有限,加上一些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偏低,无法深入研究藏品的文化内涵,使许多藏品搁置在库房内无人研究,产生一种馆里无藏品可研究的错觉,造成藏品资源人为的浪费。从保存环境看,由于经费不足,除一级藏品外,许多文物的保存环境还达不到要求。首先是文物库房的面积不足,与国际通行的惯例每平方米保存10件(套)文物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其次是库房设施陈旧,缺乏应有的恒温、恒湿和通风条件,就连必要的除湿设备也没有。比如青铜器会产生有害锈;书画和纺织品易生虫、脆化、褪色、霉变;漆木器出现干裂以至变形等现象。所以,要实行现代管理,就必须争取资金,彻底改善库房条件,增加设施,否则现代管理就无从谈起。
(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
博物馆除了重视藏品的保护、藏品资料系统的建立和维护外,还要重视人才的培养。高素质的藏品管理人才,包括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开拓创新意识、工作责任心等各个方面。目前在职的工作人员,文化程度不等,使用现代管理设备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员工文化素质一般偏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慢。因此,对这部分员工要进行培训。对于文化水平较高、接受能力强的工作人员,由于他们年纪较轻,参加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受社会的教育少,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方面比起年纪偏大的职工来相对偏弱,藏品管理的经验方面也略显不足。因此,对于这部分人除了在爱岗敬业和工作责任心方面加强教育外,还要提高他们对新增的信息网络系统的操作技术和维护管理的能力,保证网络系统和各种现代设备的安全维护及正常运行。
(三)改进藏品的管理方法
藏品的现代管理,主要是运用现代管理手段,重点搞好藏品信息的整理、储存、传输和开发利用。把传统的藏品管理改为现代信息管理后,可以大大提高库房的管理效率。一方面能方便快捷查阅、检索藏品资料;另一方面又大大降低藏品的直接使用率,减少藏品的消耗。在提供利用藏品方面还可以把重点放在开辟新方法、新途径上,广泛开展向社会输送藏品信息的活动(1)。另外,充分发挥电脑在藏品管理中的作用后,还可以使工作人员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方位、保存现状、数量、出入库房的时间等等,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管理人员可以从繁琐的日常工作中摆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藏品研究工作。另外,实行现代管理后,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大大加强,对提高藏品的管理水平、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1)王健丽.博物馆工作应加快向现代化开放型的转变.文物工作,》2005(1)。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40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