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我老家有一种又像鹅又像鸭的禽类,特爱吃水草,谁知道是什么

1,百玉鸳鸯鸭低风险、高受益、供种回收。百玉鸳鸯鸭又名肉鸳鸯,自古民间称鸳鸯,其外观鸭不像鸭、鹅不像鹅,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特种养禽类。具有较高的肉用、药用、皮用、观赏等价值,其饲养条件不高,抗病力强,比较容易饲养。 养殖鸳鸯鸭简单易行,庭院、废地都可饲养。鸳鸯鸭生长快,种苗生长60天可达4公斤以上,成年可达6公斤。目前市场价18元/公斤,且供不应求。该品种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能自由飞翔,屋顶、高树可轻易飞过。散养时可飞至很远,等到喂食时形成条件反射又可飞回,是真正的养殖类飞禽之一。俗语称“宁吃飞禽一口,不食走兽一斤”。该品种味美适口、香味无穷。 鸳鸯鸭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繁殖能力强、年产蛋200枚左右,体重增长快,耐高温、抗严寒,不择气候和环境,是发家致富的好门路。本场常年提供优质鸭苗,可赊销50%,并提供饲养技术,回收种蛋,保销成鸭,签定合同.养殖鸳鸯鸭是是您发家致富的最佳选择。

我老家有一种又像鹅又像鸭的禽类,特爱吃水草,谁知道是什么

2,这种原产于南美洲的大雁,又叫美洲雁,属猞雉科单一品种,繁殖较快,有一定的飞翔能力。经过美国、巴西等国家的集群驯养,已从自然禽种进入人类驯养控制发展阶段。该雁肉嫩鲜香,肉蛋白含量为55.41%,脂肪仅为5.02%,食用价值和滋补强身功效是一般家禽不及的。我国于1997年引进美洲雁并驯养成功

估计不是什么美洲大雁就是鸳鸯.但是我原来见过是白色的,能飞蛮远. 有人叫它tun(豚音).

鸳鸯养殖前景

在正常饲养条件下,母鸳鸯鸭长到6个月开始产蛋。分辨鸳鸯鸭公母的方法:1、雄鸭的泄殖腔耻骨间间距小,雌鸭的泄殖腔则两耻骨之间间距大。2、雄鸭体瘦、毛紧、好动,眼圈距头顶距离较远,眼显小,雌鸭体较胖、毛稍松,不太好动,眼圈距头顶距离较近,眼显大。3、雄鸭在杠上为立势,雌鸭卧杠为伏卧式。4、雄鸭的尾羽尖为尖型,雌的尾羽尖分叉为W型。5、雄鸭头型为背儿头、头尖、并且头稍小,雌鸭头型为扁平、圆滑、头纯圆。

一、鸳鸯鸭几个月开始下蛋

在正常饲养条件下,母鸳鸯鸭会在6个月大的时候开始产蛋,年可产蛋180-210枚,平均蛋重65-85克,最大蛋重100克。

二、鸳鸯鸭如何分辨公母

1、摸泄殖腔:雄鸭的泄殖腔耻骨间间距小、并表现有兴状突起。雌鸭的泄殖腔为两耻骨之间间距大,尤其成鸭一中指可以伸进,并且扁平,无有突起。

2、看体型:雄鸭体瘦、毛紧、好动、性凶,眼圈距头顶距离较远,眼显小。雌鸭体较胖、毛稍松,不太好动,眼圈距头顶距离较近,眼显大。

3、卧杠姿态:雄鸭在杠上为立势、昂首挺立,并且显矫健。雌鸭卧杠为伏卧式,扒在杠上,显温顺。

4、看尾羽尖:雄鸭的尾羽尖为尖型,雌的尾羽尖分叉为W型。

5、看头型:雄鸭头型为背儿头、头尖、并且头稍小。雌鸭头型为扁平、圆滑、头纯圆,与雄鸭比较头稍大。

三、鸳鸯鸭的特点

鸳鸯鸭是世界上优良的大型瘦肉鸭品种,由旱禽野鸭与中国健鸭进行基因培育而成。该品种鸭生长快、成活率高、适应性强、抗病性强等特点,适合全国各地饲养。

1、喜水性:鸳鸯鸭属水禽,寻食、嬉水和求偶交配可在水中进行,在水中游泳洗澡时能保持羽毛整洁,有助于体热散发,促进新陈代谢,保持身体健康,但不喜欢长时间在水中。

2、合群性:鸳鸯鸭合群性强,只要有比较适宜的饲养场所和条件,它们就能在采食和繁殖等方面合群生活得很好,性情温驯,耐粗饲,善觅食,可小群放养或大群圈养。

3、耐寒性:鸳鸯鸭耐寒不耐热,冬春季节温度较低时,并不影响产蛋和增重,但对炎热季节的适应性较差,因此鸳鸯鸭往往在夏秋季节进行休产换羽。

4、杂食性:鸳鸯鸭嗅觉和味觉不发达,对饲料和香味要求不高,水生植物、野草、菜叶、无毒树叶及各种昆虫都是它的食物。

目前,鸳鸯的市场也就刚刚起步,未来鸳鸯市场发展的前景还有待观察。下面我为大家介绍鸳鸯养殖前景,欢迎阅读!

鸳鸯养殖前景分析

 鸳鸯俗称官鸭,又名匹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我国著名的观赏水禽。鸳鸯不但可作为观赏鸟类,也是一种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特禽品种,但由于白然界生态环境的改变,野生鸳鸯已越来越少。为了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一优良的特禽资源,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观赏和美食需求,目前国内有许多特禽场已开始鸳鸯的人工驯养。

 鸳鸯体型中等,公鸳鸯体长约43厘米,羽色绚丽,其腹部白羽,背部红褐色,头披有红、绿、紫色和白色组成的华丽羽冠,最内两枚

 三级飞羽扩成扇形而竖立成饰羽。眼棕色,眼后有白色眉纹。母鸳鸯稍小,背部苍褐色,腹白,无羽冠及饰羽。囚公母鸳鸯羽毛差异明显,故易识别。

 生物学特性与经济价值

 野生状态下,鸳鸯喜居野外湖泊或溪流中,多筑巢于水边树洞内,经常以数只或数十只的小群集体活动。鸳鸯公母偶居,且形影不离,被誉为爱情的象征。鸳鸯食性广而杂,喜食各类杂草、菜叶、树叶和植物籽实及昆虫等。鸳鸯抗病力很强,能自然抵御多种疫病的侵害。

 鸳鸯皮下脂肪很薄,胸、腿部肌肉丰满,其肉质富含蛋白质,但脂肪含量很低,且具有一种特有的野禽风味。鸳鸯的羽色绚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如制成标本,价值更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或馈赠鸳鸯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消费时尚,造成市场对鸳鸯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鸳鸯的驯化和人工养殖才刚起步,仅以扩群和出售种苗为主,养殖鸳鸯的鸳鸯养殖前景和经济效益一片光明。

鸳鸯繁殖方式

 繁殖于山地森林中。3月末4月初迁到繁殖地时并不立刻营巢,而是成群活动在林外河流与水塘中。随着天气逐渐变暖,鸳鸯才逐渐分散和成对进入营巢地。4月下旬开始出现交配行为,一直持续到5月中旬。交配活动开始前雌雄双双 游泳 于水中,雄鸭频频向雌鸭曲颈点头,浸嘴于水中,同时竖直头部艳丽的冠羽,然后伸直颈部,头不时地左右摆动,随后雌雄并肩徐徐游泳于水面,并不时将嘴浸入水中,游过一段时间后,雌鸭疾速向前,雄鸭紧跟其后,同时不断地翘起尾部,紧接着跃伏于雌鸭背上,用嘴衔着雌鸭的头羽进行交尾。交尾时间每次约2秒钟,可连续进行4-5次。交配后各自昂首展翅进行水浴和整理羽毛,然后上到岸上休息。

 营巢于紧靠水边老龄树的天然树洞中,距地高10-18米。巢材极简陋,巢内除树木本身的木屑外,再就是雌鸟从自己身上拔下的绒羽。洞口大小为8cm?9cm,巢洞大小为43cm?34cm,洞壁厚8cm,洞深64cm。5月初开始产卵,每窝产卵7-12枚,卵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47-52mm?37-40mm,平均为50mm?38.3mm,重18-45g,平均22.9g。雌鸟孵卵,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即离开雌鸟到隐蔽的河段上换羽。雌鸟在孵卵期间除每天3:00-4:00、7:00-9:00和16:00-17:00外出觅食外,一般不离巢,特别是在孵卵的最后1-2天几乎根本不离巢,恋巢甚为强烈,孵化期28-30天。

 雏鸟早成性,雏鸟卵出后全身即长满了绒羽,孵出第二天,雏鸟即能从高高的树洞中跳下来,进入水中后即能游泳和 潜水 。离巢时亲鸟先在洞中?嗤啊,嗤啊?地鸣叫,鸣声急而细,一直持续1小时之久,然后亲鸟才从洞中飞出,落于树下水中,并继续不停的鸣叫,在洞中的雏鸟亦跟着 ?叽叽?地鸣叫,并利用锐利的爪慢慢爬到洞口,然后一个一个地跳到树下草地上,并很快的跑到水中,游泳于亲鸟周围。

鸳鸯生活习性

 迁徙

 每年3月末4月初陆续迁到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离开繁殖地南迁。迁徙时成群,常呈7-8只或10多只的小群迁飞,有时亦见有多达50余只的大群。在贵州、台湾等地,亦有部分鸳鸯不迁徙而为留鸟。

 习性

 常成群到达繁殖地,刚迁到繁殖地时活动在低山开阔地带的水塘和溪流中,休息时则成群栖息在水边或未融化的冰上。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和冬季,集群多达50-60只,有时达近百只。善游泳和潜水,在地上行走也很好,除在水上活动外,也常到陆地上活动和觅食。性机警,遇人或其他惊扰立即起飞,并发出一种尖细的?哦儿?声。

 鸳鸯生性机警,极善隐蔽,飞行的本领也很强。在饱餐之后,返回栖居之处时,常常先有一对鸳鸯在栖居地的上空盘旋侦察,确认没有危险后才招呼大群一起落下歇息。如果发现情况,就发出?哦儿,哦儿?的报警声,与同伴们一起迅速逃离。

 食性

 杂食性。食物的种类常随季节和栖息地的不同而有变化,繁殖季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冬季的食物几乎都是栎树等植物的坚果。春季和冬季,主要以青草、草叶、树叶、草根、草子、苔藓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玉米、稻谷等农作物和忍冬、橡子等植物果实与种子。繁殖季节则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如蚂蚁、石蝇、螽斯、蝗虫、蚊子、甲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也吃蝲蛄、虾、蜗牛、蜘蛛以及小型鱼类和蛙等动物性食物。觅食活动主要在白天,特别是早晨天亮以后到日出前和14:00-16:00最为频繁。一般在河中水流平稳处和水边浅水处觅食,有时也到路边水塘和收获后的农田与耕地中觅食。在水中觅食时,除在水边浅水处直接涉水觅食外,有时也潜水觅食和将头伸入水中边游泳边觅食。休息时或漂浮在水面打吨或在水中来回游泳,有时亦成群站在水边沙滩上或石头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40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