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青海高原牦牛的保护概况

牦牛均采用依靠天然草地放牧饲养,对环境有极强的依赖性,其生产受季节气温的变化,牧草生长的影响,表现明显的季节性。牦牛养殖至今还保持原始的靠天经营模式,单纯依靠对廉价资源的索取来获得收入,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基本未被运用。基础设施较差,大多数牧户大牲畜无棚圈,冬无草料贮备,为大牲畜进行补饲,因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青海高原牦牛的保护概况

牦牛的保护工作已得到了中央、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牦牛的保护以项目为载体,示范与推广相结合,提纯复壮与保种选育相结合的手段,使牦牛选育工作纳入科学化、标准化,1984年青海高原牦牛品种被列入《青海省畜禽品种志》;青海省1985年制定了青海牦牛选育暂行草案;1996年制定了青海牦牛品种地方标准。为探索出一条牦牛品种保护的新路子,畜牧科技工作者作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牦牛的生存能力

从1990年开始全省牧区开展草原四配套(网围栏、暖棚、圈窝种草、定居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黑土滩治理,饲草料贮备等项工作,对牦牛品种保护起到积极作用,提高了牦牛及其它畜种的安全越冬和抗灾能力。运用全哺乳技术培育牦犊牛,提高了牦牛成活率和质量。

(2)从体制入手,抓种质资源保护

为加强青海牦牛的保护工作,2001年经农业部审查批准,确定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为青海高原牦牛保种场。青海省大通种牛场正承担着农业部“青海高原牦牛品种资源保护”和“青海高原牦牛种牛场建设项目”的建设任务,建设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大通种牛场已形成年供1/2野血种牛800头和野血牦牛冻精2032粒(支)的规模,对复壮牦牛起到积极作用。

(3)本品种选育

我省从五十年代开始,运用本品种选育方法提高牦牛生产性能,按照青海牦牛选育暂行草案和青海牦牛品种地方标准,全省各地加大了牦牛本品种选育力度,现初见成效。

(4)导入野牦牛血液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青海省畜牧兽医总站、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大通种牛场等单位畜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导入野牦牛血液,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通过导入野牦牛血液,解决了传统育种方法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缓慢的难题;二是成功地对野牦牛进行驯化,使人工授精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和新品种的培育工作成为可能,并生产野牦牛颗粒、细管冻精,人工授精技术也获得成功;三是通过大量的科研试验,取得了详细而全面的科研数据,为牦牛育种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四是所获得的“牦牛复壮”技术,在我省果洛州、海北州、海南州等地区推广应用,年复壮牦牛10万多头。

(5)牦牛与黄牛种间杂交

牦牛与黄牛进行种间杂交,杂种牛的产奶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解决牧民吃奶和人畜争奶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45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