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业推广技能试题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业推广技能试题

农业推广技能试题

课程代码:0284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动物饲养试验中采用拉丁方设计时,应主要考虑避免试验动物间差异引起的( )

A.试验误差

B.人为误差

C.系统误差

D.试验误差和系统误差

2.一般说来,小区面积增大可减少( )

A.系统误差

B.人为误差

C.试验误差

D.人为误差和系统误差

3.农业科技成果扩散的媒介是( )

A.手势

B.眼神

C.表情

D.语言

4.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基本观点,称为文章的( )

A.段落大意

B.体裁

C.结论

D.主题

5.农业推广管理的核心是( )

A.资金的管理

B.人员的管理

C.设备的管理

D.项目的管理

6.中间试验示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 )

A.应用性研究

B.适应性研究

C.基础性研究

D.开发性研究

7.农业技术市场管理的首要功能是( )

A.组织功能

B.决策功能

C.协调功能

D.监控功能

8.农业推广工作总结标题的一般通式是( )

A.范围+内容+总结

B.范围+类别+总结

C.内容+总结+时间

D.地点+类别+总结

9.按试验小区大小分,种植业试验类型有( )

A.小区试验和中区试验

B.小区试验和大区试验

C.大区试验和中区试验

D.小区试验、中区试验和大区试验

10.利用报纸、杂志、小册子等进行技术宣传属于( )

A.集体指导

B.个别指导

C.大众传播指导

D.集体指导和大众传播指导

11.农民技术培训的内容通常可分为以下哪两个部分?( )

A.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B.专业知识和生产技术

C.生产技术和实践操作

D.基本知识和技术原理

12.信息的“实体”指的是信息的( )

A.载体形式

B.具体内容

C.传递方式

D.实际价值

13.信息可以同时为多个使用者利用,不会因使用者的增加而使信息量减少。这种特性叫做信息的( )

A.共同性

B.共享性

C.同源性

D.通用性

14.“丰收计划”的组织实施始于( )

A.1981年

B.1987年

C.1990年

D.1991年

15.衡量农业推广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是( )

A.学术性

B.科学性

C.可读性

D.创造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的组织形式有( )

A.专业课题组

B.行政决策机构

C.技术顾问团

D.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站

E.巡回技术咨询

17.农业推广试验常用的设计方法有( )

A.两个处理的成组设计

B.两个处理的成对设计

C.两个以上处理的随机区组设计

D.两个以上处理的拉丁方设计

E.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和裂区设计

18.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的主要形式有( )

A.企业牵动型

B.物化推广型

C.项目计划型

D.技物结合型

E.集团承包型

19.农业推广作品的语言要求有( )

A.表述要准确

B.旗帜要鲜明

C.语言要生动

D.娱乐性要强

E.内容要充实

20.新闻体的科普作品类型有( )

A.农业科技信息

B.农业科技通讯

C.农业科技综述

D.农业科技辞典

E.农业科技小品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1.科技推广成果第一完成主体

22.“绿色证书”制度

23.企业牵动型

24.单因素试验

25.裂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26.农业推广档案有哪些主要特点?

27.某推广站要申报一个推广项目,请你写出申报项目建议书的基本内容。

28.简述农业推广人员回答问题的技巧。

29.农业技术市场由哪些要素构成,各有何作用?

30.种植业或养殖业的推广试验有哪些基本要求?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小题13分,第32小题12分,共25分)

31.试述如何写作多项式结构论文?

32.谈谈如何进行方法示范?

生态学基础模拟预测试卷(七)

 满分:150分 时间:l50分钟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不同坡度的温度差异主要是由 ( )

 A.风速差异

 B.海拔高低

 C.太阳辐射

 D.降水量

 2.黑核桃树下几乎没有草本植物,原因是其树皮和果实中含有的氢化核桃酮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这是植物的 ( )

 A.密度效应

 B.种群调节

 C.竞争作用

 D.他感作用

 3.在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中,起支配作用的是 ( )

 A.生物的种类

 B.气候条件

 C.经纬度的递变

 D.地球自转

 4.生产力的生态系统类型是 ( )

 A.草原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淡水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5.农药对天敌的伤害常大于对害虫的伤害其原因之一是 ( )

 A.农药杀不死害虫

 B.害虫有抗药性

 C.农药有选择性

 D.天敌的营养比害虫高

 6.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大多与生物学的方法相似是由于 ( )

 A.从其他科学那里直接引入

 B.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C.生态学研究层次

 D.生态学最初属于生物学的分支

 7.一般高山植物茎干短矮,叶面缩小,绒毛发达,叶绿素多,叶茎含花青素,花色鲜艳,这些特征的形成是由于 ( )

 A.高山上蓝、绿光和紫外线较强烈

 B.高山上绿、紫光和紫外线较强烈

 C.高山上绿、红光和紫外线较强烈

 D.高山上蓝、紫光和紫外线较强烈

 8.在大棚生产中,施放下列哪一种可以提高光合作用 (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汽

 9.种群是指 ( )

 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C.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10.公式N(t)=Nt-1+B-D-I-E表达人口的增长。其中D表示 ( )

 A.迁出率

 B.死亡率

 C.迁入率

 D.出生率

 11.反刍动物的瘤胃具有密度很高的细菌,这些细菌与反刍动物的关系是 ( )

 A.捕食关系

 B.共生关系

 C.寄生关系

 D.附生关系

 12.不属于群落成员的是 ( )

 A.亚优种

 B.建群种

 C.特有种

 D.优势种

 13.顶极一格局假说的意思是 ( )

 A.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

 B.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各顶极群落呈连续变化

 C.一个气候区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

 D.一个气候区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

 14.在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大约只有10%~20%能够疏通到下一个营养级,其余的则为——所消耗。 ( )

 A.异化作用

 B.同化作用

 C.合成作用

 D.呼吸作用

 15.可以通过“对流”运动进行的循环是 ( )

 A.地球化学循环

 B.沉积型循环

 C.生物循环

 D.气相型循环

 16.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 ( )

 A.热带

 B.温带

 C.亚热带

 D.寒温带

 17.下列生物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 ( )

 A.兔

 B.藻类

 C.棉铃虫

 D.食用菌

 18.营养级划分的依据是 ( )

 A.生物的种类

 B.生物的食性

 C.生物的大小

 D.生物的密度

 19.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 ( )

 A.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

 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

 C.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

 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20.多功能农、副、工联合生态系统类型是指 ( )

 A.由农业生产、加工业以及生活区等子系统构成,它的特点是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功能的整体

 B.由农业生产、加工业以及生活区等子系统构成,它的特点是将种植业、渔业和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功能的整体

 C.由农业生产、加工业以及生活区等子系统梅成,它的特点是将种植业、啉业和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功能的整体

 D.由农业生产、加工业以及生活区等子系统构成,它的特点是将种植业、畜牧业和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功能的整体

 二、填空题:2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21.如果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种,就称该群落为____ 。

 22.饶基耶尔将植物生活型分为高位芽、____、地面芽、地下芽和一年生植物。

 23.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____ 和信息流。

 24.生态系统的稳定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____ 。

 25.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可划分____ 。

 26.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叫做____ 。

 27.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叫____ 。

 28.参与生物生命活动的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温度,相应形成生物生长的____。

 29.生态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____ 。

 30.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____ 。

 31.反馈有两种类型,即正反馈和负反馈,生态系统的反馈主要是____ 。

 32.某物种的性状的进化对另一物种的性状产生反应,而后一个物种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

 进化的条件,两物种的进化共同发展。这是物种的____ 。

 33.早晨蜥蜴在阳光照射下身体尽可能大面积接触光线,与光照角度垂直;而中午光照强烈时,它的身体与光线几乎平行,尽量减少身体与光的接触面积。这是受____ 的影响。

 34.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分生态学的萌芽、生态学的建立、生态学的巩固、____ 四个时期。

 35.寄生分为兼性寄生和专性寄生。____寄生,是指寄生生物必须经常或暂时居住在寄主体上并从寄主获得营养。

 36.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叫____ 。

 37.生物对昼夜交替周期性变化的适应形成的节律变化叫____ 。

 38.近代生物种群衰落和消亡的速度大大加快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过度利用和____ 。

 39.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最初时期主要沿用研究生物科学的方法,实验室研究是一种补充手段。利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能够____某种生态状态,观察它们的某种特征。

 40.植物花芽的分化和形成时期,植物体遮光后,花芽的形成减少,已经形成的花芽,也发育不良或早期死亡。这说明在植物花芽的分化和形成的过程中,____起着主导作用。

 三、判断题:41~5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41.大气中的某些痕量气体具有反射近地面得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称之为温室效应。 ( )

 42.具有发达的储水组织的植物是湿生植物。 ( )

 43.r对策生物种群的基本增长型通常是S型。 ( )

 44.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高位芽植物。 ( )

 45.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物质在生物和土壤之间的循环运转。( )

 46.生理出生率是指出、生率。 ( )

 47.生活型相同意味着植物适应的环境特征相同。 ( )

 48.一定地段上,多物种所组成的天然群聚是有机整体。 ( )

 49.根据植物群落的性质和结构,可将陆地生态系统区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等。 ( )

 50.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称为生境,又称栖息地。 ( )

 四、简答题:51~5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并举例说明。

 52.简述植物密度效应的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并解释最后产量恒值的原因。

 53.简述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五、论述题:54题。20分。

 54.什么是初级生产力?论述影响陆地生态统初级生产力的因素及提高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途径。

 生态学基础模拟预测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解答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C 2.D 3.B 4.D 5.D6.D 7.D 8.C 9.A l0.B

 11.B 12.C 13.B 14.D 15.D16.A 17.B 18.B 19.D 20.A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21.共优种群落(共建种群落)

 22.地上芽

 23.物质流

 24.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

 25.植被亚型

 26.植被

 27.次生演替

 28.“三基点温度”

 29.非生物环境

 30.群系

 31.负反馈

 32.协同进化

 33.光照强度

 34.现代生态学

 35.专性

 36.相对盖度

 37.昼夜节律

 38.栖息地被破坏

 39.模拟

 40.光照长度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41.× 42.× 43.× 44.√ 45.×46.√ 47.√ 48.× 49.√ 50.√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1)各生态因子都有各自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相互之间不可替代。

 (2)在一定的范围内,某因子不足时,其作用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

 (3)例如,光照和二氧化碳两因子在植物光合作用中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但是在光照不足引起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光合作用下降的幅度。

 52.(1)植物的产量随密度的提高而增加,但是当密度达到一定值时,密度继续提高,最后产量基本是不变的。

 (2)原因: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超过最适密度时,如果密度继续提高,虽然个体数量 增加,但植株间的竞争加剧,个体变小,因而总的产量不会再增加。

 53.(1)植物系列体的迁移、扩散和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种内、种间关系的改变;

 (4)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

 (5)人类的活动。

 五、论述题:20分。

 54.(1)初级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的量。

 (2)影响因素:

 ①环境条件(太阳辐射、二氧化碳、温度、土壤及水分);

 ②生物群落的自身因素(群落的发育阶段、结构、物种组成);

 ③人为因素(投入、管理、技术进步等)。

 (3)提高途径:

 ①增加人工辅助能的投入(如灌溉、施肥、地膜、机械);

 ②优化群落结构(如何种、套种),调节密度,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光合效率(如遗传改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45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