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罗永林蜈蚣养殖真实吗

真实的。罗永林在枣阳天龙蜈蚣养殖场养殖蜈蚣。对于养殖者,一定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要老是幻想着养殖某种动物会迅速暴富,任何一项投资都是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劳作与智慧的,脚踏实地的,坚定不移的经营事业或许才是我们养殖者最好的出路,这是养殖蜈蚣较严重的误区。

罗永林蜈蚣养殖真实吗

蜈蚣养殖的环境

蜈蚣,又名百脚、天龙。属动物药材类,在中医药方面有着很大的市场需求。有好多养殖户通过蜈蚣养殖走致富路。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人工养殖蜈蚣的骗局及误区,不要总是看见或听见蜈蚣养殖的宣传,经济效益又非常可观,就经不住诱惑,以防在养殖过程中误入养殖骗局及误区,在经济上受到不必要的损失,现将人工养殖蜈蚣的骗局及误区公布如众:

蜈蚣养殖的常见误区

1、对于养殖者,一定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要老是幻想着养殖某种动物会迅速暴富,任何一项投资都是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劳作与智慧的,脚踏实地的,坚定不移的经营事业或许才是我们养殖者最好的出路,这是养殖蜈蚣较严重的误区。

2、诱人的广告语:养殖蜈蚣,市场紧俏,不愁销路,真正超值,一本万利。以上不错,这是建立在养殖技术成熟、较齐全设施及严格管理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是养殖蜈蚣最严重的误区。

3、养殖蜈蚣无支持政策:虽然增加农民收入是国家关注的问题,但是这和养殖蜈蚣的关系很小。到目前为止,全国各个省市都没有扶持蜈蚣养殖的相关政策,所谓的政策支持实际上是技术公司打的一个幌子,这是一个较严重误区。

4、市场空间大:蜈蚣作为传统的动物中药材已有几千年历史。一直以来,国家每年号召“大力捕捉蜈蚣”,由原来的季节性捕捉和季节性收购发展为目前的跨季节的捕捉和四季收购。每条蜈蚣的收购价格也由原来的几分钱飚升至1.5元以上,出口价更高,且供不应求,价格逐年上涨。一个百年难遇的介入时机正喜从天降。有很多人认为是假的,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蜈蚣养殖的常见骗局

1、蜈蚣产卵骗局

有的资料或网站宣称蜈蚣在常规温度下产卵3-4次或者2-5次,每次产卵80粒以上,有的还称每次产卵超过100粒,这肯定是假的。蜈蚣在常规温度下(一年4季分明)每年产卵1次,每次产卵30-80粒。年度恒温25——35度,2年可以产卵达2-3次。

2、蜈蚣成长骗局

有的资料或网站宣称蜈蚣2-4个月可以长成成虫,或者一年可以长成虫3-4次,成虫一般是13cm以上,大概需要3年半-4年,2-8个月可以长成成虫,不现实,以上肯定是假的。蜈蚣在常规温度下(一年4季分明)3年以上可以长成成虫。蜈蚣在人工养殖的环境下,要一年半左右可以长成成虫。

3、蜈蚣治病骗局

有的资料或网站宣称蜈蚣无病虫害是假的(蜈蚣的病虫害有:绿霉病、腹胀病、脱壳病、流产、咽喉部溃疡、胃肠炎、消化不良、干枯病、粉螨、消化道炎症、寄生线虫病)。蜈蚣在进池前:养殖池、养殖槽、饲养土必须要严格的消毒,食物必须是新鲜、没有变质的。养殖棚、水盘、食盘必须定期消毒,温度、湿度必须合适,蜈蚣才不会生病。

4、养殖技术骗局

①有的资料或网站宣称蜈蚣无土养殖没有科学性依据,根据蜈蚣的形态结构特征及生物学特性,蜈蚣离不开养土,养土可以保持养殖槽的湿度,控制温度等特点(按中医学理论土是生金的),蜈蚣长时间离开了养土就会死亡或者影响生长,这就是假的。

②98%以上的蜈蚣养殖场或者公司的蜈蚣养殖砖,都是仿照湖北省枣阳市天龙蜈蚣养殖场制成的,这种砖不能更好地解决养土的湿度问题(略有技术突破性)。所有养殖场都说技术是最好的,真正的养殖技术罗永林是不会传授的(罗永林只卖种苗,不传授技术),这就是一场骗局。

③有的公司或者养殖场利用瓦片养殖蜈蚣是最初的养殖方法,根据蜈蚣的形态结构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养殖没有科学性依据,这只能提供蜈蚣昼伏夜出的环境,不能解决湿度问题,蜈蚣成活率极低,这种养殖方法是过时的,肯定是假的。

④蜈蚣提毒现在只能说是理论上的东西,其条件根本不成熟,蜈蚣毒也是有行无市,若是有人推行以养殖蜈蚣体毒而发家致富,这肯定是假的。

5、养殖基地骗局

①虚报养殖基地:基地根本就不存在,就瞎报。或者把其它基地给你看,这显而易见,肯定是假的。做养殖一定要到基地实地考察,看看他的养殖规模,大凡倒种者都没有养殖基地,而是租几套房子,弄几个箱子池子作秀而已,确认售种者的身份,出现在城市的售种单位我们也要多个心眼,不要以为交通方便就是好事,因为这些野生动物只有在空气良好的农村才能正常繁衍生息,以防上当受骗。

②实地考察要收费用:蜈蚣养殖建设、蜈蚣养殖技术看起来比较简单,但也不是你看几下就能学好的,所以收费根本就没必要。

6、投资回报骗局

①有的资料或网站虚报利润称7-8个月可以卖2元以上,7-8个月是长不到13cm的,15cm可以销售2元,大概需要3年—4年(常温下),另还有一些费用(引种、人工、食物等),有的养殖户引种几十条或者百条以上,规模太小是没有效益的。只有规模大一点才有效益(这与养鸡、养猪是一样的道理)。

②整个蜈蚣养殖行业炒种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表现在:第一、以劣充优,用野生的蜈蚣充当家养蜈蚣,蜈蚣养殖的骗子多出现在北京、湖北、广东、广西、浙江、河北、四川、江苏等地。第二、蜈蚣种苗价格炒到18-35元,价格在16-18元就比较正常了。第三、90%以上的养殖户都在炒种,都在谋求暴利,这就限定了蜈蚣养殖行业的正常发展。第四、有的信息公司还收取大额的加盟费,另外还有种苗费,这两项费用平均每条种苗价格在18-35元之间。第五、炒种骗子的共同特点就是蜈蚣种价很高,均是按组出售,每条平均十几元以上,他承诺的回收价格也高出市场价很多,因为这类骗子根本不打算长久经营事业,他们的梦想就是迅速致富,然后人间蒸发对于养殖蜈蚣。第六、有的骗子利用从国外进口的蜈蚣种苗进行行骗,而且价格很高,这是没有的事。

③有的资料或网站宣称搞蜈蚣养殖骗局的公司表示投资者只需要引种,几乎不需要其他投资,这肯定是假的。可事实上,投资者在引种方面的投资要比正常情况下高出2-3倍左右,即技术公司在赚取高额的引种费。同时饲养蜈蚣时必须要建立完善饲喂环境,否则蜈蚣很容易就会爬出去,出现伤人现象。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合饲养蜈蚣,相对而言南方地区更加适合饲养蜈蚣。如北方或西北零下几十度就不适合饲养蜈蚣。

7、科研机构骗局

①当前蜈蚣售种单位基本都是个体,若有人打着国有科研单位,军工单位或是国家***签字售匾等极高的荣誉而出售种源时,那他骗人的几率也是很高的,不要相信他的荣誉有多高,他的楼房有多宽敞,主要的是看他是不是在养殖,大凡倒种者都会编织很美丽的诱人谎言在城市某个中心或角落租个门头,下乡收点野生蜈蚣,打印几份回收合同,刻个假公章后便开始营业,有时身份证都是假的,一但他卷款逃走,留下的只是老百姓的欲哭无泪,99%是骗子。

②在北京、湖北、广东、广西、浙江、河北、四川、江苏等地的公司、养殖场或者个体户打着XX大学、XX教授、XX农科院、XX研究所、XX生物工程公司的名义进行招商的,说研究出什么成果,研究出什么样的养殖技术,这肯定是假的,99%是骗子。

8、虚假宣传骗局

①有的公司、养殖场或个体户利用人们迅速发家、致富的特点,说自己发明了一个新的养殖方法,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宣传单等进行疯狂地炒作。这些饲养方法没有根据蜈蚣的形态结构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的特点养殖,称养殖技术怎么怎么先进,这都是假的。希望迅速发家、致富的人们谨慎从事。

②有的公司、养殖场或个体户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宣传单进行夸大或无中生有的虚假宣传,这是骗子经常使用的方法,80%以上是假的。

蚣的人工养殖,怎么建造蜈蚣养殖池 蜈蚣又名天龙,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蜈蚣货源不多,人工养殖蜈蚣是农村致富的一条门路。我国人工养殖的多是少棘蜈蚣,现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蜈蚣养殖池的建造 养殖池要建在向阳通风,排风条件好而又比较阴湿、僻静的地方。养殖池可建在室内,亦可建在室外。养殖池用砖或石块等材料砌成,水泥抹面,池深80厘米为宜,池内壁四周用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粘贴,或在池口镶一圈玻璃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宽15厘米为宜。以防蜈蚣外逃。池内靠墙壁四周挖一条宽10厘米深4厘米的水沟,在水沟内侧再挖一条宽30厘米、深3厘米的料槽供投放饲料用。池内可栽上杂草和树木,并堆放一些石块、瓦片等供蜈蚣栖息。放种苗后池上要盖一层草帘遮光。池内应保持干净、潮湿、荫凉和卫生

蜈蚣的生活特性 1、栖息环境蜈蚣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方要生活在多右少土的低山地带。平原地区虽然有分布,但是数量较少。

蜈蚣是味传统的重要动物药材,其药性和用途在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等著名医药文献中都有详明记述药源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主产于湖北、浙江两省,其原动物经鉴定少棘蜈蚣。据报道,浙江主产于嘉兴地区的海宁、岱山两产区,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近一、二十年来,嘉兴地区年捕获量已从二百万条下降为一万余条,为了增殖蜈蚣资源,发展人工养殖,曾进行了小规模室内人工养殖和海岛放养试验。在舟山地区对野外药用蜈蚣的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它的群结构及其捕获量。在蜈蚣试养场开展了蜈蚣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对蜈蚣繁殖过程中的产卵量、产卵期、抱卵监护期、食卵和食卵后重新产卵、蜈蚣生长中的脱皮规律、生命周期和繁殖周期、蜈蚣的食性食料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为人工养殖蜈蚣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养殖管理技术上突破了活体雌雄鉴别、提高孵化率等技术难关,并积累了一些克服霉菌病害、干燥、食料等困难的经验。1976、1978年两次对横乐山海岛进行了成体蜈蚣放养,至1980年观察统计发现各代新蜈蚣均能活泼地生长,海岛放养是成功的,选择适宜的岛屿进行蜈蚣放养,也是发展养殖的方向之一。

(1)生活习性

蜈蚣主要生活在石少土的低山地带,平原地区只有少量分布。每年惊蛰后,气温转暖,蜈蚣冬眠苏醒,开始出土活动,善居于阴湿的杂草丛中或乱石沟里。从芒种到夏至,随著气温逐渐升高,它又渐渐移到阴凉的壕沟、坟地、田埂或土坎的缝隙之中,避过炎热的白天。到了晚秋季节,则又多栖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斜坡之下或树洞、树根较暖的地方。总之,蜈蚣畏光羞明,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潮湿、温暖、通风的洞穴中生活。所以人工养殖蜈蚣时,就要据其生活习性,尽力创造它要求的生活条件。如在饲养场内栽树种草,放置砖块瓦片等都是为满足蜈蚣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蜈蚣一般都在夜间出来单独活动。它虽有8只单眼,但视力弱,尤其是白天视力极差。单独活动时至到触角相碰才绕道而行,各自回避。在晴朗无风的夜晚,20—23时是它们活动的高峰期。其活动的特点是夜间活动多,白天活动少;气温高于25℃时活动多,10—15℃时活动少;10℃以下活动少甚至停止活动;天气闷热,雨后的夜晚活动多,气温低的夜晚活动少;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活动较多,大风(风力在六级以上)的夜晚活动少:雨后的夜晚活动多雨天的晚上活动少。由此可见,蜈蚣活动的频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和光照强弱等气象因子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人工养殖蜈蚣时都要注意以上气象因子对它生活的影响。同时蜈蚣钻缝能力很强,因此蜈蚣能顺利钻过岩石、土坎等的隙穴,并能栖息在些缝隙中。

在蜈蚣生活密度过大或惊扰较多的情况下,易引起相互残杀而死亡。但在饲养条件下,随著生活环境和饲养条件的改善,如提供足够的新鲜饲料和水源,不加大对它生活的惊扰,即使养殖密度较大,对其生活也无多大影响。尤其是同一母体所产的蜈蚣因自幼在一起生活,长大后就是几十条卷伏在一起,也能和睦共居。所以提供足够新鲜饲料和水源,保持安静的环境,是人工养殖蜈蚣的必备条件。

(2)捕捉

一般在清明节捕捉为好。蜈蚣属卵生昆虫,根据蜈蚣喜阴湿、安静,怕强光等生活习性,选择丛林蔽阳或山坡向阴的地方作捕捉场地。在这些地方放置鸡毛、杂骨或枯草树叶等引诱蜈蚣栖息产卵,于清明节前拣卵。拣卵时连土带树枝杂草一起拿回,放人饲养池或饲养缸内覆盖后进行孵化。孵化期间要经常轻轻翻动覆盖物,防止其他虫害侵入,以保证幼体顺利安全孵出。

(3)饲养管理

1)饲料:蜈蚣为典型的食肉性昆虫,性较凶猛,凭著它具有能射出毒汁的颚爪,可捕食比它大得多的各类小型动物。蜈蚣食源广泛,从野外观察和试养观察结果,综合各地饲养经验,蜈蚣的饲料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各种昆虫,如蟋蟀、蝗虫、菸虫、金龟子、稻苞虫、牛,角虫、蝉、蚱蜢、蜻蜒、蜘蛛、蝇类和蜂类等的成虫、蛹、幼虫和卵。另一类是蠕虫、蚯蚓、蜗牛、蛤蝓等无脊椎动物及蛙、蛇、蜥蝎、壁虎、麻雀、鼠、蝙蝠等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内脏等。再一类是在以上食源不足时,也食少量幼嫩的青草、枝梢、根尖和西瓜、黄瓜等瓜果以及蛋类、牛奶、面包等熟制品。此外,浙江人工饲养的蜈蚣主食泥鳅、黄鳝、小鱼、小虾和小蟹等。

蜈蚣的食源虽然广杂,但对食物要求新鲜,不吃腐臭之食。所以人工养殖时,必须每隔2—3天就应投一次新鲜饲料。投料前,要彻底清除前次剩余的食料。蜈蚣一次食量大,耐饥力强。饥饿时,一次进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1/5—3/5。食饱后,十天半月不给食物也不会饿死。同时,蜈蚣不耐渴,每天需饮水。因此饲养场内必须放置盛水器皿,并要定时换水,以保持饮水的新鲜、清洁。

2)产卵与孵化:每年春末夏初,是蜈蚣的产卵期。每条雌性蜈蚣一般产卵量为20—60粒,大多为40—50粒,少为10粒以下。产卵前蜈蚣腹部紧贴地面,自行挖掘浅的洞穴。产卵时,蜈蚣身体曲成“S”形,卵从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产在自行挖好的浅穴内。在无外界惊扰的情况下,产卵需2—3小时。产完后,随即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蜈蚣产出的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3—3.5mm,米**,半透明,卵膜富有弹性。

蜈蚣孵卵时间较长,一般需43—50天。卵在孵化过程中,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都在随胚胎不断发育逐渐变化。一月后,卵内初具幼虫形态,体长约1.2cm,可见卵膜内幼虫的蠕功;35—40天后,幼体体长约1.5Cm,已能上下爬行,但尚不能离开母体;43—45天后幼虫体长约2.5cm,能离开母体自行寻食。在整个孵卵期间,母体早已蓄足养料,不必给食,否则反而易造成卵或幼虫被食物污染而被母体食掉,影响孵出率和幼虫成活率。

母体在孵卵期间,一直不离开卵团或幼体,精心孵化和守护。不时用触角左右摆动躯赶近身的其他小虫,并常用食爪拨弄或用口吮舔卵团或者幼体。据观察,这是母体食爪的基节腺或口腔腺分泌的液体在清洗卵团或幼体,以防止卵团或幼体遭细菌和其他污物的沾染。

蜈蚣在产卵或孵卵期间,若受外界惊扰,就会停止产卵,并把已产出的卵或在孵化的卵全部吃掉,这就是所谓蜈蚣的“保护性”反应。蜈蚣食卵后,多能重新产卵和孵卵。但使蜈蚣的产卵期和孵化期大大推迟,且产卵少,孵出率不高,影响蜈蚣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人工养殖蜈蚣时,在蜈蚣产卵和孵卵期间,应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切忌惊扰,这是养殖管理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3)蜕皮与生长发育:蜈蚣属甲壳类的节肢动物,体表覆盖有几丁质的甲壳,限制了本身的进一步生长发育。为了摆脱甲壳对进一步生长发育的限制,所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蜕皮数次。每蜕一次皮,就明显的长大一次。在胚胎发育中要蜕皮三次,成体一般每年蜕一次,个别蜕二次。

蜕皮多在盛夏或产卵后进行。蜕皮前体色改变,行动迟缓,不吃食物,视力和触角能力减弱。蜕皮时,由前向后逐节进行,最后蜕出尾足。蜕下的旧皮呈皱缩状,拉直时是一具完整的蜈蚣躯壳。蜕皮需约2小时左右才能完成。蜕皮时切忌惊扰,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人工养殖的蜈蚣蜕皮时还要防止成群蚂蚁等对它趁机攻击,否则易被蚂蚁等咬死咬伤。

蜈蚣发育的速度较慢,从第一年孵化的幼体到当年冬眠前体长仅约3.3—3.9cm,第二年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体长也只约4.9—6.6cm。所以蜈蚣从产出的幼体发育至成体性成熟一般需3—4年的时间。生长发育的速度与食料是否充足和进食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人工养殖中发现同一年产出的蜈蚣,室内养殖的比自然放养的生长发育得快。所以养殖时供给充足的新鲜饲料是提高其产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4)越冬:蜈蚣属变温动物 ,外界气温升降的变化对其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寒冷的冬季威胁著它的生命。为了逃避寒冷冬季的威胁,它就钻入地下,以冬眠的方式越冬。冬眠期间不食不动,身体呈“S”形或“L”形。冬眠时钻入层的深度与气温、土温的高低直接相关。气温、土温越低,钻入土层则越深;气温、土温较高,则钻入土层较浅。在一般气温、土温条件下,多在土层15—40cm处冬眠;气温、土温低时,可在土层80一100cm处冬眠。若土温升高,不仅可以推迟冬眠时间,而且可在土层浅处或土表冬眠。由此可见,土温的高低是影响蜈蚣冬眠时间长短、潜伏土层深浅的关键。因此在养殖中,人为的提高冬眠场所的土温,不仅可以缩短它冬眠的时间,使之安全越冬,而且可相对的增加蜈蚣正常的生活期,有利于提高养殖蜈蚣的产量。比如在蜈蚣越冬前夕,在养殖场开挖80—100cm深的坑,把挖出的泥土与收集的垃圾泥灰按2:1的比例拌和均匀,倒入坑内,把坑填平。然后铺上适量的砖瓦碎块放人蜈蚣。再盖一层细土,最后覆盖树枝枯草。这样改善了蜈蚣越冬的环境条件。

越冬环境条件改善前,土温低,早、中、晚土温升降变化大,改善后土温大幅度升高。早、中、晚的温差变化小,能基本保持土温在同一天内无大的变化,有利于蜈蚣安全越冬。蜈蚣越冬环境条件改善后的好处很多,主要有:①经过深翻,疏松了土壤,土层中空气流通,因土表盖有细土枯草,砖瓦碎块下的土中热量不易散失,增强了保温能力;并且土中热量易在砖瓦碎块间散发,缩小了一天内早、中、晚的温差。②砖瓦碎块易吸水,造成了蜈蚣要求的阴湿环境,且砖瓦碎块间空隙较大,有利于蜈蚣的出入活动和栖息。③垃圾泥灰与土壤拌和后,垃圾迅速腐烂、分解,散发出大量热能,使土温升高而较恒定,缩短蜈蚣冬眠的时间。④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有利于各种小虫的繁殖,为蜈蚣增加了新鲜的天然食物,起到了为蜈蚣“自然投食”的作用。因此人为改善蜈蚣越冬场所的环境条件,是帮助其安全越冬的有效方法,应予推广。此外,蜈蚣越冬后,恢复了活动能力,要严密封闭饲养场所,防止蜈蚣外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46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