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圣地张公洞洞灵观
张公洞洞灵观在宜兴城西南约24公里的盂峰山中,离湖?镇南仅三华里。张公洞高六十仞,麓周五里,三面皆飞崖绝壁,北向一窦,广逾四寻,嵌空可入,是国家级太湖风景区阳羡景区的著名景点之一。张公洞因是道教祖师张道陵、八仙之一张果老隐居之地而闻名。
早在春秋时,老子的弟子庚桑楚就隐居盂峰山张公洞修道,著有道教经典"亢仓子九篇"传于世。唐玄宗天宝元年诏封庚桑子为洞灵真人,尊《庚桑子》一书为《洞灵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
传说汉天师张道陵早期修炼得道在张公洞,天洞口至今存有"汉天师张公福地"石刻。唐代道教学者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把张公洞列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并亲至张公洞石壁留书"洞天福地"四字。
? 历代曾有五朝皇帝派官员至张公洞投简封龙,其中有唐开元年间玄宗帝派万惠昭天师投简;北宋天禧元年宋真宗派银青光禄大夫郭允恭投简;北宋治平年间英宗帝派王说投简;北宋熙宁年间神宗帝派楚泰投简;宋乾道六年孝宗帝派内侍刘能投简。唐代以前,洞灵观曾为佛教寺院。唐开元初,唐明皇御赐匾额为“洞灵观”,属县城内道教的通贞观。
洞灵观亦为唐时生产贡茶的“茶舍”,古有“茶舍碑”,记载张公洞培育紫荀茶为皇帝修贡之事。《咸淳毗陵志卷二十七?古迹》云:“李栖筠为州,有寺僧献佳茗,陆羽以为芬香冠绝他境,可供尚方,始贡香茗万两,置舍洞灵观。韦夏卿徙兹地,卢仝诗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五代十国时,洞灵观遭兵毁。南唐保大三年,道士周敬徵绘图奏请,遂赐营建。宰相韩熙载撰碑记云:“青龙将关尹重来,白马共胡僧却去。”又云:“奋御笔以题额,赐洞灵之美名。”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帝赐金帛一新洞灵观栋宇。乾道六年,内侍刘能入道,请晋升洞灵观为宫,孝宗帝赐额"天申万寿宫"。元代,三十八代掌教天师张与材到此寻祖朝真,留有诗句:“秋风吹衣草树凉,巨灵守护神丹光。袖携天香入洞府,散作云雾空苍茫。柱杖铿锵响微步,石髓垂垂润甘露。时当相遇五百年,分明中有升天路。”宛转表述了祖师在此地证悟大道而被封为天师的事实。元末,天申宫废。明洪武二年,道士陈清源复建,又废。宣德二年,道会谈惟一在原址出资构屋数楹供传道。清康熙三十三年道士潘朝阳募资在洞灵观址重建,改名朝阳道院。民国23年,乡绅储南强重修张公洞时,同修了朝阳道院部分道室。到抗战期间,道院遭损毁。
1994年7月,宜兴市政府风景园林管理部门负责筹资重建洞灵观。重建后的洞灵观依盂峰山旁张公洞,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千平方米。自山脚至山顶,重门次第,殿宇巍峨,红墙黛瓦,绿树掩映,高耸的阶梯间矗立灵官殿、玉皇殿、天师殿、三清殿等八座殿堂,殿内29尊神像熠熠生辉。三清殿处于洞灵观最高位置,两侧分别是慈航殿和财神殿,分别供奉火德真君和财神。在这个三清殿广场上有一棵大树,树上系满红绸,大抵是信众或游人许下了各种愿望,让仙风神气吹拂着帮助实现。站在殿前极目远眺,山下屋舍俨然,绿树成林,远处山峦起伏,白云袅袅,真是此山不与他山同,登临送目皆仙风。
? 洞灵观不愧是通天彻地的神仙古源,汉天师至此立道教,张果老驴游登仙界。历史上著名的道教人物在张公洞洞灵观修真问道三年五载的,有南朝梁代山中宰相陶弘景,宋末元初的南谷子杜道坚;隔三差五到此云游的还有句曲外史张雨、铁笛道人杨维桢、幻霞子倪云林等等。当代 则江苏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师敏绪,无锡道教协会会长李纯民都曾经担任过重新开放后的洞灵观住持。
“乱石深处白云堆,地坼中空洞府开”,著名道教先师的圣灵之光投射在这里,使道学文化、旅游文化、茶文化和陶艺文化融和一体,交相辉映,更加彰显道教智慧的灵魂而声名远播。近者悦而远者来,不亦乐乎!
宜兴自驾游免费景点大全:宜兴大觉寺、华山、张公洞、陶祖圣境、灵谷洞。
1、宜兴竹海:宜兴大觉寺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为禅宗临济宗道场。始建于南宋咸淳(1265年-1274年)年间,约有七百多年历史;亦为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出家的祖庭。
2、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山脉,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3、张公洞:洞灵观祈福。张公洞的特色是“洞中有洞”,洞内凉爽无比,适合避暑。这里还是道教圣地,你可以在山上的洞灵观祈福求平安。
4、陶祖圣境:欣赏漫山的竹林。陶祖圣境由原来的慕蠡洞扩建而成,慕蠡洞的钟乳石、漫山的竹林、范蠡陶坊制作陶器是景区的三大卖点,根据范蠡、西施的爱情传说建造的人文景点则随处可见。
5、灵谷洞:洞中有山。灵谷洞因传说中象征五谷丰登的田道仙姑灵姑娘在此隐居而得名,相比其他两个溶洞,灵谷洞以“洞中有山”见长,而且这里更多地保留了原始风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佛光祖庭大觉寺百度百科-华山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47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