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我国濒临灭绝的动物有哪些

1.白鱀豚,亦称: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

我国濒临灭绝的动物有哪些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鱀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鱀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

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更新发布,白鱀豚未被宣布野外灭绝。

2.华南虎,于1981年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Ⅰ保护名单,亦称“中国虎”,华南虎头圆,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较长,胸腹部杂有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并布满黑色横纹。

华南虎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条纹,条纹的间距较孟加拉虎、西伯利亚虎的大,体侧还常出现菱形纹,在亚种老虎中体型较小。

华南虎以草食性动物野猪、鹿、狍等为食,是中国的十大濒危动物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色物种名录极度濒危,在野外已灭绝。

3.麋鹿:又名“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

截至2011年8月,江苏盐城大丰湿地麋鹿总数达1789头;2013年6月,湖北石首市天鹅洲麋鹿保护区麋鹿总数达1016头。

4.雪豹,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雪豹具有高度发达的分配血液、节呼吸等技能。

2016年9月,新龙县环林局与猫盟CFCA共同启动了新阶段野外猫科动物调查工作。至2017年11月,调查并确认甘孜州新龙县分布有雪豹。

5.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截至2018年11月,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再创新高,全球圈养数量达到548只。

扩展资料:

红皮书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是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编写的;详细、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濒危动物的濒危状况、致危因素、保护措施等,旨在使政府部门、科学界和公众较为清楚地了解中国的动物物种现状,提高政府官员及公众对中国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并针对现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为中国物种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其采用的物种濒危等级分为:野生绝迹、绝迹、濒危、渐危、稀有、易危等。全书共分4卷: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及兽类。

此外,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数据库收集了中国592个濒危动物物种的详细描述,包括了濒危的鱼类、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的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卷。论述了中国鸟类濒危物种的分类地位、濒危等级、种群现状、致危因素、现有保护措施、饲养繁殖状况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濒危动物

动物是什么东西?

2004年,国家海洋局组织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我国近岸海域部分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建立了15个生态监控区

近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生态监控区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提供

双台子河口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富营养化;溶解氧含量较低,5月份93%水域溶解氧含量超一类水质标准,8月份80%水域溶解氧含量超二类水质标准;石油平台附近水域存在一定程度的石油类污染;河口近岸海域5月份平均盐度为33.32,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其它环境指标基本保持良好。生物群落结构有所改变,浮游植物密度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增加,8月份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9.4×105细胞/立方米,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985.5毫克/立方米,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以多毛类及小型贝类为主,栖息密度增加,生物量降低。河口产卵场退化,近年来鱼卵仔鱼种类少,密度低。芦苇湿地生境丧失与破坏严重,与1987年相比,已减少60%以上。

监控区内油田开发、围塘养殖、稻田开垦和过度捕捞等海洋开发活动以及陆源排污,是威胁双台子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滦河口—北戴河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呈降低趋势,8月份平均栖息密度为212个/平方米,平均生物量为17克/平方米。海岸侵蚀严重,监控区内严重侵蚀岸段达64公里,占总岸段的50%。河口输沙量减少导致底栖沉积环境改变,沉积物中沙的含量由2000年的82%降至2004年的74%。由于滦河口适于文昌鱼生存的中细砂及细中砂底质环境退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昌鱼种群数量与1999年相比,减少了63%。

入海淡水输沙量减少、海水养殖密度过大、港口航运以及陆源排污是影响滦河口—北戴河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渤海湾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严重,四类及超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0%和20%,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营养盐比例失衡。浮游植物密度增加,6月份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3×106细胞/立方米;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发生改变,海洋鱼类的重要饵料生物哲水蚤在浮游动物中的比例下降,6月份和8月份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为强壮箭虫、磁蟹的蚤状幼虫、长尾类幼虫和短尾类蚤状幼虫等,哲水蚤已形不成优势种类。产卵场退化,鱼卵、仔鱼种类少,密度低,平均每立方米有2个鱼卵和仔鱼。海洋渔业资源明显衰退,如塘沽区年渔业捕捞量由80年代末的4到5万吨,下降到近两三年来的1.3万吨。滨海湿地减少幅度超过50%。

陆源污染、过度捕捞和围填海工程等是影响渤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莱州湾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80%以上海域无机氮达到或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约15%的海域活性磷酸盐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营养盐比例严重失衡,氮磷比8月份为485:1,范围为21:1~2804:1;约30%的海域受到石油类的污染,超一类水质标准;8月份在50%的海域,化学耗氧量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浮游植物密度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增加,8月份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3×107细胞/立方米,5月份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433毫克/立方米;莱州湾底部小清河口附近底栖生物多样性差,多样性指数小于1,耐有机污染的囊叶齿吻沙蚕在此栖息密度较高,达98个/平方米。产卵场严重退化,鱼卵、仔鱼种类少,密度低,平均每百立方米仅有数个鱼卵和仔鱼。近20年来的大规模围填海使莱州湾湿地严重萎缩,滨海湿地一半以上已被改造为人工湿地,莱州湾南岸80%的滩涂湿地成为盐田和养殖池;同时,环海公路、围填海等工程使曲折的自然岸线,变为简单的平直岸线,莱州湾四分之三的岸段成为平直的人工岸线。

陆源排污、黄河水入海量减少、不合理养殖活动及过度捕捞是导致莱州湾生态系统不健康的主要因素。

黄河口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60%以上海域无机氮达到或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营养盐比例严重失衡,8月份氮磷比平均为482:1。浮游植物密度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增加,8月份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6.6×106细胞/立方米,5月份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 298毫克/立方米;底栖动物生物量减少,5月份平均栖息密度为902个/平方米,平均生物量为6.3克/平方米。产卵场严重退化,鱼卵、仔鱼种类少,密度低,平均每百立方米仅有数个鱼卵和仔鱼。岸线存在淤积和侵蚀现象,近三年间,小沙嘴向海域方向淤进约3公里,造陆面积约12平方公里;原大沙嘴顶端继续蚀退约1.5公里。

陆源排污、黄河水入海量减少和过度捕捞等是导致黄河口生态系统不健康的主要因素。

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夏季全部海域无机氮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约40%海域的活性磷酸盐达到或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营养盐比例失衡;滩涂生物受到石油烃和重金属镉的污染。底栖生物量明显减少,8月份平均栖息密度为0.009个/平方米,平均生物量为0.021克/平方米,与1983年相比,分别下降了89%和78%,底栖生物资源衰退明显。鱼卵和仔鱼平均密度增加,平均每立方米约有17个鱼卵和11个仔鱼,但重要经济种类的比例下降,鱼卵优势种由鳓鱼更替为鱚鱼,仔鱼优势种由鯷鱼更替为多鳞鱚。滨海湿地面积减少,2004年滩涂围垦近万公顷。最近两年,文蛤连年发生大面积死亡,今年8月份以来,南通及盐城海域贝类养殖出现了大面积死亡和紫菜的烂菜现象,受灾面积占养殖面积20%以上。

陆源排污、滩涂围垦、过度捕捞和滩涂养殖等是威胁苏北浅滩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长江口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营养盐比例严重失衡,5月份和8月份表、底层海水氮磷比分别为102:1、57:1和51:1、36:1;在长江口东部海域底层溶解氧含量非常低,5月份为四类水质,溶解氧含量最低值为3.1毫克/升,8月份底层溶解氧含量更低,为劣四类水质,溶解氧含量的最低值仅为1.3毫克/升。长江口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显著变化,长江河口区的浮游植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97种,90年代末期降低至63种左右,2004年浮游植物的种类数进一步下降,5、8月份分别为21和42种,与90年代初相比减少了一倍多;从种类组成上看主要是硅藻种类数减少,而微型甲藻种类比例相对上升。长江河口区浮游动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105种,90年代初仅有76种左右,减少28%,90年代末期进一步下降为20种左右,2004年5、8月份分别为25和31种,与90年代初相比减少60%左右。底栖动物生物量减少,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2004年5月份长江河口区底栖动物种类数仅为20世纪80年代初的20%左右,密度和生物量都很低,平均栖息密度为2.5个/平方米,平均生物量为0.08克/平方米,75%的水域采不到底栖动物。产卵场退化,鱼卵、仔鱼种类少,密度低,平均每立方米有0.5个鱼卵和1.0个仔鱼。长江流域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导致长江口淡水和泥沙入海量减少,其中,淡水入海量减少20%以上。海水入侵加剧,长江口北支0米以下的河槽容积减少了近60%。滩涂围垦面积不断增加,潮滩湿地资源损失严重,近3年间围垦总面积1万多公顷,从1989年至今,一共围垦近4万公顷。

陆源排污、河口航道整治、滩涂围垦等开发活动是威胁长江口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杭州湾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春季全部海域无机氮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50%以上的海域活性磷酸盐达到或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水体严重富营养化,营养盐比例失衡。浮游植物密度增加,7月份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2.3×105细胞/立方米,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多年调查资料表明,杭州湾底栖生物仅一个主要群落——白虾群落,代表种为安氏白虾和脊尾白虾,2004年主要底栖生物演变为不倒翁、西格织纹螺和纽虫等种类。产卵场退化,鱼卵、仔鱼种类少,密度低,平均每立方米有0.7个鱼卵和3.0个仔鱼。滩涂围垦和海岸工程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底栖生物栖息地丧失,2004年杭州湾围填海面积约1万余公顷;近十年杭州湾南岸滩涂共围填海约20万公顷。

陆源排污、围填海、过度捕捞以及长江水入海量减少等是导致杭州湾生态系统不健康的主要因素。

乐清湾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春季全部海域无机氮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90%以上的海域活性磷酸盐达到或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营养盐比例失衡,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浮游植物密度增加,8月份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3.0×106细胞/立方米,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20世纪80年代初,乐清湾底栖生物优势种类有双鳃齿吻沙蚕、不倒翁虫、红带织纹螺、纵带织纹螺、小荚蛏、脊尾白虾、细螯虾、中国管鞭虾、三疣梭子蟹、棘头梅童鱼和龙头鱼等,2004年主要底栖生物改变为薄云母蛤、红带织纹螺、西格织纹螺和不倒翁等种类。围填海使海岸逐渐趋于平直,曲折率变小,流场改变,水动力减弱,海水交换能力下降,环境容量减少;水流携沙能力降低,海湾沉积速率加剧,海湾淤积状况严重,底质环境发生变化。

围填海、陆源排污、海水养殖是威胁乐清湾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闽东沿岸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春季30%以上的海域无机氮超过三类海水水质标准,50%以上的海域活性磷酸盐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营养盐比例失衡,水体富营养化。沉积物受到一定程度的有机污染。2003年3月~2004年4月在东湖湿地及其周边地区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遗鸥、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黄嘴白鹭、鹗、黑翅鸢、苍鹰、红隼、长耳鴞、短耳鴞、草鴞、褐翅鸦鹃及其它鸟类共20119只。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与1990~1991年相比,赤潮生物具齿原甲藻在浮游植物群落中上升为第二优势种。大规模围填海导致三都湾滩涂湿地面积不断缩小,自建国以来已围填海100多处,总面积1.1万多公顷。围填海导致生态环境退化,重要的经济鱼、虾、蟹、贝类栖息地面积锐减,珍稀物种生存和候鸟迁徙受到威胁。监控区内因捕捞过度导致渔业资源衰退,大黄鱼已经形不成渔汛,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基本消失。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已侵占1万公顷滩涂,严重威胁其它海洋生物的生存。

围填海、陆源排污、海水养殖、过度捕捞和外来物种入侵是威胁闽东沿岸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大亚湾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大亚湾水质状况良好,海洋生物及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红树林生境丧失严重,1986年至1994年红树林生境由84公顷降至4公顷,1999年以后才基本稳定,生境面积维持在3.6公顷左右。港口建设、海水养殖等海洋开发活动导致潮间带生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滩涂湿地生境丧失严重,海岸线发生明显变化。渔业资源量下降,产卵场功能出现衰退现象,局部海域受到热污染影响。

围填海,海水养殖,港口建设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是威胁大亚湾海洋生态健康的主要因素。随着沿岸石油化工业的大规模快速发展,油类等化学污染对大亚湾生态系统健康将形成潜在威胁。

珠江口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春季95%以上的海域无机氮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50%以上的海域活性磷酸盐达到或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营养盐比例严重失衡,水体呈严重富营养化状态。滩涂生物受到重金属铜、铅、镉、锌和石油烃的污染。底栖生物生物量低,7月份平均生物量为17.2克/平方米,种类组成趋于小型化。鱼卵种类数量较少,7月仅有5种。整个珠江口的潮间带生境受到毁灭性破坏,1988年以来,仅伶仃洋水域面积减少200多平方公里,湿地功能严重丧失,1995年以来,深圳保安沿海海域填海面积不断扩大,至2004年原有海岸带地质地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非法采砂还导致部分海域水动力条件改变,海岸侵蚀加重。海平面上升威胁到珠江口滩涂湿地的生态健康。

围填海、陆源排污、不合理的海水养殖是引起珠江口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的主要因素。

雷州半岛西南沿岸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监控区总体环境质量良好;饵料生物种类丰富、生物量较高;游泳生物资源量保持较高水平,资源量为707公斤/平方公里,密度为104942尾/平方公里,主要渔业资源依次为虾类、鱼类和头足类,资源量分别为329公斤/平方公里、308公斤/平方公里和28公斤/平方公里,资源结构趋于正常;珊瑚礁种类丰富,近年内未出现死亡现象,且监测区域内已有零星的珊瑚补充。但局部区域水体悬浮物含量高,最高达45.3 毫克/升,同时观察到部分珊瑚礁覆盖大量沉积物,个别珊瑚出现白化现象。

随着监控区内渔业开发活动由以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的转变,雷州半岛西南沿岸生态系统的健康受到潜在威胁。

广西北海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监控区总体环境质量良好,红树林成体植株密度为6.9棵/十平方米,平均胸径为7.7厘米,幼苗平均密度为8.1株/十平方米,红树林生长与繁殖正常。林区底栖生物种类多样性丰富;红树林生境恢复迅速,近年来有树面积增加10%。涠洲岛活珊瑚的平均盖度为20.4%,珊瑚礁鱼类蝴蝶鱼、老鼠斑、石斑鱼等目标观测种类密度较高,总平均密度为34尾/百平方米,近年未出现珊瑚病害及死亡现象。目前已发现海草草场6个,总面积约400公顷,主要分布在英罗港和沙田一代;淀洲沙下量尾和英罗港两个监测区域海草平均密度为25株/平方米,平均生物量为8.4克/平方米,主要分布种类为二药藻和喜盐草,海草床分布区域及种类组成趋于稳定,未出现严重退化和破坏现象。涠洲岛港口建设等人为开发活动影响到周边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互花米草的大量繁殖与扩散已危及红树林的生长与生存;红树植物白骨壤出现了大面积的虫害。

陆源污染、不合理的工程开发及养殖活动以及外来物种引入威胁到广西北海生态系统健康。

海南东海岸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监控区绝大部分海域水质状况良好。海草床生态系统相对稳定,黎安、新村港及高龙湾等水域海草盖度及植株密度均保持较高水平,其中,黎安海域二药藻平均盖度达97%,新村港及高龙湾海域泰来草平均盖度分别为73%和57%。近年来海南东海岸珊瑚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珊瑚生长基本正常,未出现严重的病害及破坏现象。蜈支洲、榆林湾及鹿回头海域活珊瑚的平均盖度分别为51%、26%和20%。多数区域珊瑚恢复显著,硬珊瑚补充量最高达1个/平方米。过度捕捞导致珊瑚礁鱼类及经济虾、蟹、贝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海水养殖导致长玘港等局部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底栖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悬浮物含量高、透光率下降,对珊瑚礁的正常生长与繁殖产生了严重威胁。河口及排污口附近污染呈加重趋势,榆林湾、三亚河附近珊瑚礁受到一定程度损害。

陆源排污、过度捕捞、不合理的海水养殖活动等威胁到海南东海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来源:人民网

基本含义

编辑

动物是多细胞真核生命体中的一大类群,但是不同于微生物。

动物是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以有机物为食物,会并且靠吃东西,由细胞构成,细胞有细胞核,没有细胞壁,会动,基质,的一类生命体。

因此动物具有与植物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进行摄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环、排泄、感觉、运动和繁殖生命活动。

动物学根据自然界动物的形态、身体内部构造、胚胎发育的特点、生理习性、生活的地理环境等特征,将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动物归为同一类。

主要分为脊索动物和无脊索动物两大类;根据水生还是陆生,可将它们分为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根据有没有羽毛,可将它们分为有羽毛的动物和没有羽毛的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柱,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原始生命出现后,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千百万物种不断地出现、消亡,只有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幸存下来并繁衍至今。这种物种不断演化的过程在生物学上被称为进化。

动物是生物的一个主要类群,称为动物界(Animalia)。

动物视角

它们能够对环境作出反应并移动,捕食其他生物。根据当前遗传学研究结果,动物的祖先应是来自多种原生生物的集合,然后进行细胞分化,而不是来自一个多核原生生物。

以有性生殖进行繁殖的后生动物,一生可被人为的划分为:胚前发育,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三个阶段。动物的身体的基本结构在发育过程中固定下来,特别是发育早期的胚胎时期,也有一些后来要经历变态过程。

若两不同种的动物具有相同的祖先,它们在胚胎发育阶段会显示出一些共同点。但当进入胚后发育阶段之后,为了适应环境,它们会各自发展出一些特别的器官或功能。

大多数动物是能动的,它们能自发且独立地移动。绝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它们依靠其他生命体(如植物)作为其食粮。但也有少部分动物属于分解者——以已经死亡的生物体(有机质)作为食粮(例如蚯蚓)。

动物有着各种行为,这些行为可以看作是动物对刺激的反应。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比较有名的行为理论是康纳德·洛伦茨提出的本能理论。

发展历程

编辑

动物种类

最早的动物暨海洋动物

大多数已知出现在化石中的动物们多是在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大爆发时的海洋物种。寒武纪大爆发对于进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海洋就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群系,地球上最初的生命便是在此孕育。并且地球早期的生命只在有水的环境中生存,

最早的动物暨海洋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直到5亿年前,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头甲鱼才在海洋中出现。

最早的两栖动物

最早的两栖动物是从鱼类进化而来的脊椎动物,身体还长着尾巴和类似鱼鳞的鳞片。它们主要在海洋中生活,有时也会到陆地上行走。

早期爬行类动物

最早的爬行类出现在石炭纪,是由两栖动物进化而来的。它们偏好生活在干燥的地方,并且快速地扩大活动范围,地球上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如恐龙。

哺乳动物的出现

早期的哺乳动物与爬行类相比,体型小、不强壮。但是,当恐龙和其他爬行类动物灭绝后,哺乳动物就扩大栖息地,逐渐统治陆地,它们的体态也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1]?

分类与特征

编辑

动物(2张)

由于动物种类繁多,人类对某一些类群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因此,直到现在对全世界动物的分类都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系统。造成差异的原因,在于有的学者将若干有差异的纲都已提升为门,如原假体腔动物中的轮虫、腹毛、动吻、线形、线虫等纲动物,一些学者均将其提升为门。

另外有一些新的类群被发现,放在原有的各门中均觉不合适,索性新建立为单独的一门,如栉水母动物门,即由于发现了栉水母动物等。对于药用动物的研究来说,早期如《药材学》1960,将其划分为10门,后来《中药鉴定学》1977年等也都采用,仍将动物界划分为10门。

根据的特征仍然是:细胞的分化,胚层的形成,体腔的有无,对称的形式,体节的划分,骨骼的性质,附肢的特点,以及其他器官系统的发生和发展,并参照了地质学上关于地层的划分等资料。

无脊椎动物

尽管无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比较低等的类群,但它们却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化的动物种系。无论是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无脊椎动物都远远超过脊椎动物。在种类繁多的动物界中,无脊椎动物的群体占据了超过90%的比重,不仅包括海洋中的水母、章鱼等动物,还包括各种昆虫,寄生虫也属于无脊椎动物。

特征:

1.物种体系:无脊椎动物是个多样化的物种体系,除没有脊椎骨外,它们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共同特征,只是存在着一点点相互有别的亲缘关系。各种无脊椎动物都有各自不同的形态和生活方式。

2.生命周期:不同种类的无脊椎动物的生命周期存在差异。多数无脊椎动物是卵生动物,有些需要经历多种幼虫形态,例如蝶、蛾等昆虫;有些则一孵出便是成体。

3.运动习性:大多数无脊椎动物有着明显的前端和后端,感觉器官靠近口部簇生,这种构造能帮助它们在向前运动时及时发觉新情况,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使运动更快、更敏捷。

4.环节躯体:许多无脊椎动物都有着可以分成一些分离环节的躯体,这种躯体构造有利于它们随意改变形状,以复杂的方式进行运动。例如,蜈蚣的大多数环节上都长有一双腿,运动时异常灵活。

包括:

一、原生类

单一细胞动物,身体的构造十分简单,会吃,会动,会繁殖和死亡。身体非常小,要用显微镜才观察得到的动物。栖息在淡水,海水或者共其他动物的体液内。例如变形虫。

包括:

1.原生动物门:全都是单细胞动物,是最原始的动物,少数聚合形成群体,生活于水中或湿土内,一部分并营寄生生活,具无性或有性生殖。本门无药用动物种类,但在进化上为原始类群,与人类生活关系也十分密切,某些寄生种类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动物的养殖,可造成极大的危害。如眼虫、草履虫等;

2.菱形虫门:结构简单的内寄生动物,有记录的种类不多;

3.直泳虫门:与菱形虫类似的动物;

4.多孔动物门:又称海绵动物门,海绵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5.扁盘动物门:到目前为止,此门被丝盘虫一种动物独占;

6.古杯动物门:顾名思义,“古”意思是此类动物已灭绝了,“杯”就是说它们长得像杯子;

7.刺胞动物门:包括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等;

8.栉水母动物门:也有人把这个门归入腔肠动物门,作为栉水母纲。

二、蠕虫

典型身体细长柔软而通常无附属肢体的各种无脊椎动物。蠕虫属于数个无脊椎动物门,包括扁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纽形动物门、袋形动物门、星虫动物门、螠虫动物门、棘头动物门、须腕动物门及毛颚动物门。

特征:

1.身体柔软,分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对排泄器。例如蚯蚓和沙蚕。

2.柔软圆形的身体,寄生在动物或植物体内。例如蛔虫和蛲虫。

包括:

1.扁形动物门:有涡虫、吸虫、绦虫等寄生虫;

2.环节动物门:包括蚯蚓、蚂蟥、沙蚕等;

3.螠虫动物门:海洋底栖动物,身体呈柱形或长囊形;

4.纽形动物门:比扁形动物略高等的类似动物;

5.线虫动物门:一个庞大的家族,包含蛔虫等;

6.线形动物门(袋形动物门):与线虫动物类似的一类动物;

7.星虫动物门:与螠虫动物相似;

8.棘头动物门:身体前端有吻的一类动物;

9.须腕动物门:多生活在200米以下的海床上,身体蠕虫状,体细长;

10.毛颚动物门:只有50种左右,还是海洋动物。

三、软体类

软体动物外形多样化,是十分成功的生物类别,包括所有“贝壳类”动物,八爪鱼及墨鱼。大部分软体动物生活在海里,部分生活在咸淡水交界或淡水,亦有小部分是陆生的。

包括:

1.软体动物门:包含有大量常见动物,如田螺、蜗牛、牡蛎、章鱼等;

2.软舌螺动物门:已灭绝。

四、节肢动物

即节肢动物门:动物界中种类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动物,昆虫、蜘蛛、螃蟹等都属于该门。

主要特征:

1.身体两侧对称,身体分节,但部分体节融合成特别部位,如头部及胸部。有些节肢动物,例如蜘蛛类,头部及胸部进一步融合成头胸部。身体的附肢,例如足部、触角、口器等都分节。

2.体壁坚硬,主要由几丁质组成,可提供保护,亦作为外骨骼之用。由于体壁坚硬,妨碍生长,节肢动物需要在生长期蜕皮多次。

3.感官系统甚为发达,眼有单眼和复眼两种。复眼用作视物,而单眼用作感光。另外,还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及平衡器官,好些昆虫还有特别的发声器。

4.呼吸系统颇为多样化,可以利用体表, 鳃(水生的)及气管(陆生的)呼吸。蜘蛛等则利用书肺进行呼吸。

五、其他

包括:

1.叶足动物门:包括寒武纪的奇虾等;

2.缓步动物门:很强的一类动物,能忍受高温、绝对零度、高辐射真空和高压;

3.有爪动物门:身体呈蠕虫状,足呈圆柱形,末端有爪,近乎灭绝;

4.腹毛动物门:身体腹面长有纤毛的一类动物;

5.轮虫动物门:很小,与原生动物类似;

6.鳃曳动物门:生活在靠近两极的冷水中的海洋底栖动物,有记载的种类极少;

7.动吻动物门:和鳃曳动物类似;

8.铠甲动物门:1983年才发现的一个新门,没有准确分类;

9.内肛动物门:苔藓状的小动物;

10.环口动物门:新发现的一类动物;

11.舌形动物门:全都是“吸血不眨眼”的寄生虫,分类地位尚难确定;

12.微颚动物门:在1994年新发现的一类动物,人类对它们所知甚少;

13.颚胃动物门:体形很小,生活在浅海的细沙中,人们了解得不多;

14.腕足动物门:有时你会在街头地摊上看见一些像贝壳的化石就是这类动物留下的;

15.外肛动物门:曾经与内肛动物为同一门合称苔藓动物,现已分开;

16.帚虫动物门:一个只有10几种动物的很小的门,都是海洋底栖动物;

17.古虫动物门:在5.3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中早就灭绝了,在近几年才发现;

18.棘皮动物门:包括海星、海胆、海参和海百合等;

19.须腕动物门:没有嘴和消化管的非寄生动物,生活在深海中,分类地位有争议;

20.异涡动物门:仅2种,在波罗的海附近分布,曾先后被认为扁形动物和软体动物;

21.半索动物门:身体呈蠕虫形,有人将它们归入脊索动物门。

尾索动物与头索动物

属于脊索动物门的两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与头索动物亚门的所有生物。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

脊椎动物

即脊索动物门下的脊椎动物亚门的所有生物

脊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是一条脊椎骨或脊柱支撑着身体。典型的脊椎动物体内有连接肌肉、四肢的复杂的感觉器官和大脑。内部复杂的骨架使脊椎动物可以长得相当大,而且适应性强。

脊椎动物在动物界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人类已知的脊椎动物约有4万多种,分为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它们几乎遍及地球上的每个角落。

主要特征:

1.骨骼:脊椎动物的骨骼主要由脊椎、四肢和头盖骨组成。脊椎是脊椎动物骨架的主要支撑部分,头盖骨能保护大脑,心、肺等内脏器官被包在脊椎骨和肋骨之间。

2.四肢:许多脊椎动物都有四肢。鱼类是靠鳍划水的,陆生动物的四肢就是由鳍演化而来的。四肢帮助脊椎动物四处游动、行走或飞行。

3.皮肤:脊椎动物的皮肤呈鳞状,或黏滑,或多毛,或呈羽状,不同类型的皮肤功能也不相同。鳞状皮肤能帮助鱼类保护躯体;黏滑的皮肤能帮助两栖动物在陆地上呼吸;多毛的皮肤能帮助鸟类和哺乳动物御寒。

4.感觉:不同种类的脊椎动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灵敏感官,帮助它们察觉危险、觅食或求偶,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回声定位以及对电、磁、地球引力的敏感度等。

5.繁殖:脊椎动物的繁殖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性繁殖,即雌雄动物交配,雌性的卵子经过雄性受精才能繁衍后代;另一种是无性繁殖,因为少数脊椎动物没有性别的区分。?[2]?

包括:

一、鱼类(有5纲)

1.盲鳗纲:盲鳗纲生活在深海,几乎全盲,身体细长,雌雄同体。

2.七鳃鳗纲:顾名思义,七鳃鳗有七对鳃。和盲鳗纲同属圆口总纲。身体细长,吸盘大,外形很像一般的鳗鱼。

3.软骨鱼纲:与硬骨鱼相似,但没有鱼鳔、鱼鳞,体型通常较大,只在海洋生存,齿发达。内骨骼完全由软骨组成,常钙化,但无任何真骨组织。

4.肉鳍鱼纲:与辐鳍鱼纲同属硬骨鱼总纲。有4亿多年的历史,现在绝大多数物种已灭绝。特点是鱼鳍上有轴骨,因此部分肉鳍鱼可离开水生活很长时间。

5.辐鳍鱼纲:辐鳍鱼纲有超过3万个物种。淡水、咸水都有。有鱼鳔、鱼鳞,鱼鳍呈放射状。绝大多数都不能离开水生活。

以上5纲虽都被叫做“鱼”,事实上却差异很大。

二、两栖动物

青蛙

即两栖纲,约有4000多种,包括无足目、有尾目、无尾目。

特征:

1. 需在水中渡过其幼年时期。

2. 具有适应陆生的骨骼结构,有四肢,皮肤湿润,有很多腺体。

3. 身体无鳞片或体毛。

4. 舌分叉,倒生,能向外伸展。

5. 交配及受精在水中进行。

6. 幼体以鳃呼吸,成体则用皮肤,口腔内壁及肺呼吸。?[3]?

三、爬行动物

即爬行纲,是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与两栖类相比,它们有减少水分流失的干燥鳞状皮肤,包括有鳞目、龟鳖目、鳄目等。

特征:

1.身体表面覆有鳞片或角质板;

2.运动时采用典型的爬行方式即:四肢向外侧延伸,腹部着地,匍匐前进。

3.都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在严寒的冬季要冬眠,在炎热的夏季要夏眠。

4.爬行动物为有脊椎的冷血动物,它们的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

5.爬行动物的心脏只有三个心室,不象其他动物有四个。

6.绝大多数爬行动物为卵生,但也有的种类卵在母体中先孵化再出生。?[3]?

包括:

四、鸟类

即鸟纲,目前较公认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由于能飞行,鸟类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生存。现存的鸟类共9000多种。

主要特征:

1.体表被羽毛,有翼,能飞翔。皮肤薄而软,便于肌肉的剧烈运动。

2.新陈代谢旺盛,体温恒定。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体内新陈代谢的速度。恒温减少了动物对外界温度条件的依赖性,获得夜间活动的能力和在极地大陆上存活的能力。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鸟类的大脑、小脑、中脑都很发达。大脑半球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大脑底部纹状体的增大。在鸟类中,纹状体是管理运动的高级部位,也和一些复杂的生活习性相关。实验证明:切除鸟的一部分纹状体后,它的正常的兴奋和抑制就被破坏,视觉受影响,求偶、营巢等习性丧失。鸟类的大脑皮层并不发达,小脑很发达,这与鸟类飞翔运动的协调和平衡相关。

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筑巢、孵卵和育雏)。

包括:

1.平胸总目:后肢强大,胸扁平,无龙骨突,不具飞翔能力;羽毛分布全身,无羽区及裸区之分,羽枝不具羽小钩,因而不形成羽片。常见种类有鸵鸟。

2.企鹅总目:潜水生活的中、大型鸟类,具有一系列适应潜水生活的特征。前肢鳍状,适于划水。具鳞片状羽毛(羽轴短而定,羽片窄),均匀分布于体表。尾短,腿短而移至躯体后方,趾间具馍,适应游泳生活。在陆上行走时躯体近于直立,左右摇摆。皮下脂肪发达,有利于在寒冷地区及水中保持体温。骨骼沉重而不充气。胸骨具有发达的龙骨突起,这与前划水有关。游泳快速。该目分布限在赤道及南半球。代表为帝企鹅。

3.突胸总目:通常翼发达,善于飞翔,龙骨突发达,最后4~6枚尾椎愈合为一块尾综骨。一般具有充气性骨骼,正羽发达,构成羽片,体表有羽区、裸区之分。雄鸟绝大多数不具交配器官。该总目的鸟类种类繁多,为了研究方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它们的类群:

一个方面是根据生态类型分为:

游禽:喙扁阔或尖长,腿短而具蹼,翼强大或退化。

涉禽:喙细而长,脚和趾均很长,蹼不发达,翼强大。

鹑鸡:啄短而强,足和爪强健,翼短圆。

鸠鸽:喙短、基部具蜡膜,足短健,翼发达。

攀禽:喙强直,足短健、对趾型,翼较发达。

猛禽:喙强大呈钩状,足强大有力,爪锐钩曲,翼强大善飞。

鸣禽:喙外形不一,足短细,翼较发达。

另一个方面是根据形态结构特点分为:

鹈形目:四处向前,处间具全噗;嘴端成钩状,具发达的喉囊,雏鸟属于晚成鸟,游禽类,如鸬鹚等。

鹳形目:颈长、喙长、腿长、趾三前一后,四趾在同一平面上,幼鸟属晚成乌,涉禽类,常见种类有白鹭等。

雁形目:嘴扁平,具加厚的嘴甲,边缘具栉状突起;腿短后移,趾三前一后,前趾间具蹼,雄性翼上常具翼镜;雄鸟具交配器;雏鸟为早成鸟,游禽类。常见种类有天鹅、绿头鸭。

隼形目:嘴具利钩,爪发达,飞翔力强;视觉敏锐,猛禽类,雏鸟为晚成鸟。常见种类有鸢、红隼、金雕等。

鸡形目:体结实;喙短,为圆锥形;翅短圆,善走;雄鸟头顶有肉冠,羽色鲜艳;繁殖期行为复杂,鹑鸡类,幼鸟属早成鸟。如褐马鸡、红腹锦鸡等。

鹤形目:喙长,颈长和腿长,趾三前一后,趾间蹼不发达,后趾着生位置较高,与其他三趾不在同一平面上,幼鸟为早成鸟,涉禽类。常见种类有丹顶鹤、灰鹤等。

鸽形目:嘴短、具蜡膜;四趾位于同一平面上,足短健、善走;嗉囊发达,雏鸟为晚成鸟或早成鸟,鸠鸽类。常见种类有原鸽、毛腿沙鸡等。

鸮形目:俗称猫头鹰。嘴爪强大而钩曲;头大,眼大向前,眼周羽毛形成面盘;耳孔大,具耳羽,听觉敏锐; 第四处能向后反转; 幼鸟属晚成鸟, 属猛禽类。主要种类有长耳鸮、 短耳鸮等。

鴷形目:嘴呈锥状,适于啄木;舌长具角质小钩;趾两前两后;幼鸟属晚成鸟,攀禽类。常见种类如斑啄木鸟。

……

五、哺乳动物

即哺乳纲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温血动物,用母乳喂养后代是它们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包括:

1.原兽亚纲:下辖单孔目

2.真兽亚纲:下辖食肉目、灵长目、奇蹄目、偶蹄目等

3.后兽亚纲:即有袋类动物。

行为

编辑

防御

动物的防御行为是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行为。

贮食

动物摄取食物,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摄取构成躯体的营养——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能量。这是动物的摄食行为。故食物丰富时,有些动物会贮存一些食物等饥饿时再取来食用。这样的行为称为贮食行为。

攻击

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抢占巢区、领域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繁殖与发育

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会进行某种类型的有性生殖。成熟的个体是双倍体或多倍体的。它们有一些特化的生殖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以产生较小可游动的精子或较大不可动的卵子。精子和卵子会结合成为受精卵,且发育成新的个体。

许多动物也能够进行无性生殖。这可能发生在孤雌生殖(成熟卵没有经过交配而产生),或一些经由断裂生殖。

受精卵一开始会发育成一个小球,称之为胚胎,在此进行重整和分化。在海绵里,胚胎幼体会游到一个新的位置上并发育成一个新的海绵。而在其他大多数的类群中,胚胎则会进行更为复杂的重整。胚胎一开始会内套以形成具有消化腔的原肠胚和两个各别的胚层-外胚层和内胚层。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还会有个中胚层在两者之间。这些胚层接着分化成各式组织和器官。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48529.html